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勞特定位”談蜀漢在夷陵之戰中是戰略的失誤還是戰術的失敗

傑克·特勞特有“戰略定位之父”之稱,他的戰略定位思想源自於西方軍事戰爭,今天我們以今論古,用西方的戰爭觀點來談下蜀、吳的夷陵之戰(猇亭之戰)。

關於特勞特在戰略與戰術的上的觀點,與我們原有的認知略有不同。他強調:一個可以施行的有效戰術(也就是定位)決定戰略,戰略便是實施過程中的資源配置。

對此,我們可以將夷陵之戰做這樣的一個分析:大軍分水、陸兩路進攻是戰術,戰略便是後勤糧草士卒補給與五溪蠻人首領沙摩柯協同作戰等。那劉備的定位目標是什麼?是奪回荊州還是吞併東吳?


從“特勞特定位”談蜀漢在夷陵之戰中是戰略的失誤還是戰術的失敗

先主劉備


我們來仔細分析下,夷陵之戰的前因後果。

劉備為什麼要進攻東吳,發動夷陵之戰

219年12月,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擒。蜀漢在襄樊之戰中的失敗,不僅損失了大將關羽,還丟失了荊州,致使蜀漢實力受損。

221年7月,劉備為關羽報仇,決定起兵伐吳。以致有了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發生,夷陵之戰的失敗使蜀漢從此一蹶不振,僅靠諸葛亮勉勵強撐。

為何劉備在關羽死後一年半的時間才決定發兵為關羽報仇?如果關羽的生死在劉備心中真的那麼重要,為何襄樊之戰中未見蜀中有任何援助、配合的舉措。關羽死後的這一年半的時間裡劉備在成都做什麼?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吳氏,子禪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

從表面上看,劉備發兵為關羽報仇是因為他重情義,畢竟從辭讓徐州、荊州,剛入川時沒有主動進攻劉璋等等,都彰顯了劉備是個重情重義之人,此時因關羽被東吳擒殺,而發動對吳戰爭也就毋庸置疑了。

但是,從記載中可以看出,劉備在成都稱帝,因為曹丕在半年前就代漢稱帝了。漢中之戰劉備佔領漢中地區後,可謂兵精糧足,足以發動伐吳的戰爭。但是劉備卻是在稱帝三個月後發動伐吳戰爭,足見為關羽報仇只是一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並非真實目的。


從“特勞特定位”談蜀漢在夷陵之戰中是戰略的失誤還是戰術的失敗

漢壽亭侯關羽


在《三國演義》中長坂坡摔劉禪,也間接刻畫出了劉備重情義背後的利益追求——得人心。事實上,他的另一位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張飛被範強、張達殺害的時候,劉備也僅僅是淡淡的說了句:“噫!飛死矣。”由此可見,劉備並非是一個真正意義上重情義的人,表象的重情義,實則是背後有其他的因素。

那麼,此時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動對東吳的戰爭又是有什麼目的呢?

可能目的一、奪回襄樊之戰後被東吳佔領的荊州。

《隆中對》: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從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可以看出,荊州、漢中同時出兵是最初的戰略思想。現在荊州被東吳佔領,也就沒有隆中對這種同時出兵,對曹魏形成夾擊的這種可能性了。事實上,從後期諸葛亮北伐也可以看出,僅憑漢中出兵幾乎不可能光復漢室,畢竟此時曹操統一了北方且後方穩定,不同於楚漢的項羽。

從戰役的前期來看,蜀將吳班、張南、馮習在加上沙摩柯的五溪蠻夷作為蜀軍的先頭部隊,奪取三峽峽口,佔領秭歸,進入了吳竟。此時的蜀吳國界在巫山附近,此處所謂的入吳竟只不過是原來關羽鎮守的荊州位置靠近蜀漢的區域。

夷陵還在南郡江陵的西邊,也就是說,劉備從發動伐吳戰爭到夷陵之戰失敗,至始至終劉備還沒有打到原來關羽在荊州時坐鎮的江陵。


從“特勞特定位”談蜀漢在夷陵之戰中是戰略的失誤還是戰術的失敗

襄樊之戰後三國版圖,此時蜀漢原來在荊州的區域被東吳佔領


所以,劉備為收復因關羽襄樊之戰丟失的荊州地區而來,還是非常靠譜的一種解釋。至於為什麼劉備準備發兵的時候,東吳孫權遷使求和劉備會不同意,孫權遷使求和並未說交還荊州,劉備為什麼要同意?

可能目的二、通過戰爭吞併東吳。

蜀漢雖然地處蜀中,在經濟發展比不上富庶的東吳和地大物博的中原曹魏,但蜀漢有一項優勢是魏、吳都不及的,那就是蜀漢同時擁有強大的陸軍(馬步軍)與水軍。東吳陸軍基本形同虛設,僅有的陸軍還得依靠夷人,至於曹魏如果有水軍也不會有赤壁之戰大敗。

蜀漢既有伐魏的資本,同時也有伐吳的能力。但自董卓亂政以來,諸侯之間相互征伐兼併,才得以會有魏蜀吳三國共存的局面。當然,共存也就是互相征伐會比之前的兼併更困難,因此三方勢力總是會互相牽制,以圖自保的,尤其是東吳最為明顯。

對於蜀漢來說,即便是軍力很強大,但若想吞併東吳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我想劉備未嘗不知其中道理,因此想要吞併東吳的可能性不大。況且對於政權結構完整的東吳來說,無論是吞併還是善後,都非短時間內可以辦到的,期間曹魏必定趁虛而入。

所以,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根本目的在於收復關羽丟失的荊州之地,尤其是南郡江陵這個戰略要地。對於北伐來說,既可以像隆中對所分析的那樣,漢中、荊州同時出兵對曹魏形成夾擊之勢,又可以用江陵地處長江上游的優勢壓制東吳,防止北伐期間東吳背後偷襲,畢竟偷襲是東吳慣用的手法。對於伐吳來說,以荊州水軍的強大,江陵地理位置的優越,順流而下,伐吳勢如破竹,更不至於出現曹操赤壁之戰的悲劇。

夷陵之戰蜀漢為什麼會敗給東吳?

對於劉備這個人,自從夷陵之戰失敗之後,總是會給人一種錯覺:不會用兵。甚至魏文帝曹丕都說劉備不懂兵法。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

我們來分析下戰役過程中劉備真正的戰術實施究竟是怎樣的,以至於令曹操都尊敬的對手劉備,竟被曹丕說成不會用兵。

《資治通鑑》:漢主自秭歸將進擊吳,治中從事黃權諫曰:“吳人悍戰,而水軍沿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當寇,陛下宜為後鎮。”漢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使督江北諸軍;自率諸將,自江南緣山截嶺,軍於夷道猇亭。吳將皆欲迎擊之。陸遜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太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逐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敝耳。”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漢人自佷山通武陵,使侍中襄陽馬良以金錦賜五溪諸蠻夷,授以官爵。


從“特勞特定位”談蜀漢在夷陵之戰中是戰略的失誤還是戰術的失敗

夷陵之戰地理位置圖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劉備在佔領秭歸後,在戰術實施上大致為:1、任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率兵北上前往臨沮,壓制江北吳兵與防止曹魏乘機犯難;2、劉備自己統兵紮營在乘高守險的山上,居高臨下,令吳兵難以進攻,從陸遜的話語來看也確實如此。3、讓張良前往武陵,請五溪蠻王首領沙摩柯前來助戰。

劉備的戰術實施不可謂不好,有防守、有進攻、有外援,事實也很快證實了劉備部署上的優勢,孫權派五萬兵馬來到了前線,數次小規模的戰役,東吳都敗了。此處需要注意一點,此時陸遜還並沒有此戰的指揮權。

陸遜被孫權任命為大都督之後,東吳的防禦戰術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1、從秭歸與蜀軍對峙一直撤退到猇亭附近;2、讓出難以用兵的夷陵道,縱深達200多里,也間接造成蜀軍戰線拉伸達到同樣的距離;3、夷陵道有延綿數百里的茂密叢林。

對於東吳來說,最大的優勢並不是上述幾點,而是臨陣換帥為陸遜。臨陣換帥迷惑敵方,這種戰術很多時候都是致勝的關鍵。長平之戰令趙括背上紙上談兵之名的根本原因便是秦國臨陣換帥,將王齕換成了白起,以致趙括針對王齕的戰術最終都成了為自己挖掘的墳墓。

夷陵之戰也是如此,從劉備軍事部署上來看,主要防備的便是東吳最擅長的偷襲戰術,但這也恰恰為此後陸遜火攻準備了條件。

當然,還有一個關鍵因素便是劉備太過仁慈。所謂慈不掌兵,劉備於此也是犯了兵家大忌。222年六月,蜀、吳已在夷陵相持半年之久,酷暑之下,蜀軍苦不堪言。對此劉備竟然不忍心看著士兵受罪,仁慈的讓士兵放棄船隻到密林中紮營,屯兵休整,等待酷暑過後在決戰。可惜他忘記了一點,東吳也擅長火攻。當然,劉備此時的考慮或許與曹操有相似之處。赤壁之戰曹操考慮的是風向,而夷陵道上無風,試想即便有微風也不至於令士兵酷暑難耐。如此看來即便東吳火攻也不至於造成不可控的局面,因為無風。


從“特勞特定位”談蜀漢在夷陵之戰中是戰略的失誤還是戰術的失敗

夷陵之戰中東吳大都督陸遜


傳統的認知是,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以致劉備兵敗。事實上並非如此,東吳先頭軍隊每人手持茅草,投向蜀軍陣營,造成蜀軍軍營內起火,起火只是局部,兩百多里戰線在無風的情況下全部起火是不現實的。局部火勢後,造成本已因酷暑軍心渙散的蜀軍全線亂成一團,吳軍趁勢進攻,這才是蜀漢在夷陵之戰中失敗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戰術部署、實施中,並非違背了兵法。曹丕從未到過夷陵道,才會認為劉備紮營“苞原隰阻”。況且劉備一生大小戰役無數,又豈是曹丕可以比擬的。難道能因為“赤壁之戰”的失敗,否定曹操的軍事才能嗎?劉備同樣道理。

結語

回到我們傳統思維中,先確定戰略,再製定戰術。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戰略目標便是收復關羽在襄樊之戰中丟失的荊州地區,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南郡江陵。在具體的戰術運用中,劉備出現了婦人之仁,水軍棄船上岸,便喪失了與陸地上的馬步軍相互呼應的優勢,以致陸遜能夠手持茅草火攻成功。

其實,對於夷陵道上用兵,除了水、陸相呼應之外,別無他法。換誰“上場”在戰術上也不可能更優化,只是劉備一念之間的仁慈,成全了陸遜,敗毀了蜀漢基業。但,一場戰役的失敗,又如何能否定一個經歷過無數場戰役的梟雄劉備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