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的鮮活側影,中國女性的三重枷鎖

自文字出現以來,人類文明的足跡就被一筆一劃地記錄並流傳於世,成為後人眼中的歷史。

我們讀朝代更替、讀治國之道,無非是想從中悟通一些大智大慧出來,但歷史遠不止於此,正如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所說“盈天地之間,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學”,歷史不只是王侯將相的正史,還有普通百姓的日常,而教科書之外那些隱藏在細微之處的古人生活紀實,卻很少被歷史提及,因此我們常常會覺得歷史與現今總有一種距離感。

來自香港的幾位年輕人,試圖拋開教科書的刻板形式,用一種輕鬆詼諧的方式編寫了《知史》一書,融入到古人生活的日常,拉近了“古”與“今”的距離,生動描繪了一幀幀有溫度的歷史鮮活側影。

雖然該書的風格偏輕鬆有趣,但小編卻從細節之處讀出了中國古代女子生活的艱辛,在文化、思想、行動等各方面被套上重重枷鎖的古代女性形象,在這種接地氣、生活化的文字描述中,顯得更加逼真和立體了。

《知史》|古代歷史的鮮活側影,中國女性的三重枷鎖




01 禁慾主義下的思想枷鎖:女子看戲所遭遇的口誅筆伐

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來說,去看部電影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回到古代,事情卻變得沒那麼簡單。

關於反對女性觀戲的聲音,要從朱熹的弟子陳淳說起,程朱理學一派,極其主張“守禮”,強調“收斂私慾”,而這種禁慾主義又主要施加在女性身上。

宋寧宗期間,陳淳呈遞了《上傅寺丞淫戲書》,其中羅列了女性看戲的兩宗罪。

  • 其一、誘惑深閨婦女外出,動邪僻之思。認為女性就應該呆在深閨大院之中,不應出來拋頭露面,總想著往外跑,招搖過市,難免會動一些花花腸子,不成體統。
  • 其二、曠夫怨女邂逅,為淫奔之醜。
    看戲場所魚龍混雜,觀者如堵,往來之間摩肩擦踵,極易撩動男女春思,進而發生私奔之類的醜事。


《知史》|古代歷史的鮮活側影,中國女性的三重枷鎖


可能有讀者就會問了,外出看戲不行,那大戶人家的小姐把戲班請到家中來表演,總可以吧?這樣總不會有人覺得男女淫奔,遭人詬病了吧?

事實告訴你,想得過於天真了。

清代的溫序在《病餘掌記》一書中記載到“餘嘗見人家延賓演劇,婦女垂簾坐看,羅襪弓鞋隱隱露於屏下,濃妝豔服,嬉嬉立於簾前,指坐客以品評,聆歌聲而擊節,座中浪子,魂已先銷,場上優人,目嘗不轉,醜之至矣”。

場上男子因窺見簾中女子後露出邪僻之態,道德敗壞之舉明明由男子而起,卻反指是女性觀戲而導致的“淫風流行”,而給女性下了禁戲令。

元代名劇《西廂記》風靡一時,但由於劇中有提到戀愛自由的思想,被認為是“使年少士女蕩心失魂”的邪端異說,後來成了禁止上演的劇目。

現在看來禁止女性看戲似乎十分荒謬,但當時由於封建統治的需要,為鞏固傳統禮教,“存天理、滅人慾”的枷鎖是必然存在的,凡有悖於三綱五常,提倡個性、人權、自由的思想都會被扼殺在萌芽中。

小編只能默默嘆息一聲,古代女性太難了。

《知史》|古代歷史的鮮活側影,中國女性的三重枷鎖




02 女性地位:一封休書所折射的不平等婚姻關係

《孔子家語》中有載“七出者:不順父母者,無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惡疾者,多口舌者,竊盜者。”

七出之條是作為丈夫的權利,如妻子觸犯了以上其一,丈夫就有權利休妻。而休書上只需丈夫簽字,無需妻子簽署即可生效。

細看之下,“七出之條”中“不順父母、淫、妒、多言、竊盜”尚有道理,但“無子、惡疾”也成為休妻的理由,不免有些荒唐。出現生育問題,或得了重病就可能被丈夫休掉,實在是有悖於人情,對女性來說未免太殘酷了。

《知史》|古代歷史的鮮活側影,中國女性的三重枷鎖


如果妻子遭遇不公平待遇怎麼辦,可以狀告自己的丈夫嗎?回答是肯定的,但很艱難,難於上青天。

如明朝律法規定:凡婦人婚姻、田土、家財等事,不許出官告狀,必須代告,若夫亡無子,方許出官理對,或身受損害無人代告,許令告訴。而且,凡妻妾告夫及夫之祖父母、父母者,杖一百、徒三年,但誣告者絞。

如果女子不幸生在明朝,就更難上加難了,明代女子就是一個不具備訴訟行為能力的個體,沒有資格出官狀告,必須由丈夫或者兒子代為行使“權利”,如果作為妻子,想要狀告丈夫,就算是有理有據,自己也還免不了要接受懲罰,這種權利要來有何用。

從婚嫁之日,女子就要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後“以夫為綱、以子為綱”,即使被休了,還得接受道德的審判“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敢追求幸福,死死守住貞節牌坊。

難怪連白居易都在《太行路》一曲中為廣大女性同胞鳴不平“人生莫做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

《知史》|古代歷史的鮮活側影,中國女性的三重枷鎖




03 女子成才之路——約束與妥協

古人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古代女子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女性教育始終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雖歷史上也出現過如卓文君、李清照等才華橫溢的奇女子,但總體來說鳳毛麟角。

在古代社會,出生在大戶人家或書香門第的子女或許還有機會接受教育,如《禮記》記載“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學習方式一般是待在閨中,請專門的傅母來進行授教。

教學內容基本圍繞《詩》《書》《圖史》等一些文學典籍,這些書籍中最重要的是傳授女德思想。

學一些事人之道,旨在培養大家閨秀,彰顯貴族風範,待嫁之時擇個好夫君,終究還是為封建禮教而服務。

《知史》|古代歷史的鮮活側影,中國女性的三重枷鎖


而家境貧寒的女子,就更不用說,教育對於她們而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每天只能奔波於內務勞作,解決溫飽問題。

所以為什麼我們經常聽到古代不少大家閨秀知書明理,聰達於事,卻很少會走上仕途擁有自己的事業?因為所處的時代背景決定了她們所接受的教育是侷限的,所追求的人生價值觀也相對單一。

古代女性能選擇的職業範圍也十分有限,條件優渥的可以在家做富太太,普通家庭的女子多從事一些女紅或者幫傭的營生,稍微高一點層次、有技術含量的行業很少能看到女性的身影。

《知史》|古代歷史的鮮活側影,中國女性的三重枷鎖


就拿醫生這一職業為例,其實古代很早就有專門的醫生官職,《周禮》就記載了醫生的分類,但當中並沒有女性擔任的職務。直到漢代,《漢書》才提到“縱有姊姁,以醫幸王太后”,開始有關於女性從醫的記錄。

在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關於女醫的培養體系一直都較落後,女醫主要依靠臨床經驗治病,沒有機會學習系統的醫學理論。

到了宋朝,醫學強調與儒學結合,讓醫生成為儒學體系的一部分,使得醫學特別注重“醫理”,這偏偏是女性所短,使得女醫相對失色,在行業中的發展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知史》|古代歷史的鮮活側影,中國女性的三重枷鎖




在古代女性受到壓迫、不公平對待的例子不勝枚舉,以上列舉也只是冰山一角。但面對過去的史實,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我們應該冷靜看待,無須過份義憤填膺。

有句話說得好“一個國家對女性的態度,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過去的女性遭遇了艱難處境,是因為她們生於那個年代,由當時的時代背景決定的,是封建社會下掌權者階級統治的後果。

如今人類進入了文明社會,女性的大部分權利已得到應有的保障,女人照樣能撐起半邊天。

女孩們可以大大方方去看電影、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與男性競爭上崗,這些我們所習以為常的,就是時代進步的體現。

《知史》|古代歷史的鮮活側影,中國女性的三重枷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