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少女遭家暴7年:被拐女童有機會呼救,為何選擇“認命”?

三月,春回大地,天氣和暖,陽光明媚。每日確診疫情人數趨於可控,大家一掃陰霾,心情隨著氣溫的上升,也逐漸輕鬆美好起來。

更令人欣喜的是, ,花季少女被解救,苦苦尋女7年的鄒女士與女兒相認,大團圓結局。

16歲少女遭家暴7年:被拐女童有機會呼救,為何選擇“認命”?


01 “當孩子被拐走的那一刻,就是家破人亡的時候。”

單親媽媽鄒女士在一工廠工作,獨自撫養女兒王垚,2013年3月14日下午,9歲的王垚在放學後途經蛋糕店,她盯著櫥窗的樣子引起了一位“叔叔”的注意。

“想吃蛋糕嗎?”、“我帶你去工廠找你媽媽吧!”

就這樣,此後的兩千多個日日夜夜裡,王垚只能在夢裡方能見到日思夜想的媽媽,她被迫跟著“養父”輾轉江西、浙江各地,居無定所,長期被虐打,我們不知道她經歷了怎樣的非人待遇和無盡的恐懼,只知道7年間,她曾有過短暫的上學機會,也曾有無數的機會可以求救,但她卻選擇了沉默。

而鄒女士在痛失愛女後的七年間,飽經骨肉分離的思念與絕望,她發了兩千多條微博,只有一件事:尋女。

王垚曾經在網看到了母親尋找自己的消息,鼓起勇氣撥打了尋人啟事上的電話號碼,卻因為聽到接電話的是男人的聲音,便驚慌掛掉電話,而後她選擇了“認命。”

16歲少女遭家暴7年:被拐女童有機會呼救,為何選擇“認命”?


對此,很多網友都表示不解——

9歲的孩子應該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了,為何會因為一個蛋糕的“好意”,而輕易上了陌生人的車?

7年間,她被迫輟學、飽受虐待,但並沒有被禁錮,她本有很多機會可以逃離,為什麼卻放棄了自救?

小米媽媽說:

都說孩子要富養,真是有道理的,一個蛋糕就能騙走一個孩子,細思極恐!我家小米那麼愛吃麥當勞,我決定週末帶她去吃個夠,讓她吃到怕!哈哈哈!

很多家長通過這個事件,都跟小米媽媽的反應類似,都覺得應該滿足孩子合理的物質需求,因為物質匱乏不但會令孩子自卑,也容易讓孩子在誘惑面前喪失防禦能力。

誠然,在很多孩子被拐的悲劇裡,都隱藏著“匱乏”的誘因,但我卻認為,這種匱乏未必是物質層面,事實上,更易被忽略的,往往是孩子精神上的富養。

物質上的慾望很容易被滿足,但對孩子精神上的富養,卻需要家長在陪伴的過程中,看見孩子、傾聽孩子、尊重孩子、接納和包容孩子。

只有這樣,孩子的內心才能滋生出相信的力量,讓他們有底氣,也不缺乏勇氣。

16歲少女遭家暴7年:被拐女童有機會呼救,為何選擇“認命”?


02 看新聞時,我腦海中不斷湧現,去年冬天的一個午後——

那天,我在英語培訓機構樓下的甜品店等孩子下課,那兒照例聚集了很多家長。
我依舊是坐在老位子,點了一杯美式,正在碼字。
突然聽到一位媽媽教育孩子,那嗓門、那語氣、那內容,讓我忍不住停下來,循聲望去——
在我的斜對角,坐著兩位中年女人,其中一位正在教育一個約摸三四歲的小男孩:
“你膽大包天,自己就敢往外跑?要是被壞人抓去了怎麼辦?你說!”
旁邊的女人幫腔:“要是被壞人抓走,你就永遠都見不到媽媽了。”
“警察會抓壞人,會把我送回家的。”小朋友不以為然。
“送回來還有什麼用?壞人抓了小孩子,就會把他的手腳都砍了,扔到街上去要飯,就算能找回來,我也不要了,一個沒手沒腳的孩子,我還要你幹什麼?是不是?自己的事情都沒辦法自己做了,我是不會要的,反正我還有你姐姐,大不了我再重新生一個弟弟。”

我很震驚,這位媽媽竟然如此恐嚇自己的孩子。
孩子狐疑地沉默著。
“所以你要聽媽媽的話,乖乖坐著別亂跑。”邊上的阿姨說。
“哼,你不要我,我也不要你,臭媽媽。”孩子突然失聲哭起來,坐在椅子上兩腳騰空亂踢。
顯然,媽媽被孩子突如其來的脾氣和哭鬧惹火了,高聲罵起來:“好好跟你說,還這麼不聽話!你還不要我?好啊!我現在就打電話叫警察來把你抓走……”
孩子哭得更兇了。
其實,在媽媽恐嚇他的話裡,孩子最在意的,並不是壞人會怎麼傷害孩子,而是如果自己遭受了侵害,媽媽竟然會不要自己。然而,這位媽媽對孩子的感受顯然毫無覺知。

16歲少女遭家暴7年:被拐女童有機會呼救,為何選擇“認命”?


03 很多中國家長,熱衷於培養聽話的乖孩子

聽話,意味著省事、不麻煩。

孩子聽話,在一些人的觀念中,彰顯著家庭教育的成功。為此,一些人為了立竿見影,不惜對孩子威逼利誘,以達到讓孩子乖乖聽話的目的。

正如上文的那位母親,我相信她是愛孩子的,因為焦慮孩子可能因為調皮而走失的風險,她希望有個一勞永逸的方法,自以為可以嚇住孩子,卻沒有意識到這一番恐嚇可能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防止三四歲的孩子走失,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時刻警惕,不要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而非通過說教恐嚇,期待孩子亦步亦趨。
三四歲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來自親人的愛和安全感。 而這位媽媽卻不斷地告訴孩子:

如果你不聽我的話,就會受到壞人的傷害;

如果你被人販子拐走,我就不要你了;

如果你跟我頂嘴,我就“讓警察把你抓走”……

這不但是把對孩子的擔憂化為一種“詛咒”,更是給孩子心裡種下“不安”的種子,埋下“不信任”的因子。

萬一,孩子將來遭受不幸,他腦海裡浮現出的是母親的這一番話,那麼他有什麼底氣和勇氣向別人求救呢?他又可以信任誰?

或許,這就是一個“聽話的孩子”最大的悲哀——
“聽話”的孩子,習慣了盲從指令,失去了獨立思考和辨別的能力;
“聽話”的孩子,膽小懦弱,稍加震懾,便乖乖就範,不敢越雷池半步,
“聽話”的孩子,消極認命,不敢爭取,逆來順受……

16歲少女遭家暴7年:被拐女童有機會呼救,為何選擇“認命”?


04 總有“惡魔”在暗中窺探,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呢?

我認為,安全教育的前提是,培養孩子學會信任。

信任的能力,既包括讓孩子知道誰可以信任,同時也知道哪些情況下,哪些人不可輕信。
1、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思辨能力比“聽話”重要;
2、在孩子成長的不同年齡階段,採用適宜的方式,讓孩子對人性和社會的陰暗面,有所認識與防備(比如,共讀繪本、情景遊戲等,給孩子打“預防針”,提高“免疫力”);
3、適當滿足孩子的物質慾望,提高其抵抗誘惑的能力;
4、讓孩子記住父母的電話號碼、緊急報警電話,以及遇到危險,可以如果呼救;
5、《英國兒童十大宣言》中的10條法則,家長們一定要讓孩子牢記,關鍵時刻能救命:

16歲少女遭家暴7年:被拐女童有機會呼救,為何選擇“認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