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新泰 石萊鎮

石萊鎮位於新泰市西南部,距新泰市城區35公里,總面積166平方公里,轄69個行政村,人口6.5萬。

石萊又名石城,1947年為泰寧縣石萊鄉、華村鄉,1952年屬新泰市第八區,1958年為石萊公社,1984年為石萊辦事處,1985年分為石萊鄉、放城鄉、木廠峪,1994年撤鄉建鎮,2007年2月與木廠峪鄉合建石萊鎮。

境內白馬山,奇峰峙立,峻拔蔥鬱,遠望群峰,儼然浴後少女仰臥休憩,渾然天成,俗稱“玉女峰”。山內有石城寺遺址,寺內有千年銀杏樹,有“七摟八拃一媳婦”的傳說。白馬山物產豐富,銀杏果、柿子、核桃、冬棗、中藥材遠近聞名。

白馬寺,又名石城寺,始建年代不詳。因寺處幽谷,四周高山峻立,形同石城,故名。《重修泰安縣誌?卷二》記載:“石城寺在縣東南百五十里白馬山,又名白馬寺”。白馬山海拔438.3米,群峰聳立,峭崖危峻,滿山松柏蔥鬱,到處飛瀑流泉。至元二十九年(1293年)《重修石城寺碑》載:“出石萊村山行六七里,漸入佳遊,輔以蟠木古滕,雜以黃楊對蔭,隨其斡旋之勢,石似臥虎之威,景物優遊絕乎塵世,古今之勝於斯盡矣”。當年石城寺,寺院建築恢弘,古樸典雅,前有鐘樓,後有大殿,東西各有廂房,寺東有泰山行宮碧霞元君祠,香火旺盛,遊人如織,每逢山會,商客雲集,惜這些古蹟,都毀於“文革”。如今已修葺一新,整修後的石城寺,仿古鐘樓,硃紅廟牆,月形大門,石桌石几,遊客新居,碧霞祠、放生池煥然一新。

寺內有銀杏樹3棵,呈鼎立之勢。中間一株高39米,胸圍9.6 米,樹冠覆蓋面積1.28畝。據專家考定,此樹有三千多年曆史,被譽為“銀杏之王”,為山東第二(第一莒縣)。

將軍寨位於石萊南河大橋西南百米處,有一土築平臺,高50餘米,面積十餘畝,相傳是《西廂記》中的白馬將軍杜確鎮守的營寨。孫飛虎兵困普救寺(今木廠峪鄉龍潭寺)時,張生投書求救,白馬將軍率軍解圍,就是從這裡發兵的。前幾年村民在此出土了兵器、金印、古陶等文物,證明過去確係兵營。

釣魚臺位於寺西300米處的大河東岸,臺高約30米,長百米,臺下有淵,深五、六米,遠望藍水湛湛,波光粼粼。在釣魚臺頂端的懸崖上,一株株翠柏盤曲扭結,如無數蒼龍探身崖上。

放生池位於寺之東南隅,廣數畝,四周以石壘砌,池水清清,魚遊淺底,池中央有一“經幢”,高約兩米,須彌座,六稜形,上有仰蓬浮雕,顯得玄奧而又神秘。

臥龍柏在寺北通天峪,背崖西澗,長十餘米,似虯龍臥澗。每當朝暉夕陰,雲湧濤奔,如巨龍橫空出世。遙望似奮鬣楊髻,忽隱忽現,巨爪出沒其中,鱗甲欲動而止。

石猴坡位於寺北1公里許。坡上有奇石如猴,似立似坐,如臥如行,像群猴嬉鬧,維妙維肖。北坡有二大石猴,形態乖巧伶俐,現僅存一隻。

古井位於寺內。相傳,古時外地高僧曾到此井取水熬藥、練丹,本寺僧人用此井水熬製的“益母膏”,聞效顯著。遠近民婦到此拜佛求藥,供不應求。

槐抱柏為寺東奇觀,樹高16米,直徑50餘釐米。在古槐的下端縫隙中長出一株柏樹,高約7米。傳說聖母娘娘懷(槐)抱百(柏)子,到人間廣濟眾生,後來變化成此樹。

雙龍潭位於寺北通往白馬寺的公路旁,二潭皆由泉水匯聚而成。潭水碧綠,深5米有餘,甘冽爽口,飲之神清氣爽,沁人肺腑。

白馬眼位於寺東山巔上,馬頭樣的巖峰,昂首向南,如引頸長嘶。馬頭面部兩則各有一“馬眼”,大如碾盤,在數十里外的泗水城就可望見。據說,過去南方人將馬眼挖去一隻,現僅存一隻。

家鄉新泰 石萊鎮

石城寺銀杏樹

山東史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