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突發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家都只能認命嗎?

業務驟減、項目叫停,但每天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運營成本還是要花,不止是中小型影視企業,疫情的發生讓上市影視公司都苦不堪言。再加上所有電影的撤檔,已經形成了近20年來最慘的制、發、放三個環節「集體受損」。

當然,受損的不止是影視行業,各行各業都在罹難。西貝餐飲集團發出的“2萬多員工待業最多撐3個月”的言論讓所有企業都緊張了起來。

面對突發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家都只能認命嗎?

▲微博上各路企業老闆的擔憂,來源見水印


撇開運營成本不說,最重要的是項目停滯帶來的損失。正在拍戲的劇組被叫停,正要上映的電影宣發也被叫停,這些拖下去都會引起一連串的欠款,直接把許多電影人逼上絕路。

面對突發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家都只能認命嗎?

其實這恰恰暴露了另一個問題,既電影行業對「保險」的不重視。


如果中國電影擁有全面的保險制度,如果正在拍攝的劇組購買了全產業保險(Full production packages承擔所有電影製作中可能發生的意外造成的損失)或者員工補償保險(Workers’ Compensation 承擔員工的損失,比如公司或項目無法發出工資時,由保險公司代發)


那麼,此刻造成的經濟損失都是有可能減輕的。那麼保險行業具體如何保護電影人?國內的電影保險為何難以落實?這些事情,我們一起來探討。


面對突發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家都只能認命嗎?

雷暴、演員肺炎、癌症去世……

美國保險的“好萊塢往事”

電影行業向來不缺“意外”,從電影誕生之初開始就頻繁發生,這些意外加起來,可以弄成一個維基百科主頁。

面對突發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家都只能認命嗎?

▲意外頻頻的電影行業,其實非常需要保險支持


而且這裡面許多意外都直接導致了電影的拍攝終止或者延期上映,甚至還會伴隨著人員傷亡。尤其是在好萊塢,因為電影產量世界第一,每年或多或少都會出一些“天災人禍”。

但是即使面對天災影響,好萊塢電影人肯定不會像我們這樣慌亂無措,因為至少經濟損失保險公司會幫他們扛下來。

這裡面最好的例子就是梅爾·吉布森導演的《耶穌受難記》,劇組當時在拍攝地碰上了百年一遇的雷暴天氣,持續數日不停,最終不得不停拍。而且飾演主角耶穌的詹姆斯·卡維澤也因為惡劣天氣感染了肺炎,花了很長時間才治好。這場雷暴不僅讓電影製作延期,演員臥病在床,給劇組更是造成了近1000萬美元的損失。但好在最後都被保險公司買了單。片方除了承擔延期之外,並沒有更多的損失,而詹姆斯·卡維澤在後來福克斯新聞採訪中回憶起此事,也是連稱當時的雷暴天氣糟糕透了,但也確實無可奈何。


面對突發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家都只能認命嗎?

▲《耶穌受難記》劇照

由此可見,保險公司在關鍵時刻能夠承擔起一個劇組,甚至一個企業的經濟損失。當然,我們也要承認,面對天災並不是只有補償了經濟損失就足夠寬慰人心。像這次疫情,一些在劇組拍戲被感染的電影人,比起經濟損失,或許更不想受難於疾病吧。

在好萊塢也是一樣的,一部1956年的好萊塢老電影《成吉思汗傳》,當時為了拍攝草原的外景,劇組遠走到了美國猶他州,當時的拍攝地點是一塊曾經的核試驗地。製片方知道核輻射的危險,但是當地政府向他們保證那塊地已經沒有核輻射了,這才放心拍攝。可意外還是發生了,事後全劇組220人裡有91人因為輻射而得了癌症。更不幸的是電影的導演迪克·鮑威爾和男主演約翰·韋恩也因為癌症去世。儘管保險公司的賠償讓得病的劇組成員不用花費治療,但是逝去的生命再也回不來了。這場夾雜在天災和人禍之間的意外,也讓《成吉思汗傳》被稱為好萊塢歷史上最糟糕的電影之一。

面對突發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家都只能認命嗎?

▲《成吉思汗傳》劇照

所以,保險可以解決經濟損失,不過面對災難有一些失去我們只能哀嘆它的不幸,祈禱不再發生。當然,電影保險本身還是一樁美事,因為在遭遇災難時又有經濟損失,無疑是雪上加霜,但是保險很好的規避了這樣的狀況。那麼電影保險具體給電影人提供了哪些保障呢?


面對突發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家都只能認命嗎?

全產業保險、政策保險、科技盜竊險……

電影保險知多少?

上面講述的例子,是在遇到災難時保險能夠幫助電影人規避經濟損失。而實際上電影保險種類繁多,擔保的類別也數不勝數,擔保的金額和賠償的金額也有大有小,那麼電影人應該如何合理購買電影保險呢?

首先是電影保險的分類,在歐美主要分作三種:短期製作保險(Short-Term Production Insurance),長期製作保險(Long-Term Production Insurance)和年度製作保險(DICE Annual Production Insurance)

短時製作保險主要用於拍攝期2個月以內的影視項目,尤其適用於MV和短片。而它的保險金額最低的只要400美元,包含擔保了所有一般性製作保險。當然這個保費是可以往上漲的,具體要看是否用了更貴的高科技器材,或者有沒有什麼危險拍攝等等,具體費用就會按照保險公司的考察來定。

面對突發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家都只能認命嗎?

▲攝影棚裡拍的電影都算短期

長期製作保險主要用於一年內會多次拍攝的影視項目。比如一部電影可能會有補拍,或者因為演員檔期原因要分開時間拍,就會選擇這個保險。這種保險的保費最低都是電影製作費的3%,也就是說如果是100萬成本,那麼保費就是2.5萬美元。之所以會這麼算費用是因為多次拍攝的不確定性更多,風險也隨之增加,所以保費也是水漲船高。也和短期的一樣,如果有風險或者貴重品,那麼保費還會漲。

面對突發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家都只能認命嗎?

像湯姆·克魯斯的《碟中諜》系列, 保險費高達數百萬美元

年度製作保險主要用於拍攝時間超過一年的影視項目。像BBC那些拍攝時間巨長的紀錄片都是購買這種保險,具體保費金額完全視項目而定。因為有一些紀錄片可能拍到中途就被叫停了,有一些紀錄片可能拍到中途核心成員去世了。比如去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片方就考慮過主角亞歷克斯中途“失敗身亡”的情況,這種情況下的保險費和拍“動物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超長時間製作的影視項目由於時間越長,不確定也就性越大。也就完全無法給予這種保險一個基礎值,都是要保險公司考察後再給出保險計劃。

面對突發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家都只能認命嗎?

像《徒手攀巖》這樣極度危險的電影,許多保險公司會拒絕擔保,能找到一家願意擔保的不容易

保險公司可以在一個電影項目裡擔保的類別繁多,好萊塢的所有電影保險公司都包含了一下這些擔保項目(以下翻譯非官方,若有不達意請見諒):

全產業保險(Full production packages):承擔所有電影製作中可能發生的意外造成的損失。


器材保險(Faulty stock, camera, processing):承擔所有電影製作中器材損失。


動物保險(Animal mortality):承擔所有電影製作中造成動物死亡的損失。


海外製作保險 (Foreign production insurance):承擔電影在海外製作中可能發生的意外造成的損失。


身體保險(Bodily injury):承擔演員的意外受傷和疾病造成的損失。


負債保險(General Liability):承擔電影在拍攝過程中的超額預算。


商業財產保險(Business property loss or damage):承擔電影拍攝過程中對他人財產(比如住房、農場等)造成的損失。


運輸保險(Hired/non-owned auto liability):承擔電影拍攝過程中運輸人員的意外受傷和疾病造成的損失。


劇組保險(Cast Coverage):承擔劇組人員在拍攝過程中的意外受傷和疾病造成的損失。


國際項目保險 (International Film Project Packages):承擔海外製作和發行電影的損失。


民事保險(Civil Authority):承擔電影遇到民事權利問題時的損失,比如抄襲、侵權等。


國際旅行險(International travel):承擔電影在海外交通意外中的損失。


科技盜竊險(Cyber theft/hacking):承擔電影被盜竊的風險,比如盜版資源洩露等。


負面內容保險(Negative film/videotape):承擔電影因為負面內容造成的損失,比如納粹思想、恐怖主義思想等。


年度政策保險(DICE annual policies):承擔因為一年內政策改變給電影造成的損失。


道具保險(Props, sets, wardrobe,Errors & Omissions ):承擔電影中所有道具的損失,比如汽車、飛機等。


第三方財產險(Third-party property damage):承擔電影給第三方公司造成的損失。天氣保險(Essential Elements cast coverage):承擔因為天氣原因對電影造成的損失。


旅行保險(Travel insurance):承擔電影在國內交通意外中的損失。


員工補償保險(Workers’ Compensation):承擔員工的損失,比如公司或項目無法發出工資時,由保險公司代發。


特殊保險(Extra expense):承擔電影公司特殊情況的保險,視需求而定。

從上面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出,好萊塢的電影保險可以說是面面俱到,囊括了所有影視的風險。這裡面不乏一些國內電影公司經常頭痛的問題,但是在好萊塢這些都被保險迎刃而解。

面對突發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家都只能認命嗎?

電影保險在中國的困境

當然,保險行業與中國電影行業也有非常多的交集合作,我們在拍電影的時候也是要買保險的,但這些保險不是買給整個電影項目,都是買給個人和器材,比如演員的個人保險以及拍攝器材的財產保險等。

面對突發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家都只能認命嗎?

▲媒體已經關注了很久中國電影保險的問題


中國目前沒有專門為電影行業服務的保險公司,而相對地在美國有數百家電影保險公司,他們只為電影行業服務,這種差距可見一斑。同時,國內的保險行業若是有人想要再專門做電影保險,很快便會被保險行業淘汰出局。

而再看國內,對於電影行業也沒有專門的保險政策。我們去幾個大保險公司的官網首頁看看,都是對個人的健康保險和財產保險,以及對企業的責任保險和財產損失保險,沒有專門的行業保險可供選擇,更不要說分類細緻到電影保險了。

面對突發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家都只能認命嗎?

面對突發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家都只能認命嗎?

國內沒有電影行業專門的保險, 要買的話只能定製,費用極高


保險不到位的情況,也讓電影行業在中國變成了一個高風險產業,不管是投資方還是製片方,發行方還是放映方,都是自己承擔所有可能的損失和意外。而一旦出現毀滅性的打擊,比如這次疫情下這般的“全產業叫停”,那對於這個行業的打擊也就是毀滅性的。

我們現在在呼籲救一下電影行業,救一下電影人,給大家減負,這都是權宜之計。其實在這次災難之後,電影行業和保險行業都應該考慮把電影保險落實起來,這才是保障一項產業的根本之一。

當然我們更多的是希望災難不再發生,但是天災無情,何時再來誰又能說準呢,難道每次來我們都只能叫苦嗎?用像保險這樣的一個合理手段,把一個行業保護起來,才是一個產業未來長遠發展的良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