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其實也是“國際語言”?

一般說來,談到“國際語言”,我們一般都會直接想到英語、日語這些語言。生活中我們常常說的“國際語言”通常有這樣的特點:這些語言本身在不同國家被廣泛應用,對其他語言和不使用這種語言的人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一般,在我們的認識中,方言這個概念和“國際語言”關係並不大,甚至可能有對立,但其實,如果從使用範圍和對其他語言的影響這兩方面來看,漢語的許多方言都或多或少具有“國際性”,比如粵語、閩語、客家語等等方言。我們的母語方言,有時候不僅僅是“一方之言”,還可以是無遠弗屆的“國際語言”。閩語中的閩南語,是“國際方言”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在這篇文章裡,將就閩南語最大的兩個分支——福建的閩南話和粵東的潮州話這兩種方言(閩南語的兩種方言)的“國際性”談起,讓閩南人和潮汕人可以瞭解母語不僅僅是鄉愁的寄託,也是聯結自己和世界,過去和未來的橋樑。看得到先人篳路藍縷的歷程,我們會更明白未來的路要怎麼走。

在海外,如果把潮州話和閩南話加在一起算的話,閩南語的分佈是十分廣泛的,跨越的疆域遠遠超過中國原鄉。福建閩南話是東南亞分佈最廣的漢語方言之一,在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是當地華人首要的漢語方言,通常被當地華人稱為“福建話”或者“咱人話”,另外,在緬甸、印尼、泰國、越南,閩南話也都都成規模地分佈著,而來自粵東的潮州話則是泰國華人的首要方言,在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也都有很大的影響力。閩南語在東南亞的分佈,幾乎涵蓋了東南亞所有的國家,可以說是東南亞最重要的語言之一。


閩南語其實也是“國際語言”?

當然,因為移民祖籍和許多地理和社會文化層面的因素,東南亞各國各地區的閩南語還是存在不少差異的。以馬來西亞檳城和馬六甲兩地的閩南話為例,檳城閩南人的祖先大多來自漳州府東北部地帶,是故這個地區的閩南話口音和現今龍海、廈門海滄等地的閩南話比較接近。馬六甲和馬來半島南部其他地方的閩南人大多來自泉州的永春、南安、晉江等地,是故這個區域的閩南話比較接近泉州口音,而菲律賓的閩南人因為祖籍大多為福建晉江、惠安、南安,其中又以晉江為最,是故其口音和晉江閩南話高達近似。

總體來說,福建的閩南話在馬來半島和南洋各島嶼國家較為興盛,在中南半島各國雖然也有分佈,但是並不是當地的首要漢語方言,來自粵東的潮州話在中南半島則更為活躍。在越南胡志明市,潮州話是僅次於粵語,第二興盛的華人語言,一些並非潮汕籍貫的華人如閩南人、廣府人、客家人,也能使用潮州話(參閱陳曉錦、李建青《越南胡志明市華人社區的語言環境與華人的語碼轉換》),在youtube上也能看到一些越南潮州籍網友製作的潮州話教學課程,而潮州話則是泰國最為興盛的漢語方言,上個世紀,泰國許多非潮州祖籍的華人都會使用潮州話(隨著華人方言水平的下降,現在情況有變化),而且潮州話對當地語言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待會兒我們會講到這個問題。


閩南語其實也是“國際語言”?

馬來西亞馬六甲青雲亭

閩南語其實也是“國際語言”?

越南會安潮州會館


閩南語的“國際性”也體現在其對其他國家語言及使用其他語言的外國人群的影響和國際交流中對外國語言的吸收上。在古代,閩南地區對海外的貿易就十分興盛,明清之際,茶葉由廈門、漳州等地的港口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販賣到歐洲,這直接導致了一批亞洲、歐洲語言將“茶讀作和閩南話te相近的發音,如英語的tea和馬來語的teh。

閩南語其實也是“國際語言”?

《基督要理》書影,1593年出版於馬尼拉的閩南語天主教教理書,轉寫文獻顯示其為漳州一系的閩南話(圖:臺語文記憶)

漳州的閩南人早在明代便已經到達菲律賓進行商貿活動,馬尼拉一帶華人曾經多到建立專屬的居住區和天主教堂。當時的閩南語也給菲律賓的他加祿語施加了一定的影響,他加祿語向閩南語借入了大量以名詞為主的詞語,比如:misua(面線)、lumpia(春捲)等等,馬來語(印尼語)受閩南話的影響則更大,不僅僅借入了teh(茶)、anghun(旱菸)、teko(茶壺)、capgome(元宵節),在印尼,中國就讀為Tiongkok,華人被稱為Orang Tionghoa,orang是人,Tiongkok、Tionghoa即是“中國”、“中華”的閩南話讀音。閩南語在當地幾可視為華人文化代表,其地位與影響可見一斑。

潮州話對泰語、泰國社會的影響也十分大,潮州人是泰國華人中最大的族群泰語許多常用的重要詞彙都來源於潮州話。而泰國華人公共場合中如廟宇、機構名稱使用的漢字,往往使用泰文字母拼寫其讀音,而漢字讀音常常遵照潮州話。


閩南語其實也是“國際語言”?

閩南語其實也是“國際語言”?

閩南語其實也是“國際語言”?


泰文標寫潮州話用例。出現在廟宇匾額(龍仔厝府龍仔厝直轄縣)、善堂logo上。(圖:VienGiang、報德善堂Facebook主頁)

泰語中的潮州話藉詞

韭菜 กุยชาย

菠薐 ปวยเล้ง 華語:菠菜

茼蒿 ตั้งโอ๋

菜頭 ไชเท้า 華語:白蘿蔔

豆腐 เต้าหู้

豆腐乳 เต้าหู้ยี้

豆醬 เต้าเจี้ยว 華語:豆瓣醬

豆湯 เต้าทึง

豆花 เต้าฮวย 華語:豆腐花

八角 โป๋ยกั๊ก

豉油 ซีอิ้ว

浙粗 จิ๊กโฉ่ว 泰語黑醋的泛稱 不是指浙粗

粿汁 ก๋วยจั้บ

粿條 ก๋วยเตี๋ยว

肉粽 บ๊ะจ่าง

白食 “茶水費” แป๊ะเจี๊ยะ

國 ก๊ก 幫派

三輪車ซาเล้ง 泰語指拾荒者的三輪車

燉 ตุ๋น

畚箕 บุ๋งกี๋

辮 เปีย 辮子


十二支 จับยี่กี 一種賭博

仙 เซียน 形容精通某些技能或學術的人

字號 ยี่ห้อ 泰語指商店牌子

琴 ขิม 即揚琴

興 เฮง 泰語指好運

衰 ซวย泰語指厄運 倒黴

承 เซ้ง 泰語指承租 轉讓

頭家 เถ้าแก่ 老闆

(承蒙VienGiang提供泰語資料)

和潮州話一樣,泰語也可以用“頭家”(เถ้าแก่ Tao Kae)稱呼“老闆”,這個說法應來源於潮州話,泰國網紅零食“小老闆”牌紫菜的品牌名“Tao Kae Noi”就是一個泰潮合璧的詞語。

閩南語其實也是“國際語言”?

你們喜歡的小老闆~


(圖:網絡)

峇峇孃惹(Baba Nyonya)是新馬印三國一個特殊的族群,通常也被稱為土生華人,他們是歷朝歷代移民到南洋的中國人和本地馬來人結合的後裔,和其他華人一樣,他們對華人傳統也盡數傳承,甚至更加尊崇傳統華人的文化,禮數更厚,但在飲食、衣著、語言等方面深受本地文化的影響。峇峇孃惹使用的語言“峇峇馬來語”(Baba Malay)是一種混合性的語言,由於峇峇孃惹的祖先大多來自中國的潮州和閩南等地,峇峇孃惹的馬來語裡的大量詞彙直接來源於潮州話和閩南話,峇峇馬來語的語法也深受閩南語的影響。

閩南語其實也是“國際語言”?

峇峇孃惹的水查某和雅姿娘(網圖)


峇峇馬來語中的漢語(閩南語)藉詞涵蓋生活各個方面,根據臺灣清華大學曹逢甫和臺中教育大學洪惟仁的研究,峇峇馬來語當中的漢語詞彙“絕大多數都借自漳州話”。以下是摘自二位老師《峇峇語的閩南語方言鑑定》一文的詞彙表的一角,由此得以管窺峇峇馬來語濃重的閩南語色彩。而這只是峇峇馬來語浩如煙海的閩南語詞彙中的一小部分。

閩南語其實也是“國際語言”?

此外,峇峇馬來語的語法也深受閩南語影響,在此節錄曹逢甫老師《峇峇語(Baba Malay)的性質與來源》中對峇峇馬來語一個獨特句式的分析,供大家參考。

閩南語其實也是“國際語言”?

點擊圖片,放大之後查看哦~


而國際交流也給閩南話帶來了許多國境以外的詞語,根據李如龍先生《福建方言》中的相關資料,閩南語向馬來語借入了大量詞語,如suka(喜歡),patut(規矩)、tolong(幫助),根據筆者觀察,泉州一帶閩南話中的a-gah/a-lah(推測、估計)應該是來源於馬來語的agak,在馬來語中,agak即是“揣度、猜想、估計”之意。此外例子實在太多,大家可以查閱《福建方言》進行了解。

本文從閩南語(潮州話、福建閩南話)在海外的分佈和影響的角度簡要介紹了閩南語的“國際性”,其實是為了傳達一個信息:其實方言母語並不像我們許多情況下想象的那樣只是一種“鄉土”的存在,作為族群歷史的見證,她甚至比我們自己想象的走得更遠。不管我們的母語是什麼,認同她,把傳承好她作為自己的責任,不拘泥於“老土”、“鄉土”等標籤化的認知,相信我們的母語一定會繼續陪伴著我們走下去。

(文:林諾舟,就讀於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陳曉錦、李建青,2011,《越南胡志明市華人社區的語言環境與華人的語碼轉換》,廣州,《南方語言學》3輯,暨南大學出版社

曹逢甫 2012《峇峇語(Baba Malay)的性質與來源》,北京,《第三屆東亞人文學論壇(暨兩岸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討會)論文集》

曹逢甫、洪惟仁,2010,《峇峇語的閩南語方言鑑定》,昆明,《第二屆海外漢語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雲南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1997,《福建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