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討伐東吳的是諸葛亮,劉備留守後方,陸遜還有機會贏嗎?

姒莞萱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夷陵之戰

公元222年,劉備稱帝不久,為報東吳襲荊州、殺關羽之仇,親率大軍從蜀地出發,征討東吳。戰爭初期,蜀軍一舉攻破巫山,打到秭歸;第二年二月,劉備進抵猇亭,在猇亭設立大本營。東吳大都督陸遜,為避其鋒芒,將連綿數百里的崇山峻嶺全部讓給劉備,將近半年時間不與蜀軍正面交鋒。等到盛夏六月,蜀軍為避暑將營寨全部移進山林時,陸遜用火攻,燒劉備“連營七百里”,取得了夷陵之戰的決定性勝利。劉備帶著殘兵敗將,由猇亭退到馬鞍山,又突出重圍,倉皇逃歸奉節白帝城。

以上為夷陵之戰始末。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劉備到底是為什麼而敗,只有搞清楚了劉備的敗因,我們才能來討論,假如把劉備和諸葛亮進行互換,劉備守後方,諸葛亮率軍伐東吳,陸遜是否還有機會贏。

根據這個邏輯,我們可以分三步來討論這個問題:

第一步,劉備為什麼會在夷陵之戰大敗,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第二步,如果劉備和諸葛亮互換,諸葛亮可以避免劉備失敗的原因嗎?

第三步,陸遜還有機會贏嗎?

第一步,劉備為什麼在夷陵之戰大敗?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現在大家一般都認為,劉備之所以在夷陵大敗,是因為蜀軍在夷陵七百里連營,被陸遜一把火給燒了。

這個觀點沒有錯,但這只是劉備在夷陵大敗的表象原因,而不是真正的原因。

我們來看一下,要成功達到夷陵之戰“火燒七百里連營”的效果,需要幾個因素:

1、蜀軍連營七百里;

2、蜀軍結營之處易被火攻。

第一個因素,如何要讓蜀軍連營七百里,這一點不難,因為蜀軍當時沿江佈陣在崇山峻嶺之中,地勢狹窄,幾十萬大軍只能呈長蛇陣前後排開。

也就是說,蜀軍在當時的地理環境下,只能選擇七百里連營,沒有別的辦法。

(劉備大軍紮營在崇山峻嶺之中,只能採用長蛇連營陣)

第二個因素,蜀軍結營之處要易被火攻,這一點我們要好好分析一下。

大家都知道,三國時的東吳是很擅長火攻的,赤壁一把火,就把曹操燒的屁滾尿流。赤壁之戰時,曹操的戰船都鐵索連環,捆綁在一起,趁東南風起,吳軍一火攻,曹軍的戰船就損失慘重。

從夷陵之戰,蜀吳雙方的佈陣位置來看,蜀軍在吳軍西北側,吳軍要燒蜀軍,仍然是需要東南風,我國一般夏季都是刮東南風,所以,當時的夷陵,風向是對吳軍有利的。

(夷陵之戰,劉備與陸遜兩軍佈陣位置,及風向示意圖)

但是營寨和戰船不同,戰船本身就是木頭所制,非常易燃,中國歷史上很多的水戰最後都以火攻來決定勝負,就是這個原因。但是營寨本身是不易燃的,更何況是七百里連營,從頭燒到尾,沒有點助燃的東西,那是不可能發生的。

也正是在這裡,我們看到了陸遜的智慧在閃光。吳軍事先讓出崇山峻嶺之地,此後一直堅守不出,雙方大軍一直對峙到了盛夏六月,蜀軍這時候因為耐不住炎熱,開始將營寨移動到山林當中,用以遮蔽毒辣辣的烈日。

躲入山林避暑的七百里連營,真正成為了一個導火索,只要一點火,順著風向,就會一直燒開去。至此,火燒連營的第二個因素達成了。

那麼問題又來了,劉備不知道這樣子很危險嗎?

我認為劉備是知道這樣很危險的,但是劉備仍然這樣做了。

劉備其實在當時還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退兵。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夷陵之戰發生在劉備伐吳的第二年。伐吳的第一年,蜀軍摧城拔寨,勢如破竹,士氣高漲。而到了第二年的時候,劉備大軍進逼到了猇亭,然後就在這裡,吳蜀雙方都不動了,從二月一直對峙到了六月,這不符合蜀軍當時的進攻節奏,說明什麼問題,說明蜀軍沒把握擊敗夷陵的吳軍,因為蜀軍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連強攻都沒有做過,雙方就這樣一直僵持著,這是很尷尬的一個場景。

當時間進入盛夏六月,天氣炎熱,蜀軍已經在原先的經營地呆不住了,很明顯,這仗已經打不下去了,退軍就好了,等機會再來,但是劉備就是不幹。

劉備在猇亭毫無建樹,耽誤了這麼久,仍不退,是有原因的,而這個原因,才是劉備夷陵大敗的真正原因。

什麼原因,那就是,劉備伐吳,是報私仇,正因為如此,劉備才會在夷陵大敗!

劉備報什麼私仇,東吳偷取荊州,襲殺關羽,加上張飛間接因東吳而死,劉備要報這個私仇。

(影視劇中,劉備伐吳的場景)

劉備是為了報私仇伐的吳,並因此錯失兩次機會

說劉備伐吳是因為報私仇,理由有兩個:

  1. 劉備大軍伐吳之初,東吳遣使求和,願歸還荊州,但劉備一口回絕了。

  2. 夷陵之戰僵持不下,天氣轉熱,劉備可以選擇退兵談判,卻不那麼做。

這是說明劉備報私仇的兩個理由,更是劉備伐吳的兩次絕好機會。

蜀軍伐吳之初,孫權畏懼,派遣使者求和,願意將荊州歸還給劉備,但是劉備不答應,因為在他心裡,他覺得這樣不夠,他的兩個結義兄弟喪生了,他需要洩憤,他要東吳血債血償。

所以,劉備拒絕了東吳的求和,萬般無奈之下,孫權轉而向曹丕稱臣,希望曹丕能夠出兵幫助東吳。要知道,在曹操在世的時候,孫權都是和曹操平起平坐的,但此時,孫權卻願意向曹操的兒子曹丕稱臣,足以表明東吳認為自己已經到了可能要亡國的地步了,所以說,東吳向劉備求和,是很有誠意的,但是劉備不配合。

劉備失去了第一個機會,可以兵不血刃取回荊州的機會。

夷陵之戰,前面分析的很透徹了,這場仗沒法打下去,劉備帶著大軍一直在那觀光看風景,無所事事。其實時間進入六月,天氣轉熱,此時退兵是個非常好的時機。等天氣涼爽了再捲土重來,甚至說,退兵前,找人和孫權再談一談,讓孫權把荊州還回來,甚至再加點別的要求,比如讓東吳承擔部分蜀軍的作戰軍費,這些孫權都會答應的,因為當時的形勢,仍是蜀軍遠遠佔優,更何況孫權很清楚吳蜀開戰,兩敗俱傷的後果。蜀軍在這種情況下退兵,仍然是勝利之師

但是劉備就是不退兵,他選擇讓大軍進入山林避暑,繼續等待,說明劉備並沒有好的破吳之法。

劉備不退兵,就是因為他私仇未報,氣無處消,而東吳的主力就在這,劉備想要一舉殲滅這股力量,滅掉東吳,所以,劉備被牢牢地釘在了猇亭。

劉備失去了第二個機會,可以佔有已攻下的領地,並取回荊州,報銷部分軍費,凱旋而歸的好機會。

總結而言,劉備夷陵之戰大敗,正是因為劉備懷著“報私仇”的目的來伐吳,接連失去了兩次可以凱旋班師的大好機會。而陸遜的計策,是需要時間和蜀軍的配合,需要等待才能實現的計策。正是因為劉備在猇亭徒勞無功的一直僵持不下,最終讓陸遜率領的吳軍帶來了取勝的機會。

吳軍在夷陵的大勝,是一心“報私仇”的劉備主動送上的。

(影視劇中,劉備白帝城託孤的場景)

第二步,如果互換,諸葛亮可以避免劉備的失敗嗎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諸葛亮來率軍伐吳,劉備留守,諸葛亮是可以避免劉備的失敗的。

理由很簡答,因為諸葛亮沒有“私仇”需要報。

諸葛亮很可能在戰爭之初,就同來求和的東吳達成一致,從東吳索取荊州等一系列利益,然後班師回去。

即使劉備不同意諸葛亮與東吳和談,諸葛亮展開軍事行動,也不會在夷陵一直僵持到盛夏六月,諸葛亮有許多的戰略選擇,可以先退兵,可以換條路線迂迴,要知道,當時在水上,蜀軍也是佔據了優勢。

所以說,如果換成諸葛亮來伐吳,絕對不會犯劉備的錯誤,蹈劉備的覆轍,因為諸葛亮沒有“心魔”。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形象)

第三步,陸遜還有機會贏嗎

陸遜是否還有機會贏,這不好下定論。

因為如前所述,換成諸葛亮伐吳後,可能蜀軍開戰之初就答應了東吳的求和,帶著利益班師,那麼就不需要陸遜出場了。

即便蜀軍展開攻勢,因為諸葛亮沒有劉備的執著,所以夷陵之戰會不會爆發,戰爭會不會在別處打響,這些都成了未知數,因此也不好推論陸遜是否還有機會贏了,畢竟戰場上瞬息萬變,一個因素的細小變化,都會帶來結局的巨大變化。

(影視劇中的陸遜形象)

綜合以上,劉備為了“報私仇”伐吳,實在是可惜。劉備謹小慎微一生,白手起家打下這麼大一片江山,卻在悲痛面前喪失了政治敏感性,失去了一個正常政治家的權衡利弊能力,將蜀軍的精銳實力折損在這一場沒有意義的戰爭之中,嚴重影響了蜀漢後世的氣運,導致匡扶漢室最終成為一個無法實現的夢想。

諸葛亮事實上沒有在夷陵之戰中出場,因此我們不去作任何評價。

但是陸遜,能夠審時度勢,巧妙利用地形,早早的制定下半年之後的戰略,並一直忍耐等待戰機,機會來臨時,一把抓住,一招得勝。無論是這遠見的卓識,還是那堅毅不拔的忍耐,都讓人敬佩不已。

儘管陸遜擊敗了蜀軍,但是就大勢而言,這場戰爭,其實沒有勝者,無論西蜀還是東吳,都是失敗的一方。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十幾歲時,我喜歡關張趙馬黃,不服就幹!

二十幾歲時,我喜歡諸葛亮,我如此如此這般。

三十幾歲時,我不再喜歡諸葛亮,因為發現做事總是事後諸葛亮!

後來我更喜歡呂蒙鄧艾,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他倆,但人的成長總是有過程的!



蕎麥花991


我們知道,在夷陵之戰裡,劉備七百里連營,被陸遜大敗,蜀國不僅丟了荊州,而且劉備、關羽、張飛連續死亡,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受命於危難之間。

那有些人不禁想問,如果去打東吳的是諸葛亮,而讓劉備坐鎮後方,那麼情況會不會不一樣?諸葛亮是不是能打敗陸遜?

那我們首先來看看,為什麼劉備會被陸遜打敗?

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劉備過於衝動,也過於求勝,黃權曾經勸過劉備:我們打東吳,因為是沿長江順流而下,那麼容易進,但是回來卻不容易了,應該由黃權來擔任先鋒,以探東吳的虛實,但是劉備拒絕,他覺得這樣子太慢了。

為什麼夷陵為敗得那麼快,就是因為是主將敗了,所以兵敗如山倒,如果劉備採用了黃權的說法,那麼敗的只是先鋒,劉備還有一戰之力,而且還能弄清東吳的情況。

第二,劉備還得防曹魏,其實荊州之戰,就是前車之鑑,關羽就是受到了曹魏與東吳的夾擊,才會如此大敗的,那麼劉備也考慮到一點,也得派兵防曹魏,所以劉備讓黃權鎮江北,防曹魏。

第三,東吳的主將陸遜很年輕,沒有什麼名氣,關羽輕視陸遜,所以吃了大虧,劉備在陸遜面前再次吃大虧。

第四,就是劉備的佈陣問題,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七百里聯營,這個其實連曹丕都看出來了。

那我們來看看諸葛亮來的時候,會不一樣嗎?

是的,確實會不一樣,因為劉備出現的那幾個問題,諸葛亮比較理智,是不會發生的,但是諸葛亮會打敗陸遜嗎?

其實不會,因為諸葛亮根本沒打算跟陸遜打,他會採取跟東吳對峙的方法,看看東吳是否會讓一些東西,或者時間一久,不正面對決,劉備想清楚了,就招諸葛亮回去,本來蜀國打東吳是極不划算的行為,諸葛亮就是用拖字決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武廟十哲不是蓋的,完全不成問題。


歷史簡單說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打得大敗而歸。那麼,如果指揮伐吳的是諸葛亮,而不是劉備,結果會更好嗎?我認為,諸葛亮也不打不過陸遜,但是蜀軍不會遭遇大的損失。

第一,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

都說諸葛亮厲害,那麼劉備伐吳這麼大的事,為什麼不帶上他呢?其中的原因,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

當然,諸葛亮沒有像趙雲那樣,明確反對伐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諸葛亮比較尷尬,因為他的哥哥在孫吳陣營,兄弟分屬不同陣營,如果強出頭,難免被認為有私心。諸葛亮認為,如果法正還活著,是勸諫劉備的最佳人選,後來他不無惋惜地說:“如果法正還活著,一定會阻止主上東征;即便是東征,也不會敗得這麼慘。”這就明確表明諸葛亮的立場,他是反對伐吳的。

第二,此時的諸葛亮,軍事指揮經驗不足

我們不要神話諸葛亮,一個人的能力,是要在實踐中鍛鍊成長的。在此之前,諸葛亮曾經指揮軍隊入蜀,打過一些小戰,但是總體上說,經驗還是很欠缺,而且敵人也是比較弱的。要是這個時候讓他來與作戰經驗豐富的陸遜對抗,顯然是吃虧的。

即便在日後諸葛亮成為蜀軍統帥,多次指揮北伐,戰績仍然差強人意。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歷來爭議頗大,我個人的看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比較一般的。

第三,與諸葛亮相比,陸遜作戰經驗豐富

反觀吳軍統帥陸遜,在夷陵之戰前,就表現出卓越的軍事天才。他的軍事生涯,是從剿匪開始的。起初會稽山有一夥以潘臨為首的強人,東吳多次進剿都沒能打垮。陸遜招兵買馬,深入險境,剿滅潘臨。後來在剿滅鄱陽盜賊尤突的戰鬥中,陸遜再建奇功,被提拔為定威校尉。

孫權對陸遜的才華非常欣賞,任命他為帳下右都督,清剿山寇。盤踞于丹楊的山寇費棧接受曹操頒給的印信,鼓動山越人造反。陸遜巧施疑兵之計,正面佯攻,暗地裡遣主力夜出山谷,大破賊兵,體現出高超的用兵之道。

陸遜最出色的一次表現,就是奪取荊州。他故意示弱於敵,麻痺關羽,在關羽大舉北伐後,吳軍突然襲擊其後方,斷其後路。在整個荊州之戰中,陸遜擊破劉備麾下將領詹晏,後又大破秭歸地方部隊,斬俘及招降數萬人,戰果驚人。

第四,以諸葛亮謹慎的性格,蜀軍也不致遭大損失

從日後諸葛亮用兵來看,是比較謹慎的,這與他的性格有關,缺乏冒險的精神,講究穩紮穩打,攻擊力不足,但防禦力不錯。諸葛亮的打法有點類似足球裡的防守反擊,首先他防守能力是很強的,因為他很謹懼,“先為不可勝”,首先保證自己不被殲滅,再來尋找機會。諸葛亮在北伐戰爭中,打得比較漂亮的,都是防守反擊,在撤退時設個伏,撈個小便宜。但是正面攻擊能力,是比較弱,因為他腦子不夠靈活,用兵偏正,對手司馬懿的評價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一針見血指出諸葛亮用兵的權變機謀水平是不夠的。

因此,諸葛亮去打陸遜,打是肯定打不過,但是蜀軍不會遭遇大損失。


君山話史


如果是諸葛亮帶隊伐吳,肯定會被陸遜全殲,三國就提前結束了,劉備就是再愚蠢也不會把關係到蜀漢政權生死存亡的戰役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交給諸葛亮這樣的軍事菜鳥。

一,諸葛亮在此之前沒有經歷過任何軍事實踐,他加入劉備集團14年的時間,一直都是從事後勤保障,內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劉備不論是入川還是奪取漢中的重大戰役,軍事方面的參謀是龐統和法正,諸葛亮一直都是從事“調取賦稅以充軍實”的角色,

二,諸葛亮一直奉行討好孫權的思想,他哥哥諸葛瑾是協助呂蒙奪取荊州,殺害關羽的幫兇,並且在呂蒙死後,以綏南將軍,南郡太守的身份接替他駐節公安,鎮守荊州,作為陸遜的預備隊,併為陸遜的主力部隊提供後勤保障,劉備如果派諸葛亮帶隊伐吳,豈不是讓他們兄弟合謀,諸葛亮當時連兒子都沒有,也就是說一個人吃飽全家不俄,他在蜀漢可以說是無牽無掛,在這種情況下,別說諸葛亮沒有那個本事,即使是他真的像那些腦殘吹捧的那樣有通天徹地之能,神鬼莫測之機,他也必須要避嫌,而劉備更不會讓他來執掌兵權,如果他在前線帶兵投降孫權或者是被陸遜全殲,那麼蜀漢政權就徹底完了。

三,更重要的一點,荊州對於蜀吳雙方都是至關重要的地方,蜀漢佔據荊州就處於東吳的上游,在地理上跟東吳共有長江天險,而在陸路又有伐吳的通道,東吳北有曹魏,西有劉備,東邊是大海,南面是不毛之地嶺南,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況且荊州是魚米之鄉,又有幾十萬人口,東吳如果不奪取荊州,遲早會被蜀漢壓制,而劉備也需要荊州這個地方,除了上述理由之外,劉備要伐魏就必須有荊州這個通道,有了荊州,除了可以就地獲得糧草物資,和可以從益州沿長江順流而下運兵運糧,比退著小車,挑著擔子翻越秦嶺容易的多。最重要的一點,蜀漢政權的骨幹力量都是荊州士族,比如,諸葛亮家族,馬良,馬謖,蔣琬,費禕,楊儀,鄧芝,魏延,殷觀,伊籍等等都是荊州人,奪回荊州是他們共同的願望,那些叫囂劉備破壞諸葛亮的“孫劉聯盟”的沙比們,和認為劉備不應該伐吳的沙比們都醒醒吧。

我無意否認諸葛亮對於蜀漢政權的重要性,《三國志》也評價諸葛亮為“肱骨之臣”,跟關羽,張飛,法正一樣都是蜀漢政權的核心骨幹,但是大家要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諸葛亮一直都不以軍事才能見長,他指揮的幾次軍事行動並沒有任何值得誇耀的地方,打南蠻不過是以強大的國家正規軍打幾個尚處於原始社會的彝族土寨子,傾全國之力的五次北伐寸功未立,寸土未得,前秦的王猛,輔佐符堅,出將入相,從一個小國統一了整個北方,甚至重新佔領了西域,人家東晉的桓溫三次北伐都是隻有幾萬人,一次打到長安,一次攻下洛陽,一次進逼鄴城,南梁的陳慶之也是一個“射不穿札,馬非所便”的書生,但是人家帶七千人北伐,破32城,勝47仗,邱大千七萬人拒守滎陽,被陳慶之一天不到就攻下來了,元暉業二萬人拒守考城,被陳慶之一戰就生擒了,爾朱榮以30萬大軍在在中郎城跟陳慶之苦戰三天,連敗十一陣,北魏的爾朱榮以七千人大破葛榮30萬大軍,生擒葛榮,賀拔嶽以二千人馬橫掃關中,奠定西魏,這些人有哪一個不比諸葛亮強百倍千倍,而諸葛亮以數萬大軍圍攻一個千人拒守的陳倉都打不下來,這樣一個人非要把他吹噓成為軍事家還有天理嗎?所以,那些喋喋不休的鼓吹要是諸葛亮指揮又會如何如何的人實在是該醒醒了。


狼的影子716


很難。

陸遜幾乎沒有機會。

不過,諸葛亮也不會取勝。

因為壓根兒諸葛亮就不同意討伐東吳,一定要他出兵,必然是穩紮穩打。既不會有風險,也不會能取勝。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諸葛亮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

如漢中之戰,諸葛亮就替劉備提供物資支援。諸葛亮所從事的工作,就是蕭何干得那些活---後勤保障。

劉備從沒有放手讓諸葛亮獨自帶兵出戰。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欲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

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

從此,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不同意劉備東征的,但是阻止不了。諸葛亮也不是神,也有做不到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六出祁山,儘管都是無功而返,起碼諸葛亮自己還認為有一線希望。

就東征而言,諸葛亮壓根兒就認為沒有希望。

如果讓一個認為沒有任何取勝機會的統帥帶兵打仗,會能取勝嗎?

除非奇蹟發生,但東吳會給他奇蹟嗎?

就陸遜穩紮穩打的套路,是不會犯錯誤的,奇蹟是不會出現的。

當然,諸葛亮一生謹慎,也不會貿然進攻。

最終結果只能是對峙,要麼最終言和,要麼靜待天下大變,聽天由命。


豹眼看歷史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聯盟破裂,結下仇恨。在221年7月,也就是劉備稱帝后三個月,劉備不聽丞相諸葛亮等大臣的勸阻,毅然決定傾全國之力,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但卻落得一個兵敗身死白帝城託孤的下場,關羽死了、劉備也死了、張飛也死了,留下了一個群龍無首的蜀國以及一個孤兒的爛攤子給諸葛亮。

而如今有人認為,如果當時劉備讓諸葛亮帶隊,自己做後勤,夷陵之戰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我認為結果不會變,即使陸遜不能贏也不會輸,最多是一個兩平的結果。

但卻出師未捷,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卻在出發前,被屬下張達、範強所殺。面對著來勢洶洶的大軍,孫權任陸遜為大都督,而陸遜上任後,勸說吳國諸軍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實施戰略退卻,從對戰轉為防守戰。吳軍退出了高山峻嶺等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陸遜一直堅守不應戰,不管劉備在前線如何的挑釁辱罵,陸遜都沉住氣不給予理會,面對著如此的龜殼,攻也攻不了,耗也耗不過。而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面對的如此情,只好把水軍棄舟,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當中。陸遜觀看蜀軍後勤保障困難,加上劉備百里連營,陸遜趁夜而動,一把火把蜀軍燒為了烏有。

就算給予諸葛亮帶兵又如何?諸葛亮不是神,不是百戰必百勝,他多次北伐都沒有成功。在夷陵之戰時,正當是盛夏,蜀軍很多將士都受不了酷暑,給予你一些發揮不了多大作用的兵又有何用,兵貴精不貴多,沒有用的兵再多也只是一個炮灰而已。

吳軍面對著生死存亡的情況,必定是士氣大增,而蜀軍面對著攻又攻不了、耗又耗不了,又逢酷暑,必定士氣大降。吳軍面對著“天時、地利、人和”,蜀軍士氣大降,你讓諸葛亮來又能怎麼樣?

面對的酷暑,久攻不下的城池,你是繼續耗著呢還是退兵呢?不退兵,帶著一群毫無士氣的將士,你又能躲到哪裡去躲避酷暑?退兵,什麼都沒有做到卻損失慘重,你又有何臉面回去?

失去天時地利人和的蜀軍,你即使讓韓信來帶兵也毫無作用,如果當時諸葛亮帶兵去攻打吳國的話,最多是蜀軍不會敗得這麼慘。諸葛亮不是神,不可能百戰百勝,面對著如此場景,蜀軍幾乎不可能取勝。


客者


很多人都為劉備惋惜,讓他不該發動夷陵之戰。而且在戰役中沒有按照諸葛的作戰計劃,蜀軍在山林中安營,連營八百里,才會被陸遜一把火燒個乾淨。

還有人認為,如果不是劉備自已帶隊,而是讓諸葛亮去,也許夷陵之戰會是另外一個結局。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是這樣嗎?



其實正史上的諸葛亮沒有小說中那麼神奇。他不是一個百戰百勝的神,他多次北伐都沒有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當時劉備伐吳,諸葛亮並沒有反對。易中天先生說過,劉備當時已不會聽任何人的意見,這一點倒是有可能。

總之在伐吳這個事上,諸葛亮就算不支持,也沒有反對。真正反對的是大家想不到的趙雲。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只是個後勤管理員,相當於劉邦的蕭何,重要是重要,但打仗一般劉備仰仗的不是他。你看劉備入川帶的是龐統,打漢中帶的是法正,說明了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那麼要是孔明先生帶兵伐吳,能不能勝利呢?

三國有一個很奇怪的怪圈,至少在後期之前是這樣的:誰挑事,誰兵多誰就死得快。官渡之戰,袁紹兵多敗給了兵少的曹操;赤壁之戰,曹操兵敗給了兵少的孫劉聯軍;合肥之戰,孫權兵多敗給了張遼。夷陵之戰,傾巢而出的蜀軍一樣敗給了兵少的陸遜。

夷陵之戰發生在盛夏,蜀軍很多人都受不了天氣炎熱,士兵們紛紛中暑,所以天時不在劉備這邊。天氣炎熱,為防止士兵中暑,劉備把軍營建在林中,為東吳放火創造了條件,他又失了地利。雖然蜀軍是為報仇而來,是所謂的“哀兵”,但東吳上下都知道這一仗關係到東吳的生死存亡,士氣方面不會比蜀軍低,人和方面就算打個平手。“天時、地利、人和”,蜀軍都不佔優,你讓諸葛亮來,他又能怎麼樣?



關於戰爭的進程,《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遜)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破其四十餘營。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也就是說,劉備僅被東吳方面燒了一些營寨,但是當時還沒有一敗塗地,只是劉備指揮失誤,把大軍拉到了山上,被陸遜包圍,劉備為了逃跑,自己放火燒了營寨。後來火勢控制不住了,越燒越厲害,劉備徹底玩完。

如果是諸葛亮,不會幹這種傻事,蜀軍不會敗得這麼慘。但失去天時地利人和的蜀軍,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哪怕是諸葛亮帶兵。何況正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是神。


歷史漫談君


應該能,打仗畢竟是兵多欺負兵少,補給沒問題時會戰幾倍兵力都打不過對方的,統帥肯定是個庸才。顯然諸葛亮不是庸才。

1.劉備報仇是幾年後的事,諸葛亮集結兵力不會那麼急。打仗時間肯定也挑秋後。掌握“天時”主動權。

2.諸葛亮會聽馬良的。聽到趙雲反對伐吳,肯定也會帶著趙雲走。

3.諸葛亮從小成長在荊襄,親戚在那,娶妻在那,名望在那,也經營過荊襄,所以地理比劉備強得多。聽諸葛亮帶幾倍兵來攻,直接投誠的也會有不少。“地利”不輸,“人和”還有賺。

4.諸葛亮不會一棍子打死東吳,不然諸葛瑾家就慘了。(這時的諸葛亮沒有子嗣,長子還是諸葛瑾過繼的)打仗肯定先追求小贏,然後談判,要回荊襄部分地區。向劉備交了差,最後一起防禦想要趁火打劫的曹丕。

如果東吳那麼穩勝,也不用向曹丕裝孫子了。

這時的劉備不會把兵權交給出工不出力的諸葛亮的。死了兩個左膀右臂,還把兵權交出去,誰去制衡諸葛亮?託孤時願意讓位給諸葛亮,一是試探,二是看到既然攔不了,那哪怕諸葛亮到時真要反,請因我今天的話給我子孫一條活路。


leisure94


這個其實就是個假設性的話題了,既然是假設,就得有一些真實的依據作為基礎,這樣才能說服別人。

咱們先看諸葛亮的戰爭實績,從歷史記錄看,到夷陵之戰前夕,諸葛亮沒有任何指揮戰爭的記錄,可以說是零敗零勝,完全是一個素人。

而東吳這邊主將陸遜的戰爭實績,其實也不多,在正式出任之前,他主要是在後方。

所以,如果諸葛出手,這一戰便堪稱素人對決。好比是兩個從來沒上過拳擊臺的拳手要比賽,估計觀眾不多,下注的人更少。

而以諸葛的謹慎,加上荊州西部地形的複雜,他的行軍速度一定極其緩慢。而陸遜又考慮到自己是個新人,最初的行動同樣會以堅守為主。所以,這一仗,一定會曠日持久。

若是曠日持久,又會對哪一方有利呢?顯然是守禦陣營,你看三國志也好三國演義也罷,諸葛亮攻城從來是個弱項,後來的陳倉只是一個郝昭去防守,諸葛晝夜相攻二十餘日,毫無進展,最後被迫退軍。

所以最合理的結果,諸葛亮也是花了半天勁,最後是攻不下城池,更別提打敗陸遜。當然,東吳那邊因為是諸葛出來打,注意力也不會那麼高,估計陸遜就算是打得諸葛亮落花流水,也沒啥大成績。而且,因為是諸葛亮來,說不定孫權還會讓他哥諸葛瑾來做前鋒,孔明你敢打你親哥?

所以,如果諸葛出兵,六次北伐無功而返的場景,便會在此時提前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