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那得清如許”中的“渠”不是渠水,你理解對了嗎?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膾炙人口,寓意深刻,為世人廣為傳頌。現在被編入語文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中。

一位老師在給學生解讀這首詩時說:“渠是水渠,這裡指池塘的水……”

後來,我問過不少人,也都認為這裡的“渠”是水渠或水渠裡的水。”

咋一聽,這樣的解釋順裡成章,但實際上,這個解釋是不正確的。

“問渠那得清如許”中的“渠”不是渠水,你理解對了嗎?

“渠”在古漢語裡是一個第三人稱代詞,它、他或他們。在“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詩中,“渠”是代詞它,指首句中的“半畝方塘”。

這種用法在古詩文裡有很多,如唐朝詩人寒山《詩三百三首》的“蚊子叮鐵牛,無渠下觜處”中的“渠”也是代詞它,指上句中的“蚊子”。

東漢著名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有一句話“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中的“渠”是代詞他,指“焦仲卿”。

唐朝詩人杜甫《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中有一句“回頭指大男,渠是弓弩手”中的“渠”也是代詞他,指上句中的“大男(大兒子)”。

“問渠那得清如許”中的“渠”不是渠水,你理解對了嗎?

“渠”的這種用法,在一些方言中,至今還有所保留。韓少功的著名的尋根小說《爸爸爸》中,主人公丙崽是個白痴,湘西話叫“寶崽”。丙崽在外被人欺負了,他的母親便會用湘西土話在村子裡罵:“渠是一個寶崽,你們欺侮一個寶崽,幾多毒辣呀。在這裡,“渠”是代詞他,指“丙崽”。

古今文字相通,但意義和用法卻有很大的區別。當下的統編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數量較之以前有所增加,除了課文外,還有不少放在了語文園地裡,除了過去為我們所熟悉的古詩文外,還增加了一些人們“不常見”的古詩文,這對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雖不要求教師精講,不要求學生細讀,但是也不能浮光掠影的走過場,囫圇吞棗,望文生義,用現在的字面意思進行註解。這就要求教師教學時,不但要藉助工具書、參考書,查找文字本來的準確用法,也要讓學生養成藉助工具書等學習、理解古詩文的方法,至少要準確瞭解每個字的本意,正確理解每一句的含義,而不能鬧出“問渠”就是“詢問渠水”的笑話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中的“渠”不是渠水,你理解對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