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治療”史:需要轉變的不是性取向,而是社會的觀念

1899年,在一場催眠療法探討會上,一位德國精神病學家發表了一個大膽的聲明,震驚在場的所有聽眾:他成功地將一個同性戀者變成了異性戀。

阿爾伯特·馮·施倫克·諾丁(Albert von Schrenck-Notzing)吹噓道,只需要45次催眠和幾次妓院之旅,就可以完成“治療”。他聲稱,通過催眠,成功地控制了男人的性衝動,把他們從對男人的興趣轉移到女人身上。

同性戀“治療”史:需要轉變的不是性取向,而是社會的觀念

彩虹旗,當今LGBT運動的旗幟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這一聲明引發了一種後來被稱為“轉變療法”的潮流——一套旨在轉變LGBTQ人群(性少數群體)的性取向以使其符合社會期望的偽科學技術。

儘管今天的醫療機構對它不屑一顧,但縱觀整個20世紀,“轉變療法”被廣泛應用,給性少數群體留下了恥辱、痛苦和自我憎恨。

歷史上關於同性戀來源的猜想

幾個世紀以來,同性戀,尤其是男性之間的同性關係,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罪惡的,甚至是犯罪的。在19世紀末,精神病學家和醫生也開始關注同性戀問題,他們用醫學術語為同性慾望貼上標籤,並開始尋找扭轉這一取向的方法。

關於為什麼產生同性戀有很多理論猜想。在奧地利內分泌學先驅尤金·施泰納赫(Eugen Steinach)看來,同性戀根植於男人的睪丸。這一理論導致了20世紀20年代的睪丸移植實驗的產生,在這種實驗中,男同性戀者被閹割,然後植入異性戀者的睪丸。

同性戀“治療”史:需要轉變的不是性取向,而是社會的觀念

尤金·施泰納赫

另一些人則認為同性戀是一種心理障礙。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人類生來就是雙性戀的,同性戀者之所以成為同性戀,是因為受到他們所處的環境的影響。儘管弗洛伊德強調同性戀本身不是一種疾病,但他的同行們並不同意,他們開始嘗試使用新的精神干預手段,試圖“治癒”同性戀者。

同性戀“治療”史:需要轉變的不是性取向,而是社會的觀念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同性戀界的“雷電法王”

一些LGBTQ患者接受了電休克療法,另由一些人則接受了某些更極端的療法,如腦白質切除術。其他的“治療”手段包括通過直接植入大腦的電極進行電擊。新奧爾良的精神病學家羅伯特·加爾佈雷斯·希思(Robert Galbraith Heath)是這項技術的先驅,他利用這種形式的大腦刺激,連同妓女和異性戀色情作品,來“改變”男同性戀者的性取向。但是,儘管希斯聲稱他確實能夠讓男同性戀者變直,但他的研究卻因其採取的方法而備受批評。

這些技術的一個分支是“厭惡療法”,它的核心想法是,如果能讓LGBTQ人群對同性戀感到厭惡,他們就不會再體驗到同性戀的慾望。在醫療監督下,當同性戀者看到愛人的照片時,會被催吐,而其他性少數人在觀看同性戀色情作品或異裝時,則會被電擊。

同性戀“治療”史:需要轉變的不是性取向,而是社會的觀念

1950年,一名患者在接受電擊治療。

雖然厭惡療法的支持者聲稱‘治癒率’高達50%,但這種說法從未有令人信服的醫療記錄。

長期以來,LGBTQ人群一直抗議這些殘忍且在科學上可疑的“治療方式”,但同性戀是一種疾病的概念被大多數醫療機構所接受,包括美國精神病學協會,也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精神疾病。

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當一場聲勢浩大的同性戀權利運動走上街頭,要求受到平等對待的時候,同性戀可以轉變為異性戀的觀念開始動搖。1973年,美國心理學會將同性戀從其頗具影響力的精神疾病手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中移除,醫學專業人士開始與他們曾經接受的技術劃清界限。

同性戀“治療”史:需要轉變的不是性取向,而是社會的觀念

1970年,美國加州的同性戀遊行活動

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再有人試圖把同性戀變成異性戀。隨著LGBTQ的知名度提高,某些自稱專家的“磚家”和自我信仰團體接手了這一“事業”。他們稱自己的技術為“轉變”或“修復”療法,或標榜自己為“脫同”組織。他們使用方法多種多樣,從談話療法到驅魔療法,無所不包。

在“同性戀皈依”的活動上,LGBTQ人群被與家人和朋友隔離於,被施以催眠術,被要求祈禱,直要求知毆打父母的塑像,被嘲笑,被教導“正確”的性別角色,被告知他們的性行為是不自然的、是有罪的,直到他們的同性戀傾向消失。

對於那些接受轉變治療的人來說,羞恥和痛苦是不可否認的一部分。“我用過關於如何與耶穌基督建立糾錯和治癒關係的書籍和錄音帶,”同性戀者詹姆斯·蓋(James Guay)寫道,“這些材料談到了同性戀生活方式將如何造成疾病、墮落和痛苦。我確信,按照別人告訴我的去做,會改變我的取向,但我不明白為什麼這些方法對別人有效,對我卻無效。”

在某些情況下,所謂的病人甚至在心理上遭受了性虐待,一些人在“治療”後自殺。但與此同時,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些方法是有效的。

艱難的觀念轉變

雖然同性戀轉變的概念今天仍然存在,但越來越多的人反對這種做法。

2013年,國際出埃及組織(Exodus International)在運營了近40年後關閉,這是一個專門協助同性戀者改變傾向的組織,其總裁艾倫·錢伯斯(Alan Chambers)承認,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是不可能的。

同性戀“治療”史:需要轉變的不是性取向,而是社會的觀念

2013年,國際出埃及組織停止運營

他的觀點得到了醫療機構的認同,他們現在承認同性戀不是一個可選擇的問題。在美國,曾經接受國轉變治療的69.8萬名LGBT成年人(其中許多人是違背自己的意願接受的),後遺症都十分普遍。研究表明,試圖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可能會導致從缺乏自尊到自殺風險增加等各種心理健康問題。

加州州長傑裡·布朗(Jerry Brown)在2012年簽署了一項法案,禁止該州的同性戀者接受性取向治療。他說:“這些做法完全沒有科學或醫學依據,現在它們將被扔進垃圾桶。”

今天,美國13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都有禁止同性戀轉變治療的法律。

2019年2月20日,臺灣提出了保障同性婚姻的法律草案,將於5月24日施行,這意味著臺灣成為亞洲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區。

2004年,中國官方首次向世界公佈有關男性同性戀人數的數據,調查顯示,中國有500萬至1000萬男性同性戀者。

可以說,相關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