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 、司徒顏杲卿從弟,唐代名臣、書法家。


  顏真卿的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又得筆法於張旭,還與懷素一起探討書法。他對二王、褚遂良等書法都進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長處, 徹底擺脫了初唐的風範,創造了新的時代書風。顏真卿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顏真卿的真書雄秀端莊,結字由初唐的瘦長變為方形,方中見圓,具有向心力。用筆渾厚強勁,善用中鋒筆法,饒有筋骨,亦有鋒芒。這一書風,大氣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氣象。他的行草書,遒勁有力、真情流露,結構沉著,點畫飛揚,在王派之後為行草書開一生面。顏真卿的行書遒勁鬱勃,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


顏家廟碑

多寶塔感應碑

顏勤禮碑

臧懷恪碑

元次山碑

李玄靖碑


顏家廟碑

《顏家廟碑》,全稱《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友柱國贈秘書少監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顏君廟碑銘並序》,是顏真卿為其父親顏惟貞鐫立,撰文並書,唐代篆書名家李陽冰篆額。鐫立於唐建中元年(780年),碑高338.1釐米,寬176釐米。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碑側各六行,行五十二字。碑後有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李準重立時的跋文。原碑現藏西安碑林。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家廟碑 原石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家廟碑 原石局部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家廟碑 原石局部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家廟碑 原石局部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家廟碑 原石局部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家廟碑 整拓 碑陽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家廟碑 整拓 碑陰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家廟碑 整拓 碑側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家廟碑 整拓 碑側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家廟碑 局部



多寶塔感應碑

《多寶塔感應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唐岑勳撰文,顏真卿楷書,徐浩隸書題額,史華鐫刻。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四月立。碑高260.3釐米,寬140釐米。34行,行66字。原在唐長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為國寶級文物。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勤禮碑

《顏勤禮碑》,此碑全稱《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君神道碑》。顏勤禮乃顏真卿曾祖父,顏真卿撰並刊立此碑時,年71歲。唐顏真卿撰文書丹,自署立於大曆十四年(779年)。楷書,碑文一通。殘石175×90×22釐米。碑四面環刻,存書三面。碑陽19行,碑陰20行,行38字。左側5行,行37字。在拙重中見挺拔雄肆之氣概。 右側上半宋人刻“忽驚列岫曉來逼,朔雪洗盡煙嵐昏”十四字,下刻民國宋伯魯題跋。現存西安碑林。


此碑在歐陽修《集古錄》中曾有記載,但清《金石萃編》等書卻未著錄,可見此碑在北宋時尚為人知。元明時被埋入土中,至民國年間才重新發現。 據宋伯魯1923年的題跋稱: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夢庚得之於西安舊藩廨庫堂后土中,時碑雖已中斷,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銘文並立石年月,因宋時作基址而磨滅。初出土拓本,“長老之口故”之“故”字,當斷處有斷線紋,但不損筆畫。其後“故”字下泐。首行“碑”字右豎筆未損。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勤禮碑 整拓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勤禮碑 整拓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臧懷恪碑

《臧懷恪碑》亦稱《唐故右武衛將軍贈工部尚書,上柱國上蔡縣開國侯臧公神道碑銘》,刊立於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或說大曆七年即772年)十月,顏真卿撰文並書寫的。記述了臧懷恪參與抵禦奚室韋內犯和西征突厥等生平事蹟,以及他死後被三次追封的榮耀。寫此碑時,顏真卿六十歲左右,正是顏體書法臻於定型的時候,具有蒼勁渾厚,豐偉剛健的獨特風格。是研究顏體書法的重要資料。


臧懷恪碑高337釐米,寬180釐米,共有二十八行,每行六十四至六十八字不等。碑原在陝西三原縣,一九八〇年移置於西安碑林,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它的明朝晚期拓本。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臧懷恪碑 原石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臧懷恪碑 原石局部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臧懷恪碑 原石局部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臧懷恪碑 原石局部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臧懷恪碑 原石局部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元次山碑


《元次山碑》,又名《容州都督元結碑》,全稱《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經略使元君表墓碑銘並序》。碑原在河南魯山縣城北青嶺元結墓前,現位於魯山縣魯山一高校園內,外有明代修建之碑亭為其遮擋風雨。系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於大曆七年(公元772年)63歲時為好友元結親手撰寫並書丹的悼文。全文以寸半見方的楷書寫就,字跡渾厚雄健,遒勁秀拔,氣勢磅礴,充溢著寧折不彎的浩然正氣。是顏體的代表作品之一。


《元次山碑》為青石雕刻而成,碑額缺失。碑身為長方體,高1.9米,寬0.95,厚0.28米,右下角殘缺。碑文四面環刻,也稱四面碑,正背兩面各17行,兩側4行,行字數33—35不等,全文1383字。首行題: 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經略元君表墓銘並序”。記述了元結的世系、生平事蹟及死葬年月,多處表達了顏真卿對元結的敬慕之情。碑文已收入《顏魯公論文集》。目前碑文大部分完好,缺203字。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李玄靖碑

《李玄靖碑》,全稱為《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並序》。碑原立在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據《金石萃編》載:“碑已斷裂,約高一丈餘,廣三尺二寸五分,厚一尺四分。四面刻,前後各十九行,兩側各四行,行皆三十九字,正書。”


此碑立於大曆十二年(777),於南宋紹興七年(1137)斷裂,明代嘉靖三年(1524)遭火石碎。《李玄靖碑》雄渾壯美,高古蒼勁,氣勢追人,具有篆隸筆意。用筆平正遒婉,圓健渾厚,筆畫疏密得當,規整穩定。筆力深沉含蓄,結字開張舒展。正如梁讞《承晉齋積聞錄》說的那樣:“顏魯公茅山《李玄靖碑》,古雅清圓,帶有篆意,與《元次山碑》相似,乍看去極散極拙,多不勻稱,而其實古意可掬,非《畫像贊》、《中興頌》所可及。”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顏真卿:名碑十二品(上),感謝分享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