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陰陽?

2115659664473


大眾對陰陽五行的看法陰差陽錯

絕大多數人把陰陽的本質錯解成了寒來暑往、水陰火陽(見到一作者另文又自相矛盾解為物質與能量,並引《素問》為註腳:陽化氣,陰成形。其實陽為體,陰為用,如同甲木植物與乙木動物;而天干能源與地支物態在先天也是體用關係,因此陰陽解為質能錯的還不算離譜);

易理五行又契合四季四方(古人甚至生造出一個長夏應土)發生、茂盛、收斂、貯藏特性,於是就想當然把陰陽變化,由兩極擴展為少陰少陽四態,把四象解作涼溫冷熱,並以之對應金木水火:水– 全陰(太陰);火 – 全陽(太陽);木 – 陽多(少陽);金 –陰多(少陰),以土為陰陽相沖平衡態自圓其說——大錯特錯,失之千里。除了土稍微沾邊——因為土主信,為信用為契約,如同原子共用電子達到平衡穩態。

人云亦云的四象觀點其實是後人基於後天八卦圖的自圓其說解:

金是少陰(始衰);木是少陽(萌生);水是老陰(敗極);火是老陽(旺極);土是中和平衡態,其根源是主觀的無法定性的陰陽分類。

四象的傳統認識基於先天八卦圖:

邵康節曰:“乾兌離震為陽,巽坎艮坤為陰。乾、兌為太陽,離、震為少陰,巽、坎為少陽,艮坤為太陰”,這是宋人本於《易傳》兩儀生四象的初始解。

二者的四象符號雖然沒變,但意義迥異。主要區別在於後人以離火代乾金為太陽,以坎水代坤土為太陰,從而導致邏輯混亂(本質是把先天天干的四象分野生套到後天地支的四象分野)。

按照《周易》通例,八卦分陰陽各四卦:

陽卦:乾(天、父、庚),震(雷、長男、甲),坎(中男、壬),艮(山,少男、戊)。

陰卦:坤(地、母、己),巽(風,長女、乙),離(中女、丁),兌(澤,少女、辛)。

其八卦的陰陽與五行的陰陽是相應的,與我破譯的五行八卦物理本質“陽聚陰散“吻合。

《繫辭傳》曰:“陰陽之義配日月。” 荀爽解曰:“謂乾舍於離,配日而居;坤舍於坎,配月而居之義是也。”這應是“坎水為太陰、離火為太陽”陰差陽錯的源頭,完全違背了易理。

那麼震究竟算少陰還是算少陽,乾金何辜又由太陽妄論少陰?

想要理順其中邏輯悖論,必須以客觀數理為依據——最好先格式化你學到悟到的先入為主的誤人子弟的古人今人論述的知識。

依數理正悟陰陽。

傳統觀念認為: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對立關係,如天地、日月、男女、上下、正負等,便以哲學的思想方式類比歸納出“陰陽”這概念,反映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消長、互根。這其中只有少數合乎乾陽坤陰的引申意義,如日明月暗、男剛女柔等;由此推而廣之歸類陰陽卻似是而非,如代表性的水火寒暑、動靜清濁等陰陽歸類實是人為的定義——有晝熱夜冷、消長交替邏輯而非易理本意。

比如坤柔乾剛合乎易理陰陽,但兌交巽如同利刃削髮,剛柔有別而同陰;坤靜乾動合乎易理陰陽,而艮會兌如同草船借箭,艮為靜止卻為陽,兌為銳行實屬陰;還有坎水離火——坎陽而離陰,後世籠統地歸類——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顯然脫離易理,誤人子弟。

我的破譯,陰陽關係的本質是自然哲學——平方反比守恆,有具體的物理意義——散與聚:從狀態而言就是無與有,其二進制數理為0與1;從能態而言就是展與勢,陽為1次方量勢態,陰為2次方量展態,比如自旋為勢態動能,物理量為角頻率ω;公轉為展態動能,物理量示為 v²。陰陽關係的數學最簡表述只能是是Xy²守恆;而五行就是賦予X\\y²具體的物理意義——可名之名:“假《易》柄燈悟,幾更新輪迴”;可道之道:陰陽五行循環生克化合。

陰陽的消長可由如下庚金克乙木圖直觀體會:庚金是旋轉收斂,風木是震盪發散,聚散互易,角動守恆。‘角動量守恆的本質是ωr²守恆(開普勒面積定律:ω為瞬時角速度;r²反映瞬時振動能):旋轉的滑冰運動員把雙臂收回後(振動能r²減少),轉速則提高(角動能ω增加),此消彼長,散聚互根。ωr²守恆正是乙理‘庚乙合金’的數理表達,,收攏是風天小畜,展開是天風姤。

圖片來自 http://osfundamentosdafisica.blogspot.sg/2013_01_01_archive.html

再比如丙辛合水:已知辛為動能,物理量示為v²;丙火主禮——循規蹈矩,微觀為電子循軌而流,宏觀為行星各行其道,即丙火反映軌道位能——可示為軌道半徑R,丙辛合水直譯就是Rv²守恆(雷澤歸妹——開普勒和諧定律)

丙火為電流之意,正是甲木電勢所生;丙火循軌而流,丁火則是越軌而離——為電離為光波波長,物理量當為波長的平方,那麼壬丁合木直譯就是νλ²守恆。

似乎與光速νλ守恆矛盾。

由德布羅意關係式變化有:νλ²≡h/m,將光子質量m= hν/c²代入即得νλ≡c 。

顯然νλ²守恆針對的是任意一個波態粒子(包括電子軌道駐波),而νλ守恆針對的是所有光子,二者並不矛盾。

頻率ν與角頻率ω、波長λ²與振幅(位矢)r²其實是一脈相承,顯然νλ²守恆才是宇宙根本規律。

陽陰關係並非日月明暗熱冷循環往復的比例變化,其本質是自然哲學——平方反比守恆

能態的平方反比守恆,反映的是最本質的物理:宇宙遵循能態的平方反比守恆變化,此即易理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陽聚而陰散,陽生而陰成,陽體而陰用,陽啟而陰承:

電場(乙)是電勢(甲)的展態,光子(丁)是電子(丙)的展態,交變磁場(己)是雙極磁場(戊)的展態,公轉(兌)是自玄(乾)的展態,共振(癸)是驅動(壬)的展態。


洛書圖解周易


陰陽也叫“陰陽八卦圖”,最早見於《易經》的記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關於此圖的由來,《易·繫辭傳》中記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伏羲是華夏民族人文的始祖,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之一。

上面的兩儀是指陰陽,四象一般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八卦分別是指乾(指天),坤(指地),兌(指澤),離(指火),震(指雷),巽(指風),坎(指水),艮(指山)等八種自然現象。儘管八卦的方位和排列次序,有歷史演進的不同,但在西周時,基本確定了下來。具體如圖所示:

圖1:陰陽八卦說明圖

對此八卦圖闡述最權威的著作當屬《易經》了,而每一卦都用不同的三條虛實線,作為代表的符號。根據後人的理解,三條線可能的含義為:最下面一條代表“物質基礎”,最上面一條代表“意識形態”,中間的一條代表“結構秩序”。這樣看《易經》,它就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二分法開源數理模型”了。

1、八卦之間,兩兩組合共有8×8=64種卦象及卦辭,《易經》中卦辭是對全卦的斷語。再加上代表八卦的符號,兩兩組合後,形成上下共6條虛線或實線的組合。《易經》所有64卦,每卦都有6個爻(yao),每個爻都有一段爻辭,因此共計有64×6=384個爻辭。古人常用龜甲燒製,用八卦中的“斷語”等用於占卜,由此來預測吉凶,爭取逢凶化吉。

2、《易經》不只是儒家的經典,對中國後世的各個主要思想流派,均有很大的影響,也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著作。西漢時期,漢武帝將《易經》列為儒家五經之首;唐朝宰相虞世南曾說:“不知《易》,不可以為將相”;日本明治維新時組閣的原則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閣”;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也稱:“《易經》深含著中國人的智慧”。

3、因此,我們探索中國幾千年的大歷史,也必須要深入瞭解“陰陽八卦圖”,並不斷的從《易經》中汲取營養。在這裡我們分享一下清華大學的校訓:天行健,君子以不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校訓也是《易經》中開篇最著名的一句話。


范蠡的商道妙計


80年代末開始學習、研究易經、道德經,於今已30來年,倍感國學經典之博大精深、超然神奇!

下面把講授《易經文化密碼》一課時的一些零星見解、認識分享給大家,如有不妥,請方家斧正!

從大千世界來看,花木動物分雌雄,人類分男女!電子電流電荷分正負!這些都是陰陽法則的體現!

從現實來看,當下流行的二維碼,其本質就是陰陽碼!

從歷史來看,河圖、洛書中的黑點白點,就是對陰陽的圖示法表現!《易經·繫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裡的“道”就是統御萬物的根本法則!這句話意思是:陰陽二性構成了宇宙萬物的根本屬性!

老子《道德經》說:“萬物負陰抱陽!”何以見得呢?先以水為例,其構成為H2O,一個氧原子為單為陽,兩個氫原子為雙為陰!

次以自然數列為例,雙數為陰,單數為陽。九是至大陽數,卦數稱老陽,六是至大陰數,卦數稱老陰,而七、八分別為少陽少陰之數。陽數至簡態為1,陰數至簡態為0!0與1可以分解任何一個數!比如3,可分解為1+1+1。同時,0又為虛空,代表無,1又為實在,代表有!在宇宙中,有無相生,萬物不離氣與數!氣主動,為陽,數主靜,為陰。陰陽交合,則生機勃發。陰陽分離或陰陽失衡,則預示死亡衰敗!

“春秋三傳”之一的《穀梁傳·僖公廿八年》說:“水北為陽,山南為陽。”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呂氏春秋·音初篇》:“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為南音。”

我們祖先創立的陰陽學說之精深高妙,還在於: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中還有陰,陽中還有陽。即萬物不僅有陰陽合抱態,還有陰陽疊加態!以人體而言,無論男女,正面都為陰,背面皆為陽!肚臍叫神闕穴,為陰中之陰。肚臍正對後腰之命門穴,為陽中之陽!

最後要說明的是,陰陽五行在本質上,是我們祖先中超高智慧者開創的宇宙哲學概念,而不是科技概念!哲學與科技二者之根本區別在於,一個具有視距性,一個具有超視距性!但不少人恰好從視距性的科技理論角度出發,去理解甚至否定超視距的陰陽五行概念,自然謬也!




文心龍


陰陽的概念出自易經,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博大精深的華夏哲學。陰陽這個東西很多人初看覺得是迷信,實際上華夏文化的陰陽理論既體現了我們民族的世界觀同時也是我們的方法論。


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與我們的陰陽理論是一致的,他們都具有三個特點:

萬物皆是統一的,統一於陰陽

萬物皆是對立的,陰陽對立

萬物皆可互化,陰陽互化

總的說就是陰陽相生相剋,對立而統一,可以說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不過是陰陽理論的現代解釋而已,並沒有什麼新意。

在思維上它是算數和占卜(邏輯)不可分割的玄節點。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人工智能中的二進制都充分論證了陰陽的生命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而陽生陽極而陰生,萬物皆不可能只有陰或者只有陽,一切都是相對的。這一理念與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一致,簡單說就是沒有什麼事是絕對的,都是處在動態的平衡中!


在華夏文化的哲學裡,陰陽是蘊藏在自然規律背後推動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天地萬物孕育、發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動力,是奠定中華文明邏輯思維基礎的核心要素。老子學《易》將這一理念歸納為“道”,所以孔子在《易傳》中說“一陰一陽為之道”。

中華文化裡,陰陽代表的是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關係。萬物皆由陰陽二氣組成,萬物同時因陰陽相生相剋而“生、長、衰、亡”!它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法則。


聖哲同學




在陰陽學說中,陰陽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化等四個方面。陰陽對立是指世間萬物都存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如上為陽,下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等等。在對立的同時,又不相互依存,相互統一,相互互根。陰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消長與變化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消長變代來維持二者之間的相對平衡,比如:晝與夜,春夏秋冬的相互更替,冷與熱、寒與暑等等。陰陽在相互轉化中陽生於陰,陰生於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極生陽,重陽必陰的相互轉化的具體表現。



金色年華163818531


陰陽是存在於客觀事物身上的兩種性別,是對客觀事物世界兩種性別的命名。

物質的陰陽不能互相轉化。比如正電荷和負電荷,正電荷多到了極點不能轉化為負電荷。磁鐵中的南極和北極,南極多到極點還是南極。男人和女人,中國現在男人多女人少,男人能轉化為女人嗎?植物的雌花雄花,雌花是雌花,能搖身變為雄花嗎?先天八卦中,東方用中女來代表陰,西方用中男來代表陽,你見過太陽從西邊出來嗎?北方用母親來代表陰,南方用父親來代表陽,南非是見不到冰凍三尺的。火到了極點是不會凝結出冰來,冰還是冰。

事的陰陽可以轉化。好人為陽壞人為陰,通過政治思想教育,壞人可以轉變為好人,好人的貪婪會走向腐敗惰落。時間的堆移環境的改變,主要矛盾可以變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物的陰陽可以相交,生生不息。男女談戀愛,結婚繁衍後代。雌花雄花恩愛結頤果。正電荷負電荷相交發出萬丈光芒。

事的陰陽是不能相交。你說好事和壞事相變會生出好事或壞事?慈善機構和黑社會組識相合作可以嗎?但事的陰陽可以是同性戀,好事相戀會是喜事多多,壞人相聚是作惡多端。

物的陰陽義須平衡。人們身體陽氣不足大補人參,血氣不足用熟地當歸。

事的陰陽不可能平衡。你做壞事了再給它補平衡,你做好事了再給它補衡,有這樣的事嗎?事的陰陽沒有平衡不平衡。

陰陽是對事或物而言而論。


坤午辰辰壬乙


傳統觀念認為,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關係。它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法則。陰陽是中國古代先賢創立的哲學範疇。一種本源論(本體論),有先天陰陽與後天陰陽之分。古人仰觀、俯察取類比象,將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歸納出“陰陽”的概念。

物物皆有陰陽,不可割裂,陰陽必相互依存,萬事萬物中都包含陰陽的特性。既《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陰陽壹體兩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換,不可執一而定象。二者雖無定象,隨道而變,上皆可為道,下亦可為器。道用無窮,處處有之,因用而論。用即出,陰陽即定,二者雖定,亦隨時而變遷。故曰:陰陽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極是也,統領二物,相互作用,運化萬千。

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面,陰 為寒,為暗;陽 為熱,為光。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衝氣以為和(像無形的氣分隔了陰陽,使其各居其位。)。

陰陽的位置是不斷變化,週而復始的。我們所能看見的事物為陰內陽外,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陰陽的規律和結構,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後死亡(消散),這就是陰陽的規律,而人體內陰陽失衡或陰陽所在的位置不對人就會生病。

這些就是陰陽的含意。


雲山淺淺


陰陽學說是我們古人的智慧結晶,也是某種認識事物,世界本質的方便法門。

話說任何事物的演化都有一個過程,世界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生態世界。這種不斷演化化的規律正是不變的宇宙法則。比如白天和黑夜,並不是非此即彼,也是有著演化的過程,古人根據陰陽的變化,劃分出十二時辰,推演到一年就有了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份,古話說,六十年風水輪流轉,我們古人認為地球生態每六十年會發生一次比較大的改變。當然這些都是我們古人通過歷朝歷代,記錄,總結而來的經驗。

人是很奇怪的動物,二分法容易讓大家記住,分析,運用。

從陰陽兩儀演化出四象八卦,八八六十四卦,這是我們古人定義的一個陰陽循環的演化過程。

那麼通過這樣的陰陽學說,我們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應用到萬事萬物中,看看它們處於何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演化段,從而與時俱進,因地制宜,隨機應變,順天應人,層層鋪墊,調頻共振,天人合一,四兩撥千斤。

一個人重要的,不是聽從教育者的聲音,而首要的是學會分辨世界的聲音。因為你內心的聲音,百分之九十九是別人灌輸給你的。你加入了這萬丈紅塵,被你的無數教育者引導者接收了世界秩序,然後你的一生就猶如浮萍。變化莫測,但是身不由己。分辨內心的最好方法,就是接收更多角度的觀念,然後細細品味。

人生,對於不懂它的人來說,不是恩賜,而是懲罰,如今,你活在恩賜中?還是懲罰中?

我們作為自然的產物,人類社會的一份子,國家的一個公民,都是基於這些秩序之下的,要懂得尊重秩序,把握秩序,利用秩序,制定秩序。這裡就包含著和秩序之間的某種調頻共振。所謂經濟規律,市場規律,都可以通過陰陽學說洞察其中的變化。

發現規律、尊重規律、融入規律。埋怨社會不公即便是真實的,但是是沒有意義的,這是下策;改變自己,融入環境,做一個萬金油去獲得世俗成功,這是中等人;研究國家政策,時代變化,人性和群體思想特性,和自己固執目標之間的種種結合可能性,然後用某種方式明著順應了社會潮流,暗地裡實現了自我固執期望,就是上策。

限於篇幅和個人水平,關於事物的陰陽學說只能淺談這些,比較這樣的學問實在太過龐大,大家可以上網檢閱,這是我們古人打開世界之門的金鑰匙,也是每個中國人打開智慧之門的方便法門,受用終身。這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思想光輝和遺產寶藏。



太陽天然笨真


陰陽。繁體陰陽,其意為照不到到陽光的一面與照到陽光的一面。陰陽二字連用,見於《詩經,大雅,公劉》:“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水”。

陰陽,與日、月,男、女無關。《詩經,齊風,東方之日》,太陽,月月,都比作美麗的女性。

《周易》卦辭爻辭無“陰陽”二字。唯一的一個“陰”字,出現在《周易》中孚卦九二爻辭,“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此“陰”實為樹“蔭”的蔭,繁體,蔭。寫成“陰”,實乃排版錯誤。

《周易》無陰陽,是託名孔子《易傳》論陰陽。然而,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儒家託孔子之名大論陰陽之道,手法卻不夠熟練,以致陰差陽錯。

《易傳》“陰陽之義配日月”,坎卦為月為陰,離卦為日為陽。

《易傳》又把八卦象一個大家庭,男女分陰陽。乾坤二卦為父母,震為長男,坎為中男,艮為少男;巽為長女,離為中女,兌為少女。

如此這般,坎為月為陰、又為中男為陽,離為日為陽、又為中女為陰。

這是託名孔子《易傳》用陰陽之說解《周易》的最明顯的敗筆,謊誕不經,不堪一擊。


趙日金141


陰陽。中國古老的哲學辯證概念!

他是抽象的概念,而非具象實指。

陰陽是一體。大道本自然。而為了方便人們區分、學習,強分陰陽二性。

《道德經》開篇即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也就是說它們是互補互轉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如果我們把它固定化、模式化、就失去它應有的意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