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遺風”古村落——泰順庫村

王建款 / 水木年華


“唐宋遺風”古村落——泰順庫村


鷓鴣天·遊泰順


漠漠輕寒又舊遊,雲天峻峭碧溪流。

茫茫松海連山岫,疊疊峰青隱蜃樓。

山寂寂,徑幽幽。層林溢彩暗香浮。

五光薄霧巒峰秀,淺唱低吟意未收。


2019年正月十五,隨同平陽縣甌南詩社採風泰順千年“唐宋遺風”古村——庫村。


“唐宋遺風”古村落——泰順庫村


庫村歷史文化村落歷史1200多年,是泰順古民居建築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村落,傳統建築37000平方米,多數建築牆體用泥土夯築或鵝卵石堆砌成,與溫州眾多的古村落建築風格迥然不同。


古建築外高牆全部是黃泥土夯築,底部的基座矮牆,則是清一色的鵝卵石砌成不規則圖案,所有的民居是清一色的素木、蠻石、青瓦結構,行走在迂迴悠長的鵝卵石鋪成的古巷中,恍如隔世!走在這個佔地面積9.7公頃,古建築3.7萬平方米的偌大古村落中,如果沒有路牌指引,很容易迷失在縱橫交錯的村落中,它是泰順古民居建築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村落。


“唐宋遺風”古村落——泰順庫村


這是溫州罕有並保存完好的一個“唐宋遺風”歷史文化古村落,有文字記載歷史1200多年,它的名字叫庫村,位於泰順縣筱村鎮錦庫社區(原新浦鄉),又因為街巷、山牆等皆用鵝卵石砌造,被稱為“石頭村”。


謁古庫村石頭城

蔡乃見


山城雨霽色清新,拂面輕風似有神。

日影溪流生紫氣,峰遊雲海隔紅塵。

尋幽石巷三千韻,謁古儒門八百春。

莫說隱居無大雅,歷朝輩出聖賢人。


“唐宋遺風”古村落——泰順庫村


庫村,背山面水,村落街巷主要結構為倒F佈局。一進村口,進入眼簾的是小溪橋邊一幢兩面臨水而建的三層樓木頭大屋,其門樓通道與村間巷道相通,在整個古村落中獨樹一幟。


“唐宋遺風”古村落——泰順庫村


泰順庫村,江南千年古村落代表。

一塊塊鵝卵石鋪就了歷史文脈,綿綿不斷。庫村書院院長包登峰,一位北漂作家,用良心責任守護並續寫庫村新傳奇。正如詩云:

“包吳歸隱白雲間,耕讀文化傳千年。

錦繡谷畔三友洞,庫村無言自風雅。”


“唐宋遺風”古村落——泰順庫村


過了橋,就來到了世英門,它是庫村吳宅和包宅的分界點,現存的世英門修建於明代,又稱“石門樓”,用石柱、石樑、石楣、石瓦疊砌,門前還設有上馬石、下馬石、石條凳等,額間有淺浮雕,是浙南地區典型的石門樓建築。


從世英門進入就是世英巷,鵝卵石鋪設的小巷縱橫交錯,巷路上長滿了青苔和雜草,狹長的小巷兩側,木製結構的建築外高牆是黃泥土夯築,底部基座矮牆則是清一色的鵝卵石砌成,滿眼盡是清一色的素木、蠻石、青瓦結構的鄉土民居。老宅很少有人家居住,大多是滄桑的老房和緊鎖的大門,只能透過門縫可窺院落,整個村莊顯得有些神秘。漫步其中,彷彿與歷史同行,又如穿越在吳越文化的歷史畫卷中。


“唐宋遺風”古村落——泰順庫村


清陰井

蔡乃見


庫村有井號清陰,宋韻殘碑訴古今。

千載悠悠誰作伴?閒雲孤月是知音。


“唐宋遺風”古村落——泰順庫村


沿著巷內設制的指引方向牌,來到了清陰井,清陰井相傳開鑿於唐代,外方內圓,上窄下寬,井壁用青磚精砌,井中魚兒歡遊, 擋土牆的下方陰刻三個字“清陰井”,雖然字有點模糊,但字跡沉穩有力。


村民說,這井是先祖——唐朝著名的諫議大夫吳畦親手挖制的,字也是吳畦親筆寫的,此井越千年而不涸,滋養了庫村吳宅族人世世代代。


“唐宋遺風”古村落——泰順庫村


在新井路11號,吳宅上厝,推開虛掩的大門,宅院由門樓、前庭、簷廊、廳堂、後院組成,房舍均為瓦蓋坡頂,重簷屋脊造型,駁風牆外均是懸魚、懸龍圖案花紋,圍牆用石子均勻疊砌,前壇均是石子鋪成的圖案花紋,內部結構風格各異、工藝精湛、室內廣闊。


“唐宋遺風”古村落——泰順庫村


庫村古民居群始建於晚唐,經五代、宋、元、明、清千餘年發展,庫村被專家稱作“唐宋遺風古村落”。除了世英門、清陰井這些較代表性的建築遺存,在庫村建築遺存中,還有衣德堂、食德堂、恆德堂、外翰第、百年老街、吳宅古戲臺等,村內還有數棵參天古樹,是泰順古民居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村落,也是溫州市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村鎮。


“唐宋遺風”古村落——泰順庫村


“唐宋遺風”古村落——泰順庫村


據泰順縣誌記載,唐五代兩宋時期本境考中文武進士共有82位,而單單庫村的吳氏後裔,在兩宋就佔了19位。在如今確定的3.7萬平方米的古建築面積內,光書院就有4個,是溫州能尋吳越文化,可訪“唐宋遺風”的歷史文化古村落。


“唐宋遺風”古村落——泰順庫村


庫村唐代古村落

蕭玉亮


朝雨初晴嵐弄色,古村兩水奏琴聲。

無章卵石光天浴,有證庭樟自賤庚。

官報模糊猶可讀,殘碑風化辯難清。

吳公白壁刻三讓,褒貶總由身後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