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稱帝的選擇是否不明智?

聚膳源

我認為是明智的

1自黃巾起義,董卓之亂。漢朝已名存實亡。大家都不管大漢的死活,有的只是擴張地盤。北方的土地是曹操奮戰三十年打下來的。稱帝不一定是要等到天下平定。如唐高祖佔據關中就稱帝,然後再一統天下。如明太祖稱帝時,北方西南西北和東南部分還在元朝和別的起義軍手上。

2曹操不當皇帝是因為不做皇帝勝似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曾上書講天命在曹操這裡,曹操講孫權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呀。必竟曹操曾是漢臣。曹操一天沒稱帝,他就代表是中央。孫劉是對方,一旦稱帝孫劉必然會跟著。於是曹操講如果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乃臣服商朝。周武王取代了商朝。在歷朝歷代來說湯武是革命。湯是商湯,武是周武王。個人認為曹操是暗示兒子革了漢朝的命。曹操是不當皇帝勝似皇帝,但曹丕不行。必竟個人的威望能力不如曹操,也鎮不住那幫元老。

3預言讖文:在漢武帝時就流傳代漢者,當塗高。蜀中名士預言家周舒認為:當塗高,即魏國。周舒死於公元194年,那時曹操還在兗州。蜀中張裕預言: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備殺了)公元220年就是庚子年。北方士人許芝李雲: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春秋玉版讖曰:代赤者魏公子。春秋佐助期曰:漢以許昌失天下等。古代的人是非常相信讖文預言之說的。代漢而立的輿論有了,曹丕怎麼能放過大好時機。

4底下的人比曹丕更渴望稱帝。老大是皇帝我們才能封侯拜相呀。像劉備公元219年之前的官職也只是左將軍,宜城亭侯。劉備能封的官能大過左將軍嗎?劉備自己也就亭侯,能給手下封鄉侯縣侯嗎?東漢吳漢、耿弇等勸劉秀即帝位,劉秀辭讓前後四次。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換言之曹丕不稱帝,底下的人還願意跟著他嗎?諸葛亮勸劉備稱帝: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耿純)言耳。文武官員跟著你,就是為了封侯拜相光宗耀祖。你不稱帝?底下的人就不幹了。所以曹丕繼王位沒幾個月,底下的人就開始要把他推上帝位了。

5曹丕要建立起自己威望。北方的大小官員都是曹操留下來的。曹丕只有進位稱帝才能升拔自己的文武。曹丕要想有威望,必須是恩威並施。得先有恩才會有威。曹丕稱帝后封了一批官員為侯,升遷了一批官員。因為王封的官位是有限的,只有帝才是無限的。比如曹丕是省長,底下最多也就市長。當了一號首長,那就不一樣了。電視劇三國司馬懿講:魏王能力不如先王,威望也不如先王。很多官員都是先王提拔重用起來的。敢問魏王提拔過那些文武?只有進位稱帝,才能升拔自己的文武?雖然是電視劇,但道理是對的。

6箭在弘上不得不發。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繼位。陳群馬上把制定的九品中正制交給曹丕。即北方士人支持你做皇帝,你實行九品中正制。如果曹丕不稱帝,北方士族的願望落空。他們還會支持曹丕嗎?所以曹丕必須要稱帝。九品中正制是保障士人的政治權力。漢朝實行的舉孝廉察制,曹丕只有改朝換代才能改變。司馬炎在九品中正制政治權力上加經濟利益。品官蔭客田制,獲得士族支持。品官蔭客田制就是按品級擁有數目不同的田和一定數量的佃戶。


小鴻哥

古人云:“天予不取,必受其殃!”曹丕選擇稱帝恰恰是明智的,否則不但失去了未來統一天下的契機,也會留有巨大的隱患。

為什麼這麼說,我來分析一下原因:

一、到曹丕這一代,北方中原地區已經在曹魏統治下將近一代,原先忠於漢朝的老臣百姓基本上已經死的差不多了。打個不恰當卻很現實的比方,臺灣被日據50年後,很多年輕一代已經開始認為自己是日本人了,到現在甚至很多臺灣人還這麼認為,這都歸功於去中國化教育。

因此如果還保留大漢的名義,不利於年輕一代對曹魏政權的歸屬感,十個年輕人裡面只要還有一個堅信自己是大漢子民,未來就很麻煩了。

二、當年“挾天子以令不臣”是為了消滅吞併其他諸侯勢力,並保持地方的穩定。但是到現在除了劉備和孫權,其他勢力基本上滅的差不多了,北方也已經統治穩定了。要不要天子這個傀儡已經不重要了。

反而“天子”已經變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了,成為了孫劉攻擊曹魏的藉口,而且曹操都已經死了,曹丕還有什麼名義把持朝政,為什麼不歸政給劉協,這些都會被孫劉利用。


三、就和宋太祖黃袍加身一樣,下面的人支持你很多都是希望獲得這從龍之功,成為開國功臣。拖的時間越久,下面人的不滿就會越來越大。不稱帝,我們原先開疆拓土的功勞怎麼辦,難道還能存銀行裡,繼承給子孫後代嗎?到時候開國功臣可都不一定是自己家的了。

所以曹丕稱帝,是有民意的,相信曹丕如果真不稱帝,下面說不定真會有人提前上演一出黃袍加身。

四、當時朝政雖然把持在曹姓手中,但是曹家還並不是隻手遮天的,需要很多世家大族的支持。一天不稱帝,我們就都是同事關係,我沒有義務一直忠於你,哪天只要一有機會,我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以“清君側,除權奸”的藉口取代你。


五、曹操稱魏王就是為了稱帝做準備和試探,只是為了留個好名聲加上年老各種原因把這機會留給了曹丕。曹丕繼位初期,是最佳的時機,曹操已經把障礙全部清除了,如果拖下去等統一天下再稱帝,這中間難免有變數。

而且劉邦有祖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然後你又不篡位,這就好像頭上寫著“我是奸臣,大家快來打我!”

六、孫劉兩家勢力兩家勢力都已經羽翼豐滿,短時間內是很難滅掉的。不能因為這樣,無限期的擱置,難道五十年不滅五十年不稱帝嗎?

而且稱帝后,在曹魏唯一一個政權下,各種資源的調配統籌就會更加的統一方便,各種權利的行使更加的高效便捷。沒有劉協這個中間商賺差價。


七、孫劉本身也是以漢臣,甚至是漢室宗親的名義討伐曹魏,以前曹操攻打孫劉時就還被不少人指責,稱是以不義伐仁義。現在劉協禪位給我了,我就是正統了,你們歸不歸附,不歸附你們就變成亂臣賊子,時間越長打你們越名正言順。

如果你們不歸附,你們以什麼名義存在?你們就必須要稱帝,只要一稱帝,尤其是劉備這種,就失去了原先的大義,我是通過禪讓的華夏正統,你們就都是偽朝廷。隨著這觀念的一代代深入,統一就變成只是時間問題了。

所以綜上來說,曹丕稱帝是利遠遠大於弊的。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之後曹魏兩帝都沒有活過四十歲,留下了個七八歲的小皇帝,最後被司馬家大喊著為漢家報仇的口號摘了果實。真是“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Rick潘維鏞

還不稱帝,你想急死我們劉協兄弟啊。

你想想,曹操已經對劉協幹過什麼事了。

衣帶詔事發,總策劃董承被殺,董承的女兒董貴人受牽聯要被殺,當時董貴人已經懷有身孕,數次向皇帝劉協求情,劉協又向曹操求情。

且看三國演義對這一段的描寫:

【且說曹操既殺了董承等眾人,怒氣未消,遂帶劍入宮,來弒董貴妃。貴妃乃董承之妹,帝幸之,已懷孕五月。當日帝在後宮,正與伏皇后私論董承之事至今尚無音耗。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面有怒容,帝大驚失色。操曰:“董承謀反,陛下知否?”帝曰:“董卓已誅矣。”操大聲曰:“不是董卓!是董承!”帝戰慄曰:“朕實不知。”操曰:“忘了破指修詔耶?”帝不能答。操叱武士擒董妃至。帝告曰:“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見憐。”操曰:“若非天敗,吾已被害。豈得復留此女,為吾後患!”伏後告曰:“貶於冷宮,待分娩了,殺之未遲。”操曰:“欲留此逆種,為母報仇乎?”董妃泣告曰:“乞全屍而死,勿令彰露。”操令取白練至面前。帝泣謂妃曰:“卿於九泉之下,勿怨朕躬!”】

皇帝的兒子已經是逆種,曹操帶著劍衝到皇宮殺人,曹操眼裡還有皇帝嗎?

再到後面,漢獻帝的伏後因為寫信埋怨,曹操派人進宮收拾伏後,伏後躲在夾壁裡,被當時尚書令華歆抓著頭髮拖出來,送到曹操面前殺死。

伏後又向漢獻帝求救,漢獻帝說,我這條命還不知道保不保得住呢。

可見,曹操與劉協,早就感情破裂了,奪不奪位也就一個手續的事情,反而是我們劉協,一天擔驚受怕,巴不得早點把位子騰出來,自己佔這個皇位,不知道哪天倒血黴。

曹操一死,劉協給曹丕寫信,你說做點好事,把我這江山要了去吧。曹丕還裝腔作勢不肯要,把劉協急得要死,說讓也讓了三回了, 怎麼就不奪我的皇位呢?都說得天下難,怎麼我讓出這個天下也這麼難呢?

那麼曹丕要不要奪位呢?當然要奪,這是曹操的既定方針。而且當時也有改朝換代的需要,畢竟這天下早不姓劉已經成了共識,尤其是當時擁漢的士家大族也已經被曹操擺平得差不多了,局勢走到這裡,不得不發。

如果再不奪位,人家反而會懷疑,搞不好又重新團結在我們劉協同學的身邊,繼續上演一筆衣帶詔事件,或者,漢獻帝要是瞅個空子逃跑了怎麼辦?或者劉協身體撐不住死了怎麼辦,沒人幫曹家幫交接班手續:禪讓了。

所以,乾脆稱帝,以絕眾人之望,安眾人之心,曹丕滿意,劉協放心,士大夫們也不用再想做選擇題了。


腦洞歷史觀

歷史上,臣下壯大,取代君主的事,比比皆是。曹丕代漢,只是其中之一。新生力量取代腐朽的力量是必然的。沒有什麼好褒貶的。

漢朝自劉邦提三尺劍起義創立,經歷了漢武帝時代的輝煌,漢光武帝時代的中興,至漢末桓,靈二帝腐朽敗國,其間約四百來年。自黃巾起義,董卓播亂,漢已名存實亡。賴曹操扶持,獻帝又維持了三十來年。其被取代,已是勢之必然,或早或遲,已不重要。

按照傳統觀念,臣下取代君主,都是非法的,都屬於簒位。但這個觀念,早已被歷史撕扯破了,摒棄了。宋太祖不是被尊為傑出的帝王嗎?晉朝不也被奉為正統王朝嗎?至於南朝和五代時候的皇位邅遞,更象走馬燈一般。成王敗寇,話雖難聽,但是事實。

曹操在世時,曾有人勸他稱帝,他說,倘天意在我,我其為文王乎。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他是想讓他的兒子稱帝。曹丕稱帝,順理成帝,水到渠成。說不上有什麼不明智的。

歡迎點評。


WM曉奇

明智的很,曹操就說過如果天意在孤,孤願做周文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周文王沒有做帝王,建立西周政權的是周武王姬發,但周文王是立業之主!曹操的意思就是說自己已經老了不想做皇帝,他想讓自己的兒子曹丕登上皇帝之位開創立業。那時的漢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如果沒有曹操的扶持漢朝早已不存在,曹丕成為魏王之時朝廷文武百官都是跟隨曹操打天下的老臣老將了,如果曹丕不篡漢不稱帝而單單就是一個魏王的話,他能給跟隨曹操打天下的老臣的東西權利都非常有限!但是他要是坐上皇帝之位那麼這些人都能夠位居公爵、王爵、大將軍之位,這樣一來可以安定文武百官之心,二來新朝新氣象,那些跟著曹操打天下的老臣就都一個個的成為了開國功臣,名勢顯貴、位爵之尊這些都是曹丕所給予的,他們沒有理由不去死心塌地的為辦曹丕為新朝效命呢,這樣一來曹丕就有足夠的威望足夠的權利去與劉備、孫權對抗。所以曹丕篡漢非常明智也非常高明!


鬧市俠隱

曹丕稱帝應該是大勢所趨。

公元220年,曹操死後,曹丕繼承了魏王和丞相職權,曹氏一族基本把持了朝堂。當時漢室衰微,在朝堂上就是個擺設,在曹操在位時東漢皇帝說難聽點就是一塊遮羞布而已。

曹丕作為新繼任不久的權臣二代,能力威望不及曹操,勢力基礎不如曹操。從自身考慮他需要儘快稱帝,徹底搬掉擺設皇帝。一旦確定易代事實,可以徹底杜絕皇權舊勢力反撲的幻想,同時也和本集團重臣們定下不可動搖的君臣名分。

另一方面,當時滿朝文武也明白曹丕的心事,對漢朝也早已失去幻想。如果能擁戴曹丕稱帝,有了擁立之功,他們自身也會得到實打實的好處。而當時劉協也不是個傻子,他也知道漢室江山已是昨日黃花,再無號召力可言。當不停有大臣向他提出禪讓帝位給曹丕時,他為保住自身性命,不得不屈服。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壇受禪稱帝,國號為大魏,史稱曹魏。

因此曹丕稱帝和統不統一三國實無多大關係,這是各方勢力利益集團的必然選擇。


竹海聽風


繁星點點之旭日東昇

這個沒有對與錯、沒有明智與否。曹操晚年殺功臣、殺親朋好友等等,已經是歇斯底里,前期想扶持漢室統一天下,但是後面已經不是他一個人能左右的,更別說曹丕了,曹家後面跟著一批都想前進的士族,代表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豈能說退就退呢。曹操死前,近乎所有人都認為曹操想篡位稱帝,陳群就說他該當皇帝嘛,曹操其實在抑制士族的前進、所以他採用是唯才是舉任人唯賢,這是一種很接近科舉考試的提拔制度,這是不符合士族的利益,所以陳群就有了九品中正制,士族壟斷仕途壟斷政治,曹丕為了獲得士族的支持就跟士族妥協了,採用的就是九品中正制。春秋戰國的是世襲制、漢朝用的是察舉制、隋唐及以後得是科舉制,漢和隋之間就是九品中正制,是一種歷史必然性,是歷史車輪的必經之地,所以曹丕是否稱帝而採用這種制度就不重要了,有他沒他都會有九品中正制的實施,所以曹丕稱帝沒有明智不明智的問題。


蘇霸賽壓錦

不能說曹丕稱帝的機會選擇不明智,因為他除了選擇這條路之外,也沒有什麼其他的路可以選擇了。



首先曹家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早已經被世人定位亂臣賊子,曹操就被人說成是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不管怎麼樣,曹操已經做了太多不是臣子應該做的事情了。而作為曹操的繼承人,曹丕已經沒有回頭路可走,只能把那條路走下去。



其次,曹操在控制漢獻帝作為傀儡的過程中,與漢獻帝及其支持者發生過多次衝突。曹操為此殺了不少忠於漢室江山的人,假如曹丕不稱帝的話,這些人的後代和和擁戴者就會聯合起來對曹家不利。而曹丕並不具有曹操掌握大局的能力,鎮不住那些人。不稱帝的話,一旦曹家走下坡路,將會有滅頂之災。



還有南方的劉備和孫權等實力派會打著恢復漢室江山的口號來討代,如果不稱帝,曹丕在政治上就會陷於更加被動的局面。到時候內外敵對勢力取合起來,對曹家會更加不利。

所以曹丕稱帝是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平安讀史

任何人有了一定的財富以後一定會追求更多的財富,任何人有了一定的地位以後一定會追求更高的地位。這是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定律,誰都不能夠逃脫這個魔咒。

我們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曹丕稱帝之舉,其實會發現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而已。東漢自莊帝以後,就陷入宦官和外戚之爭,皇權旁落,皇帝的地位岌岌可危。自桓靈之後,漢朝經少帝、獻帝,任何諸侯都明白皇帝不過是一個花架子,曹操最先明白搶走了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了長達20多年的苦心經營,朝廷早已是曹操的朝廷,天下早已是曹氏的天下。

曹操在世時,家臣就攛掇他代漢自立,但曹操卻認為自己進位到魏王就可以了。為什麼呢?他功勳卓著,卻始終未能統一天下,消滅劉備、孫權,若擅自登基稱帝恐怕要留下千古罵名。於是,怎麼辦呢?留給自己去決定。

就這樣,曹丕在曹操死後,安排一班朝臣要求漢獻帝禪位於他。享壽400多年的漢朝就這樣滅亡了。

漢朝滅亡,有沒有人哭泣呢?並沒有。曹操在去世前把所有妨礙曹氏家族代漢自立的人都清除了,包括大名鼎鼎的荀彧。曹丕接下的江山可以說盡是曹家的臣子。他即位自然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談什麼不明智呢?

東漢滅亡以後,劉備在成都稱帝時國號為漢,史稱季漢。但是由於羅貫中的錯誤,讓人們以為劉備的國號是蜀,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