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日军为何在拥有巨大防卫优势的塔拉瓦战场惨败?

导语

和平是可以获得的,只要我们具有勇气、耐心和才智——美国海军上将尼米兹

1943年11月,美军最高统帅部为达到削弱日军在中部太平洋防御力量的战略目标,便确立将塔拉瓦环礁作为美军向西扩张的军事桥头堡,从而为攻占马绍尔群岛提供兵员、物资的中转补给。换言之,塔拉瓦环礁将会成为美军的下一个珍珠港,有利于推动整个太平洋战场的战争进程。

不过,日军参谋本部也十分明白塔拉瓦优越的军事区位条件,一旦失去塔拉瓦及周边岛礁,就会造成日军设置的“绝对国防圈”(绝对国防圈包括千岛、小笠原、内南海及新几内亚的太平洋地区)出现战备漏洞,从而使美军太平洋舰队长驱直入,直捣日本本土沿线。(注意:日军的“绝对国防圈”实际上是对剩余兵力收缩后,防御链条较为集中的一个表现形式)


历史解密:日军为何在拥有巨大防卫优势的塔拉瓦战场惨败?

参与塔拉瓦战役的美军陆战队


所以,日军参谋本部在塔拉瓦附近便布置重兵,以此防卫美军的攻击锋芒。从相关资料来看,日军在塔拉瓦主要有以下两大优势。

  • 兵员武备优势

在塔拉瓦岛上,驻岛日军为3500人,搭配有11处203mm的重型岸炮阵地、160个轻重型机枪阵地以及25个用于防止美军抢滩登陆的速射型野炮阵地。同时,岛屿内部形成以暗堡、战壕、防空洞为主的立体化岛屿防卫格局。

虽然美军在塔拉瓦岛投入的兵力是日军的7倍,但是,日军凭借其层次分明的火力配置对于攻岛美军可谓是“以逸待劳”,美军至少要将攻岛兵力损失控制在30%内,才能依靠优势兵力对其他周边驻岛日军进行有效合围。


历史解密:日军为何在拥有巨大防卫优势的塔拉瓦战场惨败?

日军部署在塔拉瓦环礁的海岸重炮


  • 地理环境优势

当然,登陆是整个夺岛战役的基础,在塔拉瓦战役中,美军陆战队也是首次大规模展开珊瑚礁群登陆作战。同时,美军统帅部坚持以炮弹轰炸和海上补给作为夺岛的战术形式。

不过,塔拉瓦附近珊瑚礁群密布,容易制约舰艇配合陆战部队进行辅助登陆。如果浪大,美军还可以乘坐汽艇登陆。如果海浪较小,汽艇便不能将美军运抵登陆场,美军只能在岛礁外围进行徒步登陆,这必然会增大美军的抢滩伤亡率。

不过,日军还是以90%以上的兵力损耗,彻底失去塔拉瓦环礁这道屏障,从而直接削弱了日军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控制权。那么,为何日军凭借其强大的守岛火力和优越的地理条件都无法完成对塔拉瓦的戍卫呢?


历史解密:日军为何在拥有巨大防卫优势的塔拉瓦战场惨败?

美军缴获的坦克


所以,我特意从日军的战时指挥系统和战略支援体系入手,解析日军在塔拉瓦战役中惨败的原因!

日军作战指挥系统的崩溃

首先,日军在塔拉瓦的基本战略方针是以防御战为核心,以此牵制美军的舰艇夺岛力量,并给日本帝国海军(南太平洋地区机动舰队)创造决战(突袭夺岛的美军舰艇编队以及登陆部队)的战略机会,以此实现反攻南太平洋地区乃至扩大“绝对国防圈”的战略模式。

不过,通讯系统作为日军进行反登陆作战的必备战术资源却并不受重视,这也许与日军过于强调单兵作战思想和单兵战术能力有直接关系。


历史解密:日军为何在拥有巨大防卫优势的塔拉瓦战场惨败?

美军进行抢滩登陆


其实,早在日军攻占塔拉瓦环礁的库克岛时,由于近海舰艇的轮番轰炸,岛内的通讯系统便出现故障。但是,日军在进行贝蒂欧岛防守战时(注意:贝蒂欧岛上的机场掌握着日军在塔拉瓦环礁的制空权),依然不懂得维护防守阵地内部的通讯系统,从而造成日军的作战指令无法统一,彻底失去岛屿机动兵力联合作战的优势。

同时,在美军进行登陆时,贝蒂欧岛的的通讯系统在美军的舰炮攻击下已经彻底瘫痪。换言之,日军的战时指挥系统已经无法掌控整个登陆战场。并且,在尽量满足联合作战形势下,日军只能通过人工传达战斗指令,这必然会耗费大量时间,失去围歼美军登陆部队的战略先机。

最后,日军为有效利用战备时间,彻底放弃对战术指令的人工传达形式,各级阵地均进入“单个战术单位”的独立战斗状态。换言之,日军的防卫系统已经从点(日军布置的火力点)、线(日军布置的戍卫阵线)、面(日军布置的防御圈层)的立体化模式进入单一的“点对点”(单一火力点压制美军的夺岛火力点)模式。


历史解密:日军为何在拥有巨大防卫优势的塔拉瓦战场惨败?

美军完成抢滩登陆,并进行滩头据点的建设


据战史资料显示:美军在贝蒂欧岛投放3500人的登陆部队,战损量为1500人,美军在进行夺岛战役4个小时后,基础推进距离竟只有20米。

不过,日军在如此强大的反击力下,并没有集中优势兵力对滩头美军展开夜袭,从而给美军提供了给养补充和兵员输送的备战能力。

从个人理解来说,即使日军单个战术单位的作战能力十分优秀,也并不是适合夜间袭击,毕竟夜间袭击的整体战术统筹比昼间突袭更为复杂。并且,日军的守岛部队只有3500人,可实施机动的兵力很少,也难以组织优势兵力进行夜间作战。所以,固定防御作战是驻岛日军阻击美军登陆部队推进的唯一方法!

同时,由于日军指挥系统的失灵,岛内日军也无法联络其他部队进行大规模攻击,各级阵地也难以得到火力支援,从而使日军的阵地或者火力点在战役后期被美军分割占领,由此成为日军在塔拉瓦战役中惨败的重要原因。


历史解密:日军为何在拥有巨大防卫优势的塔拉瓦战场惨败?

塔拉瓦环礁中的贝蒂欧岛(日军建设有航空基地)


日本海军未实施战略支援

其实,岛屿链条的防守仅靠陆战部队是无法得到充分的防御效果。日本参谋本部也明白只有凭借优势舰艇或者空中力量的配合才能对塔拉瓦环礁沿线的美军舰艇及登陆部队进行反包围作战,从而有效减缓美军向西北太平洋的进攻速度。

据战史资料记载:日军参谋本部在发布的《联合舰队第三阶段作战纲要》明确表示海军的主战场应转移至东南方向。


简单来说,日军参谋本部没有放弃对于“绝对国防圈”的战略构想,将海军的主战场定为东南(即东南太平洋地区),其实是想让日本海军在所罗门海域与美军进行战略决战,在减缓美军机动攻击力量的同时,便于日军从其他战场抽调兵力防卫“绝对国防圈”沿线岛链。

其实,早在10月下旬,日本海军司令古贺峰一便计划采用“航空歼灭战”袭击美军的海上作战平台(以海军航空兵为核心的战术打击力量,以航母为核心的战略打击力量)。即派遣第一航空战队下辖的舰载机(舰载机作战平台分别是瑞凤、瑞鹤、翔鹤三艘航母)向拉包尔航空基地进军,扩大日军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制空范围,从而有利于为塔拉瓦日军陆战部队提供火力支持。


历史解密:日军为何在拥有巨大防卫优势的塔拉瓦战场惨败?

美军庞大的空中和海上力量(辅助登陆部队成功夺岛)


不过,当日本海军第二舰队进驻拉包尔军港时,美军的第38和53特混舰队也到达拉包尔附近海域(美军的战略意图便是切断一切增援塔拉瓦环礁的海上及空中力量,从而为登陆部队夺岛提供外围防卫线保障)。最终,日军舰艇在遭到美军舰载机和舰炮的多波次打击后,彻底失去作战能力,也难以向塔拉瓦进行战略支援。

换言之,塔拉瓦日军陆战部队的海上救援力量被美军摧毁后,在得不到外界兵员、药品、粮食的保障情况下,日军便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失去作战能力,美军因此能减少不必要的登陆损失,从而为进攻马绍尔群岛提供军备支持。


历史解密:日军为何在拥有巨大防卫优势的塔拉瓦战场惨败?

瑞鹤号航空母舰


即使日军在战役后期,改换“丙号作战计划”,调整对美军登陆态势的作战方案,却并没有产生抵御美军的实质成果。

日军的丙号作战计划:1.主战部队23日从特鲁克岛出发,寻找歼灭敌军舰队的机会。

2.在部分兵力的帮助下,将驻守在波兰佩岛的陆军甲支队护送至马绍尔群岛,并趁机反攻吉尔伯特群岛的美军登陆据点,歼灭美军登陆部队。

这份作战方案看似完美,但是参谋本部确过于提及“寻找时间、作战机会”(也就是说,日军舰艇和美军舰艇进行决战仅靠运气,以运气作为战争的筹码,是非常不理智的战略决策行为),并且没有表现出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态势。以至于两次支援塔拉瓦的航空队都被美军舰载机成功拦截,使日军航空兵的防卫打击范围再次缩小,制约了日本海军在南太平洋的活动空间及行驶周期。


历史解密:日军为何在拥有巨大防卫优势的塔拉瓦战场惨败?

塔拉瓦环礁战场


如此来说,既然日军的空中力量未能攻破美军在南太平洋设置的“海天一体化”防卫壁垒,海上舰艇也无法凭借空中力量的保卫对塔拉瓦环礁进行战略支援。所以,塔拉瓦的日军陆战部队俨然会成为一支“人尽皆知”(日军参谋本部都明白塔拉瓦的战略价值,却无法抽调更多的兵力进行支援,实为战略层面的严重失误。当然,放弃塔拉瓦像放弃瓜岛一样,也能减轻日军的兵员损耗)的孤军!

反思

其实,塔拉瓦环礁战局的失败,不仅来自于日军作战指挥系统的瘫痪和空中、海上力量的支援行动受阻,更有决策层本身对于战争格局的消极态度,从而极大影响战术单位进行进攻、防御的合理作战配置。

日军在战略层面呈现不清晰的作战指令,导致日军很难凭借优势兵力对美军舰艇及陆战力量展开合围攻击,失败也是在所难免。

同时,岛屿防卫战不仅考究单兵作战能力和火力储备优势,更需要取得沿线制空权和制海权的辅助作战环境,从而巩固岛屿的防卫链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