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式重机枪射速偏慢,比马克辛还重,日军为何依然坚持装备?

隋中平


为何坚持装备?因为穷呗。在旧日本帝国里陆军马鹿是苛待惯了的单位,海军住着大和旅馆吃军舰寿司,陆军马鹿只配用着比一战水平好不了多少的装备,尤其是轻武器。九二式射速高一点,就意味着战场上撒出去的子弹换成数据会飙高一大截,陆军部的大佬们看了这数据高血压都得犯。长久以来,日本的轻武器射击原则都是精确射击,不管是什么枪,都要追求高精度,就是为了尽可能用较少的子弹杀死敌人,所以高射速根本不符合军部的要求。当然了,日本轻武器设计水平也就那样,你让他高出一款重量轻,射速高,性能还稳定的机枪,怕是也没这个能力。

日本的轻武设计能力怕是在二战主要参战的工业国中垫底


九二式是从大正三年式重机枪发展而来,这俩枪外观上差不多,区别在于口径不同(一个6.5mm一个7.7mm)。射速也略有不同,大正三年式能达到500发每分,九二式就只有400-450发每分,估计就是换了口径后因为后坐力变大的关系,射速进一步降低了。

大正三年式重机枪

其实重机枪射速慢点倒不是什么太致命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都是打点射,九二式点射时精度还是不错的;要说最奇葩的还是供弹。日本人在机枪供弹系统上就没正常过,歪把子用的是装弹费劲,极容易卡壳的弹斗,九二式虽然用的供弹板,但是容量只有30发。。。这可是重机枪啊!重机枪要的就是火力持续性,很多时候不要求多准,而是可以打个不停,结果你打30发就得换弹,这不是开玩笑吗,你以为是玩FPS游戏随时按R?当时的民二四式用的是250发的帆布弹链,火力持续性就要好得多,连MG42这样的通用机枪都有250发弹链,这才是封锁战场所需要的火力持续能力。在战场上,九二式遇到民二四式根本抬不起头,不论射速还是持续性都差太多了。

九二式机枪和30发的供弹板

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日军使用的九二式重机枪,这要是对面有个民二四机枪阵地能打到他抬不起头

这里要纠正一下,九二式真的没有比马克沁重啊。我们比比重量数据:当时的中华民国产的马克沁——民二四式,也就是德国MG08的国产化版本枪带三脚架重65kg,这还没算4kg冷却水;俄国版本的马克沁M1910不带冷却水重64.3kg。九二式式重机枪带三脚架重55.3kg。这算下来还是比马克沁轻了差不多10kg的。只不过作为一款气冷机枪这个重量也没啥好骄傲的,因为同样是气冷的.美制M2HB机枪发射的是.50口径的子弹,射速还比九二式高,全重也才58kg。

九二式比马克沁的子孙还是要轻一些


宣仔


射速大快,消耗的弹药就多,在供给力不足的情况下,显然就是缺点。机枪重,搬运困难,但能有效地化解后座力,增加射击精度。

我父亲抗战时是桂138师的重机枪射手,据他说不间断射击,倾射的,他只干个两次,一次是花园守卫战,对付日军朝鲜旅团的大规模冲锋;另一次是对日军阻击手对副射杀击杀的报复。平时,都是几发几发的有目标的点射,击杀必须击杀的目标。

有人说日军的92式机枪,射程近(约600米),射速慢,枪身重,这些都不算缺点。真正的缺点是需熟练的供弹手供弹,才能实现连续的射击。一旦熟练的供弹手被打死了,就麻烦了。

日92式重机枪是风冷,马克沁是水冷,装上水后比日92式还重,优点是射击的连续性更高,缺点是要配备专人担水。日军三八式步枪最远射程达1200米,无需重机枪对远距目标进行射击,故有600米射程足够了。而我们的步枪普遍射程为600米(苏、德式可达800米),需要重机枪对远程目标(1200米左右)进行射击。


安平144796971


92式是采用了金属片散热的风冷重机枪,就其散热的原理来说,当然要比枪管上套有一只巨大圆柱体储水筒的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要先进了许多。
行军打仗时,机枪班成员只需背枪架、枪管和子弹即可,至少不必准备散热用的水了,有时候,在没有冷却水的前提下,马克沁重机枪打上数百发子弹,就只能停顿下来,等候枪管自然散热了,将影响军队战斗性能的发挥。孟良崮战役刚结束不久,突然就天降大雨,被俘时仍然不甘心战败的整编第74师官兵,不禁无限感慨,确实是天要亡整编第74师。
由于缺乏冷却的水源,整编第74师的上百挺水冷枪管的马克沁重机枪,枪管全都打爆了,到后来都成了摆设,已经无法发射子弹,陷入了有子弹,却无法开枪的困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漫山遍野的华野官兵,突破自身的防御阵地,这就是缺水以后水冷式枪管马克沁重机枪的悲哀。因此,日本军队选择在法国哈奇开斯机枪的基础上,加强散热片以提高92式重机枪的持续作战能力,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此外,选择30发保弹板,而不是采用弹链供弹的方式,尽管影响了92式重机枪持续的火力输出,但却也符合日本资源缺乏,以节约子弹的陆军作战思路。与日本军队战前研发成功了8毫米50发弹匣供弹的南部式冲锋枪,以及同为8毫米30发弹匣供弹的百式冲锋枪,但出于节约资源考虑,只是少量装备了日本陆军步兵、战车部队驾乘员,包括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等,大量装备的却是5发的38式和99式手动步枪。92式重机枪,量产将近5万挺,仅在侵华战场上就投入了3万余艇,舍弃了6.5毫米步枪弹,而采用了7.7毫米步枪弹,子弹威力与7.92毫米的步枪弹相当,500米内可以轻松击穿8毫米厚的钢板。
由于92式重机枪射程远,弹丸威力大,空枪较重有27.6公斤,尽管实际战斗射速降低至每分钟200余发,但由于重心稳定,射击精度却提高了。对于一挺掩护步兵进攻,或防御作战的重机枪,92式在200米距离内,上靶率能轻松达到百分之七十,因此,92式重机枪非常适合日本军队使用,具备节省子弹、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的特点,是战时日军当仁不让的主力重机枪。

国平军史


马克沁机枪是自打它问世以来全世界杀人最多的一把机枪,而92式重机枪在他面前连提鞋的资格都不够,既然如此,为何日军还要坚持使用92式重机枪?

其实日军早注意到了马克沁机枪,并且模仿过马克沁机枪,奈何自己技艺太差,最终也没搞出个像样的东西来。

日军曾仿照着英国版马克沁机枪的样子设计了一款机枪——98式重机枪,使用30发保弹版和弹链供弹,但因为只生产了1500挺,所以只存在于东北的永备工事之中。但是这样的机枪也只是达到了550发每分钟的射速,远远比不了马克沁机枪。

甲午战争后,日军开始模仿法国的哈奇开斯机枪,因为当时机枪的发展趋势逐渐由水冷式偏向气冷式,所以日本自然也往这个方向努力,其实说到底还是自己没有掌握水冷式机枪的关键技术。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军自认为掌握了哈奇开斯机枪的关键技术,并且觉得自己仿制的并不比原版差,因此决定在此基础上设计一款属于日军自己的机枪,92式机枪就此问世了。

92式机枪总共生产了45000余挺,是日军的主力装备之一。

虽然武器生产量大,可是92式机枪却被士兵吐槽不断,首先一个机枪小队需要十个人来负责,四个人负责抬运机枪,四个人负责搬运弹药,两个人负责枪管。光那散热片就有够笨重的。

92式机枪射速理论上是450发子弹每分钟,实际只能发射180发每分钟。92式采用了30发的铜弹板供弹,这个设计使得众多日军吐槽不已。

这是仿制的哈奇开斯机枪的供弹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帆布弹链寿命短,易损坏而设计的。但是新的保弹版也有很大的设计缺陷,不仅容易磕损还容易供弹故障,这样法国人就放弃了保弹板,奈何日军一根筋地坚持到了二战。

之所以坚持如此换弹方法,是因为日军实在经不起如此大规模的挥霍子弹。日军对精准度的过分痴迷,导致机枪强大火力支援的特点成为妄想。因为在战斗中子弹时不时的故障,还有那傻缺的设计导致机枪声断断续续,因此被国军形象的称为“野鸡脖子”。

如果日军不是拥有步兵炮、掷弹筒、迫击炮等重火力压制我方部队,仅拼轻武器的话,凭借国军民二四式机枪就可以压制九二式机枪。

抛开日军92式机枪别的问题不说,光重量就够呛。

它需要四个人抬行,这还是不算配件、弹药的情况。这些都是为了提高机枪的稳定性而做的牺牲。而这些奇葩的设计都是源于日本的国情和军事体系制定的。马克沁虽好,可是奈何自身实力不允许,对于日军也只能是一种奢望。


历来现实


问的好啊,日军最有资格回答,日军的回答就是:不用九二式,我还有啥重机枪能用?

九二式重机枪其实就是个放大版的三年式重机枪,这个三年式重机枪就是以法国的哈奇开斯M1914为蓝本升级研发的。最开始,日本也琢磨仿制马克沁的,但是日本人认为马克沁机枪可靠性不好,不如哈奇开斯。后来6.5mm子弹的威力不足,日军又弄出来7.7mm子弹的九二式。
(三年式重机枪)

这个九二式重机枪有多重呢,带上三脚架有55公斤,民24的重量也才49公斤。这个九二式重机枪需要多少人伺候呢?正常编制四个机枪班加上一个弹药班,一个机枪班,带着一挺九二式,每个班11个人两匹马,弹药班11个人8匹马。也就是说,一挺九二式重机枪,需要十来个人伺候才行。

然后这东西是用30发的弹板供弹,火力持续性不足,射速慢,每分钟400发,再加上需要频繁换弹板,实际射速比马克沁慢多了。而且这枪抽壳太暴力,供弹口那里有个毛刷,子弹经过的时候自动给子弹刷油(不是用手拿刷子刷)。

看上去这枪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是,没办法,日军只有这一挺重机枪啊。

那会儿,日本的枪械其实都是仿制出来的,三八大盖是仿制的毛瑟,歪把子仿制的是哈奇开斯1909,南部14式手枪闭锁抄的意呆利的Glisenti…………没一个自己原创的,轻武器这一块,他和咱们当时其实是不相上下的,都是仿制再仿制。

so……你让日本自己研发一个新的重机枪,难度是不是不小?当时日本轻武器军工这一块,就是一个仿制阶段。而且,在重机枪这块,也属于没处仿制的。马克沁他看不上,美军的老干妈他拿不来,德军的通用机枪MG42他生产不来。


而等到后来,日军又有了96式机枪,其实是捷克式外形的歪把子,还是仿制改进的。那会儿日军步兵班里,火力其实是够用了的,每个班一挺机枪,足够了,对于重机枪,也不用太过多的追求了。

不过话说回来,南部麟次郎和有坂成章等日本轻武器专家,这些人的潜力都已经被挖掘的很彻底了。你想让他们再把脑子里的东西抠出来,研制新的机枪,也是有点难。


军武文斋


马克沁和92式是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使用最多的两种机枪,因而常常被人们拿来做对比,结论是:马克沁胜出,无论是射速,火力持续性,便携性,小鬼子的92式都不如年代更久的马克沁机枪。


影视剧中的日军92式重机枪

那么,为什么日本不引进西方国家的机枪呢?

其实,日本很早就引进了马克沁机枪,只是日本的制造工艺不行,马克沁机枪没能实现量产,中日双方在甲午战争期间虽然都有马克沁机枪,但使用的不多,甲午战争后,日本引进并且仿制了法国的哈开斯奇机枪,这是一种气冷式机枪,因为当时主流机枪的枪管冷却方式是由水冷式向气冷式过渡,日本也就跟着这个潮流走。


我军装备的马克沁重机枪

后来,日本改进哈开斯奇机枪,一直用到了20世纪30年代,1932年,日本研制出使用7.7毫米子弹的92式重机枪,其全长1155毫米,采用30发保弹板供弹,重量55.3公斤(含三脚架),枪身重27.6公斤,射速450发/分,实际射速200发每分钟,有效射程800米。

我军缴获的92式重机枪

我们可以看出,92式重机枪的很大重量都是三脚架和枪身散热片的,重型三脚架是为了保证射击的稳定性,这种机枪号称射手在200米距离上靶率达到七成,拥有不错的精度。采用笨重的散热片是因为日本的制造工艺有限。

和马克沁相比,最让人吐槽的恐怕就是那个30发弹板了,因为日本的产能欠发达,子弹供应有限,所以92式的单次供弹就很少,不然弹药消耗的就非常快。同时,还要吐槽一下这个散热片,落后的散热设备也不允许92式长时间射击。

真实照片使用92式的日军

虽然很差劲,但这个野鸡脖子可不好伺候,日军标准的一个92式机枪分队需要10个人,4个人抬机枪,4个人拿弹药,还要两个人背着备用枪管等配套装备,使用起来很不灵活。

实际上,跟我差不多重的92式威力甚至还比不上大八粒。
在抗战中,中国军队也缴获了不少92式,但是由于另类的7.7毫米子弹很难获得,且操作复杂,我军更喜欢马克沁。


止水兴波


仅仅通过射速以及重量这两个指标就来否定一款装备,这个想法过于可笑了,在重机枪来说,所射速低,真的非常低吗?92式重机枪实际上是一种仿制产品,原型哈斯开奇,曾经是一战时广泛被使用的型号,曾经在战争当中发挥不错的作用,说它的性能很差,那真是有点过于想象了吧。

日本这款产品不是没一点优点,也有自己的特点,使用的7.7毫米的子弹,威力并不低。射击精度很好,虽然采用气冷的方式让重量过大,但是非常适合于严寒条件,以及没有缺水的条件,这款机枪并不是怎么想象那么烂。单纯的通过几个社能参数来评价一款武器的好坏,需要从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了。

任何武器装备的研发实际上是一种取舍的关系,各方面的性能需要平衡,而不是一二指标就行了,不是把事情想象成,不是好的,就是坏的。如果单纯找毛病,没有一款可以说没有毛病的。


麦田军事观察


92式重机枪是由日军部队用的大正三年式机枪改进而来,它将原来的6.5毫米口径的弹药换成了7.7毫米的子弹,大大的增加了其远距离射击的威力。抗战时期,日军使用的重机枪主要是九二式重机枪。在现在看来,这种机枪的弊端非常多,可在当时,我军却将其视若珍宝,而对军事十分发达的美国来说,他们对这种武器不肖一顾,并且嘲笑92重机枪像"啄木鸟”,笨拙呆板。

大家都知道,重机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他的火力持续性,为此重机枪基本都是采用的弹链供弹。这是重机枪火力持续性的核心,而92式重机枪采用的是30发弹板供弹,其火力持续性大幅度降低,违背了重机枪的重要特征,虽说射程远了,可火力确减弱,失去了火力支援的特点。而且92式重机枪的供弹系统,还有一大弊端就是它自带注油器,这也就是说,92式重机枪在射击时,需要不断注入润滑油,由于当时机械化程度很低,注油都必须是人工注,所以92重机枪使用时还必须配有副手,这使得机枪的操作十分笨拙。不过说到底,虽然九二重机枪如此的不堪,那是按现在的武器定义来说的,可在那个时代,在日本由其对于当时的我们国家的制造水平来说,92式重机枪确实是十分先进的武器。


老兵说军事


评价一款武器装备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不能仅从一两个参数轻易下结论。

98式重机枪

日本人不是没有装备过水冷式的重机枪,最早19世纪末期就曾经进口过数百挺马克沁重机枪。一战结束后又从英国又引进了维克斯重机枪(马克沁机枪的英国版),并在其基础上研制设计了98式重机枪。98式重机枪依靠水冷散热,外形上和维克斯重机枪相似,继承了持续射击性好的优点。但当时的日军已经大量装备气冷的92式重机枪,因此水冷式的98式重机枪并没有大批量生产。

日本98式重机枪口径为7.7毫米,使用30发保弹板或200发弹链供弹,全重约50公斤,射速550发/分,有效射程超过2000米,总共生产了大约1500挺,主要装备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永备工事中。

92式重机枪

日本92式重机枪也并非独立设计,而是以法国M1900/1897哈奇开斯重机枪为原型研制。早在日俄战争前,日本就引进了并仿制了气冷式的哈奇开斯重机枪,而引进的原因据说是当时无法掌握水冷重机枪的关键技术。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陆军自认为仿制的哈奇开斯重机枪表现还算令人满意,因此决定在哈奇开斯机枪的基础上设计一款适合日军使用的新型重机枪。在纠正了枪管散热能力差、弹药威力小的问题后,于1932年正式推出了让中国军民耳熟能详的92式重机枪。

92式重机枪作为日军大队级的直接火力支援武器,每个日军师团都装备有100余挺的92式重机枪,总共生产了约45000余挺,数量远超水冷的98式重机枪,是二战时期日军的主力装备之一。

92式重机枪,口径 7.7毫米,使用30发保弹板供弹,枪身重27.6公斤,全重超过55公斤,理论射速450发/分,战斗射速200发/分,有效射程1000米。

92式重机枪的问题

虽然日军将92式重机枪作为了主要装备,但92式重机枪的问题却不少。

日军装备92式重机枪的最初是为了摆脱冷却水的限制,降低后勤难度。但为了保证枪身散热,92式又增加了散热片的数量和体积,结果导致气冷的机枪反而比水冷机枪还要重。

射速偏低的原因则是92式重机枪使用了饱受诟病的保弹板供弹。保弹板供弹是法国人在哈奇开斯重机枪上首先使用的,原意是为了解决帆布弹链寿命短、易损坏而设计的,但保弹板供弹的缺点就是需要不断地更换弹药,火力持续性差,因此其战斗射程远低于理论射速。

另外,保弹板的设计也存在很大缺陷,携带中很容易因磕碰变形而造成供弹故障,因此需要时不时需要修理一下,很是浪费精力和时间。在搞清楚保弹板的缺点后,法国就将哈奇开斯机枪也改成了弹链供弹,彻底抛弃了保弹板的设计。可谁知道日本人却偏抱着供弹板不放,一直用到了二战。

法国人在设计保弹板时看中了其形状固定,便于携带,寿命长,可重复利用的优点,但在实际使用中根本没有达到预设想中的状况,反而因易磕碰变形导致比帆布弹链的问题还多。

为什么会装备92式重机枪

92式重机枪的装备和日军的战术思想与实际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旧日本陆军的步兵战术来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当时机枪还未普及各国普遍使用步枪射击,重视刺刀突击的作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机枪的作用开始显现,但日军以疯狂的刺刀冲锋突破了俄军的防御,使得其错误得认为战斗的最终胜利只能依靠面对面的白刃格斗。而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又强化了日军的错误认识,使其忽视了火力的作用,错估战争的发展形式。

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军人

在这种思路下,再加上日本资源匮乏、军工技术偏低、工业生产能力落后等客观原因,旧日本陆军在训练上偏重精准射击和白刃格斗以及悍不畏死的武士道精神,在武器上则要求精度高、射程远,同时还要保证一定的通用性,减轻后勤压力。研制92式重机枪时,日本就为了精度刻意降低射速,使得其射击200米处的目标时命中率超过70%,成为了当时精度最高的重机枪。而过重的问题,对日军来来说反倒没什么影响。毕竟当时日军的步兵战术主要依靠步枪、轻机枪和掷弹筒的组合,对重机枪没有太多要求。如此一来,全枪过重倒是提高了机枪射击时的稳定性,提升了精度,反而契合日军对轻武器的设计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重量和射速的问题也没有过多显现出来。在早期中国战场上,日军占有全面的火力优势,既不需要92式进行大范围战场机动,也不用其执行长时间的火力压制任务,因此重量和射速的的缺点没有凸显出来,倒是使用保弹板降低了后勤难度。而后期的太平洋战场上,92式重机枪主要被用来当做固定火力点,并用坚固的工事加以保护,机动性差的问题同样也被掩盖,射速问题也被日军以步兵战术所弥补。

综合来说,看似缺点突出的92式重机枪,其实很适合当时旧日本陆军下的作战思想,因此大量装备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要奇怪,当年的日本作战思想已经脱离了时代潮流,过于重视对精度的要求,却忽视了火力输出的重要性。所以,才会装备很多颇具特点的步兵武器,比如又远又准的“三八大盖”,偏重的"歪把子",能上刺刀的“拐把子”等等。只不过这些武器只能在日军的战术体系下使用,一旦脱离出来,就成为了一件“奇葩”。

但是,我们在评价武器时,必须要代入当时的背景和环境加以考虑,否则就成了“刻舟求剑”。

日本研制的百式冲锋枪,不仅有两脚架,还能上刺刀,而且设计时要求还了很高的射程和精度。


水井土城


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的军用装备总喜欢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其中92式重机枪就是典型的代表,脱胎于法国哈奇开斯气冷式是重机枪的九二式可以说是完全获取了气冷式重机枪的技术。其实相比马克沁重机枪,九二式重机枪的枪身并不是很重,九二式的枪身重27.5公斤,而马克沁重机枪的枪身重量也有27.2公斤,两者之间的重量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之所以感觉92式重机枪重是因为加上它本身的枪架,它的枪战和他的枪声差不多一样重,整体加起来有55公斤。



而马克沁重机枪在各国都有自己的衍生型,而中国在抗战时期使用的民-24型重机枪是仿制于德国MG-08型重机枪,但是简化了枪架,因为MG-08的枪架高达36公斤,全枪的整体重达到了62公斤,这个重量远比日本92式的重量要大。而中国仿制这款重机枪时就简化了枪身和枪架,中国仿制版枪身只有20公斤而枪架也有29公斤。所以55公斤和49公斤的差距并不算很大。至于说说速度慢的问题,其实真正打起来的话并不要求太高的射速,像德国的MG-42每分钟1200发的射速太快,除了浪费子弹以外还消耗枪管的寿命。


德国的MG-08
式重机枪
民-24式重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最高射速可以达到600发每分钟,但是它是可以调节的,最慢的也才100发一分钟,日本在使用重机枪的过程中主要以点射压制为主,所以并不需要太高的射速,而且每分钟450发的射速也完全够用,美军的M-2重机枪也是这个水平。而为什么日本会引发水冷式的马克沁重机枪,这是因为在日俄战争中引进重机枪的时候,法国用的就是哈奇开斯气冷式机枪,并且在战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性能,给日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日本就是搞气冷式的技术,之后以哈奇开斯重机枪为蓝本自己逆向设计,最终搞出了九二式重机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