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時期手下能人無數,感覺到了曹丕時期寥寥無幾了,是曹丕用人能力不如曹操嗎?

錦堂愛武俠


父子倆的格局不同,曹操乃是一代梟雄,對人才那是非常愛惜,赤兔送關羽,許攸等人,可謂是人才濟濟。到了曹丕,就是任用親戚,全無能力,誤國,人才不能得到重用。還有那麼一句話,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


執著的等待283


曹操掌權期間的確有無數謀臣武將環伺周圍,著名謀士有郭嘉、荀攸、荀彧、司馬懿、賈詡、荀攸、程昱、許攸等人,武將有許褚、典韋、龐德、張遼、夏侯惇、夏侯淵、張郃、于禁、徐晃、曹彰、曹洪、曹仁等等。

看起來曹操手下精良,但是歷史上有種說法是天妒英才。曹操於公元220年去世,但是在此之前,曹操北征烏丸的時候,被稱為第一謀士的郭嘉病逝。官渡之戰功臣許攸因妄自尊大,被殺。212年因曹操猜忌,荀彧自殺,214年荀攸病逝,程昱於曹操去世當年也死了。而被易中天先生稱為三國第一聰明人的賈詡一直奉行明哲保身,也在曹丕繼位的第三年去世了。至此曹操手下知名謀士只剩下司馬懿,而司馬懿一手加速的三國時代的結束。

武將方面呢?早在曹操早期,典韋為救曹操而死,龐德都死於曹操之前。于禁死於曹操去世的第二年。許褚在曹操死後已年老,並且在227年病逝。張遼於222年病逝。曹丕在位期間外姓可用大將基本只剩徐晃和張郃。而曹氏宗族,夏侯氏和曹氏武將,大部分是曹丕叔叔輩,由於曹操能力太強,這些人對於一個晚輩來指揮自己多多少少會有抵制,其中曹彰更是曹丕兄弟,更會忌憚。曹洪更是差點被曹丕殺死。

綜合多種原因曹丕可用之人不多。而曹丕在位時間(220年-226年)時間短,沒有時間去培植自己的人才。最終和他 父親一比較。曹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幻海巡遊


曹丕的能力與曹操幾乎沒有差別。之所以出現人才凋零沒落的境地,原因在於:氣量格局不同。

曹門出三傑,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並稱三曹。曹丕“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邃博觀古今傳諸子百家之書,善騎射,好擊劍”,在曹操身邊耳濡目染三十多年,並且曹操親自教誨下,其心狠手辣、梟雄本色毫不比曹操差。

如何可以看出曹丕心狠手辣和梟雄本色?

曹丕謀殺自己的兄弟曹衝,並一直隱瞞,在曹操去世之前還質問曹丕這件事,曹丕卻說:“我並沒有謀殺衝弟,父王想殺孩兒,那邊殺吧”。曹操雖然神色大驚,但是卻也認可曹丕的狠辣有他的風範。最終,曹操將曹氏基業傳給了曹丕。

可惜,曹丕雖然綜合素質都了得,卻沒學到他父親曹操的氣量格局。

公元196年,曹操降服南陽張繡,因一時糊塗,將張繡的弟妹納入後宮。這令張繡勃然大怒進行反叛,率軍攻打曹操中軍,曹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導致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將軍典韋喪命。曹操之後又率領大軍進攻南陽,又被張繡打敗。

張繡聽從一個牛人賈詡的建議,再次投降曹操,曹操能夠觀大局,親切的拉著張繡的手請他進宴會,並加封張繡為揚威將軍,這張繡也不負所望,給曹操打了無數勝仗,曹操各將領中的賞賜屬張繡最豐富,豐富到什麼程度呢?曹操手下的將領都有采邑之地,除張繡外的將領,沒有一人超過一千戶,而,張繡有兩千戶之多!

曹操非常重視全局,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手下有很多人才都是反過曹操的。但是曹丕就不行了,曹丕對曾今有過節的手下是有仇必報,肚量狹小。

曹洪是曹操的弟弟,曾捨命救過曹操,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也立下赫赫戰功。

但是曹洪這人富有而吝嗇。曹丕曾向求於曹洪,曹洪不給他,這曹丕就心中懷恨上了。曹丕當政後,立即把這口惡氣報了,藉口是曹洪的傭人犯法,於是把曹洪打入大牢,這還不算,直接定了死罪。大臣們都勸而無功。曹丕的母親卞太后便去找曹丕寵幸的郭太后:“假如曹洪受刑,我立刻讓皇帝廢了你這個太后”。這郭太后受到威脅,害怕冷宮啊,只能整天哭哭啼啼的找曹丕,整日又在香風徐徐吹來一下,這曹丕才被枕邊人說動,才放了曹洪。

類似的小肚雞腸之事,曹丕一犯再犯,導致沒能培養出什麼人才,加上曹操培養出來的曹真、張郃、王朗、陳群等相繼去世,最終被司馬氏取而代之,也是咎由自取。

此為曹操與曹丕的氣度格局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導致。




青烏命理


魏國的家底可以說都是曹操打下來的,曹丕只是一個繼承者。更重要的原因是曹丕在位的時間太短了,只有短短的6年(公元220年-公元226年)。這六年遠遠不夠曹丕發掘很多新的人才。出於穩定考慮,父親留下來的很多叔伯和舊人他都還在用。

曹操和劉備不一樣,兒子眾多,而且個個是人才。文有曹丕、曹植,文學史上和父親曹操並稱“三曹”;武有曹彰,一員虎將,被曹操稱之為黃鬚兒;孝順有曹昂,是曹操的長子,可惜英年早逝;智慧絕頂有曹衝,就是那位稱象的天才兒童;另外還有曹熊、曹據、曹休等。曹丕能從這一眾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綜合實力毋庸置疑。

曹操死後,曹丕做的第一個重大決定是逼漢獻帝退位,自己稱帝。說句實在話,這一點有很重要的政治意義,是曹丕深思熟慮所得。曹丕不是曹操,沒有那麼高的威望,可以僅憑丞相之位就力壓天下,使天下維持著一種難得的平衡。曹丕的稱帝,使得魏國集團的所有官僚在某種層面上位置都得到了提升,同時極大的鞏固了他自己對於魏國勢力集團的掌控。曹丕稱帝后不久,劉備也宣佈稱帝。孫權倒是沉得住氣,一直到了公元229年才正式稱帝。

曹丕時期,文臣最有名的是司馬懿,另外還有王朗,賈詡,吳質,陳群,朱鑠,辛毗這一干人等,也都是治國理政的人才。至於武將方面,曹操留下的大將曹丕基本全盤接收。正因為有夏侯惇、張郃、許褚等人的存在,內可以壓曹彰等眾兄弟,外可據孫劉。曹丕時期重用的青壯年將領有曹爽、曹真等,都曾官拜大將軍。

有些史書對曹丕評價不高,其實曹丕能力過人,文武雙全且又胸懷大志。

政治方面,他首先廢除了中常侍和小黃門,嚴禁太監干政亂政;同時確立九品中正制,極大的緩和了曹氏與士族之間的矛盾,使皇權得到了集中。

經濟方面,他繼續推行屯田制,注重穩定,輕賦稅,使老百姓進一步休養生息,整個中國的北方經濟進一步繁榮。

軍事方面,他削除割據,平定青州徐州,並於公元220年,命夏侯尚和徐晃大敗劉備養子劉封,奪得上庸郡。遺憾的是,三徵東吳沒有取得什麼戰果。

文學上,他的詩、文、賦俱佳,所著的《典論論文》更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文學理論和批評著作,其中的名句“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千古流傳。

無論如何,六年的時間太短。公元226年,39歲的曹丕早早離世。這其實才是司馬家最終奪取曹魏政權的先決條件。

如果魏文帝曹丕能多活十年,司馬家族還能出頭嗎?三家歸晉的局面還會出現嗎?


任十三讀史


亂世出英雄

到了三國後期,雖然三國之間仍然時有戰爭,但已經結束群雄割據和爭霸的亂像,天下趨於安定,人心思定,少了亂世,自然也少了英雄。

東漢末年,處於亂世,人才濟濟。且每一個陣營都多,不論曹操還是孫策還是劉備。大爭之世必有人才,且在戰亂當中,人才損失也大,故到三國時期,人才用過度,每家都少,而不是曹魏一家。孫劉二家也少。關羽,張飛,魯肅,周瑜,呂蒙,去了以後都人才凋零。蜀漢淪落到軍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另外,曹操重用宗族,如夏候氏與曹氏,由於曹操用曹植牽制曹丕,讓曹丕感覺到,自己的家人才是皇權最大的威脅,於是稱帝后,打壓自己的家人,限制他們的權力,導致人才凋零。

這也導致了後來司馬懿政變篡位,司馬炎稱帝后,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就加強自己家人的勢力,於是又有了“八王之亂”。



當代曹植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時代不同了,曹操時期是曹魏集團的上升期,區域越來越大,人才必然會冒出來很多。而曹丕接班時天下大勢已經形成三足鼎立,這種均勢一時難以打破,軍事大家都無所作為。

其次,既然外部環境相對穩定,曹魏內部的權力鬥爭加劇,同事各方勢力也相對固化,不利於人才的發掘和培養。

最後,曹操父子究竟誰的用人能力因為環境變了,無法做直接對比,只能單獨分析。其實曹丕的用人能力也是相當不錯,在他在位期間對於宗族勢力和司馬懿之間的平衡把握的相當到位,起碼沒出什麼大問題。

總之,任何英雄都是時勢造就的,識時務者為英雄,曹操父子在各自所處的環境下,對人事安排都相當科學,能夠保持平衡。


中原一條蟲


曹操用人的方略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何許人也?一生戎馬,堪稱亂世梟雄,經歷了太多的爾虞我詐。曹操識人以及用人都是在重大事件中磨鍊出來的。殺伐果斷,恩威並施。

他一方面惜才如命,從從許攸來投,他光腳去迎中可見一斑。不僅如此,曹操還頒佈法令,廣納天下人才。從其詩《短歌行》裡“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中就能看出。主公惜才,文物自然用命了,所以下面的人的才幹都被挖掘和利用了起來。另一外面,賞罰分明。曹操一代,因立功而封侯的不再少數。

再說曹丕,一出生便活在威武父親的影子裡,後來又經歷和兄弟之間的世子之爭。他沒有太多文治武功的經驗。一向猜疑的曹操,更造就了曹丕謹慎陰鬱的性格。

繼承大統後的他,開始把用人僅僅放在曹氏以及有血緣的夏侯氏一脈,並沒有放手去用其他的人,更沒有像曹操那樣頒佈法令吸納人才。當曹氏夏侯這一脈縷縷摔跟頭後又太過於依賴一個司馬懿,而司馬懿一族則籠絡了眾多人才,使得曹丕更加捉襟見肘。這也給曹魏滅國埋下了禍根。



哈哈我的天吶1


一方面,曹丕的確不如曹操,沒怎麼吸引到新人。

其實我覺得整過三國後期牛人都變少了,魏國還算好的,曹操留下了太多的人才,後面他們的二代能力都不錯。這是魏國能統一天下的主要原因,只是曹魏無能,被司馬氏專權了。而蜀國和吳國人才幾乎斷層。

北伐中原時,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尷尬局面。

還有一個原因,亂世出英雄

到了三國後期,雖然三國之間仍然時有戰爭,但已經結束群雄割據和爭霸的亂像,天下趨於安定,人心思定,少了亂世,自然也少了英雄。


蒲哥731


當然不是了,只是因為,曹操用曹植牽制曹丕,讓曹丕感覺到,自己的家人才是皇權最大的威脅,於是稱帝后,打壓自己的家人,限制他們的權力。

這也導致了後來司馬懿政變篡位,司馬炎稱帝后,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就加強自己家人的勢力,於是又有了“八王之亂”。


南朝居士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為什麼覺得曹操時期能人無數,而曹丕時期卻卻寥寥無幾,這到底是不是曹丕能力的問題呢?我覺得不是,是因為下面幾個原因才導致的。

由攻到守,無戰爭舞臺表現

我們都知道,曹丕稱帝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上已經形成,戰事變得也相對較少了,最多也就發生局部戰爭和抵擋蜀國兵出岐山,很多將領基本上都是在鎮守,成為戍守一方的將領,並不用像曹操時期四處搶奪地盤,文靠謀略,武靠戰場廝殺,沒有戰爭結果來襯托,即使是人才,也沒有了表現的舞臺,所以就顯得沒有什麼名氣。

並不是無能人,只是記載較少

其實曹丕時期能人是不少的,一代將領和二代將領:文有司馬懿,賈詡,華歆,王朗,吳質,陳群,辛毗等等,武有張遼,于禁,夏侯惇,張郃,徐晃,曹仁,曹洪,曹真,曹爽,曹休,郝昭,等等以及一些剛剛開始練級的二代,只不過是受《三國演義》等影響,後期主要是描寫諸葛亮出岐山了,所以就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

和曹丕所推行的選官制度有關

為了拉攏士族,曹丕推行了古代封建社會的三大選官制度之一的九品中正制,剛開始確實考察出身,品德,才能這幾方面,不過發展到後面,成為僅僅重視門第出身,仕途被世家大族壟斷,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制度,造成了人才的凋零。

所以並不是曹丕的無能而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