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式重機槍射速偏慢,比馬克辛還重,日軍為何依然堅持裝備?

隋中平


為何堅持裝備?因為窮唄。在舊日本帝國裡陸軍馬鹿是苛待慣了的單位,海軍住著大和旅館吃軍艦壽司,陸軍馬鹿只配用著比一戰水平好不了多少的裝備,尤其是輕武器。九二式射速高一點,就意味著戰場上撒出去的子彈換成數據會飆高一大截,陸軍部的大佬們看了這數據高血壓都得犯。長久以來,日本的輕武器射擊原則都是精確射擊,不管是什麼槍,都要追求高精度,就是為了儘可能用較少的子彈殺死敵人,所以高射速根本不符合軍部的要求。當然了,日本輕武器設計水平也就那樣,你讓他高出一款重量輕,射速高,性能還穩定的機槍,怕是也沒這個能力。

日本的輕武設計能力怕是在二戰主要參戰的工業國中墊底


九二式是從大正三年式重機槍發展而來,這倆槍外觀上差不多,區別在於口徑不同(一個6.5mm一個7.7mm)。射速也略有不同,大正三年式能達到500發每分,九二式就只有400-450發每分,估計就是換了口徑後因為後坐力變大的關係,射速進一步降低了。

大正三年式重機槍

其實重機槍射速慢點倒不是什麼太致命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都是打點射,九二式點射時精度還是不錯的;要說最奇葩的還是供彈。日本人在機槍供彈系統上就沒正常過,歪把子用的是裝彈費勁,極容易卡殼的彈鬥,九二式雖然用的供彈板,但是容量只有30發。。。這可是重機槍啊!重機槍要的就是火力持續性,很多時候不要求多準,而是可以打個不停,結果你打30發就得換彈,這不是開玩笑嗎,你以為是玩FPS遊戲隨時按R?當時的民二四式用的是250發的帆布彈鏈,火力持續性就要好得多,連MG42這樣的通用機槍都有250發彈鏈,這才是封鎖戰場所需要的火力持續能力。在戰場上,九二式遇到民二四式根本抬不起頭,不論射速還是持續性都差太多了。

九二式機槍和30發的供彈板

第一次長沙會戰期間日軍使用的九二式重機槍,這要是對面有個民二四機槍陣地能打到他抬不起頭

這裡要糾正一下,九二式真的沒有比馬克沁重啊。我們比比重量數據:當時的中華民國產的馬克沁——民二四式,也就是德國MG08的國產化版本槍帶三腳架重65kg,這還沒算4kg冷卻水;俄國版本的馬克沁M1910不帶冷卻水重64.3kg。九二式式重機槍帶三腳架重55.3kg。這算下來還是比馬克沁輕了差不多10kg的。只不過作為一款氣冷機槍這個重量也沒啥好驕傲的,因為同樣是氣冷的.美製M2HB機槍發射的是.50口徑的子彈,射速還比九二式高,全重也才58kg。

九二式比馬克沁的子孫還是要輕一些


宣仔


射速大快,消耗的彈藥就多,在供給力不足的情況下,顯然就是缺點。機槍重,搬運困難,但能有效地化解後座力,增加射擊精度。

我父親抗戰時是桂138師的重機槍射手,據他說不間斷射擊,傾射的,他只幹個兩次,一次是花園守衛戰,對付日軍朝鮮旅團的大規模衝鋒;另一次是對日軍阻擊手對副射殺擊殺的報復。平時,都是幾發幾發的有目標的點射,擊殺必須擊殺的目標。

有人說日軍的92式機槍,射程近(約600米),射速慢,槍身重,這些都不算缺點。真正的缺點是需熟練的供彈手供彈,才能實現連續的射擊。一旦熟練的供彈手被打死了,就麻煩了。

日92式重機槍是風冷,馬克沁是水冷,裝上水後比日92式還重,優點是射擊的連續性更高,缺點是要配備專人擔水。日軍三八式步槍最遠射程達1200米,無需重機槍對遠距目標進行射擊,故有600米射程足夠了。而我們的步槍普遍射程為600米(蘇、德式可達800米),需要重機槍對遠程目標(1200米左右)進行射擊。


安平144796971


92式是採用了金屬片散熱的風冷重機槍,就其散熱的原理來說,當然要比槍管上套有一隻巨大圓柱體儲水筒的水冷式馬克沁重機槍要先進了許多。
行軍打仗時,機槍班成員只需背槍架、槍管和子彈即可,至少不必準備散熱用的水了,有時候,在沒有冷卻水的前提下,馬克沁重機槍打上數百發子彈,就只能停頓下來,等候槍管自然散熱了,將影響軍隊戰鬥性能的發揮。孟良崮戰役剛結束不久,突然就天降大雨,被俘時仍然不甘心戰敗的整編第74師官兵,不禁無限感慨,確實是天要亡整編第74師。
由於缺乏冷卻的水源,整編第74師的上百挺水冷槍管的馬克沁重機槍,槍管全都打爆了,到後來都成了擺設,已經無法發射子彈,陷入了有子彈,卻無法開槍的困境,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漫山遍野的華野官兵,突破自身的防禦陣地,這就是缺水以後水冷式槍管馬克沁重機槍的悲哀。因此,日本軍隊選擇在法國哈奇開斯機槍的基礎上,加強散熱片以提高92式重機槍的持續作戰能力,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此外,選擇30發保彈板,而不是採用彈鏈供彈的方式,儘管影響了92式重機槍持續的火力輸出,但卻也符合日本資源缺乏,以節約子彈的陸軍作戰思路。與日本軍隊戰前研發成功了8毫米50發彈匣供彈的南部式衝鋒槍,以及同為8毫米30發彈匣供彈的百式衝鋒槍,但出於節約資源考慮,只是少量裝備了日本陸軍步兵、戰車部隊駕乘員,包括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等,大量裝備的卻是5發的38式和99式手動步槍。92式重機槍,量產將近5萬挺,僅在侵華戰場上就投入了3萬餘艇,捨棄了6.5毫米步槍彈,而採用了7.7毫米步槍彈,子彈威力與7.92毫米的步槍彈相當,500米內可以輕鬆擊穿8毫米厚的鋼板。
由於92式重機槍射程遠,彈丸威力大,空槍較重有27.6公斤,儘管實際戰鬥射速降低至每分鐘200餘發,但由於重心穩定,射擊精度卻提高了。對於一挺掩護步兵進攻,或防禦作戰的重機槍,92式在200米距離內,上靶率能輕鬆達到百分之七十,因此,92式重機槍非常適合日本軍隊使用,具備節省子彈、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的特點,是戰時日軍當仁不讓的主力重機槍。

國平軍史


馬克沁機槍是自打它問世以來全世界殺人最多的一把機槍,而92式重機槍在他面前連提鞋的資格都不夠,既然如此,為何日軍還要堅持使用92式重機槍?

其實日軍早注意到了馬克沁機槍,並且模仿過馬克沁機槍,奈何自己技藝太差,最終也沒搞出個像樣的東西來。

日軍曾仿照著英國版馬克沁機槍的樣子設計了一款機槍——98式重機槍,使用30發保彈版和彈鏈供彈,但因為只生產了1500挺,所以只存在於東北的永備工事之中。但是這樣的機槍也只是達到了550發每分鐘的射速,遠遠比不了馬克沁機槍。

甲午戰爭後,日軍開始模仿法國的哈奇開斯機槍,因為當時機槍的發展趨勢逐漸由水冷式偏向氣冷式,所以日本自然也往這個方向努力,其實說到底還是自己沒有掌握水冷式機槍的關鍵技術。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軍自認為掌握了哈奇開斯機槍的關鍵技術,並且覺得自己仿製的並不比原版差,因此決定在此基礎上設計一款屬於日軍自己的機槍,92式機槍就此問世了。

92式機槍總共生產了45000餘挺,是日軍的主力裝備之一。

雖然武器生產量大,可是92式機槍卻被士兵吐槽不斷,首先一個機槍小隊需要十個人來負責,四個人負責抬運機槍,四個人負責搬運彈藥,兩個人負責槍管。光那散熱片就有夠笨重的。

92式機槍射速理論上是450發子彈每分鐘,實際只能發射180發每分鐘。92式採用了30發的銅彈板供彈,這個設計使得眾多日軍吐槽不已。

這是仿製的哈奇開斯機槍的供彈設計,主要是為了解決帆布彈鏈壽命短,易損壞而設計的。但是新的保彈版也有很大的設計缺陷,不僅容易磕損還容易供彈故障,這樣法國人就放棄了保彈板,奈何日軍一根筋地堅持到了二戰。

之所以堅持如此換彈方法,是因為日軍實在經不起如此大規模的揮霍子彈。日軍對精準度的過分痴迷,導致機槍強大火力支援的特點成為妄想。因為在戰鬥中子彈時不時的故障,還有那傻缺的設計導致機槍聲斷斷續續,因此被國軍形象的稱為“野雞脖子”。

如果日軍不是擁有步兵炮、擲彈筒、迫擊炮等重火力壓制我方部隊,僅拼輕武器的話,憑藉國軍民二四式機槍就可以壓制九二式機槍。

拋開日軍92式機槍別的問題不說,光重量就夠嗆。

它需要四個人抬行,這還是不算配件、彈藥的情況。這些都是為了提高機槍的穩定性而做的犧牲。而這些奇葩的設計都是源於日本的國情和軍事體系制定的。馬克沁雖好,可是奈何自身實力不允許,對於日軍也只能是一種奢望。


歷來現實


問的好啊,日軍最有資格回答,日軍的回答就是:不用九二式,我還有啥重機槍能用?

九二式重機槍其實就是個放大版的三年式重機槍,這個三年式重機槍就是以法國的哈奇開斯M1914為藍本升級研發的。最開始,日本也琢磨仿製馬克沁的,但是日本人認為馬克沁機槍可靠性不好,不如哈奇開斯。後來6.5mm子彈的威力不足,日軍又弄出來7.7mm子彈的九二式。
(三年式重機槍)

這個九二式重機槍有多重呢,帶上三腳架有55公斤,民24的重量也才49公斤。這個九二式重機槍需要多少人伺候呢?正常編制四個機槍班加上一個彈藥班,一個機槍班,帶著一挺九二式,每個班11個人兩匹馬,彈藥班11個人8匹馬。也就是說,一挺九二式重機槍,需要十來個人伺候才行。

然後這東西是用30發的彈板供彈,火力持續性不足,射速慢,每分鐘400發,再加上需要頻繁換彈板,實際射速比馬克沁慢多了。而且這槍抽殼太暴力,供彈口那裡有個毛刷,子彈經過的時候自動給子彈刷油(不是用手拿刷子刷)。

看上去這槍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是,沒辦法,日軍只有這一挺重機槍啊。

那會兒,日本的槍械其實都是仿製出來的,三八大蓋是仿製的毛瑟,歪把子仿製的是哈奇開斯1909,南部14式手槍閉鎖抄的意呆利的Glisenti…………沒一個自己原創的,輕武器這一塊,他和咱們當時其實是不相上下的,都是仿製再仿製。

so……你讓日本自己研發一個新的重機槍,難度是不是不小?當時日本輕武器軍工這一塊,就是一個仿製階段。而且,在重機槍這塊,也屬於沒處仿製的。馬克沁他看不上,美軍的老乾媽他拿不來,德軍的通用機槍MG42他生產不來。


而等到後來,日軍又有了96式機槍,其實是捷克式外形的歪把子,還是仿製改進的。那會兒日軍步兵班裡,火力其實是夠用了的,每個班一挺機槍,足夠了,對於重機槍,也不用太過多的追求了。

不過話說回來,南部麟次郎和有坂成章等日本輕武器專家,這些人的潛力都已經被挖掘的很徹底了。你想讓他們再把腦子裡的東西摳出來,研製新的機槍,也是有點難。


軍武文齋


馬克沁和92式是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使用最多的兩種機槍,因而常常被人們拿來做對比,結論是:馬克沁勝出,無論是射速,火力持續性,便攜性,小鬼子的92式都不如年代更久的馬克沁機槍。


影視劇中的日軍92式重機槍

那麼,為什麼日本不引進西方國家的機槍呢?

其實,日本很早就引進了馬克沁機槍,只是日本的製造工藝不行,馬克沁機槍沒能實現量產,中日雙方在甲午戰爭期間雖然都有馬克沁機槍,但使用的不多,甲午戰爭後,日本引進並且仿製了法國的哈開斯奇機槍,這是一種氣冷式機槍,因為當時主流機槍的槍管冷卻方式是由水冷式向氣冷式過渡,日本也就跟著這個潮流走。


我軍裝備的馬克沁重機槍

後來,日本改進哈開斯奇機槍,一直用到了20世紀30年代,1932年,日本研製出使用7.7毫米子彈的92式重機槍,其全長1155毫米,採用30發保彈板供彈,重量55.3公斤(含三腳架),槍身重27.6公斤,射速450發/分,實際射速200發每分鐘,有效射程800米。

我軍繳獲的92式重機槍

我們可以看出,92式重機槍的很大重量都是三腳架和槍身散熱片的,重型三腳架是為了保證射擊的穩定性,這種機槍號稱射手在200米距離上靶率達到七成,擁有不錯的精度。採用笨重的散熱片是因為日本的製造工藝有限。

和馬克沁相比,最讓人吐槽的恐怕就是那個30發彈板了,因為日本的產能欠發達,子彈供應有限,所以92式的單次供彈就很少,不然彈藥消耗的就非常快。同時,還要吐槽一下這個散熱片,落後的散熱設備也不允許92式長時間射擊。

真實照片使用92式的日軍

雖然很差勁,但這個野雞脖子可不好伺候,日軍標準的一個92式機槍分隊需要10個人,4個人抬機槍,4個人拿彈藥,還要兩個人揹著備用槍管等配套裝備,使用起來很不靈活。

實際上,跟我差不多重的92式威力甚至還比不上大八粒。
在抗戰中,中國軍隊也繳獲了不少92式,但是由於另類的7.7毫米子彈很難獲得,且操作複雜,我軍更喜歡馬克沁。


止水興波


僅僅通過射速以及重量這兩個指標就來否定一款裝備,這個想法過於可笑了,在重機槍來說,所射速低,真的非常低嗎?92式重機槍實際上是一種仿製產品,原型哈斯開奇,曾經是一戰時廣泛被使用的型號,曾經在戰爭當中發揮不錯的作用,說它的性能很差,那真是有點過於想象了吧。

日本這款產品不是沒一點優點,也有自己的特點,使用的7.7毫米的子彈,威力並不低。射擊精度很好,雖然採用氣冷的方式讓重量過大,但是非常適合於嚴寒條件,以及沒有缺水的條件,這款機槍並不是怎麼想象那麼爛。單純的通過幾個社能參數來評價一款武器的好壞,需要從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考慮了。

任何武器裝備的研發實際上是一種取捨的關係,各方面的性能需要平衡,而不是一二指標就行了,不是把事情想象成,不是好的,就是壞的。如果單純找毛病,沒有一款可以說沒有毛病的。


麥田軍事觀察


92式重機槍是由日軍部隊用的大正三年式機槍改進而來,它將原來的6.5毫米口徑的彈藥換成了7.7毫米的子彈,大大的增加了其遠距離射擊的威力。抗戰時期,日軍使用的重機槍主要是九二式重機槍。在現在看來,這種機槍的弊端非常多,可在當時,我軍卻將其視若珍寶,而對軍事十分發達的美國來說,他們對這種武器不肖一顧,並且嘲笑92重機槍像"啄木鳥”,笨拙呆板。

大家都知道,重機槍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他的火力持續性,為此重機槍基本都是採用的彈鏈供彈。這是重機槍火力持續性的核心,而92式重機槍採用的是30發彈板供彈,其火力持續性大幅度降低,違背了重機槍的重要特徵,雖說射程遠了,可火力確減弱,失去了火力支援的特點。而且92式重機槍的供彈系統,還有一大弊端就是它自帶注油器,這也就是說,92式重機槍在射擊時,需要不斷注入潤滑油,由於當時機械化程度很低,注油都必須是人工注,所以92重機槍使用時還必須配有副手,這使得機槍的操作十分笨拙。不過說到底,雖然九二重機槍如此的不堪,那是按現在的武器定義來說的,可在那個時代,在日本由其對於當時的我們國家的製造水平來說,92式重機槍確實是十分先進的武器。


老兵說軍事


評價一款武器裝備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不能僅從一兩個參數輕易下結論。

98式重機槍

日本人不是沒有裝備過水冷式的重機槍,最早19世紀末期就曾經進口過數百挺馬克沁重機槍。一戰結束後又從英國又引進了維克斯重機槍(馬克沁機槍的英國版),並在其基礎上研製設計了98式重機槍。98式重機槍依靠水冷散熱,外形上和維克斯重機槍相似,繼承了持續射擊性好的優點。但當時的日軍已經大量裝備氣冷的92式重機槍,因此水冷式的98式重機槍並沒有大批量生產。

日本98式重機槍口徑為7.7毫米,使用30發保彈板或200發彈鏈供彈,全重約50公斤,射速550發/分,有效射程超過2000米,總共生產了大約1500挺,主要裝備於中國東北地區的永備工事中。

92式重機槍

日本92式重機槍也並非獨立設計,而是以法國M1900/1897哈奇開斯重機槍為原型研製。早在日俄戰爭前,日本就引進了並仿製了氣冷式的哈奇開斯重機槍,而引進的原因據說是當時無法掌握水冷重機槍的關鍵技術。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陸軍自認為仿製的哈奇開斯重機槍表現還算令人滿意,因此決定在哈奇開斯機槍的基礎上設計一款適合日軍使用的新型重機槍。在糾正了槍管散熱能力差、彈藥威力小的問題後,於1932年正式推出了讓中國軍民耳熟能詳的92式重機槍。

92式重機槍作為日軍大隊級的直接火力支援武器,每個日軍師團都裝備有100餘挺的92式重機槍,總共生產了約45000餘挺,數量遠超水冷的98式重機槍,是二戰時期日軍的主力裝備之一。

92式重機槍,口徑 7.7毫米,使用30發保彈板供彈,槍身重27.6公斤,全重超過55公斤,理論射速450發/分,戰鬥射速200發/分,有效射程1000米。

92式重機槍的問題

雖然日軍將92式重機槍作為了主要裝備,但92式重機槍的問題卻不少。

日軍裝備92式重機槍的最初是為了擺脫冷卻水的限制,降低後勤難度。但為了保證槍身散熱,92式又增加了散熱片的數量和體積,結果導致氣冷的機槍反而比水冷機槍還要重。

射速偏低的原因則是92式重機槍使用了飽受詬病的保彈板供彈。保彈板供彈是法國人在哈奇開斯重機槍上首先使用的,原意是為了解決帆布彈鏈壽命短、易損壞而設計的,但保彈板供彈的缺點就是需要不斷地更換彈藥,火力持續性差,因此其戰鬥射程遠低於理論射速。

另外,保彈板的設計也存在很大缺陷,攜帶中很容易因磕碰變形而造成供彈故障,因此需要時不時需要修理一下,很是浪費精力和時間。在搞清楚保彈板的缺點後,法國就將哈奇開斯機槍也改成了彈鏈供彈,徹底拋棄了保彈板的設計。可誰知道日本人卻偏抱著供彈板不放,一直用到了二戰。

法國人在設計保彈板時看中了其形狀固定,便於攜帶,壽命長,可重複利用的優點,但在實際使用中根本沒有達到預設想中的狀況,反而因易磕碰變形導致比帆布彈鏈的問題還多。

為什麼會裝備92式重機槍

92式重機槍的裝備和日軍的戰術思想與實際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舊日本陸軍的步兵戰術來源於19世紀末的歐洲,當時機槍還未普及各國普遍使用步槍射擊,重視刺刀突擊的作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機槍的作用開始顯現,但日軍以瘋狂的刺刀衝鋒突破了俄軍的防禦,使得其錯誤得認為戰鬥的最終勝利只能依靠面對面的白刃格鬥。而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又強化了日軍的錯誤認識,使其忽視了火力的作用,錯估戰爭的發展形式。

日俄戰爭時期的日本軍人

在這種思路下,再加上日本資源匱乏、軍工技術偏低、工業生產能力落後等客觀原因,舊日本陸軍在訓練上偏重精準射擊和白刃格鬥以及悍不畏死的武士道精神,在武器上則要求精度高、射程遠,同時還要保證一定的通用性,減輕後勤壓力。研製92式重機槍時,日本就為了精度刻意降低射速,使得其射擊200米處的目標時命中率超過70%,成為了當時精度最高的重機槍。而過重的問題,對日軍來來說反倒沒什麼影響。畢竟當時日軍的步兵戰術主要依靠步槍、輕機槍和擲彈筒的組合,對重機槍沒有太多要求。如此一來,全槍過重倒是提高了機槍射擊時的穩定性,提升了精度,反而契合日軍對輕武器的設計要求。


在實際應用中,重量和射速的問題也沒有過多顯現出來。在早期中國戰場上,日軍佔有全面的火力優勢,既不需要92式進行大範圍戰場機動,也不用其執行長時間的火力壓制任務,因此重量和射速的的缺點沒有凸顯出來,倒是使用保彈板降低了後勤難度。而後期的太平洋戰場上,92式重機槍主要被用來當做固定火力點,並用堅固的工事加以保護,機動性差的問題同樣也被掩蓋,射速問題也被日軍以步兵戰術所彌補。

綜合來說,看似缺點突出的92式重機槍,其實很適合當時舊日本陸軍下的作戰思想,因此大量裝備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要奇怪,當年的日本作戰思想已經脫離了時代潮流,過於重視對精度的要求,卻忽視了火力輸出的重要性。所以,才會裝備很多頗具特點的步兵武器,比如又遠又準的“三八大蓋”,偏重的"歪把子",能上刺刀的“拐把子”等等。只不過這些武器只能在日軍的戰術體系下使用,一旦脫離出來,就成為了一件“奇葩”。

但是,我們在評價武器時,必須要代入當時的背景和環境加以考慮,否則就成了“刻舟求劍”。

日本研製的百式衝鋒槍,不僅有兩腳架,還能上刺刀,而且設計時要求還了很高的射程和精度。


水井土城


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的軍用裝備總喜歡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其中92式重機槍就是典型的代表,脫胎於法國哈奇開斯氣冷式是重機槍的九二式可以說是完全獲取了氣冷式重機槍的技術。其實相比馬克沁重機槍,九二式重機槍的槍身並不是很重,九二式的槍身重27.5公斤,而馬克沁重機槍的槍身重量也有27.2公斤,兩者之間的重量並沒有太大的差距,之所以感覺92式重機槍重是因為加上它本身的槍架,它的槍戰和他的槍聲差不多一樣重,整體加起來有55公斤。



而馬克沁重機槍在各國都有自己的衍生型,而中國在抗戰時期使用的民-24型重機槍是仿製於德國MG-08型重機槍,但是簡化了槍架,因為MG-08的槍架高達36公斤,全槍的整體重達到了62公斤,這個重量遠比日本92式的重量要大。而中國仿製這款重機槍時就簡化了槍身和槍架,中國仿製版槍身只有20公斤而槍架也有29公斤。所以55公斤和49公斤的差距並不算很大。至於說說速度慢的問題,其實真正打起來的話並不要求太高的射速,像德國的MG-42每分鐘1200發的射速太快,除了浪費子彈以外還消耗槍管的壽命。


德國的MG-08
式重機槍
民-24式重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最高射速可以達到600發每分鐘,但是它是可以調節的,最慢的也才100發一分鐘,日本在使用重機槍的過程中主要以點射壓制為主,所以並不需要太高的射速,而且每分鐘450發的射速也完全夠用,美軍的M-2重機槍也是這個水平。而為什麼日本會引發水冷式的馬克沁重機槍,這是因為在日俄戰爭中引進重機槍的時候,法國用的就是哈奇開斯氣冷式機槍,並且在戰鬥中也表現出良好的性能,給日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日本就是搞氣冷式的技術,之後以哈奇開斯重機槍為藍本自己逆向設計,最終搞出了九二式重機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