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日軍為何在擁有巨大防衛優勢的塔拉瓦戰場慘敗?

導語

和平是可以獲得的,只要我們具有勇氣、耐心和才智——美國海軍上將尼米茲

1943年11月,美軍最高統帥部為達到削弱日軍在中部太平洋防禦力量的戰略目標,便確立將塔拉瓦環礁作為美軍向西擴張的軍事橋頭堡,從而為攻佔馬紹爾群島提供兵員、物資的中轉補給。換言之,塔拉瓦環礁將會成為美軍的下一個珍珠港,有利於推動整個太平洋戰場的戰爭進程。

不過,日軍參謀本部也十分明白塔拉瓦優越的軍事區位條件,一旦失去塔拉瓦及周邊島礁,就會造成日軍設置的“絕對國防圈”(絕對國防圈包括千島、小笠原、內南海及新幾內亞的太平洋地區)出現戰備漏洞,從而使美軍太平洋艦隊長驅直入,直搗日本本土沿線。(注意:日軍的“絕對國防圈”實際上是對剩餘兵力收縮後,防禦鏈條較為集中的一個表現形式)


歷史解密:日軍為何在擁有巨大防衛優勢的塔拉瓦戰場慘敗?

參與塔拉瓦戰役的美軍陸戰隊


所以,日軍參謀本部在塔拉瓦附近便佈置重兵,以此防衛美軍的攻擊鋒芒。從相關資料來看,日軍在塔拉瓦主要有以下兩大優勢。

  • 兵員武備優勢

在塔拉瓦島上,駐島日軍為3500人,搭配有11處203mm的重型岸炮陣地、160個輕重型機槍陣地以及25個用於防止美軍搶灘登陸的速射型野炮陣地。同時,島嶼內部形成以暗堡、戰壕、防空洞為主的立體化島嶼防衛格局。

雖然美軍在塔拉瓦島投入的兵力是日軍的7倍,但是,日軍憑藉其層次分明的火力配置對於攻島美軍可謂是“以逸待勞”,美軍至少要將攻島兵力損失控制在30%內,才能依靠優勢兵力對其他周邊駐島日軍進行有效合圍。


歷史解密:日軍為何在擁有巨大防衛優勢的塔拉瓦戰場慘敗?

日軍部署在塔拉瓦環礁的海岸重炮


  • 地理環境優勢

當然,登陸是整個奪島戰役的基礎,在塔拉瓦戰役中,美軍陸戰隊也是首次大規模展開珊瑚礁群登陸作戰。同時,美軍統帥部堅持以炮彈轟炸和海上補給作為奪島的戰術形式。

不過,塔拉瓦附近珊瑚礁群密佈,容易制約艦艇配合陸戰部隊進行輔助登陸。如果浪大,美軍還可以乘坐汽艇登陸。如果海浪較小,汽艇便不能將美軍運抵登陸場,美軍只能在島礁外圍進行徒步登陸,這必然會增大美軍的搶灘傷亡率。

不過,日軍還是以90%以上的兵力損耗,徹底失去塔拉瓦環礁這道屏障,從而直接削弱了日軍在南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控制權。那麼,為何日軍憑藉其強大的守島火力和優越的地理條件都無法完成對塔拉瓦的戍衛呢?


歷史解密:日軍為何在擁有巨大防衛優勢的塔拉瓦戰場慘敗?

美軍繳獲的坦克


所以,我特意從日軍的戰時指揮系統和戰略支援體系入手,解析日軍在塔拉瓦戰役中慘敗的原因!

日軍作戰指揮系統的崩潰

首先,日軍在塔拉瓦的基本戰略方針是以防禦戰為核心,以此牽制美軍的艦艇奪島力量,並給日本帝國海軍(南太平洋地區機動艦隊)創造決戰(突襲奪島的美軍艦艇編隊以及登陸部隊)的戰略機會,以此實現反攻南太平洋地區乃至擴大“絕對國防圈”的戰略模式。

不過,通訊系統作為日軍進行反登陸作戰的必備戰術資源卻並不受重視,這也許與日軍過於強調單兵作戰思想和單兵戰術能力有直接關係。


歷史解密:日軍為何在擁有巨大防衛優勢的塔拉瓦戰場慘敗?

美軍進行搶灘登陸


其實,早在日軍攻佔塔拉瓦環礁的庫克島時,由於近海艦艇的輪番轟炸,島內的通訊系統便出現故障。但是,日軍在進行貝蒂歐島防守戰時(注意:貝蒂歐島上的機場掌握著日軍在塔拉瓦環礁的制空權),依然不懂得維護防守陣地內部的通訊系統,從而造成日軍的作戰指令無法統一,徹底失去島嶼機動兵力聯合作戰的優勢。

同時,在美軍進行登陸時,貝蒂歐島的的通訊系統在美軍的艦炮攻擊下已經徹底癱瘓。換言之,日軍的戰時指揮系統已經無法掌控整個登陸戰場。並且,在儘量滿足聯合作戰形勢下,日軍只能通過人工傳達戰鬥指令,這必然會耗費大量時間,失去圍殲美軍登陸部隊的戰略先機。

最後,日軍為有效利用戰備時間,徹底放棄對戰術指令的人工傳達形式,各級陣地均進入“單個戰術單位”的獨立戰鬥狀態。換言之,日軍的防衛系統已經從點(日軍佈置的火力點)、線(日軍佈置的戍衛陣線)、面(日軍佈置的防禦圈層)的立體化模式進入單一的“點對點”(單一火力點壓制美軍的奪島火力點)模式。


歷史解密:日軍為何在擁有巨大防衛優勢的塔拉瓦戰場慘敗?

美軍完成搶灘登陸,並進行灘頭據點的建設


據戰史資料顯示:美軍在貝蒂歐島投放3500人的登陸部隊,戰損量為1500人,美軍在進行奪島戰役4個小時後,基礎推進距離竟只有20米。

不過,日軍在如此強大的反擊力下,並沒有集中優勢兵力對灘頭美軍展開夜襲,從而給美軍提供了給養補充和兵員輸送的備戰能力。

從個人理解來說,即使日軍單個戰術單位的作戰能力十分優秀,也並不是適合夜間襲擊,畢竟夜間襲擊的整體戰術統籌比晝間突襲更為複雜。並且,日軍的守島部隊只有3500人,可實施機動的兵力很少,也難以組織優勢兵力進行夜間作戰。所以,固定防禦作戰是駐島日軍阻擊美軍登陸部隊推進的唯一方法!

同時,由於日軍指揮系統的失靈,島內日軍也無法聯絡其他部隊進行大規模攻擊,各級陣地也難以得到火力支援,從而使日軍的陣地或者火力點在戰役後期被美軍分割佔領,由此成為日軍在塔拉瓦戰役中慘敗的重要原因。


歷史解密:日軍為何在擁有巨大防衛優勢的塔拉瓦戰場慘敗?

塔拉瓦環礁中的貝蒂歐島(日軍建設有航空基地)


日本海軍未實施戰略支援

其實,島嶼鏈條的防守僅靠陸戰部隊是無法得到充分的防禦效果。日本參謀本部也明白只有憑藉優勢艦艇或者空中力量的配合才能對塔拉瓦環礁沿線的美軍艦艇及登陸部隊進行反包圍作戰,從而有效減緩美軍向西北太平洋的進攻速度。

據戰史資料記載:日軍參謀本部在發佈的《聯合艦隊第三階段作戰綱要》明確表示海軍的主戰場應轉移至東南方向。


簡單來說,日軍參謀本部沒有放棄對於“絕對國防圈”的戰略構想,將海軍的主戰場定為東南(即東南太平洋地區),其實是想讓日本海軍在所羅門海域與美軍進行戰略決戰,在減緩美軍機動攻擊力量的同時,便於日軍從其他戰場抽調兵力防衛“絕對國防圈”沿線島鏈。

其實,早在10月下旬,日本海軍司令古賀峰一便計劃採用“航空殲滅戰”襲擊美軍的海上作戰平臺(以海軍航空兵為核心的戰術打擊力量,以航母為核心的戰略打擊力量)。即派遣第一航空戰隊下轄的艦載機(艦載機作戰平臺分別是瑞鳳、瑞鶴、翔鶴三艘航母)向拉包爾航空基地進軍,擴大日軍在南太平洋地區的制空範圍,從而有利於為塔拉瓦日軍陸戰部隊提供火力支持。


歷史解密:日軍為何在擁有巨大防衛優勢的塔拉瓦戰場慘敗?

美軍龐大的空中和海上力量(輔助登陸部隊成功奪島)


不過,當日本海軍第二艦隊進駐拉包爾軍港時,美軍的第38和53特混艦隊也到達拉包爾附近海域(美軍的戰略意圖便是切斷一切增援塔拉瓦環礁的海上及空中力量,從而為登陸部隊奪島提供外圍防衛線保障)。最終,日軍艦艇在遭到美軍艦載機和艦炮的多波次打擊後,徹底失去作戰能力,也難以向塔拉瓦進行戰略支援。

換言之,塔拉瓦日軍陸戰部隊的海上救援力量被美軍摧毀後,在得不到外界兵員、藥品、糧食的保障情況下,日軍便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失去作戰能力,美軍因此能減少不必要的登陸損失,從而為進攻馬紹爾群島提供軍備支持。


歷史解密:日軍為何在擁有巨大防衛優勢的塔拉瓦戰場慘敗?

瑞鶴號航空母艦


即使日軍在戰役後期,改換“丙號作戰計劃”,調整對美軍登陸態勢的作戰方案,卻並沒有產生抵禦美軍的實質成果。

日軍的丙號作戰計劃:1.主戰部隊23日從特魯克島出發,尋找殲滅敵軍艦隊的機會。

2.在部分兵力的幫助下,將駐守在波蘭佩島的陸軍甲支隊護送至馬紹爾群島,並趁機反攻吉爾伯特群島的美軍登陸據點,殲滅美軍登陸部隊。

這份作戰方案看似完美,但是參謀本部確過於提及“尋找時間、作戰機會”(也就是說,日軍艦艇和美軍艦艇進行決戰僅靠運氣,以運氣作為戰爭的籌碼,是非常不理智的戰略決策行為),並且沒有表現出採取積極進攻的戰略態勢。以至於兩次支援塔拉瓦的航空隊都被美軍艦載機成功攔截,使日軍航空兵的防衛打擊範圍再次縮小,制約了日本海軍在南太平洋的活動空間及行駛週期。


歷史解密:日軍為何在擁有巨大防衛優勢的塔拉瓦戰場慘敗?

塔拉瓦環礁戰場


如此來說,既然日軍的空中力量未能攻破美軍在南太平洋設置的“海天一體化”防衛壁壘,海上艦艇也無法憑藉空中力量的保衛對塔拉瓦環礁進行戰略支援。所以,塔拉瓦的日軍陸戰部隊儼然會成為一支“人盡皆知”(日軍參謀本部都明白塔拉瓦的戰略價值,卻無法抽調更多的兵力進行支援,實為戰略層面的嚴重失誤。當然,放棄塔拉瓦像放棄瓜島一樣,也能減輕日軍的兵員損耗)的孤軍!

反思

其實,塔拉瓦環礁戰局的失敗,不僅來自於日軍作戰指揮系統的癱瘓和空中、海上力量的支援行動受阻,更有決策層本身對於戰爭格局的消極態度,從而極大影響戰術單位進行進攻、防禦的合理作戰配置。

日軍在戰略層面呈現不清晰的作戰指令,導致日軍很難憑藉優勢兵力對美軍艦艇及陸戰力量展開合圍攻擊,失敗也是在所難免。

同時,島嶼防衛戰不僅考究單兵作戰能力和火力儲備優勢,更需要取得沿線制空權和制海權的輔助作戰環境,從而鞏固島嶼的防衛鏈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