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的東大門,人口超百萬的縣城,有一座627歲的建築


安徽合肥的東大門,人口超百萬的縣城,有一座627歲的建築

宗祠,其實就是祠堂、宗廟,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也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徵。宗祠制度,產生於周代,宗祠一般分佈於較重視儒家傳統文化的地區,如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浙江、安徽等南方的省份。

全國各地,也有一些著名的宗祠。比如:龍川的胡氏宗祠,位於徽州績溪縣瀛洲鎮大坑口(龍川)村,為明代戶部尚書胡服、兵部尚書胡宗憲的族祠;潮陽的吳氏著存堂,也就是河隴(賀隴)吳氏著存堂大宗祠,也稱賀隴老祠,位於廣東潮陽河隴村老寨內中街巷頭,坐東北向西南……

在安徽的肥東縣,也有一個國公祠,便是吳氏宗祠。

安徽合肥的東大門,人口超百萬的縣城,有一座627歲的建築

在徽州的歙縣,也有一處吳氏宗祠。始建於明代,屬於吳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宗祠內的木雕圓潤而飽滿,宗祠內的磚雕細膩而大氣,宗祠內的石雕聞名中外——西湖十景圖,百鹿圖,特別是53件禮器更是家族祭祀文化的瑰寶。

吳氏宗祠不僅在建築上對徽派文化有大的宣揚,更是對徽州的家族祭祀文化,宗族文化等等有著具體的體現。

安徽合肥的東大門,人口超百萬的縣城,有一座627歲的建築

安徽合肥肥東縣——八斗鎮大吳村,是肥東吳氏宗祠的所在地。

肥東吳氏宗祠,又稱吳氏國公祠,始建於1386年,在清朝咸豐年間毀於兵患,現如今所看到的國公祠是在2002年重新修建的。

而肥東的這個吳氏宗祠,是吳復元末時期跟隨朱元璋起義,在朱元璋帳下曾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安陸侯,吳覆在一次作戰中陣亡,明太祖朱元璋頗為惋惜,封為“黔國公”,並親自諭葬,給予世襲的同時在吳復的家鄉御賜了這座“國公祠”。

安徽合肥的東大門,人口超百萬的縣城,有一座627歲的建築


安徽合肥的東大門,人口超百萬的縣城,有一座627歲的建築

國公祠徽式建築,一派青磚灰瓦,一座飛簷翹角的五鳳樓,翹角四周懸掛著風鈴;門前一雙石獅守護著宗祠,煞是氣派; 門廊呈“八”字形狀,正面立匾“國公祠”,兩旁有荷花、蜻蜓等彩繪圖案;門上刻有金色對聯:“帶礪分封揚休虎拜,公侯錫爵食報雞鳴”。

安徽合肥的東大門,人口超百萬的縣城,有一座627歲的建築

走近吳氏宗祠,建築是比較新的感覺,但依舊展示著徽派建築的風格,白牆灰瓦、馬頭牆,在加上那日的白雪藍天,一切似乎都是相得益彰。

宗祠的院子內種植了松柏、白牡丹、紅梅、金桂等植物,我想著該是用這植物的精神來延續這吳氏祖祖輩輩值得後人瞻仰的精神。

安徽合肥的東大門,人口超百萬的縣城,有一座627歲的建築


安徽合肥的東大門,人口超百萬的縣城,有一座627歲的建築

在像祀廳正中端坐的是吳復像,他身穿明朝的服飾,端莊威嚴的坐在這裡,除了吳復的牌位像之外像祀廳還有吳復一生的簡介和吳氏家訓,以教導後人文明修身。在祠堂的牆上雕有二十四孝內容的磚雕,這也體現了吳氏後人對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美德的繼承和傳揚。

安徽合肥的東大門,人口超百萬的縣城,有一座627歲的建築

國公祠內的兩院之間,中隔牆上留有一道圓門,牆上可見精美磚雕,另有二十四孝、八仙過海、花鳥龍魚等圖案,工藝手法也是十分精湛。

安徽合肥的東大門,人口超百萬的縣城,有一座627歲的建築


安徽合肥的東大門,人口超百萬的縣城,有一座627歲的建築

站定於宗祠之前,被偌大的“國公祠”三字先吸引了目光。只是,這吳氏宗祠為何命名為國公祠?曾八斗鎮大吳村人吳復,累年征戰、軍功顯赫,被封各種稱號,在死後被追封黔國公,葉落歸根後,為旌表功臣,明太祖在吳復故居大吳街建祠一所,雕像祀之,授“國公祠”豎匾。

安徽合肥的東大門,人口超百萬的縣城,有一座627歲的建築

祠堂的建築大多都是講究風水的,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將舊房改建成祠堂,所以也有一些大的家族在建宅時,就會先建祠堂。

安徽合肥的東大門,人口超百萬的縣城,有一座627歲的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