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大眾“斯柯達”,有人寧願選國產車,終於明白為什麼了

德系大眾汽車因為進入國內市場的時間早,有先入為主加上品質不差等因素,在市場上30多年經久不衰,銷量驚人。正因為喜歡和支持的大眾的人多加上質量還算不錯,所以市場上銷售的德系車並不比其它合資品牌便宜。

忽視大眾“斯柯達”,有人寧願選國產車,終於明白為什麼了

為了照顧到對價格敏感的客戶,同樣可以買到心儀的德系品質,2006年德國大眾授權上海大眾投產斯柯達,成為繼VW和奧迪之後,第三個在中國銷售的德國大眾集團子品牌。

這麼做,大眾意圖很明顯,喜歡德系品質的消費者,覺得大眾VW性價比不高的車友,不妨考慮一下斯柯達。斯柯達技術與VW同源,同級別,同配置斯柯達價格更具優勢,大眾這是想低端高端市場通吃。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很明顯大眾的“美夢”沒實現。

忽視大眾“斯柯達”,有人寧願選國產車,終於明白為什麼了

斯柯達作為世界上五大百年車企之一(注:本是四大百年車企,進入2020年後馬自達也成了百年車企),從1895年創辦到現在,已經歷經了125年,中途多次戰亂、政變、兼併,憑藉堅韌不拔的特性,和驚人的生存能力走到今天實屬不易。

忽視大眾“斯柯達”,有人寧願選國產車,終於明白為什麼了

29年前德國大眾集團,併購斯柯達70%股份,經營9年後,再出資收購剩下的股份,自此,斯柯達全部歸屬於德國大眾,成為大眾子品牌。一直到2006年斯柯達汽車與上海大眾簽署協議,正式在國內投產斯柯達,中國汽車市場又多了一個合資汽車品牌。

忽視大眾“斯柯達”,有人寧願選國產車,終於明白為什麼了

明銳是斯柯達進入國內後,向市場推出的首款緊湊型轎車,那時,與明銳同級的大眾另一款車型速騰,市場銷售起步價格為14萬。三大件和配置與它基本一致的明銳售價12萬,當然不僅是隻有2萬的價格優勢,明銳的後獨立懸掛和掀背式的後備箱造型,秒殺了大多數同級別競爭對手。

忽視大眾“斯柯達”,有人寧願選國產車,終於明白為什麼了

明銳的完美開局,對斯柯達說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一件事。之前大眾集團想在國內推行品牌西雅特,一頓操作,毫無建樹後灰溜溜地離開了。斯柯達明銳不一樣,顏值爆表加上德系品質,很快獲得不少車友的支持。

之後斯柯達逐漸完善產品線,市場上的晶銳、速派和現在SUV卡迪亞克等車型逐漸多起來。明銳的成功才給予了斯柯達希望,不過這個希望,最終在“幻想”中破滅。

忽視大眾“斯柯達”,有人寧願選國產車,終於明白為什麼了

斯柯達和大眾VW關係,同級別車型就是“親兄弟”,國內銷售的斯柯達,大多數能從大眾VW中找到同款。說白了,斯柯達很多車型是換殼的大眾,它們有相同的三大件和配置,來自相同的品臺,有差別也是無傷大雅的差別,而且斯柯達更有價格優勢,按道理有德系信仰加持,斯柯達的銷量不會差,真實卻是“慘不忍睹”。

忽視大眾“斯柯達”,有人寧願選國產車,終於明白為什麼了

2019年斯柯達在國內全年銷量28.2萬,同比下降17.3%,比車市整體下滑9%的大盤還慘。相比大眾2019國內全年400萬+的銷量,斯柯達明顯拖後腿了。是品質差,還是大眾內部打壓?

肯定沒有打壓情況存在,大眾反而給予了許多支持,比如斯柯達明銳,是大眾緊湊級車系最先使用MQB平臺的車型,它上MQB平臺時,親哥速騰還是老PQ35,並且售價比明銳貴,可見大眾不僅沒打壓,反而是明著力挺,無奈斯柯達是扶不起的“阿斗”。

忽視大眾“斯柯達”,有人寧願選國產車,終於明白為什麼了

要說斯柯達為什麼銷量一直上不去,這個謎底還真不好解。有人說,斯柯達簡配了的嚴重,也有人說斯柯達品牌認知度太低。斌哥與多數人的想法一樣,贊同後者,品牌認知度影響了斯柯達銷量。依稀記得一位車友說過的下面幾段話,解釋大家為什麼不待見斯柯達。

忽視大眾“斯柯達”,有人寧願選國產車,終於明白為什麼了

斯柯達雖然隸屬於大眾旗下,共享平臺和配置,但是真正生活中,認識斯柯達和了解斯柯達的人並不多,對於一個普通購車者而言,可能吉利、長城、長安、比亞迪等國產車他們耳熟能詳,斯柯達他們真不熟悉。

忽視大眾“斯柯達”,有人寧願選國產車,終於明白為什麼了

哪怕斯柯達導購人員,費盡心思為消費者解釋,斯柯達就是大眾,是大眾旗下的子品牌,和大眾某某型號一模一樣只是牌子和外形不同,價格還比它便宜,這些消費者信不信另外說。但他們一定會首先想到一件事,面子。中國人講究面子,哪怕是買幾萬塊的車,也不能買一臺別人沒聽過,還要費勁去給人解釋的品牌。

忽視大眾“斯柯達”,有人寧願選國產車,終於明白為什麼了

消費者會聯想到,新車開回家,身邊的親戚和朋友問,這是什麼車?斯柯達!聽者一臉的迷茫滿眼疑問?一個二個都這樣,購車者是一種什麼心情,別人都以為買了輛無牌無品的車,這事太丟人了。為了杜絕這種事情發生,寧願選大眾皆知的國產車,也不買被導購吹得天上有地下無,性價比無敵的斯柯達。所以,斯柯達就這麼“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