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受過生活磨難的“老三屆"返鄉知青有著怎樣的奮鬥歷程?

“老三屆”,一個鮮明而響亮的時代符號,見證了社會變革的一段過程,將被永遠地記入史冊。這一代人大都出生於全中國解放前後二、三年,屬於66一67一68屆高、初中生。

經受過生活磨難的“老三屆

(“老三屆”是一段抹不去記憶的歷史符號)

“老三屆"學生,近一半人出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他們的生活歷程曲折而複雜。最能體現特徵的是中、小學時代的庚子大旱年,正是大鍋飯公社食堂化,餓得娃娃們皮包骨。

小杰,60年13歲的高小畢業生,媽媽勞動時不慎左臂骨折,爸爸遠在外地教書。母子二人相依為命,他怕上學遲到,急忙去食堂領好了飯湯,路上不小心打碎了飯罐子就哭著回家。

他餓著肚皮到離村五里路的完小去上學,直到下午五點鐘回家,在村西三里野地找到媽媽。只見她駕著“鷹板”,脖頸上掛著布袋用右手挖野菜,回家後胡亂搞了兩碗菜湯當做晚飯吃。

生活的艱辛,使他懂得了母愛的珍貴。那時的萌萌少年,映求飼養員給了一頭小黃牛,自個兒套著架子車拉上母親,雨後繞道十多里路去小鎮尋醫療傷。人們誇他小有能耐,他卻說家境苦澀。

母親自傷後一直多病,不久病重離世。去世前母親叮囑兒子好好唸書將來考大學。後來父親續絃,他如孤兒,被寄養在小姨家繼續上學。由於大旱饑荒,許多同齡人紛紛跟風輟學回家務農。

小杰因現實家境以及家教薰陶,堅持一步步艱難地走下去,直至高中畢業時撞上了史無前例的“文革”運動,“混鬧”了兩年後,同全國的“老三屆”學子們一樣上山下鄉,繼續接受“再教育”。

經受過生活磨難的“老三屆

(返鄉回村的知青農民照)

他是返鄉知青,由於家庭成分以及父親一些歷史問題,所以回村以後受到了不少屈辱和歧視。口眼歪斜的生產隊長專找小杰蒫縫,派他鍘草起圈拔棉杆,裝車拉糞挖玉米杆……重活留給他幹。

史無前例的運動,徹底打碎了小杰為母爭氣的大學夢。如今的他,只能默默無聞地做個小黃牛幹活。學生時代,他酷愛數理化,對文學也很偏愛,還想學點中醫,於是勞動之餘常常翻閱。

象小杰這樣標俊小夥年屆婚齡卻在當地難覓佳偶。後母是四川人,下川為繼子“領”了個小媳婦成婚。這一年,村裡因無高學歷人,老貧農推薦他當上了民辦小學老師,平生第一次雙喜臨門!

民辦教師其實是那個時代記著工分的特殊農民,比農村商店售貨員的地位還低。他們每月拿公社4、5元補助貼用,但必須全天住校,農忙時還須帶領學生到生產隊支農或上工地邊教學邊勞動。

經受過生活磨難的“老三屆

(77年冬月的高考試場)

六年後改革開放春回大地。國家恢復了停辦十年之久的大學招生統考。這一喜訊如春雷炸響,驚醒了千千萬萬各行各業的大齡青年,限定30週歲外均可無條件報考。當年的“老三屆”基本囊括。

小杰約同木匠李子、泥瓦工辛善和飼養員大牛,四個本鄉青年一起參加統考。除了辛善外,三人都在次年春季分別被彔入三所大學的理工醫農科系,同小學弟一起完成學業,走上了工作崗位。

經受過生活磨難的“老三屆

(“老三屆”的同窗三友合照)

他只是千萬個“老三屆”中的一分子。被“起死回生”的他們奮戰在祖國的各行各業為國爭光,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們從事工農兵學商,或成為教師科技人員,有的甚至做成政府各級領導人。

如今的“老三屆”們,認真地完成了使命,大多已退休步入了七旬殿堂。他們言傳身教悉心培養桃李或教育子孫,大都成為國家的棟樑。時代的符號一一老三屆,將永遠跓留在歷史的長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