劉春榮:故鄉的臘月

劉春榮:故鄉的臘月


藍天,白雲,紅日,遠山的雪。

丹江河邊的小山村裡的每一座房子,院落,就連那一口老井,村口的大柿樹,以及被歲月侵蝕掏空心肝的老槐樹、老柳樹都被這年的氛圍緊緊地包裹著。一句話,整個山村都被這濃濃的年的氛圍浸泡著。這時從村子西頭臨近小河邊的一處院落裡傳出一陣陣的說笑聲和“碰碰”的擊打聲。順著聲音看去,院子中央用土坯支撐著一口大大的鍋,鍋底下舔舐的藍色火苗不安分的朝外忙著串,鍋裡邊冒著騰騰熱氣,一個人高高的坐土坯鍋臺上的木製椅子上,他穿著單薄的衣服,挽起襖袖,一隻手端著一把木製漏勺,一隻手揚起一個木槌狠勁的敲打著木勺裡的麵糰,漏勺下面一條條細緻均勻的掛麵似的金黃色細麵條情願不情願的落入浪花翻滾的大鍋裡,旁邊一個男子手拿兩根長長的細木棍 “筷子”,不停地把鍋裡那些金黃色的細麵條撈出來,順手遞給站在身旁等候的另一個人,然後由這個人端起竿子把它架在用兩根木椽搭成的架子上……

臘月,吊粉條,年的使者。每到這個時候,故鄉的年就來了。兒時的臘月從母親燙白馬牙苞谷磨面、曬面開始,那個時候生產隊裡分的麥子有數,蒸年饃時為了節省白麥面,多蒸一些年饃走親戚拜年時用,母親每年蒸年饃時都是按照四成白麥面,六成白苞谷面,如果那一年年景好,生產隊裡分的麥子多,母親就採用對半的比例蒸年饃,那年饃的口感就是好吃。改革開放土地聯產到戶後,人們有了自主經營權,他們按照土地肥瘠情況選擇種莊稼,我的故鄉在丹江河邊的土塬上,山坡地多,不存墒不耐天干,於是人們就選擇耐旱受實且高產的紅薯栽種,可紅薯栽的多了吃不完,只能餵豬,豬又吃不完咋辦?腐爛當做垃圾倒掉。後來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家鄉的人們腦瓜洞門大開,從外地學會了吊紅薯粉條手藝,使得紅薯價值倍增,昔日的爛疙瘩,今日成了金元寶。因為在把紅薯粉打好後,吊紅薯粉條必須上了大凍,進入九里天才能吊好粉條,要不然吊出的粉條炒熟時不是短節節,就是黏成塊,口感也不好。因此上家鄉的人們每每時令一交上臘月就朝活著吊粉條,年的大幕也就從這兒拉開了。

劉春榮:故鄉的臘月


時代在變化,社會再發展,儘管現在的人平日裡的生活和過去過年的生活也不差上下,但人們對年的熱火勁依舊是那樣的執著,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傳承年的本味。五豆剛過,門前的蓮菜池裡就有人在哪裡脫鞋挽褲腿,也不嫌大冬天水刺骨冰冷,掮著鐵鍁,拿著搪瓷盆,一邊在水中撈泥圍堰,一邊用搪瓷盆將圍堰裡邊的水舀的向外倒,等把圍堰裡邊的水舀的倒完了,就開始一鍁一鍁的向外清淤泥,尋找哪入汙泥而不染的女人胳膊似的蓮菜,發現一個蓮菜尖尖錐時,細心地輕輕地慢慢地唯恐把蓮菜驚跑了似的,大氣不籲,小氣不出的,輕手輕腳的慢慢用鐵鍁清理黏土,順著蓮菜的長勢往出刨蓮菜,等一個長長的蓮菜赤裸裸的暴露出來好,伸開雙手躬下腰就像呵護小孩似的慢慢的端起來,屏住氣輕輕地放在籃子裡。眯起眼瞅著那根猶如產婦剛剛生產過安詳的睡在哪裡的蓮菜,心裡盤算著明天到棣花集上如何向別人炫耀,如何向客戶推介,如何沾著唾液數鈔票,年也就從這裡起步向人們蹣蹣跚珊的走來了。

劉春榮:故鄉的臘月


殺年豬,也是家鄉年的一道風景線。在我們這兒的東山和北山,哪裡的人們生活相對我們是要比較富足的,日裡尋常吃的也好一點,在他們哪裡殺年豬,吃殺豬飯的確是很隆重的,它不亞於村上過紅白喜事的熱鬧勁。一家人殺豬整個小山村的人都去幫忙了,逮豬、絆倒豬、抬豬上案板、搭火燒水、燙豬拔毛一應事情都需要大夥幫忙,今天到你家,明天到我家,小山村裡彌散的不僅是氛圍濃厚的年味,也彌散著甜甜的鄉里親情。等豬殺完了,就把豬肉剁成手掌寬的長條子,然後在一個大缸裡一層鹽巴一層肉的醃製起來,經過一段時間鹽的浸泡醃製後再拿出來晾乾,這就成了少油膩的臘肉。因為在當地人心中,豬是財神,所以殺年豬時把豬毛拔淨後,不急於開膛破肚,先把豬頭割下來恭恭敬敬的放在事先準備好的案几上,然後燒香吊表放鞭炮,這叫祭豬頭,期許來年發大財。

那個時候,我們村裡有一家人屋子比較寬敞,修的鍋臺大且有大鍋,做豆腐那一套傢什也比較齊全,所以莊子上的人都喜歡借湯下麵,寧願在那裡排隊等候,甚至於不懼數九嚴寒晚上的冷凍,都要把柴火背上,娃領上,水桶擔上熬夜在哪裡堅守等候。輪到自家做豆腐時,點著一盞如豆的油燈,輪著拐磨,把浸泡好的豆子一小勺子一小勺子灌進拐磨那個鐮把粗的拐磨眼裡,再磨成豆沫,做成豆腐。

等這些事都忙活完了,就到了臘月小年過了,也就輪到掃屋子、蒸年饃、炸油鍋、搾餃餡、寫對聯了。這就是故鄉的臘月,一幅永遠抹不去的山水畫,一縷嵌進大腦記憶裡的鄉愁……

劉春榮:故鄉的臘月

作者簡介:劉春榮,男,生於1957年2月,家住丹鳳縣棣花鎮棣花賈塬。退休教師。文學、新聞愛好者。個人信念是“寧做文學的囚徒,不做世俗的皇帝!唱一曲陽春白雪,獻給我的父老鄉親——下里巴人!” 自1991年2月在商洛日報發表新聞稿件以來,先後在省市新聞媒體發稿3000餘件,發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文學作品數百篇。新聞稿件有10多篇獲市級以上好新聞獎。散文《桃花情緣》獲人民文學校園作家三等獎,散文《畫妹》獲李白文學全國徵文大賽優秀獎,電視劇本《關山度若飛》2016年獲《今古傳奇》雜誌社舉辦的首屆全國老年人才藝展示三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