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捷徑就是學習和總結,讀書是其中之一

人生最大的捷徑就是讀一流的書

人生最大的捷徑就是學習和總結,讀書是其中之一


我以前經常在逛書店的時候不知道如何去選擇一本好書,在線上購書的時候更是眼花繚亂,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有這樣的困惑,面對玲琅滿目的書籍,卻不知該如何下手。有時候當你選擇面變多,你反而不知道選擇哪一本書好了。

第一、那什麼樣的書才算是好書呢?

培根說過:“有些書淺嘗即止、有些書生吞活剝、只有少數書籍才要咀嚼消化的”

我的答案是,

01、能夠啟迪你智慧的書籍算是好書。比如說一些名人傳記

02、對你現階段有幫助的專業書籍,選擇那些在專業領域排行前十的書籍就是好書。

03、流傳最廣的經典就是好書。

如果沒有計劃可以看一下《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這本書》

裡面有句話:

洪鎮洙從來不忘把讀書和專業讀書相結合,他經常先想好下一階段做什麼,再有針對性的去看書,還通過實踐認知到,無計劃的讀下去並不是好的做法,廣泛閱讀應該沿著中心脈絡往下走,這一點很重要。

藉助《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裡的主人公的話。選書應該要給自己做一個規劃,把讀書和專業相結合,針對性地去看書,還要通過實踐去認知書中的話是否適合自己。

我想對於財務狀況比較好的同儕們這樣做比較好。

選書是十分重要的。

夏丏尊說過:“當你讀一本爛書的時候,同時也剝奪了你讀一本書的好時間。”事實上,你選的書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你的“品味”品味這個事兒,看不見摸不著,但並非無跡可尋,它總是在舉手投足,言行舉止這些細微處顯現。也許很多文章都會告訴你如何讀一本書,卻很少有人告訴你如何選擇一本好書!

第二,常見的選書誤區是什麼?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捷徑是讀書,如果細品,就發現這句話還不夠準確,人生最大的捷徑,應該是讀一流的書。選出一流的書,就是我們選書的最終目標。

常見的選書誤區有:

01、跟風

跟風:很多人讀書是沒有主見的。有的人去逛書店,看到大門口擺了一個暢銷書籍,就會去買,也沒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判斷自己是否需要閱讀這樣暢銷書籍。一本書能買暢銷,是市場的導向,就像想學習寫作的人,買上一堆書籍來看,但他從來不去寫,買來這種書籍有什麼用呢?

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藥不能亂吃,書也不能亂讀。你如果跟風買書的話,就會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

02、挑食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你用什麼樣的閱讀來滋養你的心靈,這比你決定每天吃什麼還要重要。

很多人選書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選書就常常跳進挑食的坑,只選擇去讀自己喜歡的書,結果就是精神世界的營養不良。

如果想要達到閱讀的營養均衡,我們建議至少要有三個標準:

首先,最好文科、理科兼備;

其次,最好有用無用結合;

最後要兼顧流行和經典。

生活中,很多人平時愛讀書,但讀的都是偏文科多一些,我們建議大家多讀一些科普類的讀物、理工科的書,這些都有助於我們提高邏輯思考能力。

有用無用結合怎麼講呢?

有的人選書是比較有功利性的,可能是為了升職考試、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會讀工具類的書多一些,比如“如何練好口才”“如何學會寫文案”“如何經營婚姻”等,這些書不是不好,短期內會起到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也容易人讓自己停留在“術”的層面。

“有道無術術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也就是到一定程度上這些“有用”的書就幫不到你了。想要在網上提高一些層次,你必須讀一些“無用”的書。無用的書最能創造價值。比如詩歌、文學、古典、名著,人物傳記,慢慢體會這些人類流傳下來的智慧。

正如梁文道所言,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機會,人生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最後,還要將流行和經典相結合。很多人選書比較容易受到宣傳、作家人設等因素的影響,暢銷書讀的多一點,甚至是讀網絡小說的居多。

存在即合理。流行讀物雖好,但你不能天天吃快餐吧。還是要控制這個度,多讀一些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

什麼是經典呢?常念為經,常說為典。作家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這本書裡,給經典下了14條定義,其中一句是“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

經典就是長讀常新的,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在某一個領域裡,被專業人士認可,經過時間檢驗和讀者的篩選,在今天仍然值得被閱讀的書。

03、脆弱

選書太難了,自我放棄了,乾脆不選了,隨便抓一個人,讓他給你推薦。這就糟了,我們反覆說,人生最大的捷徑就是讀一流的書,大家都在費盡心思琢磨走捷徑,結果你在這自我放棄。

選擇讀什麼樣的書,決定了你能掌握什麼樣的知識,也也決定了你能掌握什麼樣的知識,也由此決定了你能獲得什麼樣的智慧,擁有什麼樣的生活。

讀書最大的意義之一就是幫你開拓未知,所以,不要輕易交出你的主動權。

在豆瓣上,經常有網友列出一些書單,我們柔與韌讀書會也有每天早晚薦書的部分,你都可以跟著慢慢練習。

美國著名管理大師德魯克:“從年輕時開始,每三年要嘗試一個領域,不斷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我們讀書和選書一樣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第三、那麼選書的好方法有哪些呢?

選書的好方法:客觀的數據直接決定了選書的底線、個人的需求間接決定了選書的上線。

硬思維:以數據作為判斷依據。比如第三方數據,像豆瓣、噹噹、京東、亞馬遜、多抓魚這些平臺的圖書數據。

數據比較差的,市場已經幫你做了一次判斷和篩選,豆瓣評分在6.0以下的、噹噹京東亞馬遜差評多的、多抓魚等平臺不收的。你就不要選了,要選那些評分高的,出版次數多的書籍

軟思維:

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入手、識別自己的能力圈、現有的知識儲備量、從熟悉到慢慢升級、慢慢過渡。

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

願意花時間精力、金錢去研究的領域,把領域排名前十的書,花兩三個月的時間一口氣讀完。

我的做法是這樣的:

1.先把自己過去買的書籍,在看一遍,重新梳理一下,畢竟人的記憶有限,可能有的話很長時間沒看就大概忘記了。在看一遍的話,加深印象。好書值得多看幾遍。

2.用自己的書去換別人的書。整合資源。和別人交換資源來看書,節約時間,節約金錢。

3.去學校圖書館或者是當地的城市便捷圖書館看書、借書。(我只有週末才有時間去)

4.在多抓魚和漫遊鯨中買二手舊書。好處就是便宜很多,不好的地方就是,舊書會有別人做筆記的痕跡。

我的選擇是,把手上的實體書看完,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一本一本的買。在微信讀書上,先把這本書看一遍。

把自己的有感觸的句子段落畫出來。在微信讀書上看書有個好處就是可以看到其他很多人對這句話理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對於有些不懂的專業名詞,有些大神也會給出自己的解釋。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微信讀書上看書是免費的。可以節約很多金錢。而且我們也可以利用很多的零碎時間讀書。

我一般會在等車、吃飯的時間看書,把零碎時間利用起來你會發現你也是可以讀完一本書的。

很多厲害的人閱讀量多的簡直數不勝數。毛澤東青少年時期曾把一個圖書館的書都給看完了;查理·芒格不論去哪裡都帶著一本書,他認為只要是手中有書看,就不覺得那是在浪費時間,和別人約會也至少提前一個小時到,坐在那裡看書、看報紙。書籍是我們獲得智慧的鑰匙。

第四、選書的實戰技巧是什麼?

你還可以關注讀書博主問問你欣賞和信任的人在讀什麼,或者去B站看讀書博主的視頻。

還有一個培養閱讀和自主選書的小習慣。就是列選書清單。最左邊一欄寫上書名,後面跟著寫出版社、作者、類別、和選書理由,這些信息可以幫助你快速選定一本書。

列選書清單:

一年閱讀50本書,列出書名、出版社、作者、類別、選書理由。

選書理由:5個要素進行價值判斷(出版社、作者背景、獲獎情況、印刷版次、看推薦序,前言,目錄,後記、部分章節)

出版社:能力不同擁有的圖書資源也不同

作者背景:有學術背景的作者會比較靠譜

印刷版次:加印次數越多越有價值

看書本身:推薦序、前言、目錄、書後記

看書節選:能否能吸引你的眼,留住你的心

讓選書成為一項專業技能。

提升自己從閱讀做起。

第五、如果被困荒島,你只能帶一本書,你會帶什麼?理由是什麼?

我選擇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書。

首先,哈哈哈,我看過了一次了,蠻有味,有讓人在看一遍的衝動。如果我落入荒島了,我肯定要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關鍵問題,可能會讓我不那麼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其次,這本書是帶點玄幻的感覺,會讓我覺得,即使在絕境了,也不要忘了生存的希望,記得還有理想。其實我看第一遍的時候有些沒看懂,多看幾遍對這本書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最後,這本書裡面的蘇菲是故事中的人,但是最後卻能去到現實世界,看到席德這個人。而蘇菲突破書中的世界,也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智慧還有力量才能做到,我想這會給我帶來破局的力量。

後記:如果被困荒島,你只能帶一本書,你會帶什麼呢?歡迎在評論區裡留言,我想看看會有哪些有趣的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