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等一回——從書法史看李陽冰的篆書成就

感謝您的關注和轉發

“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 李白評李陽冰

篆書的由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以秦篆為統一書體。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製作這種標準字樣,這便是小篆。

篆書的沒落

小篆的體式排列整齊,行筆圓轉,字形修長,線條勻稱,由曲線與弧度呈現出中國文字的華美之巔。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或純淨、或簡約、或嚴謹、或華麗的極具裝飾的美感。

小篆經李斯整理規範,經歷兩漢、魏、晉至隋、唐,一千年來,草書、楷書強勢發展,篆書成強弩之末,其渾厚宏偉之氣蕩然無存,除用於碑銘篆額和器物款識之外,難得有獨立的篆書傳世。

等了大約一千年,篆書——因李陽冰出而復甦

李陽冰﹙約722—789﹚本名李潮,字陽冰、少溫。趙郡人(趙縣或是邯鄲鬧不清楚了),仕途坎坷,幾經跌宕沉浮,曾任江寧、縉雲、當塗三地縣令,二次隱居浙江縉雲。

李陽冰以復興篆書為己任,始學李斯《嶧山碑》,承玉筋筆法,然在體勢上變其法。線條上變平整為婉曲流動,顯得婀娜多姿。暮年所篆,筆法愈見淳勁。自稱:“斯翁(李斯)之後, 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

李陽冰所書寫的篆書,“勁利豪爽,風行雨集,識者謂之蒼頡後身。”甚至被後人稱為“李斯之後的千古一人”。

千年等一回——從書法史看李陽冰的篆書成就

當時顏真卿所書之碑,必請李陽冰用篆書題額,可見其篆書影響的深遠。

千年等一回——從書法史看李陽冰的篆書成就

《三墳記碑》為李陽冰代表作,承李斯《嶧山碑》玉筋筆法,以瘦勁取勝,結體縱勢而修長,線條遒勁,筆畫從頭至尾粗細一致,穩健自然。

千年等一回——從書法史看李陽冰的篆書成就

《城隍廟碑》 又稱《縉雲縣城隍廟記碑》,此碑書法瘦勁通神,中鋒行筆,結體委婉自如,現存為翻刻本。


千年等一回——從書法史看李陽冰的篆書成就

《謙卦銘》則氣勢犀利,風骨遒勁,筆法雄健。清代王漱《竹雲題跋》稱之:“運筆如蠶吐絲,骨力如綿裹鐵。”

李陽冰的另一大功績是主編《李白詩集》

唐上元二年(761),晚年的李白窮困潦倒,從金陵(今南京)來到當塗,投奔從叔李陽冰。李陽冰竭力相助,待友以仁,使李白晚年終於有了一個棲身之所和歸宿之地。李白在當塗去世前,在病榻上將自己的詩文草稿交給李陽冰,請他編輯作序。

後來李陽冰將其詩文輯成《草堂集》十卷,併為之作《序》。我們今天能看到李白的詩,當真要感謝李陽冰。

李白則回贈以詩曰: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吐辭又炳煥,五色羅華星。

李陽冰在唐代以篆學名世,精工小篆,圓淳瘦勁,為秦篆一大變革,開創了“鐵線篆”的新時代,為篆書的變革與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被譽為李斯後小篆第一人,對後世頗有影響。

李陽冰後,篆書又進入了低谷狀態,篆書的復甦還要再等上一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