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年“當代真儒”牌坊折損訴訟案中的吳氏家族

1808年“當代真儒”牌坊折損訴訟案中的吳氏家族

廣安歷史名人吳伯通,生活在明代中期,官至雲貴按察使。廣安州人於1487年在州城東街和大東街十字口處建“當代真儒”坊以表彰其在程朱理學方面的貢獻。這一事實也得到了著名心學大師王陽明的認可,稱吳伯通為“理學作人”或“名儒碩德”,應該建寺廟紀念。

這個牌坊一直矗立了321年,直到1808年,被州人損毀。此後吳氏家族為此狀告官府。吳伯通後裔觀塘漢石腦族譜完整保存了吳氏家族族人向州府和順慶府及川北道訴街民陳忠倫等與街總饒英來不當損毀,要求恢復重建的案件訴訟過程資料。案件經順慶府及川北道判決要求恢復,但是否實施沒有相關記載。

這場官司原告全部是吳氏家族族人。有直接的吳伯通後裔,也有當時廣安州同宗族人。其原告有恩生(品官子弟)吳永栢,廩生(秀才一等)吳學建,同廩吳學魁,以及吳以瑞(吳伯通後裔東嶽吳氏)、吳懋修、吳琳、吳錞(吳伯通後裔春堡山吳氏)等。同時,訴訟案卷中特別交待奉祀守坊者為恩生吳芝蘭(經核吳氏族譜應為吳芝翰)、吳守道(吳伯通後裔春堡山吳氏)、吳永栢。

從傳世觀塘漢石腦吳氏族譜可考認定,吳以瑞為吳伯通後裔,現為東嶽吳氏。吳芝翰和吳守道是父子關係,吳芝翰的父親是吳登甲,他們都是春堡山金廣吳氏吳明仕的後代,生於1778年的吳鑣(吳和齋)修的譜稱為和齋譜記載吳明仕為吳伯通後裔。

和齋譜印證了吳和齋參與牌坊折損訴訟案。譜中記載吳和齋:“久考不第,捐監下場薦卷幾次未得高中。為牌坊廕襲青蓮菴,鄉費公之力耳”。

記載生於1661年的吳登甲“拜藩部學習衙規,在省多年,時為青蓮菴興訟州府不能了結,控經督部批,仰順慶府親提嚴審,妥為辦理”。後面還說官司能贏全靠吳登甲,最後得“儒釋增輝”字樣。

牌坊折損訴訟案發生在1808年,此時,距吳登甲出生1661年已137年。“儒釋增輝”由廣安吏目王廷舉於1701年書寫掛在觀閣青蓮村吳伯通故居青蓮菴作為門額。

從書寫門額的時間看與吳登甲出生1661年與吏目王廷舉任吏目時間1701年相差不大,但不是因為訴訟的原因獲贈,若因訴訟的原因,門額應在1808年後出現。譜中記載吳登甲全力為訴訟做工作應是吳和齋的功勞,族譜記載有誤。

訴訟案中的吳錞,吳一品後明仕和明仕兩支吳氏族譜均未有記載,但吳和齋譜在執行“正體先人”字輩之前一輩就是帶“釒”字為取名規律,故吳錞為春堡山金廣和齋譜守字輩的孫字輩。

訴訟中的其他吳氏:吳懋修,經查廣安民間1931年吳佩孚到廣安聯宗口口相傳,代市吳氏分別發展有嶽池代市字輩中有“懋”字輩,已知的二十二支廣安吳氏與春堡山金廣“芝”、“ 守”字輩同時代的只有代市這支吳氏有“懋”字輩,故推出這裡的吳懋修就是嶽池代市這支吳氏。

吳永栢,牌坊訴訟案主要原告之一。再從1931年吳佩孚聯宗同時代廣安吳氏共有兩支有“永”字輩,一支是大龍大梨樹吳氏,另一支是華鎣永興吳氏。吳永栢到底屬哪一支。據觀塘漢石腦族譜記載,有“吳永松、吳永祥”,但不知是哪一支吳氏。吳永栢與吳芝翰、吳守道(春堡山吳氏)共同奉祀守坊,哪自是與吳伯通相當近親之人。

吳學建和吳學魁在觀塘漢石腦吳民族譜明確記載為觀閣吳氏。又查聯宗字輩對比表,與其同時代相鄰的觀閣吳氏還真有“學”字輩,與春堡山金廣吳錞在聯宗字輩表中同輩。

我們再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些人與你們的關係,如果現在的字輩“興文定祥懷”,這支人的先祖有可能有吳懋修,該支吳氏為嶽池代市吳氏;如果現在字輩為“奉先思厚”,這支人的先祖就是吳學建和吳學魅,他們是廩生(秀才中的一等生),該支吳氏為觀閣吳氏;如果現在字輩為“世守宗道興”,這支人或吳永栢這支,為華鎣永興吳氏(需進一步核實);如果現在字輩為“光維人存懷”,這支人或吳永栢這支,大龍大梨樹吳氏(需進一步核實)。

以上各支在牌坊折損案中均稱吳伯通為先祖,是否這些吳氏有可能為天壽公後裔,或吳伯通後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