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一百條裙子》:親密關係裡的得與失,是逆境成長


豆瓣8.2《一百條裙子》:親密關係裡的得與失,是逆境成長

請告訴女孩子們,她們可以保留我的那些圖畫,因為我又有了一百條新裙子,全部掛在我家新房子中的衣櫃裡。————埃莉諾·埃斯特斯。

這是一本朋友推薦給我看的書籍,特別薄的,也就短短七章,還不用一個小時就讀完了。

作者埃莉諾·埃斯特斯筆下的角色,有著鮮明的個性,勇敢、獨立且熱愛自由,這也讓她的作品十分貼近於生活。

《一百條裙子》簡單的說是一個叫旺達·佩特羅斯基的女生因奇怪的名字和舊裙子,加上髒髒的樣子和倒數位置,一直被同學捉弄。直到有一天,旺達稱自己有一百條裙子被同學嘲笑,這時候旺達受不了嘲笑而轉學。直到後來,大家才發現那“一百條裙子”的真正意義,是一副獲獎作品。發現旺達是愛她們的女生們,也找不回她了。

看完《一百條裙子》,本是屬於一個小女生之間的童話書,但看著還是忍不住有著沉默式的反思,到底人與人之間有著多大的隔閡呢?

縱讀《一百條裙子》裡,就會發現旺達與女生們之間,似乎是有著無法跨過的隔閡。細細想來,是旺達與眾人的不一樣,才會如此的不被理解與接受。

雖然是一本短短七章的童話書,但今天還是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建立“親密關係”角度來解讀《一百條裙子》裡的思考:親密關係裡的得與失,是逆境與成長

豆瓣8.2《一百條裙子》:親密關係裡的得與失,是逆境成長


01、【親密關係的前期(得),我們渴望被理解與接受】:親密關係形成過程,理解與接受的背後是認可,認可是種精神力量。

《一百條裙子》裡的旺達,讀起來的最初感覺是渴望合群,她因自己的不一樣(髒髒樣子、奇怪名字、舊裙子等等),不被接受,被女生們所不理解以及排斥。

之所以解讀這本《一百條裙子》,或許更多的是感同身受,每個人讀完這本書後,都會覺得自己就是書中的“旺達”,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想要建立親密關係時的種種障礙。

是的,人與人的交流時候,內心是想要建立一種更和諧、有利的親密關係。但是,要建立這種關係,是需要三個步驟:好奇心、安全感以及歸屬感。

  • 好奇心:只要對別人產生一定的好奇心,那麼才有興趣與耐心去接觸那個人,而好奇心是基於在外表的感官認識(比如行動、言語、性格等),通過好奇去深入瞭解,其中對方往往包括才華、幽默等閃光點;
  • 安全感:而安全感卻是親密關係裡最為重要的,外表的感官認識,只是初步基於好奇心,那麼隨著內在瞭解,賦予安全感。如果一個人給予夠強烈的安全感,那麼就會吸引別人去不斷深入交往,進一步建立親密關係;
  • 歸屬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的就是人與人之間除了安全感以外的歸屬感,只有被性格、興趣愛好等劃,分出來的人群,才會產生歸屬感。安全感是很重要,但歸屬感越來越區別化,那麼也就是走的越來越遠的時候。

好奇心、安全感以及歸屬感,也就很好理解了旺達為何那麼想要合群被排斥而一直努力著,看得出她想要與同學們建立和諧的親密關係。讓初讀的我們有著心聲,那是因為我們渴望被理解與接受的“認可”。

在《一百條裙子》裡,從旺達身上,我看到第一感覺是“認可”:建立在理解與接受的基礎,先理解,後接受:

建立在原生家庭與學校教育,讓每個人都是個獨特,這也就代表了自己的言行舉止,可能會存在不小的區別,從而有著格格不入的感覺。這時候,內心與潛意識中就會渴望別人可以理解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被排斥。是每個人初到一個新的環境時候,內心所顧慮的,不被排斥與儘快融入群體。理解的背後,來自別人的接受度。

豆瓣8.2《一百條裙子》:親密關係裡的得與失,是逆境成長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接受”是雙面的。我們對於外來闖入者,總有著排斥,保持著不冷不熱的中立態度。都會根據闖入者的言行舉止,去判斷其人品與認可度,再考慮是否建立親密關係。

理解與接受是個漫長的認可過程,想要被認可往往都需要做很多的付出。這也就造成人際交往上的差異,有“泛泛之交”與“深厚之交”說法。有趣的是,被人認可的同時,就讓認可者發出一股很強大的精神力量。

朋友的認可,就足夠讓人為之珍惜;親人的認可,就足夠讓人為之踏實;戀人的認可,也就足夠讓人為之幸福。這就是種認可的力量,它可以引發與帶動我們的行為與情緒。

《一百條裙子》裡旺達·佩特羅斯想要建立親密關係,以及渴望被認可。然而善良的她,好像不管做什麼,都始終還是得不到認可,就好像成年的我們始終還是不被理解與接受。

豆瓣8.2《一百條裙子》:親密關係裡的得與失,是逆境成長


02、【親密關係後期(失),是逐漸減少的親密關係,難以被理解與接受】:人際固定形象與孤獨,成長到了後期終究是孤獨。

當讀到《一百條裙子》旺達稱家裡有“一百條裙子”時候,我也有點不知所云,和那群女生們一樣,也是覺得旺達·佩特羅斯基在撒謊。直到最後無法忍受嘲笑的她,選擇了離開,才發現是一副獲獎作品,但挽留已經來不及了,旺達也搬走了。

讀到這裡的時候,才發現是我們誤解了旺達,但從心理學某個角度上來,我們誤解是屬於“合情合理”的:因為旺達給予一個固定的形象(髒髒樣子、奇怪名字、舊裙子等等),且是無力改變。

無力改變,再是取決於人際裡角度來看,當一個人給別人固定形象的時候,那我們就會去根據對方所給的印象而判斷。比如一個給我們是大惡之人,有天突然做了件好事,那麼我們的第一判斷就是驚訝,再到懷疑其不良目的,最後是不信且否認。

這是種人際交往中,長期形成的固定印象心理。有時候,一個人的成見形成,那麼就難以去改變與撼動了。就好像《一百條裙子》裡的旺達形象並不太美好,如果不看書籍簡介,我的反應也是不信且否認她的那句“家裡有一百條裙子”。

基於人際與心理概念,讓很多讀者都不太信旺達的話。想想也是一種可悲,但又是種合情合理的樣子,或許長期的社會生活,讓我們的心靈走了誤區裡,也不再單純的相信三言兩語,更多的是質疑其背後的目的性。正是越多的人,抱著這樣子的思想與態度,才會讓成年的我們始終還是不被理解與接受。

每本書都有讓人動容的地方,不管是名著或是平凡書籍,《一百條裙子》裡最讓我動容的地方是善良美麗的旺達選擇了離開,平常百般忍耐的她終究還是忍受不了。

旺達的無法忍受離開那時刻,就讓我不單單覺得它只是本兒童書籍。這樣子的結局,對於作為成年人的我讀起來,它給予感覺是複雜的。再復讀了兩次小說,在《一百條裙子》第二次時,才從那複雜的感覺清楚知道,從旺達身上,是親密關係裡所帶來的“孤獨”。

豆瓣8.2《一百條裙子》:親密關係裡的得與失,是逆境成長


有人說過,成長路上難免會有孤獨的。因為我們不斷成長的時候,總會失去一些已經建立好的親密友情、甚至是愛情與親情,或許這就是成長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那麼,作為成年後的我們,也就有著越來越強烈的“孤獨感”。

那是因為成年的我們,隨著歲月的遞增,加上經歷,表面也就不太期望得到能理解,相反的是想要被接受,去接受我們言不由衷的行為:

最為深刻的是當年齡與壓力遞增時候,家不再單單是溫暖的港灣,更多的是不敢面對來自妻子與孩子的責任與期待;同事之間也不再是朋友;看不見的陌生鄰居;漸漸走遠的朋友…

基於這些言不由衷的行為,那還有多少的親密關係呢?或許這是不得不去面對殘酷中年事實與行為,再加上每個人似乎是很忙碌,自己也不願意打擾,顯然已經沒有太多的親密關係可言了。它告訴我們,漫長歲月裡已經沒有太多的被理解與接受,有的只是負重前行與少許剩下來的親密關係。

負重前行的時候,還是不由得想到人生反而是一場孤獨的修行,修心養性自己。這也是《一百條裙子》裡的旺達所給予的第二感覺是“孤獨”:逐漸減少的親密關係,難以被理解與接受。

這也是我再次讀到旺達的離開時候,內心有所第二次波動,她是有著和中年一樣的“孤獨”難以被理解與接受:成長到了後期,已經沒有那麼多的親密關係,那麼終究是孤獨,又找不到太多的理由來解釋,只是漸漸的也就隨緣了。

就如同《一百條裙子》裡的旺達,在建立親密關係時候,想要得到“認可”與“不孤獨”,經歷失敗最終選擇轉學。但是,再用成年人的眼光來看,我們在建立“親密關係”角度,來解讀《一百條裙子》。那些試圖建立親密關係以及後期逐漸減少的同時,是會帶來的不被理解和接受,就是種逆境,那就去在逆境中成長。

豆瓣8.2《一百條裙子》:親密關係裡的得與失,是逆境成長


03、逆境的成長:真正的認可、回憶與孤獨與尋找新的眼光。

埃莉諾·埃斯特斯的《一百條裙子》是本兒童書籍,簡單來說小女生旺達在班級尋求建立親密關係的時候,所遭到的不被理解與接收,但套用在成年人身上就是不一樣的感覺:

年少時候的我們,擁有很多的看似是親密的關係,但也是隨著歲月慢慢離去,再加上自身的思想、經濟等等外來元素,讓我們的親密關係越來越少了,這就是種成長必須經歷的逆境過程。

那如何在逆境之中成長自己,越來越多的擁有親密關係呢?

①、親密關係的前期與真正的認可:是成為自己,才有會被認可。

《一百條裙子》裡的旺達最初所想要的“理解”最為核心的就是“認可”了,但她本身卻不去成為自己,不去認可自己,也才不被待見。

費爾南多·佩索阿在《惶然錄》中描述“認可”的最基本重要性,是這樣子說道:“純粹,就是不要一心要成為高貴或者強大的人,而是成為自己。”

是的,成為自己,如果《一百條裙子》裡的旺達能夠成為自己,那麼她就會被待見了,嘗試去改變髒髒的形象,那也就不被排擠了。這也是很多人在建立親密關係前期時,所忽視的問題:

人與人相處,最為重要的是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那就會引發別人想要繼續交往的慾望,不然也就不了了之了,如旺達髒髒的形象,是不會被待見的;再來是自身內涵的,優秀的人總會吸引別人主動建立關係,甚至是親密關係,大多數的初次交談,言行舉止與自身內涵讀都是會被所察覺的。如果是一個庸庸碌碌的負能量者,那麼別人就會選擇離的遠遠。

這也是很多人所忽視的問題,在抱怨別人的時候,不去看到自身問題,那麼親密關係是很難建立的。能力是很重要,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關係,所處的圈子也就能力差不多的樣子,那就要取決於第一印象與自身內涵程度了,所以我們在渴望有親密關係的時候,就要嘗試去成為自己。

不要一心要成為高貴或者強大的人,這是是非常漫長的過程,那就做好眼前的自己,兩步就好了。第一個是可以去讀幾本書,強化自身的精神與眼光,那麼看事與人也就有著異於常人的遠見;第二個是再去買套好的衣服,運動、練習口才與談吐舉止。

單單這兩步做好自己,很簡單但也很難的樣子,長期的堅持下去,那麼身邊的人也就會被吸引過來,主動去建立親密關係,因為能堅持這兩步的人,都會給人一種很優秀的感覺。或許有人會萬千理由,推到忙碌上,比其優秀與忙碌的人都會在堅持著,那還有什麼理由去放棄呢?

所以,《一百條裙子》裡的旺達,如果能夠成為優秀的自己,那麼就會被人認可,不必自己去主動。真正的認可,是成為自己,才有會被認可。

那麼,成為自己而優秀的人走到哪裡,都能被認可的話,孤獨也不可怕了,因為它在過去與現實並沒有實際的聯繫,除了單純的回憶,孤獨在所難免。

豆瓣8.2《一百條裙子》:親密關係裡的得與失,是逆境成長


②、親密關係後期,是逆境中的成長與孤獨:過去與現實並沒有實際的聯繫,除了單純的回憶,孤獨在所難免。

《一百條裙子》裡的旺達,除了想要被認可,更多的還是害怕孤獨。在社交角度上來看,人是群居的,都懼怕孤獨。

這也很能理解了,旺達為何在受到嘲笑還隱忍的原因了。她害怕寂寞,但是成長的路上,難免是有孤獨的。

伊坂幸太郎 在《餘生皆假期》中表達了“孤獨”的含義,說道:“一味沉湎於過去是毫無意義的。一直看著後視鏡是很危險的,會出交通事故哦。開車的時候必須專心地看著前進的方向,已經走過的路,只要時不時得回顧一下就可以了。”

在成長路上,我們也只能朝著前進的方向去走,那就好代表著會失去,也就難免孤獨了。那麼,對逐漸失去的後期親密關係,每個人都呈現不一樣的態度,積極面對或難以接受的態度,沉迷於過去。

關於“過去”的親密關係,我們會發現,似乎只留下回憶。就會恍然發現,過去與現實世界並沒有太多實際性的聯繫,也就是屬於“空想”狀態下的過去:儘管有著美好的過去親密關係,但過去了也就過去了,有意無意失去的東西,其實也很難回來。人總會沉迷美好而無法自拔,一直在空想與幻想什麼,從而久久不能從過去中走出去,一直徘徊著。

對於這種長期徘徊過去的人,那就會出現持續性的停止成長,精力無法集中在當前與未來,這是很多人所會犯的錯誤。常人都存在七情六慾,沒人可以擺脫“過去”的回憶效應,也只能做到儘量的走出過去,時不時回顧一下就可以了。但是,我們可以反過來,去利用過來遺留下來的錯誤,去成長自己,那就是種逆境中不一樣的成長。

畢竟人總是會犯錯,那就意味著,過去就會存在各種各樣的錯誤,這也是無可避免的。那我們就從過去所犯的錯誤裡,吸取經驗,那麼對自身來說,就是種成長了。對於親密關係來說,也只能通過成長來吸引更多的人來建立這樣的關係。我們到了一定年齡,本身就要經得起孤獨,去嘗試從過去中走出來,吸取過去的錯誤與經驗,這就是成長。

所以,過去更是把雙刃劍,在成長的逆境中,去沉迷也可以去成長,也只能取決於態度與思想了。《一百條裙子》裡的旺達,或許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但始終沒能走出來,也沒成長起來。或許,它只是一本單純的童話書籍吧,只是看的人從女主人公旺達身上看到了“孤獨”的樣子,從而忍耐般的渴望建立親密關係。

同樣的,去尋找新的眼光,是最好建立親密關係的方式。

豆瓣8.2《一百條裙子》:親密關係裡的得與失,是逆境成長


③、去尋找新的眼光,是最好的建立親密關係。

《一百條裙子》結局是以旺達的轉學以及回信,儘管她表明了不捨,但我還是有些一絲的慶幸,既然無法合群,那就說明那裡並不適合她。或許她的離開未必是不好的,有時候的離去是可以更好的尋找新的眼光,從而建立最好的親密關係方式。

普魯斯特曾說:“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的景觀,而在於擁有新的眼光。”

人生就是一場發現之旅,並不是要特地追尋什麼新的風景,但要去擁有新的眼光,去理性看待身邊一切裡的親密關係。

捨去朋友裡的無效社交;再去理理親情裡的關係度;最後是看懂愛情裡的適合度。

而這些梳理關係,就取決於個人的不斷成長起來的眼光。因為就算是看似很親密的關係,因經濟、社會地位等可攀比優勢,就會讓其背後還是會存在虛假,只能自我根據自身的經歷與眼光去判斷與取捨了。

《一百條裙子》旺達的離開,雖然有點遺憾與不捨,但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她到了新的環境與人,就代表新的開始就能重新擁有成長自己的機會,因為沒人知道她的過去。

這也很好解釋,那些格格不入的人四處跳槽了,他們在尋找可以適應他們品性的地方,而不是在原地方被排擠。這是個很有趣的心理,利用別人的初次見面禮貌性來探索自身的相處方式。

人與人之間初次見面,是會存在禮貌性,彼此都是陌生,不熟悉的情況下,就會以自己禮貌的一面來試圖交流。處於探索期,然後懂得對方的喜好,摸索出適合自身的相處方式,這就是種社交的微妙心理,以陌生度來展開交流,去建立親密關係的方式。

所以,新的地方,每個人都會琢磨出所處地方的合適方式來相處彼此,這就能間接尋找與成長自身的眼光了。

那麼,《一百條裙子》的結局還是美好的,對旺達來說,或許新的地方不會那麼被排擠了,也就能成長到自身。要是一直在被排擠的環境,那麼性格也會被扭曲。

豆瓣8.2《一百條裙子》:親密關係裡的得與失,是逆境成長


《一百條裙子》是埃莉諾·埃斯特斯所寫的童話書籍,其寫作風格,都賦予了主人公那鮮明的個性,是勇敢、是獨立且熱愛自由,且十分貼近於生活。

《一百條裙子》開頭是以旺達的同學瑪蒂埃的視角,以回憶的方式展開描述,從而帶進了那很平常的世界,會被排擠。或許成年人的角度是複雜的,我也是單單從旺達想要融入大家庭的行為,就會引發思考:

到底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有多深呢?我們在得與失一段親密關係時候,要抱什麼態度呢?是積極向上,或是沉迷呢?

或許,沒人說的清楚,關係有多親密,失去時候也就有多不捨。

《一百條裙子》裡旺達是不幸的,但也是幸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