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新泰 石莱镇

石莱镇位于新泰市西南部,距新泰市城区35公里,总面积166平方公里,辖69个行政村,人口6.5万。

石莱又名石城,1947年为泰宁县石莱乡、华村乡,1952年属新泰市第八区,1958年为石莱公社,1984年为石莱办事处,1985年分为石莱乡、放城乡、木厂峪,1994年撤乡建镇,2007年2月与木厂峪乡合建石莱镇。

境内白马山,奇峰峙立,峻拔葱郁,远望群峰,俨然浴后少女仰卧休憩,浑然天成,俗称“玉女峰”。山内有石城寺遗址,寺内有千年银杏树,有“七搂八拃一媳妇”的传说。白马山物产丰富,银杏果、柿子、核桃、冬枣、中药材远近闻名。

白马寺,又名石城寺,始建年代不详。因寺处幽谷,四周高山峻立,形同石城,故名。《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记载:“石城寺在县东南百五十里白马山,又名白马寺”。白马山海拔438.3米,群峰耸立,峭崖危峻,满山松柏葱郁,到处飞瀑流泉。至元二十九年(1293年)《重修石城寺碑》载:“出石莱村山行六七里,渐入佳游,辅以蟠木古滕,杂以黄杨对荫,随其斡旋之势,石似卧虎之威,景物优游绝乎尘世,古今之胜于斯尽矣”。当年石城寺,寺院建筑恢弘,古朴典雅,前有钟楼,后有大殿,东西各有厢房,寺东有泰山行宫碧霞元君祠,香火旺盛,游人如织,每逢山会,商客云集,惜这些古迹,都毁于“文革”。如今已修葺一新,整修后的石城寺,仿古钟楼,朱红庙墙,月形大门,石桌石几,游客新居,碧霞祠、放生池焕然一新。

寺内有银杏树3棵,呈鼎立之势。中间一株高39米,胸围9.6 米,树冠覆盖面积1.28亩。据专家考定,此树有三千多年历史,被誉为“银杏之王”,为山东第二(第一莒县)。

将军寨位于石莱南河大桥西南百米处,有一土筑平台,高50余米,面积十余亩,相传是《西厢记》中的白马将军杜确镇守的营寨。孙飞虎兵困普救寺(今木厂峪乡龙潭寺)时,张生投书求救,白马将军率军解围,就是从这里发兵的。前几年村民在此出土了兵器、金印、古陶等文物,证明过去确系兵营。

钓鱼台位于寺西300米处的大河东岸,台高约30米,长百米,台下有渊,深五、六米,远望蓝水湛湛,波光粼粼。在钓鱼台顶端的悬崖上,一株株翠柏盘曲扭结,如无数苍龙探身崖上。

放生池位于寺之东南隅,广数亩,四周以石垒砌,池水清清,鱼游浅底,池中央有一“经幢”,高约两米,须弥座,六棱形,上有仰蓬浮雕,显得玄奥而又神秘。

卧龙柏在寺北通天峪,背崖西涧,长十余米,似虬龙卧涧。每当朝晖夕阴,云涌涛奔,如巨龙横空出世。遥望似奋鬣杨髻,忽隐忽现,巨爪出没其中,鳞甲欲动而止。

石猴坡位于寺北1公里许。坡上有奇石如猴,似立似坐,如卧如行,像群猴嬉闹,维妙维肖。北坡有二大石猴,形态乖巧伶俐,现仅存一只。

古井位于寺内。相传,古时外地高僧曾到此井取水熬药、练丹,本寺僧人用此井水熬制的“益母膏”,闻效显著。远近民妇到此拜佛求药,供不应求。

槐抱柏为寺东奇观,树高16米,直径50余厘米。在古槐的下端缝隙中长出一株柏树,高约7米。传说圣母娘娘怀(槐)抱百(柏)子,到人间广济众生,后来变化成此树。

双龙潭位于寺北通往白马寺的公路旁,二潭皆由泉水汇聚而成。潭水碧绿,深5米有余,甘冽爽口,饮之神清气爽,沁人肺腑。

白马眼位于寺东山巅上,马头样的岩峰,昂首向南,如引颈长嘶。马头面部两则各有一“马眼”,大如碾盘,在数十里外的泗水城就可望见。据说,过去南方人将马眼挖去一只,现仅存一只。

家乡新泰 石莱镇

石城寺银杏树

山东史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