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康王墳,山東不受貧,漢景帝的兒子劉寄的王陵有多少寶貝

膠東康王劉寄

膠東康王劉寄(約前158年—前120年),漢景帝庶子,母王皃姁(王兒姁),為皇后王娡妹。有同母兄廣川惠王越(劉越),同母弟清河哀王乘(劉乘)、常山獻王舜(劉舜)。膠東康王劉寄在孝景帝中二年封王,二十八年去世。淮南王謀反時,劉寄事先有所覺察,就暗中多造戰車弓矢,加強戰備,以準備淮南王起事。等到司法官查淮南王案子時,此事也被人供出了,後病逝。因與皇帝親近,山東在西漢時期富饒,所以王陵也修的格外宏大。

打開康王墳,山東不受貧,漢景帝的兒子劉寄的王陵有多少寶貝


打開康王墳,山東不受貧
  康王墳位於平度市城區東南25公里古峴鎮東的六曲山山脈,婉蜒15公里,東起龍虎山,西至窟窿山,蜿蜒三十華里。分別在古峴、雲山、麻蘭三個鎮的山上村、八里莊、蓬萊前、劉家集木、東六曲、西六曲、大孫戈莊、戴家莊等十多個村的三十餘個山頭上,共有大小墓葬約400座,絕大部分為漢代墓葬,少數屬東周墓葬。墓群以康王即漢景帝十二子膠東王劉寄的墓為重點,該墓位於古峴鎮蓬萊前村西陵臺上,封土完整而高大,直徑 40米。該墓群規模之大、分佈之廣,均為山東省所罕見。規模如此宏大的康王墓,其中究竟埋藏著怎麼樣的寶藏呢?

打開康王墳,山東不受貧,漢景帝的兒子劉寄的王陵有多少寶貝

千百年來,膠東一帶一直流傳著“打開康王墳,山東不受貧 ”的民謠。據專家推測,康王墳中的文物不會亞於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合葬墓。因為劉寄 、劉勝與漢武帝同屬兄弟,但劉寄之母與漢武帝之母是親姐妹,劉寄與漢武帝的關係更勝劉勝一籌,劉寄會享受比其他王侯更好的殊榮;再者,即墨古城歷來都是富饒繁榮之地,膠東國遠比中山國富庶,墓葬文物會更豐富。
  有兩個事件可以說明康王墓及周圍墓群的墓葬十分豐富。
  其一是當地老人的講述
古峴鎮的幾位老者,他們分別是83歲的戴增義、76歲的王樹增、71歲的劉集、66歲的張守光。幾位老人都是古峴鎮知名的長者 ,肚子裡的掌故十分豐富,他們都曾對記者憶起,兒時多見周圍鄉里隨便在山的周圍耕地就能挖出大量寶貝的事實。如劉集老人,他的家就在前文提及的劉家集木村,這個村子之前曾經為修建陵墓而堆積大量木材,老人回憶:“我小的時候,大人帶著去耕地,種花生什麼的,有時候犁地,不經意之間就能挖出一些殘箭,還有一些瓦片,那時候不懂,後來才知道,那是漢代的瓦當,那玩意兒都破損了,不值幾個錢。”王樹增老人則回憶稱,幼時聽說鄰居開墾土地,挖出過一些寶貝,但秘不示人,“到現在來的人少了,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經常有文物販子走街串巷地來這裡收文物,當時村民們哪裡知道那東西值錢?給個價覺得合適就賣了,還當賺了便宜呢。”通過幾位老人的描述可以知道,六曲山墓群埋藏有大量古代文物,這些文物或許經過雨水沖刷等地質活動殘留地表,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


  另外一則事實則是盜墓者給我們“展示”的
幾年前,當地曾經破獲一起重大的盜墓案,幸運的是被盜文物大都被追回,這些被盜文物包括熊抱樹、鳳鳥、螳螂捕蟬 ,就是這幾件文物,據盜墓者供述光走私價就達幾百萬元,後來經專家鑑定,這些文物均為國家一、二級文物,可謂是無價之寶 。“這些都盜墓賊自己供述,當初這些文物可都是在中小型墓葬裡面挖的,他們說是在齊胸深的水裡亂摸,隨手摸出了這麼幾件,這樣簡單就拿到了如此珍貴的文物,你說康王墓裡的寶藏那更是不可估量啊!”

打開康王墳,山東不受貧,漢景帝的兒子劉寄的王陵有多少寶貝

從上面兩則事實中我們可以窺測出康王墓埋藏的文物數量之多,價值之大,“打開康王墳 ,山東不受貧”,此言不虛。
  郭沫若一直想打開康王墳
  由於條件有限,儘管康王墓內部蘊藏著大量寶藏,但是國家一直沒有挖掘這座墳墓,作為保護,康王墳在2001年被國家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裡面的寶藏至今都封存地下。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文史專家郭沫若先生在有生之年曾經主張打開康王墳 ,郭沫若先生為何對康王墳如此情有獨鍾呢?原來郭沫若先生是通過挖掘劉勝之墓產生的這個念頭。
  1968年5月,解放軍某部在陵山上施工,意外地發現了一座漢墓的通道。著郭沫若專程蒞臨考證,最終確定該墓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穴。爾後,於劉勝墓北側發掘出其妻竇綰之墓。劉勝墓的發現當時震驚了世界,因為在墓葬之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比較出名的有金縷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其中金縷衣乃是劉勝的殮服,這個金縷衣由2498片玉片組成,所用金絲約1100克,堪稱無價之寶。
  中山靖王劉勝是康王劉寄的親兄弟,但是康王劉寄的母親跟武帝的母親是親姐妹,關係更近一層,在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中出土如此之多的寶藏,那麼康王墓中的寶藏能奢華到何種程度?因此郭沫若先生堅信康王墓中蘊藏著大量寶藏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由於條件所限,郭沫若的願望一直沒能實,但可以相信,未來某天康王墓重見天日之時,它的出土文物定能再次讓全世界折服。
  當地流傳康王的錢花了生病
  康王墓沉睡地下,墓中的寶藏自然引起了不少盜墓者的關注。敢於冒著生命危險盜挖陵墓的畢竟是少數。在古峴鎮當地,絕大多數老百姓不敢輕易挖掘文物,這固然跟法律規定有關,但一個故事也說明了其神奇的緣由。這類故事,相似的題材全國各地都有。但是,在平度古峴鎮一帶,這個故事的潛臺詞,其意義就不同了。當人們說完這個故事的時候,往往會贅上這麼一句話:“康王爺的錢不好花啊!”
  故事發生在五十多年前,“有一年秋天的中午,康王城西面的城子村,一位身強力壯的村民和兒子一起挖白菜窖子,一下子挖出三千多斤青銅疙瘩,全是鏽在一塊的齊刀幣。那是上世紀50年代,人們的收藏意識還十分淡薄。爺兒倆高興之餘,就借來一輛馬車,連晌把青銅疙瘩送到鎮上的採購站裡賣了。回來的路上,老漢突然病了,不省人事,兒子急急忙忙把父親送到鎮醫院。結果,搶救無效,死了。連治病帶發喪,恰恰把賣銅的錢都花光了,還白白贅上家裡唯一的一個身強力壯的"頂樑柱"。說起來是挺邪乎,但這件事流傳很廣,我們這的老百姓都知道,這叫啥?這叫"康王的錢不好花"。

打開康王墳,山東不受貧,漢景帝的兒子劉寄的王陵有多少寶貝

康王的錢不好花,這感慨樸素地表達了即墨故城周邊的人們對康王的尊重 ,同時,也可以看成是民間一種文物保護意識的自然流露。陳傳瑜先生認為,這種潛在意識的存在,對於即墨故城和六曲山墓群這兩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來說,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