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可望能力很強,叛變為何只有近一千人支持?

放學後的teatime


孫可望什麼德行?!他那是活該!一個卑劣齷齪之徒!!!誰不疏遠他?離開他?最後他的結局,讓他的子孫們都感到寒心。

孫可望其人

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在作戰過程中收養了四個養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

孫可望為長子。1644年8月,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孫可望被封為“平東將軍”(群將之首),另加“監軍”,可節制文武官員。


1647年1月2日,張獻忠在川北戰爭中犧牲。孫可望與李定國率大西軍餘部繼續舉起抗清的大旗。

孫、李繼續抗清如何?正如題主所說——孫可望能力很強。

由於張獻忠的起義失敗,餘部被迫轉移。他們瞅準雲南“沙金洲”土司叛亂的機會,以幫助平亂的藉口,進入雲南。由此取代了雲南政權。

孫、李二人可謂“文武雙璧”。

政治經濟上——孫可望作為“長兄”,主管治政。他採取“與民休養”的政策。他

獎節孝,復鄉飲,浚海口,省耕省織,凡有利於民者無不備舉。外則土司斂跡,內則物阜民安。

這不僅充實了大西軍的糧倉,而且緩和了當時百姓、地主階級與大西軍之間的關係。政權也因此得到穩固和加強。

軍事上——1651年,“馮雙禮”率軍由貴州進入湖南,一路攻克銅仁、麻陽、平溪、便水、大小梭羅、沅州。並活捉清將“鄭一統”、知州“柴宮桂”。

李定國率軍攻克靖州、武岡州、長沙……。除嶽州、常德外,湖南州縣基本上收復。

這樣,孫可望所率的大西軍是諸多抗清力量中較為強盛的一支。

多好的一支隊伍啊!兵強馬又壯。但由於孫可望的卑劣行徑,將士們都離他而去。

①孫可望陰謀篡位

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後,明朝實際上已經滅亡。但仍有忠明將士扶植崇禎後代立為國君,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歷史上把明朝後裔建立諸多政權的時期稱為“南明”。

1646年,桂端王之子朱常瀛之子朱由榔稱帝,是謂“永曆皇帝”。

在今後的作戰方針和作戰部置上,孫、李二人產生了分歧。孫可望堅持養父張獻忠的路線,繼續抗明。

而李定國堅決反對。理由有三:

①現在清強而明弱,清軍才是“大敵當前”。與明戰意義不大。如果再與明軍廝殺,則會使清軍坐收漁翁之利。

②由於清朝初級的民族高壓政策,致使民族矛盾迅速上升。反清更容易得民心。

③闖王李自成與張獻忠都是與清軍作戰中犧牲。反清更能鼓舞士氣。

所以李定國主張聯明抗清。但由於孫可望的偏執、專橫,李定國欲拔劍自刎。眾將一齊跪地高呼“擁護李定國的建議”。

孫可望這才同意進兵雲南。可永曆帝年幼無能,實際上成了孫可望的傀儡皇帝,給了孫可望“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以此來壓服李定國、劉文秀等人。

他先是逼迫永曆帝讓他繼承張獻忠的“秦王”封號,其後更加狂妄自大,獨斷專行,儼然以皇帝自居,甚至規定一切衙置的稱謂前都要加個“秦”字。

孫可望對永曆帝也極盡奚落和侮辱。名義上是大西軍打著南明的旗號,依附南明,可實際上是永曆帝寄人籬下。

永曆帝實在忍受不了了。這樣下去,遲早有一天自己的帝位會被廢被奪。便派人持密詔讓李定國前來“救駕”。

消息洩露,孫可望對永曆帝的18位大臣嚴刑拷打,並逼迫永曆帝下詔處死了他們(史稱“十八先生之獄”)。

1656年,李定國將永曆帝接到昆明。

②孫可望妒嫉心太重,甚至不惜手足相殘。

1652年,李定國在桂林之戰迫使清定南王“孔有德”兵敗自焚,一時聲名大震。孫可望大為不快,表面上奏請封李定國力“西寧王”,背地裡派馮雙禮對其暗中監視。並派一支人馬尾隨。妄圖找個機會除掉他。

次年,李定國在衡州殺死清軍悍將敬謹親王“尼堪”。


李定國兩挫名王,接連收復幾十個州縣,聲震天下。孫可望見李定國戰功赫赫,非常嫉妒,便想借機除掉他。

1653年,孫可望率軍到達沅州,以命令李定國來沅州議事為藉口,準備下毒手。李定國得到可靠消息後,正猶豫間,孫可望三天下了七道命令。李定國這才確認他居心叵測,於是返回廣西。

1654年,李定國在“新會”與清軍作戰。隊伍受到瘟疫傳染,且清軍又大舉增援。李定國向孫可望求援。孫可望不發一兵一卒,坐視李定國的失敗。並派4萬多人阻攔李定國向貴州靠攏。

孫可望公開對李定國舉起屠刀

1657年,駐於貴州的孫可望撕下虛偽的面具,公開進攻駐於雲南的李定國。力量對比:孫→十萬,李→三萬。李定國在“交水河畔”以逸待勞。

雙方軍隊還未接觸,孫可望突見前軍大亂,紛紛後退。由於平時李定國團結士卒,將士樂於效命。而孫可望蠻橫殘忍,以至人心向背。前鋒將領“白文選”投奔李定國了。

孫可望大怒,親率大軍強行渡河。上岸後雙方激戰。這時,左軍主將“馬唯興”也陣前倒戈了,抄其後路,前後夾擊。

餘下將士也本來大多心向李定國,又見白、馬改變陣營,於是紛紛脫掉號衣,扔下兵器,跪地高呼“歡迎晉王(李定國在大西軍的封號)!”

孫可望見軍心已變,拔馬便逃。所率十萬大軍最後只剩5O餘騎及幾百士兵隨其逃走。

孫可望兵敗降清,下場更加悲慘。

孫可望兵敗,但並不甘就此退出軍政舞臺。逃到長沙後,投降了清朝。並向清朝詳細繪製了永曆的地圖,暴露了永曆朝的全部底細。並言“願偕諸將進討”,以“效奉國初心”

清朝給了他相當高的待遇——封其為“義王”,在長沙舉行冊封典禮。孫可望到達北京,達官顯爵出城迎接,順治帝在太和殿親自接見。孫可望紅極一時。

由於孫可望的出賣,永曆朝和西南抗清聯軍遭遇失敗。永曆帝逃到緬甸。後吳三桂逼迫緬甸王交出永曆帝,將其殺害。

此時西南大局己定,永曆帝已死。孫可望於清廷已沒有利用價值。於是清朝藉著孫可望欲用公家驛傳運弟弟北京團聚以及放債取種為藉口,對其一步步打壓。

此時孫可望已經失勢,處境越發難堪,地位逐漸卑微。1660年,孫可望被迫上疏請求辭去“義王”封爵和冊印。但清廷認為①孫可望的“義王”虛有其名,撤不撒無所謂。②以李定國為首的明軍餘部仍在邊境作戰。削去其爵位不利於招降。所以仍然保留了他的爵位。

孫可望既保留了爵位,但同時又是一枚棄子。在對待孫可望的結局上,清廷可說是下了一番功夫,發來一個措辭大有講究的聖旨:“孫可望死啦!”。其他沒有更多的說法,官方的說法是“病死了”。究竟怎麼個說法?至今也不知道。有些史學家說“可能是隨清軍出獵時射死的”,有些說是“封為義王,縱酒而死”。


這就是孫可望!初始治國有方,兵強馬壯。但由於野心篡位,致使人心相背。又由於嫉妒心很重,手足相殘,致使眾叛親離,所率十萬大軍全部投奔李定國,僅剩不到一千人隨他逃去。再由於變節投降,成為棄子後,卑躬屈膝,如同蚯蚓。連個怎麼個死法,後人了無從得知

這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於他,我感到噁心。不想做過多評論,就用八個字來概括他——可恥、可恨、可悲、可憐!


衡陽泉湖人歷史觀


孫可望能力強不假,不過在他叛變降清之時,可沒有近千人支持。在於李定國大戰之後,他只是帶著妻子兒女和極少數隨從狼狽而逃。沿途城市守將對他也拒不接納,閉門不讓孫可望入城。可以說,孫可望兵敗降清之前,已經是成為喪家之犬,走頭無路。但這些都是他自己咎由自取,怪不了他人。

國主孫可望

孫可望是陝西人,早年張獻忠在陝北起義之時參加義軍。與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三人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排行老大。說起打仗來,孫可望算得上相當不錯,他也因此成為張獻忠看重之人。在大西政權建立之後,孫可望成為眾將之首。

此後,張獻忠在西充鳳凰山一戰中戰死沙場,孫可望則接過大西政權的指揮權,成為大老闆。為躲避清軍鋒芒,孫可望兵進貴州、雲南,並定都於昆明。改年號為“興朝”。

矛盾的誕生

孫可望雖然是大老闆,但是在內部並沒有絕對的權威。他與李定國之間有著根本的意見分歧,李定國認為清朝是最大的威脅,而且老國主張獻忠也是死於清軍之手,因此他希望“聯明抗清”。這一點得到了大部分將領的認同,不得不說李定國的大局觀是相當不錯的。

而孫可望的意見則剛好相反, 他希望繼續與明軍周旋,保住已經獲得的土地,成為一方割據勢力。不得不說,他的眼光確實不行,唇亡齒寒的道理都沒整明白。只是最後李定國以死相逼才使得“聯明抗清”的戰略通過。可以說,在此時孫可望已經失去部分人心。

而在之後的實施過程之中,孫可望也只是在做表面功夫,他所想的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從政策制定,到真正的“聯明抗清”,這期間花了5年時間。

由嫉妒而擴大的裂痕

話說李定國是堅定的“聯明抗清”的名將,孫可望在弄各種小動作之時,他在雲南進行各種改革,並訓練出一支新軍。在之後的戰爭中,李定國取得桂林、衡州兩次大捷,斬殺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敬謹親王尼堪,擊敗數十萬清軍,收復數千裡土地,為抗清事業打開了良好的局面。

這就讓孫可望看不下去了,他對李定國不但扣發犒賞銀,還阻止永曆帝封他為西寧王。更是密謀除掉李定國,孫可望率領自己的“駕前軍”前去攻打李定國,而李定國為了顧全大局,選擇了退避三舍。放棄了辛苦打下來的湖南之地。只是孫可望好死不死的剛好碰到前來的清軍,被殺得大敗,將倖幸苦苦拿下來的地方全部丟失。

自食惡果

除了對李定國的步步逼迫,孫可望對於南明皇帝永曆也是毫不客氣,先是強迫永曆封他為“秦王”,自己以皇帝自居。又對永曆百般侮辱,使得永曆實在無法忍受,最終去找了李定國。

李定國一直以來都希望與孫可望和好,共同對抗清軍,因此派了孫可望舊部孫虎前去說和,沒想到的是孫虎也不是什麼好人,直接在孫可望面前搬弄是非,結果孫可望引兵14萬討伐李定國。只是令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多年的野心和內戰行為,早已使他失去了人心。

戰爭還未開始,手下將領馬進忠、馬寶、馬惟興等人就密謀幫助李定國,所以他的失敗是註定的。以14萬兵力對戰李定國的3萬人,結果只帶著十多騎逃出來。而且連東山再起的機會也沒有,沿途守將也受夠了他,最終眾叛親離,投降清朝。

然而在清朝,他也沒有討到好,在被利用完之後,也落的個兔死狗烹的下場,在打獵時被清人射殺。

大山侃史

對於孫可望的結局,這完全是他自己的咎由自取。本就處於弱勢一方,不想著團結各方勢力,一致對外,反而只知道惦記權位。眾叛親離對他的結局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不得人心者何以得天下。在他死後,子孫也沒有享受太久的餘恩,在康熙年間,清朝取消了孫可望家族所有的世襲爵位,孫家也在那個時候退出歷史舞臺。

我是【文史侃大山】,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吐槽。一起討論歷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孫可望是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中的重要將領。在張獻忠犧牲以後,率軍攻佔雲南、貴州,聯合南明永曆政權,建立了堅固的大西南抗清根據地。

明末清初的風雲人物—孫可望

孫可望在大西南抗清鬥爭中,功勳卓著。尤其是在清軍肆虐神州之際,孫可望於1652年初主持了一次針對滿清的大反擊。孫可望坐鎮貴州,派李定國、劉文秀各率一路兵馬,兩路出擊。劉文秀橫掃四川,打得清軍抱頭鼠竄;李定國席捲廣西、湖南,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隨著抗清鬥爭的形勢不斷好轉,孫可望的威望不斷增高。由於孫可望個人的文化素質不高,對天下大勢沒有清醒的認識;他的個人野心不斷增強,自立為帝的慾望越來越強。

由於南明永曆朝廷的腐朽無能,在各地戰場上一路潰敗,最終只能投靠孫可望領導的大西軍。這更引起了孫可望對南明永曆朝廷的極度蔑視。

南明朝廷中一部分文臣人品低下,毫無廉恥,為了達到自己攀龍附鳳的個人目的,不斷攛掇孫可望廢掉永曆,自立為帝。這也是孫可望野心大漲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大敵當前的局面下,孫可望欲圖自立的野心,受到了李定國、劉文秀等人的堅決抵制。這引起了孫可望的深深不滿,開始對李定國、劉文秀進行打擊報復。

大西軍重要將領—劉文秀

孫可望借劉文秀驕傲輕敵、兵敗保寧之機,撤去劉文秀的職務,奪取劉文秀的兵權,讓劉文秀到昆明閒居。

南明著名抗清將領李定國

李定國在抗清戰爭中戰績非凡,威名顯赫,引起了孫可望的嫉妒和猜忌。孫可望從個人私心出發,暗中不停地拆李定國的臺,破壞李定國的軍事行動,致使李定國幾度功敗垂成。

隨著孫可望個人野心的不斷膨脹,大西南抗清大軍終於走到了內訌的地步。

南明抗清的軍隊在訓練

孫可望要取代南明,自立為帝,李定國、劉文秀堅決反對。雙方撕破臉皮,開始以武力對抗來解決問題。

孫可望率十幾萬大軍去消滅李定國和劉文秀。當時,李定國、劉文秀只有兩三萬軍隊,勢單力孤。孫可望認為自己可以一舉蕩平他們,就事先準備好一批捆綁囚犯的刑具囚籠,告訴人們:這是我特地為永曆帝、李定國、劉文秀等人準備的。

可是,孫可望的部下白文選、馬寶等將領都是長期與李定國、劉文秀一起浴血奮戰的生死戰友,他們不滿孫可望挑起內訌,自相殘殺,已經和孫可望不是一條心了。

南明軍隊擅於用象陣作戰

戰鬥打響以後,孫可望就佔據了上風。眼看李定國一方就要失敗了,白文選等人憤怒地發動了兵變。一時間,孫可望的部下軍隊瞬間回過味兒來,都投奔到李定國的麾下。

孫可望驚呆了。好一陣子,他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無可奈何之下,孫可望撥馬而逃.

李定國、劉文秀大勝之後,並沒有對孫可望趕盡殺絕。而是希望孫可望能夠回心轉意,重回抗清大軍。李定國派人把孫可望的妻兒家眷都給他安全護送過去,勸孫可望回頭是岸。

但是,孫可望絲毫也不領情。

此時的孫可望就像輸急眼的賭徒那樣,準備孤注一擲了。他對身邊僅存的幾個部下說:這是我的奇恥大辱。我決不吝惜頭上這些頭髮,我要投降滿清,借清軍之手來收拾李定國他們!

於是,在強烈的報復心理支配下,孫可望喪心病狂,投降滿清,成了可恥的漢奸。他把大西南抗清根據地的所有虛實情況及重要軍事情報,詳細地告訴了洪承疇等清軍將領,給南明的抗清鬥爭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惰性人兒


個人認為有三個原因: 一是孫可望降清,是因為他和另一抗清名將、大西軍二號人物李定國發生了矛盾,雙方發生激戰,但最終孫可望大敗,他壓不下失利的怒火,跑到長沙,投降清朝,妄圖借兵復仇。他這樣不顧民族大義的行為必然得不到大部分抗清幾十年的部下支持的,畢竟大部分人是不願做漢奸的。

二是孫可望和李定國原來都是張獻忠部下,而李定國忠貞愛國,深得民心軍心,而且大部分孫可望的部下都和李定國共過事,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孫可望部下,二選一必定大部分願意跟隨李定國而不是他孫可望。

三是當時南明在李定國扶助下還有不俗的實力,大部分將士對抗清還抱有信心,所以都願意跟著李定國,希望有朝一日能打退清兵,收復大明。我們現在常說信心比金子還重要,就是這個道理。


老周談古論今


出賣南明永曆朝的孫可望之作用不亞於鄭芝龍。孫可望兵敗交水(今沾益)後,於是徹底拋棄大西軍的抗清事業,十月,僅率二十幾員將領及數百名兵卒赴長沙降清。他盡吐永曆朝虛實 ,“以雪望深仇” ,並奏請發兵進取西南,願“偕諸將進討”,以“效奉國初心” 。由於孫可望的叛賣,永曆朝的底細全部暴露,而最終被清朝消滅。

雖然她的能力還可以,但是,號召能力不如晉王李定國,所以他的部下都不響應他,

再者,明朝都到那個份上了,立場不堅定的已經被洗刷掉了,留下來的士兵基本上都是很忠心的


小雨她爸的歷史講堂


在南明大權在握的秦王不當,跑到韃子那邊當無權的義王,還被韃子射死。落得個晚節不保的罵名。


愛二十七


不知道你在哪裡看到的這個記載,我看到的是孫可望與李定國內訌兵敗,帶五十餘騎逃走。而且他的部下很多將領不願內戰,更不願投降滿清,能有一千親信算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