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窯燒瓷歷史


耀州窯燒瓷歷史

1984年到1997年期間,由考古研究所的專人組成的考古隊,進行了長達14年的連續朝系統性發掘,發掘面積達15000平方米,唐、五代、宋、金、元各代磁窯和作坊均有近百座,出土陶瓷標本100多萬片,其中完整和可復原器物數萬件。還在原料加工場、堆料場、晾坯場、堆貨場、窯穴,以及大量的作坊具、模具、窯具、支燒具等,並且揭示出唐、五代、宋、金、元明五個時期的文化層,確定了窯場800多年的燒造史,將該窯的燒造史提前了200多年。

前面一篇文章老卞跟大家聊了一下唐代的燒造歷史,那今天老卞就跟大家來繼續聊一聊剩下幾代的吧!

五代層是北方青瓷燒造的首次發現,找到了五代談天青瓷和“官”字款青瓷,不僅填補了北方地區該段制瓷史的空白,同時澄清了傳世的“東窯器”問題,找出了唐至元明各時代耀瓷的特徵,系統地解決了其時代區分問題。


耀州窯燒瓷歷史


耀州窯的第二期五代,瓷器以青瓷為主流,青釉有灰青、青綠、天青、淡天青等色調。兼燒少數黑釉、醬袖瓷,及白釉褐綠彩瓷。器胎可分為黑胎和白胎兩類。黑胎呈黑灰或鐵灰色,胎體外施有白色化妝土,化妝土上再施青釉,白胎出現較晚,呈白色或淡灰白色,一律不施加化妝土,釉層直接掛坯上,其數量比黑胎要少得多。


耀州窯燒瓷歷史


五代的器物多酒具、荼具和餐具。主要有以釉裹足為特徵的花口碗、盤、洗、高足杯、柳鬥杯、多曲盞、盞託、套盒、瓶、杯口曲流壺、罐、小口三足孟、香薰爐等。器物造型由唐代的豐滿大方變為秀美精緻。器口多花口,器壁往往多曲折,器足多外撇,各種造型多以仿晚唐和五代的金銀器為特徵。有些器物還往往飾有紋樣,採用劃花、剔花、貼花手法進行裝飾。在五代青瓷標本中,發現了10多片刻有“官”字款的器底,還發現有裝飾龍、鳳紋圖案的器物標本。


耀州窯燒瓷歷史


那麼五代時期的胎釉又有什麼特點呢?五代時期的青釉瓷在該窯產品中已佔主流,經過對其製作工藝的改進和提高,所燒製的青瓷已經相當成熟。此時的青瓷有黑胎和白胎兩類。

黑胎器,胎呈深灰、黑灰、鐵灰、黑等色,胎質比唐代細密,但含鐵量很高。為了使較黑的器胎不影響青瓷的外觀質量,五代工匠在此深色器胎外表施有一層較厚的白色化妝土,然後在化妝土上再施青釉。黑胎青瓷器的青釉,在製作上也比唐代精細,而且還去除鐵質粒的措施,所以燒出的青瓷器表面多見不到唐器中常見的黑點狀鐵斑。此類胎的青釉瓷或呈暗藍的天青色,或呈微灰的湖青、湖綠、湖藍等色。青釉的玻璃質晶瑩透明度好,常有細開,施釉的部位不僅為器物通體的內外,而還包括器物的整個底足和足底,此種施釉的方法又被稱為“裹足釉”,即用釉裹足之意。


耀州窯燒瓷歷史


白胎器,出現在五代稍晚時期,其胎體的壞泥過精細淘洗,質地相當純淨,器胎也相當白。五代的此種白胎,從瓷器標本的斷面觀察,呈潔白或白中略灰色,是該窯各時期青瓷中較白的瓷胎。但胎的緻密度較以後的宋器要差,均勻的程度亦稍差。這種五代的白胎青瓷器坯體的外表一律不加白色化妝土,青袖用料均直接施於坯體之上,釉多呈淡青、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數呈湖青和湖綠色。瓷釉的透明度好,亦有開片,是該窯歷代所燒青中釉色最為淡雅的瓷器,從出土器物看,數量較五代黑胎青瓷要少得多。

從五代青瓷發展的時間序列看,黑胎器在前,是晚唐時期黑胎青瓷的發展和繼續;白胎器在後,是五代晚期青瓷器製作工藝上的突破性發屢。白胎器的施釉部位亦是通體滿釉,但底足施袖情況比較多樣。或是與黑胎器相似施裹足釉;或是底足施裹足釉後將底足釉刮除,在刮除的底足刷有紅黃色的漿汁.燒成後具有類似火石紅般明顯的黃燈色。從五代青瓷兩種胎器的施訕方法觀察,白胎器先採用黑胎器的工藝施訕,進面又發屢出新的工藝和方法,併為宋代耀瓷的施袖.IL乞奠定了基礎。

耀州窯燒瓷歷史


耀州窯的第三期宋代,這一時期可分為北宋早、中、晚期和南宋四段,是該窯青瓷燒造的鼎盛期。以北宋中、晚期所燒色調穩定的橄欖釉青瓷為代表,兼燒少量黑、白、醬釉及兔毫、油滴結晶釉瓷。器胎比唐代和五代精細,以中期的淺灰白色胎最為均勻細緻緊密。

器物中碗、盤、碟、盞、洗、壺、罐、瓶、燈、盒枕的造型秀美多樣化,同時新增加了蓋碗、供盤、花插、花盒、鳥食罐、帶座燈盞、鏤空燻爐、等新的器物此時期,凡是瓷器製作的餐具、酒具、茶具、化妝具、照明具、陳設具、醫藥具、棋具、樂具、供具、等器物種類應有盡有,造型優美秀麗,器類完備多樣化。

在裝飾於法上又創造了獨具風格的刻花和印花新工藝,其刀鋒犀利,圓活生動,紋樣流暢,活潑多樣,具有一種獨到的淺浮雕美感,被譽為我國宋代刻花青瓷和印花青瓷之冠。宋代耀州窯青瓷的鼎盛發展,還表現在裝飾圖案的豐富多彩和紋樣題材的多樣化方面。目前已見的該期紋樣圖案約有200多種,比如說有花卉草木、瑞獸珍禽、昆蟲蝶娥、水族魚類、佛教造像、各類人物、歷史故事、庭園山石、流雲水波等等。每一個大類中又有多種紋樣陽案,其紋樣之豐富和題材之廣泛,在同時期各著名窯口中可以說是唯一的。


耀州窯燒瓷歷史


耀州窯的第四期金代,可分為金前期和金後期兩段。前段以燒製豆青釉和月白釉青瓷為主。器胎灰色或淺灰色,且往往略呈現出灰棕色,胎土的顆粒均勻,質地細密,但比典型的宋胎顆粒要大,反映出加工工藝不夠精細的特點。後段以燒薑黃釉青瓷為主,器物多數為實用器,以碗盤為大宗,還多見碟、蓋碗、瓶、壺、罐、燈、盒等器類。器壁比晚宋明顯加厚,口唇厚。器足由宋代的窄圈足由窄變寬,以圈足內牆外斜為該時期的整體特徵。造型趨向渾圓耐用。花口瓶、獅座燈、三足鼎爐之類的供器和祭器明顯增多。刻花印花裝飾工藝的圖案趨於簡練,主題紋樣往往飾於開光圖案中。金代後期青瓷器的燒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器胎多呈土灰色和淡土黃色,瓷袖多呈薑黃色或黃綠色。在碗盤圓器類的器內心,多見刮削出無袖圈的現象。裝燒方法從一器坯一匣缽,以燒成精器,發展成多件器坯疊裝在一個長筒匣缽中,以增加產品的數量。鼎盛一時的宋代耀州青瓷,到金代後期,其制瓷工藝則表現出明顯的衰退趨勢。


耀州窯燒瓷歷史


耀州窯的第五期元明代,這一時期可分為元代前期、後期、明代三個階段。元代前期以燒製薑黃釉青瓷為主;元代後期以燒製白地黑花為主,同時也有黑、白、醬、茶葉沫釉瓷。出土的器物有高足杯、把足碗、折腹盤、大肚子玉壺春瓶等日用瓷器。裝飾工藝由刻花和印花向繪畫裝飾轉變。

到了元代後期和明代,耀州窯燒製的瓷器不再是曾經名揚中外的耀州青瓷,而是改為宋金時期長期受到民間歡迎的磁州窯系的白地黑花瓷。經歷數代北方青瓷的代表性窯場,就這樣由創燒開始,經歷了成熟、鼎盛、延續、衰退的發展過程,到明代中葉最後停止了燒造,結束了它的窯場發展史。


耀州窯燒瓷歷史


另外,黃堡的耀州窯場到金元時期,因為數百年的長期燒製,原料和燃料均大量消耗,埋藏較淺的瓷土坩泥和煤炭數量大減。為降低成本繼續進行傳統型的制瓷生產,耀州窯在維持黃堡鎮原有窯場燒製的同時,又在黃堡鎮以東一二十公里處的上店、立地坡和陳爐等地興建了新窯場。到明代中葉黃堡鎮的耀州窯場終燒之後、立地坡和陳爐仍繼續燒瓷。特別是陳爐鎮窯場,曾譽有“爐山不夜”之譽稱,是黃堡耀州窯之後西北地區燒瓷數量最大的陶瓷基地,至今還保留有相當多的傳統制瓷工藝。近些年前來考察的中外學者和陶藝家可說是絡繹不絕。陶藝界多認為陳爐窯場匠人的拉抷輪制技術是國內最優秀的,其工藝應是耀州窯輪制工藝的真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