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縣歷史沿革


廬江縣歷史沿革

廬江縣位於安徽省中南部,東北臨巢湖,東南毗無為縣,南連樅陽縣,西與桐城市、舒城縣接壤,北靠肥西縣。總面積2348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19.07萬人(2013年)。全縣轄17個鎮:廬城鎮、冶父山鎮、萬山鎮、湯池鎮、郭河鎮、金牛鎮、石頭鎮、同大鎮、白山鎮、盛橋鎮、白湖鎮、龍橋鎮、礬山鎮、羅河鎮、泥河鎮、樂橋鎮、柯坦鎮。縣政府駐廬城鎮塔山路266號。

地處江淮丘陵地帶,西部、南部和中部山丘廣佈,東部、北部為平原圩區。境內河流,均屬長江水系。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9℃,年降水量1197.6毫米。礦藏有鐵礦和明礬石在等。國家商品糧基地。合九鐵路、京臺高速、滬渝高速以及103、316、319省道穿越縣境,境內河流可通航巢湖。名勝古蹟有冶父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唐建冶父寺、周瑜墓、昭明寺等。

西漢置舒縣,隋開皇元年(581)置廬江縣。唐屬廬江郡,宋屬無為軍,元屬無為州,明、清屬廬江府。1949年屬巢湖專區。1971年屬巢湖地區。1999年屬地級巢湖市。2011年,廬江縣劃歸合肥市管轄。

1996年,廬江縣面積2352平方千米,人口約116.9萬人,轄13鎮19鄉:城關鎮、湯池鎮、泥河鎮、金牛鎮、白山鎮、白湖鎮、盛橋鎮、樂橋鎮、缺口鎮、礬山鎮、石頭鎮、羅河鎮、柯坦鎮、許橋鄉、冶山鄉、羅埠鄉、黃屯鄉、郭河鎮、福元鄉、同大鄉、順港鄉、新渡鄉、石山鄉、磚橋鄉、沙溪鄉、陳埠鄉、楊柳鄉、戴橋鄉、長崗鄉、順港鄉、大化鄉、店橋鄉、張王廟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廬江縣常住總人口1145874人,其中(16個鎮、16個鄉):城關鎮136201人,冶父山鎮24594人,萬山鎮30558人,湯池鎮36324人,郭河鎮35032人,金牛鎮36821人,石頭鎮30169人,白山鎮44110人,盛橋鎮41670人,白湖鎮37955人,缺口鎮28973人,礬山鎮28631人,羅河鎮44141人,泥河鎮56569人,樂橋鎮33380人,柯坦鎮24955人,羅埠鄉23850人,長崗鄉23590人,福元鄉25688人,新渡鄉31315人,同大鄉51674人,戴橋鄉21274人,許橋鄉28915人,石山鄉31848人,順港鄉17228人,楊柳鄉29810人,黃屯鄉25008人,磚橋鄉35363人,店橋鄉21104人,沙溪鄉34357人,大化鄉23487人,陳埠鄉33572人,白湖監獄17708人。

2001年8月,廬江縣面積2357平方千米,轄15個鎮、17個鄉:城關鎮、冶父山鎮、湯池鎮、金牛鎮、石頭鎮、白山鎮、盛橋鎮、白湖鎮、缺口鎮、礬山鎮、羅河鎮、泥河鎮、樂橋鎮、柯坦鎮、萬山鎮;羅埠鄉、長崗鄉、陳埠鄉、郭河鄉、福元鄉、新渡鄉、同大鄉、戴橋鄉、許橋鄉、石山鄉、順港鄉、楊柳鄉、黃屯鄉、磚橋鄉、店橋鄉、沙溪鄉、大化鄉,共有558個村委會、18個居委會。

2004年,廬江縣將32個鄉鎮調整為28個鄉鎮:撤銷順港鄉,併入白湖鎮;撤銷大化鄉,併入樂橋鎮;撤銷店橋鄉,併入羅河鎮;將萬山鎮的石橋村、金衝村、官塘村、王崗村併入湯池鎮;撤銷長崗鄉,併入萬山鎮;城關鎮更名為廬城鎮;其餘的22個鄉鎮予以保留。調整後,全縣轄28個鄉鎮:城關鎮、冶父山鎮、湯池鎮、金牛鎮、石頭鎮、白山鎮、盛橋鎮、白湖鎮、缺口鎮、礬山鎮、羅河鎮、泥河鎮、樂橋鎮、柯坦鎮、萬山鎮;羅埠鄉、陳埠鄉、郭河鄉、福元鄉、新渡鄉、同大鄉、戴橋鄉、許橋鄉、石山鄉、楊柳鄉、黃屯鄉、磚橋鄉、沙溪鄉。鄉鎮平均面積由原來的73.4平方千米擴大到83.9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由原來的3.7萬人增加到4.2萬人。

2005年,撤銷羅埠鄉、石山鄉、戴橋鄉、福元鄉、新渡鄉、許橋鄉、楊柳鄉、黃屯鄉、磚橋鄉、陳埠鄉、沙溪鄉。調整廬城鎮、冶父山鎮、石頭鎮、白山鎮、同大鎮、郭河鎮、盛橋鎮、白湖鎮、缺口鎮、礬山鎮、柯坦鎮、泥河鎮的行政區域,並將缺口鎮更名為龍橋鎮:將原羅埠鄉併入廬城鎮;將原石山鄉併入冶父山鎮;將原戴橋鄉的錢渡村、白河村併入石頭鎮;將原戴橋鄉的戴橋居委會、馬鞍村、李墩村、金墩村、五愛村、朱井村、站崗村併入白山鎮;將原新渡鄉併入同大鎮;將原福元鄉併入郭河鎮;將原許橋鄉併入盛橋鎮;將原楊柳鄉併入白湖鎮;將原磚橋鄉併入礬山鎮;將原陳埠鄉併入柯坦鎮;將原沙溪鄉整建制併入泥河鎮,將缺口鎮的同心村併入;缺口鎮更名為龍橋鎮,將同心村劃出;將原黃屯鄉整建制併入。保留湯池鎮、萬山鎮、羅河鎮、樂橋鎮、金牛鎮。調整後,全縣轄17個鎮:廬城鎮、冶父山鎮、湯池鎮、金牛鎮、石頭鎮、白山鎮、盛橋鎮、白湖鎮、龍橋鎮、礬山鎮、羅河鎮、泥河鎮、樂橋鎮、柯坦鎮、萬山鎮、郭河鎮、同大鎮。鎮平均人口從4.3萬人上升到7萬人,平均面積從84平方千米上升到138平方千米。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廬江縣常住總人口973850人,其中:廬城鎮164883人,冶父山鎮38127人,萬山鎮36173人,湯池鎮33437人,郭河鎮50835人,金牛鎮28936人,石頭鎮31396人,同大鎮56890人,白山鎮45971人,盛橋鎮57568人,白湖鎮70175人,龍橋鎮44884人,礬山鎮44550人,羅河鎮56348人,泥河鎮75568人,樂橋鎮52382人,柯坦鎮54165人,安徽廬江經濟開發區4703人,安徽省白湖監獄管理分局22274人,安徽省白湖閥門廠有限公司3496人,安徽省罪犯技術培訓中心1089人。(以下摘自“廬江網”)

隋置廬江縣。據《讀史方輿紀要》:“廬江蓋因舊郡而名。”縣轄境東至江,南至潛山,西至龍舒,北至鵲渚(今三河),凡數百里。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分合肥、廬江地置舒城縣。宋析廬江、巢縣地設無為縣。元,縣境仍沿舊域。明永樂間,廬南以青竹澗至古埂72戶由桐城撥歸廬江。

清光緒《廬江縣誌》載:“致今日之廬江,自東至西,自南至北,境界僅存百餘里,大非昔日舒縣之境地寬廣矣。”光緒縣誌稱:正東四十里至青帘河迎水庵,正西四十里至界牌山,正南六十里至分水嶺,正北四十里至新口渡,東繞至齊頭嘴薛公廟抵巢湖,東南六十里至高奇嶺,東北七十里至造(兆)河,西南五十里至界河,西北七十里至中吳橋為廬江縣地。

據陳詩《廬江疆域考》:民國20年(1931年),全縣總面積為2524平方千米。《安徽概覽》稱:民國33年(1944年)廬江縣境總面積為2534平方千米。民國36年(1947)12月,劃廬南磚橋至大凹口一帶置桐廬縣,民國37年(1948年)8月,割巢湖南岸之廬北廣大地帶置湖西縣。1949年4月和7月,桐廬、湖西兩縣先後撤銷,除原湖西縣關河鄉劃給無為縣外,其餘依舊屬廬江縣境。合肥縣之戴岡、劉墩、北閘、施婆四鄉劃歸廬江。巢縣沐集鄉之金城、蒼頭、孫河、澗灣4保,無為縣黃姑鄉之周楊、殷渡、圩灘、鮑莊、棋杆、牌坊、秋葉、埒埂和喲石鄉的西城共9保,也劃歸廬江。

建國後,縣境總面積2352平方千米。北起三河鎮東沙塘圩西埂,順杭埠河主航道延至巢湖口門與肥西縣分界(北肥西、南廬江)。東北沿巢湖中之鞋山、姥山至馬尾河口弧形水域12.4萬畝屬廬江,陸地以兆河主航道與巢縣分界。東括白湖,順楊柳圩東埂至迎水庵、嶽山、大犁尖為江、無為兩縣分水嶺(東無為、西廬江)。東南從寨基山、香爐尖至黃家大山等分水嶺為廬江、無為、樅陽三縣分界。南以蓮屏山,西沿羅昌河以南五里青竹澗至大凹口岱鱉山與樅陽縣接壤(南極陽、北廬江)。西南從藻青山、沿界河至起風尖、大佛尖與桐城縣交界,西以荒草尖、二姑尖、火炮山到百神廟與舒城縣為鄰(西舒城、東廬江)。西北從百神廟達馬沖水庫,過杭埠河北的潘灣、舒拐、鄭圩等村以及三河東的二龍街(東南廬江、西北舒城、肥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