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磁場生成及地球磁極偏轉原因分析

上節導讀:超導體超導原理大解密

1.0地球磁場的成因及磁極偏轉分析

1.1地球磁場的成因分析

地球的磁場是如何形成的?在解析這一問題之前,先讓我們來看幾張圖。

地球磁場生成及地球磁極偏轉原因分析

圖2-1

在圖2-1中,左側部分由360條藍色射線組成,360條藍色射線均由中心點射出;右側部分由360條紅色射線組成,360條紅色射線均由中心點射出。

地球磁場生成及地球磁極偏轉原因分析

圖2-2

如圖2-2所示,圖中左側部分是將圖2-1中的‘紅色射線組’與‘藍色射線組’的中心點重疊後,再將‘藍色射線組’的中心點垂直向上移動30個字符後得到的圖形;圖中右側部分中的白色線條是地球磁力線在理論上應該呈現的結構,‘彩色月牙狀’區域是目前科學界公佈的‘範艾倫輻射帶’的實測結構圖。(兩個射線組疊加後為什麼會表現為‘洋紅色’? 這正是‘光’以及‘顏色’的秘密之所在,在後期的文章中再做詳細分析)

地球磁場生成及地球磁極偏轉原因分析

圖2-3

圖2-3的左側部分是將圖2-1中的‘紅色射線組’與‘藍色射線組’的中心點重疊後,再將‘藍色射線組’的中心點垂直向上移動8個字符後得到的圖形;圖中的右側部分是科技界目前公佈的地球磁場在太空中的真實結構。

相信大家已經發現:兩組射線相對移動後,形成的圖案和目前實測的地球磁場的結構型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是為什麼呢?

(注:本人的這部《宇宙大解密系列全書》陸續發表以來,有部分讀者因不能接受其中的觀點,閱後在留言欄留下侮辱性言辭。因此,本人在此特意聲明如下:以下內容未經科學驗證,僅僅是本人的推測,其目的也僅僅是供普通大眾交流娛樂之用。如有高級人才不慎誤讀本文內容請切勿當真,並無需為了顯示自身的高貴而留下任何攻擊性言辭。謝謝!)

接下來,讓我們就上述圖示中出現的現象進行一個詳細的討論。

第一個問題:這些‘類磁場’線條是什麼,又是如何形成的?

這些‘類磁場線’是兩個不同顏色的射線組中的‘射線’,經相對移動後相互交錯形成的‘重合點’的自然成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使用PS或cad等繪圖軟件進行一下驗證)

第二個問題:在地球的內外空間是否有這樣的‘輻射線’存在?

眾所周知,地球內部的最高溫度達到近5000攝氏度,而溫度是熱量的直觀體現,任何能散發熱量的物體都會產生‘熱輻射’,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地球自然會存在這種自內而外並一直延伸至太空的‘輻射線’。正是這些輻射線的存在與交錯疊加形成了輻射能的疊加,產生了‘磁場’現象。

第三個問題:為什麼會存在多個熱輻射源?它們之間處於怎樣的位置關係?

眾所周知,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的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而所有的原子都是‘氫原子’聚合的產生物,所以就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在太陽系的形成過程中,在處於地球的軌道區域內生成了不止地球一個球體,而是質量密度不同的多個球體,這些球體因質量密度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加速度,所以最終速度快的球體追上速度較慢的球體並在碰撞後融合,碰撞融合發生後,多個球體的核心因為質量密度的不同並沒有完全融合成一個核心(這和不同的金屬相互融合會產生層狀結構的原理相同),因此在地球的核心區域就會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輻射源同時並存,這種情況和原子中存在多個質子和多箇中子的情況相似。另一種可能,多個球體撞擊並融合後,不同密度的原子之間產生了分層現象,從而形成了一個多層的地核結構,不同密度的核心層會因輻射能量的不同產生不同的輻射線,當這些輻射源因為‘層間分佈的不均衡’導致‘質心’不在一箇中心點時,產生的輻射線就會發生交錯疊加現象,輻射能的交錯疊加最終以‘磁場’的形式表現了出來。綜合目前的科研成果,本人更傾向於第二種情況,即在地球的核心處,存在著多個質量密度不同的‘岩漿層’,且同一結構層中存在厚薄不均的情況,所以導致各層的‘質心’不在一個點上。其結構如圖2-4所示。


地球磁場生成及地球磁極偏轉原因分析

圖2-4

如圖2-4所示,圖中左側部分表示的是地球內部存在的‘岩漿分層’現象,越往中心位置顏色越紅代表的是溫度的不斷增加,四個‘青色圓點’代表了四個分層不同的‘質心’位置。圖2-4的中間圖,是‘紅色輻射線’與‘藍色輻射線’交錯疊加後形成的‘磁力線’圖形(圖中藍色弧線是由雙色輻射線疊加後自然形成的,洋紅色區域是藍色與紅色疊加後形成的視覺色);圖中右側部分是‘紅色輻射線’、‘藍色輻射線’、‘綠色輻射線’三個輻射源交錯疊加後形成的‘磁力線’圖形(圖中洋紅色區域仍是藍色與紅色疊加後形成的視覺色,青色區域是藍色與綠色疊加後形成的視覺色,黃綠色是紅色與綠色疊加形成的視覺色);從最右側的這張圖片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加入綠色這個輻射源後,原來‘紅色與藍色’形成的‘磁力線’仍然存在於原來的位置,但是‘紅色與藍色、綠色’三組輻射線的疊加點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磁場線’(圖中為洋紅色弧線)。

因此,從圖2-4的右側部分所形成的‘磁力線’、地球大量 ‘磁異常區’的存在以及目前科學界的實際科研成果,能不能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因為地球內部存在多個質量密度不同的岩漿分層結構,所以地球的磁場正是多個質量密度溫度不同的高溫輻射層所產生的輻射線,在地球外空間交錯疊加後造成‘輻射能’疊加的直觀表現。地球上之所以會存在很多大範圍的地磁異常區,是因為地球並非只有南北這一個磁極,而是存在強弱不同的多個磁極。

接下來對地球磁場作一個總結:地球磁場是地球內部多個輻射層所產生的輻射線在地球內外空間因交錯疊加造成輻射能量疊加的直觀表現。所以磁場的形成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在星球的內部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輻射源存在;二是,輻射源的‘質心’必須存在一定的錯位;三是,輻射源必須具有很高的溫度併產生足夠的輻射能。

1.2地球磁場不斷偏移原因分析

人類對於地球磁場的測量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這些測量數據表明:在過去的400年裡,地球磁場正在以大約以每年17公里的速度向西移動。地球的磁場為什麼會持續偏移?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還是先讓我們再看一張圖片。


地球磁場生成及地球磁極偏轉原因分析

圖2-5

0號圖,代表的是‘紅色輻射線’與‘藍色輻射線’質心點完全重合時的圖像,其中洋紅色是紅色與藍色疊加後的視覺色。‘青色小圓圈’代表紅色輻射源的質心點位置,黃色小圓點代表藍色輻射源的質心點位置。從這張圖中我們能明顯看到:當兩個輻射源的質心重疊時,他們的輻射線並不會產生交錯現象,也不會有‘類磁力線’的弧形線條生成。

1號圖,當藍色輻射源開始向上垂直移動後,‘類磁力線’的線條開始顯現,兩個輻射源‘質心’之間的間隔距離越大,磁力線越密集,代表著磁場的強度越大。但如果兩個輻射源僅垂直上下移動時,磁場的方向(圖中用黃色箭頭表示)不會發生改變,被改變的只有‘磁場強度’。

當藍色輻射源的‘質心點’由圖1的位置沿紅色輻射源的‘質心點’開始移動後,磁場的方向隨之發生偏移,2號圖代表的是地球磁場目前的實際偏轉角度和實際位置(即磁場的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磁場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當藍色輻射源的質心點移動到9點鐘的位置(3號圖)時,磁場方向偏移到赤道位置(此時磁場北極的指向為東);當質心點移動到6點鐘的位置(4號圖)時,磁場方向與現磁場方向顛倒(即磁場的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磁場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當藍色輻射源的質心點移動到3點鐘的位置(5號圖)時,磁場方向又偏移到赤道位置(此時磁場北極的指向為西);以此類推,當質心點繼續移動到12點的位置時,磁場方向又會回到目前的位置(即磁場的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磁場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

這會不會就是地球磁場方向發生持續偏移的根本原因呢?

這還要通過研究目前地球磁場減弱的具體情況來加以判斷。因為按照上述的路徑進行移動,磁場不會發生明顯的增強和減弱,即使發生局部減弱,其減弱程度也不會太大,而且伴隨著減弱區的還應該有一個‘局部增強區’。如果僅僅觀測到磁場的局部減弱區(目前在大西洋南段),而沒有與之對應的磁場局部增強區,就不是這種情況,則有可能是下面要討論的第二種情況。如圖2-6所示:


地球磁場生成及地球磁極偏轉原因分析

圖2-6

在圖2-6中,磁力線密度的變化代表著磁場強度的變化,磁力線密度越大代表著磁場強度越大。0號圖代表著地球目前的磁場方向和磁場強度,1號圖代表著磁場偏移後的磁場方向和磁場強度。從1 號圖能明顯看出在磁場發生偏移的同時,還伴隨著的磁場強度減弱的現象,而且減弱的趨勢是全球性的,而不是局部性的。所以說,如果目前地球在發生磁場偏移的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的磁場減弱現象,那麼其最終因素就是這種情況。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前面出現的磁場偏移的不同之處是:輻射源在發生相對移動的同時,還存在‘質心’相互靠近的現象,質心的相互靠近,造成了‘輻射線交織點(即輻射熱能疊加點)‘向心(即地球內空間)收縮堆集’的現象,這樣以來,地球外空間輻射能疊加點的密度就會減小,直觀的表現就是磁場開始減弱。

除以上兩種情況外造成地球磁場減弱和偏移的原因,在理論上還有第三種可能。那就是地球的內核在發生相對移動的同時,溫度也在持續降低,從而造成內核‘輻射熱能’一直在持續減弱。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地球內核的熱輻射能量應該不是在降低,而是在增加。之所以得出這一結論,是因為維持地球內核溫度的能量,來源於‘太陽產生的熱輻射’,而太陽目前仍處於‘熱能輻射不斷增強的階段’,所以地球所接受的輻射熱能總量與釋放出的熱能總量不會減小,反而會有所增加。證據就是:地球正以每年3.8釐米的速度遠離太陽,同時月球也正在以每年3.8(正負0.7)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至於為什麼太陽輻射能量的持續增加會不斷推動地球遠離,這正是星系產生與演化的基本原理,具體內容後期的文章再做詳細闡述)。所以,由於地球內核溫度降低導致地球磁場減弱的因素(即第三種情況)應該並不存在。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地球核心層之間‘質心’的相對移動?

答案是:地球內核因質量密度的不同出現了分層現象,而同層中又因質量密度分佈的不均勻性導致各分層之間的‘質心’存在錯位(不在一箇中心點上),地球各核心層在隨地球同步旋轉的過程中,各分層間質量密度的不均衡又導致各分層間獲得的‘角動量’的不同,各層間角動量的不同產生了‘角速度差異’。地球由地殼至地心,應該普遍存在著一種現象:地球內部的各個分層間的自轉速度並非是一致的,而是呈現一種‘自轉速度由地殼到地心逐步遞增’的趨勢。這種現象並非僅僅存在於地球上,而是核心處於‘高溫液態’階段的所有星球、星系普遍存在的現象。正是因為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讓宇宙中絕大多數星球磁場的產生和持續磁場偏移成為了一種必然。

參考資料:一個關於新的磁場解釋的初級模型http://muchong.com/t-8575138-1)

下節導讀:光為什麼具有波粒二象性特徵,光與色的奧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