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省吃儉用“一輩子”不捨得吃不捨得花,旅遊也不捨得,一直攢錢人活著是為啥呢?

揹包的小宇


分兩種,一種是有能力花錢卻不花;一種是努力攢錢不花只是為了生存

1、先說第二種,相信很多人對自己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他們常說 “你要攢點錢,以後要花錢的地方很多”,“你不攢點錢怎麼行,錢是攢出來的”,對於我們父母那一輩人來說,賺錢就等於攢錢。

這句話是重點:賺錢等於攢錢,或者說攢錢就是賺錢

在改革開發之前,社會中貧富差距不大,計劃經濟的體制讓每個人收入都差不多,人們也沒有獲得財富多餘的渠道,當生活中突然出現棘手的事情,要用一筆錢的時候,這個時候只有靠攢錢;漸漸當你想到未來要應對很多這樣的突發狀況,你攢錢的習慣就成為你的一種意識,這是一種自我保障,尋求安全感的意識,特別是我們國家社保保障不完善的情況下,人們攢錢的需求就更急迫。

所以說,對於生於60年代,或者更早的人來說,他們曾經是“窮怕了”,他們深知“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那個年代也沒有今天如此便捷的金融透支方式,賺錢的途徑更是沒有,所以在父母一代人心中,攢錢就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現在很多年輕人買房的首付,通常都是父母攢錢一輩子的結果。

2、來說第一種,有能力花錢卻不花,明明有很多錢卻還處處捨不得花錢,這是什麼心理?

這其實就是一種守財奴的心理,小說中像葛朗臺,潑留希金那樣典型的吝嗇鬼,這是一種病態心理,擔心財富的陡然流失,對財富的保管痴迷,他們賺錢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得到心理滿足感,他們不信任周邊事物,唯有金錢能讓他們踏實。

有新聞報道某貪官,平時非常節儉,甚至連妻子買過來的垃圾袋都捨不得扔,但是在被抓後,發現他的家裡藏有名貴衣服百餘件和琳琅滿目的貴重物品,這些東西他自己從捨不得用,也不會送家裡的親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