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紀事:曾經喧囂的“鬧元宵”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代詩人蘇味道一首《正月十五夜》,為後人描摹點飾了盛唐時期洛陽熠熠生輝的元宵夜。這正月十五,是農曆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稱上元節。因正月古稱“元”月,夜間古稱“宵”,於是這天又被稱作元宵節。月圓寓意合美,元宵節這天人們借過年喜慶餘溫,家家戶戶點燈火、鬧社戲、觀花燈、賞皓月,燃放焰花、喜猜燈謎、 歡笑熙攘,好一派喧闐熱鬧。故而這動感十足的夜晚傳承下的慶祝主旨,竟慢慢被一個“鬧”字涵蓋,正月十五夜的一切應景活動又被叫做“鬧元宵”或“鬧花燈”。儘管元宵節當日,吉林城還未出隆冬時節,寒冷的天氣卻未能阻止市民的過節熱情,歷來肯於花氣力在“鬧”字上做文章。


吉林紀事:曾經喧囂的“鬧元宵”

歲末吉林街景,取自《吉林舊影》

鬧元宵不會少下花燈和焰火

正月十五元宵節在民間也叫燈節,顧名思義,是盞盞花燈亮相街市的日子。舊時,因吉林城元宵節前後三天都點花燈,於是從初七到正月十六白天,吉林城的牛馬行街都會“開燈市”。自牛馬行南口迤北的街道兩邊,許多商家鋪號會展陳大批待售花燈。花燈多以木條製作,其間飾有紅紗、玻璃、彩畫布帛。形狀有金魚、蓮花、倭瓜、西瓜、八稜、方塊等,式樣又分為普通燈籠和宮燈等類別,還有專給孩子玩的那種地上拉著的兔子燈、小鴨子燈……每種燈皆是匠人手工扎制,造型紋樣,盡顯精巧。

除了去燈市購買,普通百姓也會自己在家中扎燈籠,這種燈籠無礙乎木股、竹梁與“粉蓮兒紙”交錯疊合,或許沒有燈市匠人扎得精巧,卻因扎燈籠過程的忙亂而在家中製造出濃濃的節日氣氛。在自備的花燈中,最有地域特色的,當屬利用各種容器製成的

冰燈:在容器中注滿清水,待到容器內壁凍出冰殼,便“控出冰殼”,倒掉餘水,罩在點著蠟頭的簡易燭臺上。晶瑩剔透的冰殼如同琉璃燈罩,被燭光映出陸離搖曳的光亮,成為寒夜裡令人興奮的一件“寶器”。


吉林紀事:曾經喧囂的“鬧元宵”

吉林鉅商牛子厚家中的精美宮燈,取自《吉林舊影》

正月十四,吉林城中的百姓就迫不及待地在大門兩旁和庭院裡掛出各式各樣的燈籠。掛燈籠也有許多規矩,如內院二門影壁上,會懸掛一種斜方塊燈裝飾;扇面燈相當於橫批,會懸在上屋雨搭中間,臺階走廊的房柱子上掛長條燈,相當於左右楹聯……吉林地方政府也會參與這場全民娛樂,不僅會出資製作花燈,掛於府衙門口,一些基層保甲還會在燈籠下懸垂一些寫有燈謎的紅布條,甚至設置一些“彩頭”,以激發百姓的參與熱情。

吉林老話講“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正月十五夜,吉林城條條街巷,座座宅院,燈火輝煌,如星河落地。即便圓月被凝霜散雪的雲靄遮蔽,這座塞外之城依舊不乏光明炫彩。藉著光亮,人們也生出無限的遊興,不僅手提小燈籠觀看街市上的花燈搖曳,在燈籠下猜謎破悶兒(吉林俗話成謎語為悶兒),還會欣賞綻放夜空的煙花焰火。

和如今除夕接神就大規模燃放煙花不同,吉林城舊時講究“春節放鞭炮,燈節放煙花”。和花燈一樣,煙花也以牛馬行街南段為售賣集散地,攤點、店鋪中銷售的煙花大致分四種:有起花,即各種尺寸的鑽天猴;有手把花,如噴射十數米的彩明珠之類的花筒;有鐵樹開花,即放在地上噴射“

火樹銀花”的煙花;還有各式專供小孩玩的彌勒轉兒、摔炮兒等等。另外有勢力的商號還會購買一種叫“盒子”的大號落地煙花,在門前釋放。總之元宵節這夜,街市上光火交織,夜空中五彩斑斕,煙花升空的呼嘯、人們讚歎的驚呼此起彼伏……


吉林紀事:曾經喧囂的“鬧元宵”

上世紀四十年代吉林城正月秧歌巡遊舊影

扭秧歌,一場別樣的元宵節巡遊

吉林城在元宵節的熱鬧遠非賞花燈、放煙花那麼簡單!歷史上,這天最熱鬧的活動當屬巡遊於街道上奇裝異服、載歌載舞的扭秧歌。東北秧歌素來節奏明快、氣勢奔放,以“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為特點。秧歌隊中的裝束內容豐富,通過“大寫意”的展示方式,把平日裡百姓喜聞樂見的神話人物、戲劇人物造型再現到眼前。

秧歌隊規模不等,從十幾人到數百人不等,角色多以西遊人物、八仙過海、福祿壽喜、荷合二仙等神仙為主,穿插其間的角色還有周文王和姜子牙、法海和白娘子、牛郎和織女,甚至還有潘金蓮、西門慶和武大郎,總之都是百姓熟悉的人物。秧歌隊又慣常男扮女裝,強調醜老,手持燈籠,俗稱“臘花“,也有女扮男裝的,多扮從軍模樣,手持二尺多長的花裡棒敲擊對舞。

吉林城的秧歌隊演出形式多種多樣,大秧歌、高蹺、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騎驢、老漢推車、大頭和尚等應有盡有。無論哪種秧歌表演,帶隊領頭的都會身穿舊式官服,被叫做老達子。老達子其實是一句滿漢合璧的稱謂,達在滿語中有長、頭領之意,老達子即為帶頭者。在吉林城,陣容大、行頭好的秧歌隊,還會設有

“傻柱子”“笊籬把子”兩個插科打諢的角色,他們會在隊伍中穿插,以活躍氣氛。傻柱子反穿皮襖,面塗黑灰,眼角抹白粉,頭上立著沖天辮,手提破鳥籠子,前串後跳;“笊籬把子”即蠻婆,為刁蠻的老太婆形象,“她”臉上畫著皺紋,腦袋上梳著撅尾巴頭、雙耳各戴一個紅幹辣椒,後脖領子插著一根菸袋杆,手提一根洗衣服用的棒槌,走路故意一蒯一蒯,“蹣跚”著去追打正在打情罵俏的“挑挑子鋦大缸師傅”和風流妖冶的“小老媽子”。

老年間的秧歌隊大多會有基層政府和大買賣商號資助,表演者雖臨時組隊,但卻往往是扭秧歌的老手:丁字步、蹶子步、大跨步、拉蹲步、出溜步、蹲襠步各種舞步嫻熟;天門八卦陣、地門八卦陣、葫蘆陣、六合陣、龍門陣、四合陣、六面鬥、八面鬥、套八字、連環陣等行進走花場的“走陣”陣型毫不陌生。秧歌隊先在某處集合,人員齊整後,老達子往往見景生情,即興發揮唱一段開場“煞公”(老達子因此也有煞公的別稱),隨即一對燈籠(方燈或蓮花燈)引路,銅鑼開道,大鼓、嗩吶斷後,秧歌隊緩緩開上大街,開始沿著計劃的路線巡遊表演。節日裡,秧歌隊所到之處,圍觀者摩肩擦踵、如潮湧動,追逐著秧歌隊,不知經過幾條街,跨過幾條巷。


吉林紀事:曾經喧囂的“鬧元宵”

踩高蹺巡遊的秧歌隊舊影

由於秧歌隊的人氣效應,城內許多大買賣商號和官紳大戶,會用特殊的方式請秧歌隊到自家門前或庭院表演。所謂特殊的方式,即燃放爆豆般鳴響的鞭炮。誰家鞭炮響就代表誰家有財勢,也代表這家對邀請秧歌隊有誠意——俗稱打場子接秧歌。鞭炮漸歇時,以燈籠、樂隊為中心,秧歌隊排開陣型,開始“

圓場”。先由老達子唱一段七言、與主家相應的拜年歌,如“一進某宅抬頭觀,有副對聯在門邊,上聯寫著財源廣,下聯寫著福祿全……

老達子唱罷,秧歌隊的每個角色便各顯神通,扭動腰肢進行表演。其間不僅是扭秧歌,還得唱秧歌。除了現編現演的竹枝詞順口溜外,也會演唱一些大口落子,有些秧歌隊甚至會唱“小老媽開嗙”、“王大娘鋦缸”、“馬寡婦開店”等劇目中的個別戲謔唱段,藉以烘托熱“鬧”氣氛……表演完畢,主家照規矩送給秧歌隊一些蠟燭和果匣子(蠟燭用於引路燈籠的消耗,果匣子中的糕點補充體力),也有些闊氣的主家會賞給秧歌隊一些錢。

民國版《永吉縣誌》記載:元宵節以粉餈([cí],糯米食物)祀祖先,街市張燈三日。金鼓喧闐,燃冰燈放花爆,陳魚龍,曼衍、高蹺、秧歌、旱船、竹馬諸雜劇是日,男女出遊,填塞衢巷。又有《昔日吉林民間習俗》記載:燈節活動主要集中在城裡的糧米行、北大街、西大街、河南街、通天街、牛馬行這幾條主要街道上。放煙火、放盒子主要在財神廟一帶

。總之,由軍旅嚴謹穩重風氣主導的吉林城,元宵節這天,吉林城內外,歡騰熱鬧景象隨處可見。


吉林紀事:曾經喧囂的“鬧元宵”

滾冰場面,取自互聯網

吉林城滿族人獨特的“鬧元宵”

吉林城是滿族聚居地,百姓雖很早就接受了漢家過元宵節的習慣,但也在節慶活動中保留了許多本民族特色。

在諸多滿族民俗中,“打畫墨兒”可謂放飛自我鬧元宵之最。打畫墨兒又稱“作吉祥”,就是互相塗黑臉頰,藉以消災解厄、遇難呈祥。在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旗人家庭無論男女,不分老幼,互相嬉笑追逐著給親人的臉上“抹黑”,竟可完全無視往日森嚴的長幼禮法。

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是滿族同胞認可的“好日子”,自古民間就有“到外邊走一走可以祛除百病”之說。特別是入夜後,滿族姑娘們紛紛到江邊、泡子、井臺等結冰處的冰面上打滾兒,傳說這樣可以滾掉晦氣,謂之滾冰,也叫軲轆冰。《清稗類鈔》、《永吉縣誌》等史志均有“或步平沙,謂之走百病。或聯袂打滾,謂之脫晦氣。入夜尤多。”的記載。

在吉林城的滿族人中,還有“請笊籬姑姑”的習俗。在正月十五這天,用白紙包裹一柳條笊籬,在白紙上勾畫少女容顏,再塗脂插花,即為笊籬姑姑。然後選一十二三歲少女,以紅布覆其頭,並噴撒白酒,盛裝擎舉笊籬姑姑。少年男女圍繞四周,邊舞邊歌:

笊籬姑姑本姓白,戴朵花,背捆柴,扭扭噠噠下山來,你也拍,我也拍,拍著手兒跳起來。也有的唱道:笊籬姑姑下山來,十五十六看燈來,梳的什麼頭,梳的四散頭,頭上抹的桂花油。歌畢,矇頭女孩往哪邊舞,其他人就跟隨著往哪邊跳,邊跳邊喊“姑姑來了”……


吉林紀事:曾經喧囂的“鬧元宵”

在節慶祭祀時,滿族人歷來有“講古”的風俗。講古也叫“說史”、“唱誦根子”,主要唱誦本族英雄傳奇和怪奇往事。自晚清開始,一些漢族故事因為情節更為曲折動人而被補充到滿族的講古風俗中。在元宵夜,不畏湖陽公主淫威的《強項令》董宣的故事,和《隋唐演義》中秦瓊等五雄鬧花燈的故事就最為應景。借這些故事中鬧元宵的氛圍描寫,為聽者強化了“鬧”乃元宵夜的特徵,久而久之,在潛移默化中讓人們的元宵節產生了“熱鬧”的氣質。


吉林紀事:曾經喧囂的“鬧元宵”

自吉林解放後,過往元宵節中的許多傳統,除因祛糟粕和世態變遷而發生細微改變外,大都得以傳承,尤其是花燈、猜謎、放煙花幾項文娛活動在保持中還有了新的發展變化。記憶中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吉林市都舉辦過元宵節花燈會。只不過一些街道扭秧歌隊雖在元宵節有表演,但鬧市巡遊的傳統已然漸漸消失。

庚子鼠年春節,全國上下被冠狀肺炎疫情影響,節日氣氛較往年冷清了許多。不過元宵節入夜後,吉林市仍舊爆竹轟響,夜空也為不時升騰的焰火照亮。這個特殊的元宵節雖然街道上“鬧”氣不足,可滿城住宅樓卻亮起比以往更璀璨的燈火——“鬧元宵”或不盡興,閤家團圓的氛圍絕不輸往年。


本文撰寫中參考書目:《永吉縣誌》、《吉林滿族風俗》、《昔日吉林民間習俗》、《吉林舊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