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給企業估值?

五哥21786


你的核心問題是邀請新股東加入,不知道怎麼跟他分股的問題,創業者閱根據8年企業股權服務經驗,建議操作如下:

第一步:確定新加入的股東只是投錢還是投錢+管理

這一點很重要,如果只是投錢,就可按照公司現有估值,來算,這點下面會展開說。

如果是投錢+管理,則入股時 ,就不能單純的以公司估值為依據,還有打個折,一般為5折左右。

也就是說,假設公司現在估值600萬,這個新股東進入時,按300萬估值算。

第二步:確定公司估值

由於我不知道你們公司是什麼行業,也不知道現在處於什麼階段,不同階段,公司的估值算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並且,既然是估值,就不是一個標準化的數字,可能存在,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情況。這個很正常。

1、對於公司成立一年左右,並且還沒有盈利的公司的估值算法:

這個時候,公司的估值佔大頭的是無形資產。

這種方法是由美國人博克斯首創的,對於初創期的企業進行價值評估的方法,典型做法是對所投企業根據下面的公式來估值:

一個好的創意100萬元
一個好的盈利模式100萬元
優秀的管理團隊100萬
優秀的董事會100萬元
巨大的產品前景100萬元
加起來,一家初創企業的價值為500萬元。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將初創企業的價值與各種無形資產的聯繫清楚的展現出來,比較簡單易行,通過這種方法得出的企業價值一般比較合理。

2、三分法

是指在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時,將企業的價值分成三部分:通常是創業者,管理層和投資者各1/3,將三者加起來即得到企業價值。

3、200萬-500萬標準法

許多傳統的天使投資家投資企業的價值一般為200萬-500萬,這是有合理性的。如果創業者對企業要價低於200萬,那麼或者是其經驗不夠豐富,或者企業沒有多大發展前景;如果企業要價高於500萬,那麼由500萬元上限法可知,天使投資家對其投資不划算。

這種方法簡單易行,效果也不錯。但將定價限在200萬-500萬元,也不能過於絕對。

4、倍數法

用企業的某一關鍵項目的價值乘以一個按行業標準確定的倍數,即得到企業的價值。

總結:

1、公司估值是可以討價還價的。如同賣一個水杯,你開價2塊,對方還價1塊5,你覺得合適,就可以賣,如果覺得不合適,可以繼續討價還價。

2、既然是估值,就是個大概數,只要雙方認可就行!

希望以上分享對你有用!歡迎各位評論交流!


看完兩件事:

如果我的分享對你有所啟發,可否請幫我個忙:

1、點贊:讓更多有同樣問題的人看到這個內容,也讓他們受益!

2、關注:為你推送更多有關股權合夥、股權融資、股權激勵方面的乾貨!

創業者閱—— 一個在“融資+股權”上全面賦能創業者的“私董會”!


創業者閱


估值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類:

1)相對估值法(乘數法):將企業的主要財務指標乘以根據行業或參照企業計算的估值乘數,從而獲得估值參考標準,包括市盈率(P/E)、市淨率(P/B)、市現率(EV/EBITDA)和市售率(P/S)等多種方法。地產估值中採用的資本化率方法也屬於這種方法。

2)折現現金流法:預測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將之折現至當前,加總後獲得估值參考標準。包括折現紅利模型和自由現金流模型。

3)成本法:以當前重新構建目標企業所需要的成本作為估值參考標準。

4)清算價值法:假設將企業拆分成可出售的幾個業務或資產包,並分別估算這些業務或資產包的變現價值,加總後作為企業估值的參考標準。

在實踐中,中國基金業主要用到的估值方法為“相對估值法”和“折現現金流法”。

1、 相對估值法

初創階段和成長早期的企業的未來業績不確定性比較大,要進行精確的估值比較困難。因此基金經理對這類企業的估值較為主觀,主要的估值參考標準為相對估值乘數。傳統的估值指標主要有:市盈率、PEG比率、市淨率、市現率和市售率。對某些特定行業,還有一些特定的行業常用指標。

下面我們對這些常用指標做一個簡單介紹。

1) 市盈率

市盈率等於企業的股權價值與淨利率的比率(每股價格除以每股淨利潤)。它是中國私募股權市場最常用的估值指標。

根據投中集團2011年的調查統計,中國基金的投資成本介於8-15倍市盈率之間。這個投資成本與2012年中國IPO市場平均約30倍的市盈率的發行價相比是合理的,但如果將之與國際市場的市盈率相比則過高。以美國市場為例,標準普爾指數1920-2005年間的平均市盈率在15倍左右。香港市場的歷史平均市盈率在17倍左右。

市盈率指標一共有三種:靜態市盈率(LFY)、動態市盈率(LTM)、前瞻市盈率(Forward P/E)。這三個指標使用的淨利潤指標不一樣。靜態市盈率指標使用的是公司上一年度的淨利潤指標。動態市盈率使用的是公司最近四個季度的淨利潤指標。前瞻市盈率使用的是分析師對該公司下一年度淨利潤的主流預測值

在應用市盈率評估時要注意,不同行業的市盈率會有很大的差別。另外,企業的利潤容易受經濟週期的影響,市盈率指標也容易受經濟週期的影響。所以一些資深基金經理往往會以該行業歷史平均市盈率為標準,而不是簡單地跟隨市場潮流。

使用市盈率指標的缺點有二:第一,企業的淨利潤指標容易收到財務處理方法的影響。第二,前瞻市盈率指標使用的淨利潤指標依賴於主觀預測。

2)PEG比率

PEG比率是一個市盈率的修正指標,等於市盈率與企業淨利潤平均增速的比值。假如一個企業的市盈率為30倍,其淨利潤的平均增速為25%,那麼該企業的PEG比率=30/25=1.2.

PEG比率因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推薦而廣為人知。林奇認為,企業的合理市盈率應該等於增長速度。換句話說,企業的PEG比率應該等於1.在華爾街,也有一些共同基金在其投資計劃書中聲明不投資PEG比率高於1的企業。

PEG比率的缺點有二:第一,經驗的成分較多,缺乏理論依據;第二,過去的增長率不等於將來的增長率

與PE值類似,PEG比率也存在行業差異,並受經濟週期的影響。

3)市現率

市現率(EV/ EBITDA)是企業價值與息稅折舊攤銷前收益(EBITDA)的比值。EBITDA是稅後淨利潤、所得稅、利息稅用、折舊和攤銷之和

由於息稅折舊攤銷前收益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企業產生現金流的能力,因而市現率成為國際私募股權界主流的相對估值指標。

缺陷有二:第一,和市盈率一樣,要求企業業績穩定,否則可能出現較大誤差;第二,在中國,由於存在政府對部分企業稅收減免等政策,造成EBITDA相同的兩家企業的,可能實際淨利潤水平相差很大。

4)市淨率

市淨率(P/B)也稱市賬率,等於股權價值與股東權益賬面價值的比值,或每股價格除以每股賬面價值。

市淨率估值方法更加適合資產流動性更高的金融機構,因為這類機構的賬面資產價值更加接近市場價值。

與其他相對估值指標一樣,不同行業的市淨率也存在巨大的差距。一方面,不同行業的資產盈利能力差距巨大;另一方面,一些企業擁有的無形“資產”並未進入其資產負債表,如壟斷或寡頭壟斷、品牌、專利和特定資源等。

5)市售率

市售率(P/S或PSR)也稱市銷率,等於企業股權價值與年銷售收入的比值,或者每股價格除以每股銷售收入。

創業企業的淨利潤可能為負數,賬面價值比較低,而且經營淨現金流為負數。在這種情況下,市盈率、市淨率、市現率指標都不適用,用市售率估值反而有價值。市售率適合的行業包括公共交通、商業服務、互聯網(尤其電子商務)、製藥及通訊設備製造公司。通常來說,市售率越低越好。許多投資者偏愛市售率低於1的企業。

6)行業特定的估值指標

相對估值指標隱含的意義就是比較。用相對估值指標來給目標企業估值的工作流程如下:

1) 選定相當數量的可比案例或參照企業;

2)分析目標企業及參考企業的財務和業務特徵,選擇最接近目標企業的幾家企業作為參照企業;

3)在參照企業的相對估值的基礎上,根據目標企業的特徵調整。

2、 折現現金流法

專業人士廣泛使用折現現金流法(DCF)進行估值。

折現現金流法將企業價值定義為企業未來可自由支配現金流折現值的總和。典型的折現現金流估值法會預測企業未來十年的現金流,之後的全部現金流則會用終值代替。

未來10年的現金流及終值的折現值之和即為估算的企業價值。現金流預測期間的長度視行業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說,現金流越穩定的企業,預測期越長。

折現現金流法的好處是不太容易受股票市場波動的影響,並且不需要同行企業作為估值參照。缺點是這種方法需要做出很多假設,包括折現率、現金流預測及企業終止等。而這些假設的微調就可能導致固執範圍的巨大波動。

折現現金流指標的準確程度取決於現金流指標的準確程度,這對盡職調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當多的槓桿收購最終以虧損告終,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對現金流的估計過於樂觀。



大彬諮詢


企業估值理論方法有很多,曾經做過的幾個企業估值案例供參考。

通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實務中常見的方法有市盈率法、市淨率法、絕對估值法和股票交易法。

【方法一:市盈率法】

這種方法是資本市場中最常見、也最認可的,通過企業淨利潤、市盈率來反映企業市值。

企業市值=淨利潤×市盈率

市盈率管理要根據行業板塊、經營風格、資本市場、股市週期、股東結構、外部媒體等進行規劃,目前A股首發不高於23倍的窗口指導意見,創業板塊市盈率均值在40倍左右。

【方法二:市淨率法】

與市盈率法相比,市淨率法更偏向於一種靜態法。

企業市值=淨資產×市淨率

市淨率管理不像市盈率那樣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所以市場上的平均市淨率只能作為一個參考,現在上市公司平均市淨率在5.5左右,企業要根據自身所處行業板塊、經營發展週期規劃企業所處的合理市淨率範圍。

【方法三:絕對估值法】

這種方式適用於非上市企業和無法獲取上市公開對比信息的企業。

最常見的是現金流折現法和資產估值法。

其中現金流折現法就是把未來若干年的按每年現金淨流量(流入-流出)按照一定比率(通常是資本收益率)折現到評估當年的方法。

【方法四:股票交易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已經上市發行過股票的企業或者經營規模極其相似的企業,是一種相對簡單、操作容易、認可度高的方法。

A.股票同比法

股價增幅=(發行股價-去年同期發行股價)/去年同期發行股價

成指報收增幅=(截至審議本次發行方案的董事會召開前一轉讓日成指報收-去年同期成指報收)/去年同期成指報收

用股價增幅與成指報收增幅做對比。

B.集合競價法

集合競價法參考本次發行股份的董事會決議公告日前20個交易日、60個交易日或者120個交易日的公司股票交易均價之一。

C.新三板做市商法

做市商法參考截至審議本次發行方案的董事會召開前20個轉讓日股票均價。

這就是為什麼上市公司發行股票前都是發佈一系列利好消息推高股價的原因所在。


管理會計探索者


給企業估值的方法比較多,可分為一般估值和專業估值,現在就分別介紹如下:

1,一般估值就是各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常識對企業的價值進行判斷,一般根據企業的資產狀況和贏利水平來估算,有很大的隨意性,並且各人的估值有可能相差甚遠,一般適用傳統小企業。

2,專業評估,常用的有收益法,市場法,資產基礎法三種,簡述如下:

A,收益法就是估算企業未來各期收益,選取一個適當的報酬率,將未來各期收益折現後確定企業的價值,因為企業的目標是為了贏利,是為了未來的收益,因此這也是企業價值用評估用比較多的方法。

B,市場法選取當前相似企業的價值通過相關調整後推算被評估企業的價值,該評估價值是現在的市場價值,認可度較高,相關市場參數也易取得。

C,資產基礎法是將企業的各項資產的市場價值相加得出企業價值,由於沒有考慮企業的贏利能力和資產之間的配置對價值影響,該方法使用較少,除非上兩種方法不適用對,一般不採用,其評估值偏低。

以上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同時使用。

實踐中,其估值方法遠遠超過這幾種方法。


東湖山的耕夫


方法不是唯一的,也沒有最正確的,只有比較合適的估值方法。同樣一家企業,可以使用不同的指標去估值,結果可以根據自己的理由去闡述,至於是否合適,需要多方權衡。 以下幾種可以作為參考,看自己企業比較符合哪個階段。

一、相對估值法

1、PE法,它又稱為市盈率法,PE=公司價值/淨利潤。PE法適用範圍:

1)那些週期性較弱,盈利相對穩定的企業。

2)成熟企業或者收入、盈利水平相對穩定的企業。如果對一些很早期的企業來說,可能還沒有產生利潤,那麼就無法按照PE的倍數進行估值。

2、PEG法,是在PE法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是市盈率和收益增長率之比,PEG=(每股市價/每股盈利)/(每股年度增長預測值)。PEG估值最大特點是把成長性考慮在內。“G”是企業未來幾年的複合增長率(一般是3年以上) 因此,PEG估值方法,充分考慮企業未來成長性,即對企業未來的預期。而PE則更注重企業當前盈利情況。PEG法適用範圍:

1)一般適用比較早期的企業,因為早期企業的增長比較高,如果我們僅僅按PE來計算,這個估值就不太準確了。

2)高成長的企業。比如現在的互聯網企業,可能一開始業務量比較小,等業務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出現一個爆炸式的增長。對於這種企業就可以用這個PEG法進行估值。

3、PS法,就是PS=公司價值/預測銷售額;

二、絕對估值法

4、DCF法;絕對估值法中的一種,也是比較常用的方法,它也稱為現金折現法,它會對企業未來5-7年的經營情況做一些假設,從而算出未來幾年的收入、成本、利潤情況。再根據回報率等因素所有的現金流進行折算。至於折算後的結果就是企業在目前這個時點的價值。

它是一個比較全面的方法。他會對企業未來進行經營成果的預測,然後將這個結果進行折現從而進行企業價值估算。從理論上講,它適用於任何類型的企業,因為它是基於基本的經營數據進行未來企業利潤或者財務收入模型的一個預估。它會涉及很多假設,比如企業未來訂單數量、客戶數量、單價、成本。這些數據未來的假設,往往來自於企業經營的歷史數據。

DCF法最大的優點是基本涵蓋了完整的評估模型,對於企業進行方方面面的假設,然後進行估算。所以從理論上講,它的框架是嚴謹的,也是最科學的。

有利就有弊,對於DCF法來說,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其次對於歷史數據的質量要求也是特別高。如果處理不好這些細節,DCF法就會有一些侷限性。此外DCF在做大量假設時,可能會摻雜高度的主觀性。


COCO財經


市盈率還是比較好的辦法,目前很多風投都用。下文為引用學習到的材料,分享一下。 具體實施時,先挑選與你們可比或可參照的上市公司,以同類公司的股價與財務數據為依據,計算出主要財務比率,然後用這些比率作為市場價格乘數來推斷目標公司的價值,因為投資人是投資一個公司的未來,是對公司未來的經營能力給出目前的價格。

所以應用: 公司價值=預測市盈率×公司未來12個月利潤 公司未來12個月的利潤可以通過公司的財務預測進行估算,那麼估值的最大問題在於如何確定預測市盈率了。

一般說來,預測市盈率是歷史市盈率的一個折扣,比如說NASDAQ某個行業的平均歷史市盈率是40,那預測市盈率大概是30左右,對於同行業、同等規模的非上市公司,參考的預測市盈率需要再打個折扣,15-20左右,對於同行業且規模較小的初創企業,參考的預測市盈率需要在再打個折扣,就成了7-10了。

這也就目前國內主流的外資VC投資是對企業估值的大致P/E倍數。比如,如果某公司預測融資後下一年度的利潤是100萬美元,公司的估值大致就是700-1000萬美元,如果投資人投資200萬美元,公司出讓的股份大約是20%-35%。


財稅新視野


什麼是好的科技公司?

科技公司是一個時代概念。

科技公司就是能夠通過技術的創新或進步提升社會效率或改善社會體驗的實體,科技公司的技術進步都是獨立自主研發出來的。

在中國基金報主辦的“第六屆中國基金經理峰會暨2019科創板投資高峰論壇”上,廣發基金副總經理朱平、前海開源基金聯席投資總監邱傑、交銀施羅德基金經理何帥、星石投資副總經理萬凱航,圍繞“科創板投資估值之辯及行業選擇”主題展開討論,分享了他們對科技企業定價、值得看好的行業、普通投資者如何參與科創板投資等問題的看法;討論由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行政負責人武超則主持。

作為從2016年就開始佈局科創類企業的新鼎資本董事長張弛,近期更是感觸頗多。

“設立科創板並施行註冊制,可以說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一次大跨步,一步接入了納斯達克和港股市場的上市模式。”張弛感嘆道。

在他看來,科創板的推出不僅給未盈利的科技性企業提供了上市融資機會,整個一級市場股權投資行業構成和投資邏輯都將被顛覆。

界面新聞:目前監管層已明確允許VIE架構企業在科創板上市,這對國內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行業來說意味著什麼?張弛:允許VIE架構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看似只是擴展了上市企業範圍,給此前意圖境外上市的科創類公司提供便利。但這一決策對國內股權投資基金影響將十分巨大,投資機構將出現分化,說整個行業迎來顛覆也不為過。

作為中國最早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致同是如何看待科創板的市場潛力的?在輔助上市的過程中,對於企業和審核制度本身,致同認為需要警惕哪些風險,注意哪些細節?據此,創頭條記者對致同CEO徐華和致同審計管理合夥人、全國證券業務主管合夥人鄭建彪就相關問題進行了專訪,以下為採訪實錄,記者略有刪減:1、怎樣看待科創板與A股市場的區別?作為中介服務機構,在執業過程當中,我們聽到的最多的問題是A股和科創板的區別在哪裡?企業應該如何選擇主板上市?這也是眾多謀求上市企業的一些困惑。

同時,科創板是我國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其所採用的試點註冊制與國際接軌,真正促進資本自由流動。

長盛基金認為,科創板上市公司所處的產業週期、行業類型、發展階段、業務和財務特徵各不相同,需要對應不同的估值體系和估值方法。

九泰基金科技創新投資部執行總監袁多武表示,科創板是資本市場整體中的一個板塊,但與其它板塊有著明顯差異。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副總經理認為,科創板有著非常好的發展前景,但甄別科技創業企業難度很大,機構投資者需要以理性專業的態度對企業做出合理估值。

上海一位基金經理表示,科創板對於上市企業的盈利要求與主板不同,在尚未盈利階段看不清PE的時候會採用PS、PB等估值方法。

科創板企業估值高於主板同類公司,但長期看還是會迴歸同類公司的平均水平。

萬凱航:普通投資者根本沒有那麼多資源研究那麼多的公司,兩個跌停板損失會非常重。我們覺得科創板開板一年以內,要多觀察,如果想要高的收益,建議把錢委託給專業投資者。


楊治國1009


回答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2010年年底的時候,谷歌準備收購一家叫團購網的年輕互聯網公司,這個公司當時的漲速特別驚人,所以谷歌的這個收購價格也一路提高,最後甚至達到了60億的天價。

但是在收購的最後關頭,團購網自己請了一些數據科學家來為公司做估值,得出的結論是公司還有數十倍的增長空間。同時,華爾街,像摩根士丹利、高盛這些著名的投行,也給出了它們對團購網的估值,高達200億到300億美金。

所以這個團隊就拒絕了谷歌的收購,一年之後以100多億美元的市值上市了。

但這件事情的結局其實有點令人唏噓,它上市之後,團購的狂潮慢慢地退去了,它的股價也就一路下滑,一年多之內跌去了差不多80%的市值。

那為什麼我要分享這個案例呢?其實要說明一個問題,給年輕的互聯網公司估值,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即使數據科學家或者摩根士丹利這樣的著名投行,有時候也會作出錯誤的判斷。

但是,給年輕的公司估值又很重要,不能忽視。

比如說最近,我們A股市場就希望吸引獨角獸企業迴歸,那怎麼給它們定出一個合理的價格,其實對A股市場就非常重要了。估值低了,它們不太願意回來,中國股民就分享不到像阿里、騰訊這樣現象級企業的高成長。但如果估值高了,A股的股民可能又當了接盤俠,被割了韭菜。

所以說,怎麼給一家運營歷史很短,概念很新的年輕成長型公司估值定價呢?

我們今天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通用的方式適合給這些企業估值麼?

那些年輕的成長型企業,我們基本上可以把它們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嬰兒期,這個階段企業沒有收入,或者說只有一個想法,所以公司極其脆弱。

第二個階段,是一個成長期,這個時候公司基本上處於測試產品的起步階段,一切都是試探性和學習性的。

第三個階段,年輕公司基本上完成了最基礎的學習,有的會開始朝著盈利之路邁進。

但是,不管是哪個階段,企業收入的增長都是非常不穩定,波動很大的。不像那些成熟的公司,收入和盈利都處於一個穩態。

這些公司在估值上都面臨著幾個同樣的問題:

沒有歷史數據。

收入極度不穩定,或者乾脆就沒有收入。

存活率特別地低。比如說,美國在1998年成立的公司,4年活下來的不到50%,經過7年活過來的只有30%。這個數字在中國更低,中國公司平均只有3到7年的壽命。

流動性特別低,這種股權拿在手裡很難轉手出去。

股權結構特別複雜。比如說京東的投資者,就擁有不同的投票權。

這幾個特徵,單獨每一個在估值上你都可以處理。但是你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就讓整個公司的估值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麻煩。

比如說你想用絕對估值法替它估值,你沒有歷史數據,拿什麼去估算?另外,它根本都沒有收入,你怎麼估算未來的增長?還有,存活率這麼低,風險到底該怎麼估算,貼現率到底應該多大?

好,那用相對估值法會不會好點呢?答案是更麻煩。

你看,如果要用相對估值法的話,你首先就需要找到一些同性質的、同行業的企業。但是,這些企業即使在同樣一個行業,甚至在同樣一個細分行業都是千差萬別的。

舉個例子,前兩年咱們中國市場的ofo和摩拜起來以後,市面上出現了很多這樣類似的共享單車企業,有很多都被給出了很高的估值。但實際上,在互聯網行業裡面,規則是贏者通吃,那些在尾部上的小企業,基本上沒有存活的幾率。所以,在很多行業裡面,這種後來發展起來的小企業,根本沒有生存空間。整個行業的方差特別大,你根本沒有辦法用其它公司來給你做比較,每一個比較看上去可能是對的,其實都是錯的。

很多同學都知道,在很長時間裡面,巴菲特都堅定地拒絕持有包括蘋果在內的很多科技公司的股票,這背後的原因,就在於“巴神”對估值特別看重,而給這些科技企業估值是一件非常複雜,不能夠用常規方法來判斷的事情。

二、那該怎麼估?—— 調整後的絕對估值法

好了,說了這麼多,你可能會覺得很絕望。那這些年輕公司到底要怎麼估值,有沒有估值的解決方案呢?也還是有的。比如說有一種調整過的絕對估值法,就能夠對上述的一些問題進行一些修正。

估計你已經知道,在給企業估值的時候,咱們要考察它未來的現金流和貼現率。未來現金流其實就是一個公司未來的收入和盈利。因為是未來的盈利,而我們要估的是現在的價值,所以咱們得給它打個折扣。這個折扣就是貼現率。好了,這就是絕對估值法。

那調整後的絕對估值法要從哪些方面做調整呢?其實主要是要對它的現金流和貼現率進行調整。我們一個個來看。

1.調整現金流的增長率

先說現金流。在對現金流進行調整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對收入的增長率進行調整。因為這種成長型企業,它的收入增長很難用一般企業的平均增長率來表示,它的增長可能會顯示出很大的波動,所以要調整它的收入增長率。

那怎麼調呢?一般就是通過考察這個公司產品相對的潛在市場,這就看你的產品定義到底是寬泛還是狹窄了。如果一個公司,產品定位很狹窄的話,未來市場的增長率可能就上不來。

經常聽到一個詞語,說一個互聯網公司拼命地要擴大“應用場景”,這實際上就是它要把未來的潛力市場給擴大,以便未來有更高的收入增長率。那種特別高的收入增長率反映在估值上,就會帶來特別高的估值,是常規的增長所不能比擬的。

比如今天開頭我提到的那個團購網,為什麼當時會給出60億的估值呢?就是因為它的增長率特別高。因為它當時差不多是每個月100%的增長速度。

2.調整貼現率

第二個調整就是要調整貼現率。考慮到企業的生存風險,也就是說它們未來會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要把它們的貼現率變大。因為貼現率如果變大,也就是分子變大的話,估值就會變得相對地保守一點。

3.關鍵人物貼現

除了現金流和貼現率的調整以外,其實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調整,叫做關鍵人物貼現。

年輕的公司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是生存風險,過幾年說不定就死掉了。在我們學術圈有大量的研究都表明,一般企業的存亡跟這個企業的核心人物有特別大的關係。所以這種年輕公司,一旦一個或者幾個關鍵人物要從公司離職的時候,那這個估算的價值就會發生特別大的變化。所以一般估值的時候,要求把企業核心團隊的創始成員的價值估算出來。

比如軟銀在給阿里巴巴投資的時候,就仔細研究了馬雲在這個團隊裡佔有多大的比重,那假設他離開,這個公司會變成什麼樣子?現在天使投資,還有創業投資裡面,總說要“投團隊”,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如果我們現在用一個絕對估值法給年輕公司估值的時候,就需要對它的現金流、關鍵人物和貼現率這幾個因素進行很好的調整。

最後我還是得提醒一句,儘管說這種調整後的估值方法,對年輕企業的估值可能會更好,但是就像我在前面一再給你強調的,投資是一個藝術,它不完全是數字可以表達的。比如說團購網的增長率就沒有能夠持續,所以估值會發生很大的偏誤。

所以,咱們中國A股市場的獨角獸迴歸,我一直覺得應該注意節奏,不應該有太多的行政干預,要讓市場慢慢地給出一個估值。太過於急於求成,很有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市場波動。


我的焦炭


來來咱們先說一下什麼是公司價值,或稱企業價值,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指對某個商業實體的市值,但公司價值考察的範疇和方法要比市值這種只考慮普通股價值的方法更加綜合。公司價值是對所有聲明的證券的價值的總和,包括債券、優先股、普通股和其他證券,在一些語境中,公司價值往往還包含了無形資產、組織形態對公司價值的溢價估計。公司價值在企業估值、財務建模、會計學和組合資產分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然後在說一下公司應該怎麼樣估值,現在主流的估值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針對上市公司

一. 上市公司估值方法

1. 相對估值方法

相對估值法簡單易懂,也是最為投資者廣泛使用的估值方法。在相對估值方法中,常用的指標有市盈率(P/E)、市淨率(PB)、EV/EBITDA倍數等,它們的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市盈率=每股價格/每股收益

市淨率=每股價格/每股淨資產

EV/EBITDA=企業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其中:企業價值為公司股票總市值與有息債務價值之和減去現金及短期投資)

運用相對估值方法所得出的倍數,用於比較不同行業之間、行業內部公司之間的相對估值水平;不同行業公司的指標值並不能做直接比較,不具有可比性且其差異可能會很大。相對估值法反映的是。通過行業內不同公司的比較,可以找出在市場上相對低估的公司。但這也並不絕對,如市場賦予公司較高的市盈率說明市場對公司的增長前景較為看好,願意給予行業內的優勢公司一定的溢價。因此採用相對估值指標對公司價值進行分析時,需要結合宏觀經濟、行業發展與公司基本面的情況,具體公司具體分析。另外,在實踐中運用相對估值模型時,尤其需注意可比公司的選擇是否恰當,可比公司本身是否定價合理等問題。與絕對估值法相比,相對估值法的優點在於比較簡單,易於被普通投資者掌握,同時也揭示了市場對於公司價值的評價。但是,在宏觀經濟出現較大波動時,週期性行業的市盈率、市淨率等相對估值模型的變動幅度也可能比較大,有可能對公司的價值評估產生誤導。在這種情況下,相對與絕對估值模型的結合運用,可有效減小估值結論的偏差[3] 。

2.絕對估值方法

股利折現模型和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採用了收入的資本化定價方法,通過預測公司未來的股利或者未來的自由現金流,然後將其折現得到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 股利折現模型最一般的形式如下:

其中,V代表股票的內在價值,D1代表第一年末可獲得的股利,D2代表第二年末可獲得的股利,以此類推……,k代表資本回報率/貼現率。

如果將Dt定義為代表自由現金流,股利折現模型就變成了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自由現金流是指公司稅後經營現金流扣除當年追加的投資金額後所剩餘的資金。

與相對估值法相比,絕對估值法的優點在於能夠較為精確的揭示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但是如何正確的選擇參數則比較困難。未來股利、現金流的預測偏差、貼現率的選擇偏差,都有可能影響到估值的精確性[4] 。

二. 非上市公司估值方法

1.市場法之可比公司法

首先要挑選與非上市公司同行業可比或可參照的上市公司,以同類公司的股價與財務數據為依據,計算出主要財務比率,然後用這些比率作為市場價格乘數來推斷目標公司的價值,比如P/E(市盈率,價格/利潤)、P/S法(價格/銷售額)。

在國內的風險投資(VC)市場,P/E法是比較常見的估值方法。通常我們所說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有兩種:

歷史市盈率(Trailing P/E)-即當前市值/公司上一個財務年度的利潤(或前12個月的利潤)。

預測市盈率(Forward P/E)-即當前市值/公司當前財務年度的利潤(或未來12個月的利潤)。

投資人是投資一個公司的未來,他們用P/E法估值就是:

公司價值=預測市盈率×公司未來12個月利潤

公司未來12個月的利潤可以通過公司的財務預測進行估算,那麼估值的最大問題在於如何確定預測市盈率了。一般說來,預測市盈率是歷史市盈率的一個折扣,比如說NASDAQ某個行業的平均歷史市盈率是40,那預測市盈率大概是30左右,對於同行業、同等規模的非上市公司,參考的預測市盈率需要再打個折扣,15-20左右,對於同行業且規模較小的初創企業,參考的預測市盈率需要在再打個折扣,就成了7-10了。這也就目前國內主流的外資VC投資是對企業估值的大致P/E倍數。比如,如果某公司預測中小企業融資後下一年度的利潤是100萬美元,公司的估值大致就是700-1000萬美元,如果投資人投資200萬美元,公司出讓的股份大約是20%-35%。

對於有收入但是沒有利潤的公司,P/E就沒有意義,比如很多初創公司很多年也不能實現正的預測利潤,那麼可以用P/S法來進行估值,大致方法跟P/E法一樣。

2.市場法之可比交易法

挑選與初創公司同行業、在估值前一段合適時期被投資、併購的公司,基於中小企業融資或併購交易的定價依據作為參考,從中獲取有用的財務或非財務數據,求出一些相應的中小企業融資價格乘數,據此評估目標公司。

比如A公司剛剛獲得中小企業融資,B公司在業務領域跟A公司相同,經營規模上(比如收入)比A公司大一倍,那麼投資人對B公司的估值應該是A公司估值的一倍左右。在比如分眾傳媒在分別併購框架傳媒和聚眾傳媒的時候,一方面以分眾的市場參數作為依據,另一方面,框架的估值也可作為聚眾估值的依據。可比交易法不對市場價值進行分析,而只是統計同類公司中小企業融資併購價格的平均溢價水平,再用這個溢價水平計算出目標公司的價值。

3.收益法之現金流折現

這是一種較為成熟的估值方法,通過預測公司未來自由現金流、資本成本,對公司未來自由現金流進行貼現,公司價值即為未來現金流的現值。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CFn: 每年的預測自由現金流; r: 貼現率或資本成本)

貼現率是處理預測風險的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初創公司的預測現金流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其貼現率比成熟公司的貼現率要高得多。尋求種子資金的初創公司的資本成本也許在50%-100%之間,早期的創業公司的資本成本為40%-60%,晚期的創業公司的資本成本為30%-50%。對比起來,更加成熟的經營記錄的公司,資本成本為10%-25%之間。

這種方法比較適用於較為成熟、偏後期的私有公司或上市公司,比如凱雷收購徐工集團就是採用這種估值方法。

4.資產法

資產法是假設一個謹慎的投資者不會支付超過與目標公司同樣效用的資產的收購成本。比如中海油競購尤尼科,根據其石油儲量對公司進行估值。

這個方法給出了最現實的數據,通常是以公司發展所支出的資金為基礎。其不足之處在於假定價值等同於使用的資金,投資者沒有考慮與公司運營相關的所有無形價值。另外,資產法沒有考慮到未來預測經濟收益的價值。所以,資產法對公司估值,結果是最低的。 以上就是現在主流兩種企業估值的方法了。往採納!


銅錢在路上


自由現金流折現法

其實估值的方法有很多種,最權威、科學的估值法是自由現金流折現法(DCF),在討論估值方法時,我們永遠無法繞開DCF估值法。

巴菲特說:“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就是該企業在其未來生涯中所能產生的現金流量的折現值。”但是芒格卻說自己從來沒見過巴菲特計算企業的自由現金流。

兩位大佬互相拆臺是不是很有趣?事實上這是有原因的,繼續看下去就知道了。

自由現金流估值法的計算基礎有以下 3 點:企業目前的自由現金流、企業未來的增長率、計算估值時的折現率。

1、自由現金流=經營現金流—長期資本支出,通過已有的財報數據可以計算出過去的和目前的自由現金流;2、未來增長率:通常預期未來 10 年企業的增長率,然後給一個永續增長率;3、折現率:通常用 10 年期國債利率,再加上風險溢價率(一般給 2%~3%)。

在給出了這 3 個關鍵的數據後,然後開始一步步的計算,計算未來增長之後的每年自由現金流量水平;把計算後的結果按照確定的折現率折現;計算永續價值折現值。

最後,企業內在價值=10 年折現總和+永續價值折現值。

聽起來是不是好麻煩,還是用貴州茅臺作為例子來進行講解比較好。

首先是自由現金流,自由現金流=稅後利潤+折舊-資本性支出;茅臺 2018 年的淨利潤是 352 億,折舊幾乎為 0,資本性支出(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為 16 億,那麼其 2018 年的自由現金流為 336 億。

取未來 10 年增長率為 12%,永續增長率 4%,折現率取 8%。

經過計算之後可以得到貴州茅臺2018 年末的內在價值為 1.49 萬億左右。

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看來自由現金流折現法也沒那麼難嘛,建一套公式,輸入一些數字,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就出來了。

但我想說的是,真沒那麼簡單!

這套計算公式裡,只有一個數字是比較靠譜的,就是茅臺 2018 年末的自由現金流,而未來 10 年的成長率、永續成長率、折現率等等全部是假設。對於其他許多公司來說,年末自由現金流這個數字可能也不太靠譜。

所以這一套自由現金流折現法,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是 3 點思維方式:

成長是價值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企業經營能否持久是比成長更重要的事;企業經營中面臨的風險因素(體現在折現率上),也是決定企業價值非常關鍵的部分。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再仔細解答一下:

1、在這個例子中,如果 10 年成長率的假設只有 5%,那麼茅臺的內在價值計算結果會下降至 9027億,縮水近 40%;如果 10 年成長率假設為 0,那麼內在價值計算結果會下降至 6301 億,縮水 58% 左右。

2、假如企業僅能存活 10 年,其他條件不變,那麼茅臺的內在價值會劇烈下降至 3684 億,縮水達到 75.3%!

3、根據企業經營中面對的風險大小,計算內在價值時必須調整折現率。當折現率為 9% 時,茅臺的內在價值計算結果會變為 11680 億,縮水 22% 左右;如果折現率調整為 7%,茅臺的內在價值計算結果會變為 2.03 萬億,增加 36.3% 左右。

看到這裡,是不是發現這套估值法變化因素有點太多了?無論是 10 年成長率、永續成長率還是折現率的變化,都會導致計算出來的內在價值出現巨大的波動。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所以我其實很少使用這套估值方法。

不過,通過今天對茅臺的計算,我發現茅臺可能真的不算貴。畢竟我給出的 10 年成長率 12%、永續成長率 4% 應該是比較靠譜的,而折現率用 8% 計算似乎是高了些,畢竟現在社會上無風險收益率有 6% 嗎?絕對沒有!而且我還是用 2018 年的現金流計算的,現在 2019 年都快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