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東昌府區狀元街:拒貪狀元傳佳話 抗敵烈士留芳名

狀元街是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的歷史名街。它位於光嶽樓的東南方向,西起古樓南街,東至東口南街中段的牌坊口,與二府街相連接。街長約250米,寬在6—10米之間。清代、民國時,街西段(今實驗小學大門以西)名為“孫家衚衕”(其名稱來歷見本書範景華先生著《孫家衚衕》一文),街東段名為“狀元街”。東首因舊有“昭勇坊”,路口稱為“牌坊口”;昭勇坊西邊的一段,居民習慣稱呼“牌坊上”;東邊的一段,則稱“牌坊下”(已到二府街西段)。解放後,孫家衚衕與狀元街合併,為紀念在此街光榮犧牲的抗日英雄張鬱光烈士,命名為“鬱光街”。1959年,鬱光街辦事處在本街設立。從此,“鬱光街”又有了廣義,即指鬱光街辦事處所管轄的南半個古城區域(詳見本書孫元芳先生所著《鬱光街的來歷》一文)。1982年為突出地方歷史文化,本街恢復傳統名稱——狀元街。

狀元街上原有兩座規模宏大的石牌坊,一座是元代建築“狀元坊”;一座是清代建築“昭勇坊”。狀元坊位於街的中部,據清末《聊城縣誌》轉引《永樂大典》的記載:元朝有一位馬姓書生,科舉高中,家鄉人為其建立牌坊以彰顯榮耀。馬氏不一定是狀元,稱為“狀元坊”是家鄉人對他的恭維。清末《聊城縣鄉土志》曰:“狀元坊為修撰鄧鍾嶽建。”這裡所說的“狀元坊”並非那座元代建築,因為那座到清末時早已蹤跡無存。它指的是清末乃至民國仍矗立於本街東首的鄧氏牌坊,卻把名字弄錯了。這座鄧氏牌坊實叫“昭勇坊”,清末《聊城縣誌》曰:“昭勇坊在今狀元街。康熙二十三年鄧秉恆建。明代鄧氏世襲昭勇將軍,故名。後秉恆曾孫鍾嶽狀元及第,因以為狀元坊者,誤。”

聊城東昌府區狀元街:拒貪狀元傳佳話 抗敵烈士留芳名

石刻壁畫中的昭勇坊

鄧氏祖籍江西,鄧滸於明成化六年(1470),任職東昌衛掌印指揮使,後人世代相襲,有鄧桂、鄧勳、鄧堂、鄧守洛、鄧秉謙、鄧之榮先後任職指揮使、指揮同知或指揮僉事。至清初,鄧秉恆於順治六年(1649)中進士,歷任縣令、戶部主事、雲南司員外郎、湖廣荊南道等職。從鄧秉恆到其孫鄧基哲,家資豐盈,先後建設兩處私家園林——“止園”和“東園”,並修祖塋、立牌坊、捐資興建“白衣觀音堂”。鄧基哲之子鄧鍾嶽,康熙六十年中狀元,入翰林院,後歷任江蘇學政、禮部侍郎等職。鄧氏祖宅((位於街中段路北,今實驗小學中部偏東)被譽稱“狀元府”,門前街道被譽為“狀元街”。按常理推想,原本富裕的官宦人家,因為成了狀元府,其富有和氣派都應該較前更甚,但事實與之相反,鄧氏日漸衰微,以至貧寒。鄧狀元死後,因家境貧寒竟發不起喪,只能把棺材淺埋在院子裡暫時存放。其長子鄧汝勤中了進士,但英年早逝,依然發不起喪。其次子鄧汝勄任溫州司馬,連回家的盤纏都湊不夠,死後同樣無力舉喪。及至院內存棺五口,才由東昌知府張官五出面為其料理葬事。狀元貧寒因其清正,為官不貪,兩袖清風。狀元之子秉承家風,依然清廉拒貪,正氣浩然。如此狀元府真是千古罕見!

乾隆三十九年(1774),東昌知府胡德琳購本街西段(原孫家衚衕)路北孫啟淑舊宅(今實驗小學西半部)建立“啟文書院”。以後,知府張官五、程繩武先後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和光緒十年(1884)重修。啟文書院為聊城明清兩朝所建6處書院中規模最宏大的一處,院中房屋達四五十間。

光緒二十八年(1902),啟文書院改辦為“東昌府官立中學堂”。民國元年(1912)改稱“東昌中學”,次年又更名“山東省聊城第四中學”。民國三年(1914),校名改為“山東省立聊城第二中學”。1937年,因抗戰爆發而停辦。在“五四運動”中,省立二中學生積極投入到反帝愛國鬥爭中,與省立三師、道立小學等校學生組織“學生聯合會”,遊行示威,抵制日貨。1925年,二中學生王寅生、趙以政、孫大安、聶子政等,南下廣州進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學習。1927年,他們畢業回聊,組建了魯西第一個中共黨組織“東昌縣委”。“九一八”事變後,省立二中學生又參加了聊城商、學各界開展的抵制日貨、抗日救國的宣傳活動。

1938年5月,範築先將軍兼任校長、少將參議張鬱光擔任副校長的山東第六區政治幹部學校,在原省立二中校址建立。該校先後舉辦4期,為魯西北培養了千餘名革命幹部。

1938年11月14日,日軍進攻聊城。張鬱光、姚第鴻等人撤出聊城後,見範將軍仍在城中未撤出,便返回城內催他出城。未及撤出,四門出路已被敵人火力封鎖。15日,範將軍及抗日軍民千餘人壯烈殉國。張維翰所寫的《憶民族英雄範築先》一文(見《聊城文史資料》第五輯)中說:“張鬱光、姚第鴻等七人隱藏在狀元街老百姓家,被敵人發現,臨危不懼,英勇搏鬥,被鬼子慘殺。”關於張鬱光烈士犧牲地點也有其他說法,犧牲於狀元街的說法被多數人認可,因此,1947年聊城解放後,狀元街被命名為鬱光街。張鬱光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也是著名教育家。他在抗戰爆發後,來到範將軍領導下的政訓處,為創建魯西北根據地、堅持魯西北抗戰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姚第鴻曾任中共山東省委委員、共青團山東省特委書記等職。抗戰爆發後,先後任範築先秘書、政治部副主任,為團結爭取範築先與中共合作抗戰做了大量工作。他和範築先、張鬱光一樣,成為聊城著名的革命烈士。

日偽佔領時期,政幹校舊址成為日偽司令部所在地。1948年,此院一度為裕民工廠的染坊,承擔染線和染布工作。1949年7月,該院建立“鬱光小學”,後更名為“聊城師範附小”,再複名為“鬱光小學”,後再名為“聊城師範附屬小學”,至1962年命名為“實驗小學”,“文革”中更名為“五七小學”,1979年恢復“實驗小學”名稱。此校為聊城市和山東省重點小學。

實驗小學大門西邊,是一個三岔路口,往南是火神廟衚衕,往西北有個小彎,小彎過去就直通古樓南街了。這個三岔路口的西南角,是婦幼保健站,大門朝東。婦幼保健站前身為聊城專區婦幼保健所,1956年改稱聊城縣婦幼保健所,幾經易址,於1964年10月遷到本街,後更名為東昌府區婦幼保健站。

狀元街東頭路北,有當代聊城著名書法家崔鼓源(1914—1993)先生的故居。崔先生書宗顏體,而採眾家之長,自成風格。除擅書楷體外,隸書、篆刻亦精通。民國年間,他曾與崔蘊璞、範敬修等人創辦“鐵石印社”,研究、切磋篆刻藝術,共同創作出108枚梁山人物精美篆章。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文告、法院佈告、店鋪匾額多出其手。1988年,政府出資為其在光嶽樓上舉辦了“聊城著名書法家崔鼓源書法展”。

聊城東昌府區狀元街:拒貪狀元傳佳話 抗敵烈士留芳名


聊城東昌府區狀元街:拒貪狀元傳佳話 抗敵烈士留芳名

崔鼓源書法

在崔先生西鄰,有位趙國華先生,他生於清光緒末年,一生博覽群書,見多識廣。早年曾在攝西書局任會計,30年代,自營書店,名為“國華書店”。他與地方名文人朱笠升、李長益、席牧師等,常常詩酒相會以制謎為娛。每年元宵節,常被商號、店鋪邀去即興製作燈謎。他和謎友們製作的燈謎,合纂成一冊《不齒集》。內有二千餘條謎語,很受人們歡迎,爭相傳抄。解放後,曾在縣飲食服務公司任會計,待人誠懇和善,頗有文人儒雅之風。

狀元街西段路南,有一位烹飪名師陳玉春,他早年在三慶元學徒,解放後公私合營加入飲食總店,成為單位技術骨幹。他擅長於熱菜烹製,火候嚴格,口味準確,拿手菜有“滑炒裡脊片”“清汆丸子”等,《華宴菜式選編》收有他擅長製作的數款名菜。陳玉春西鄰還有一位當代聊城知名女廚師劉洪秀。1956年,她加入飲食總店後,被安排到十三姊妹飯莊,跟隨許尚英學習紅案技術。她刻苦鑽研,掌握了很多高難度菜品的烹製技巧,較好地繼承了地方傳統風味的烹飪技藝。劉洪秀與師姊妹謝愛成一起成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聊城女名廚,填補了地方烹飪史上沒有紅案女廚師的空白。2009年劉洪秀被聊城市旅遊行業協會食文化專業委員會聘為特邀顧問。

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聊城市東昌府區通訊站

作者單位:政協聊城市東昌府區委員會

責任編輯:由瑞凱 李斌 李霖清 王曉璐 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