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喜剧》:上扬结尾很窝心?因为它本来就是“半个悲剧”

据说在《半个喜剧》的创作过程中,所有演员提前一年到位排练剧本 ,而且每个演员都没有具体的台词本。作为导演的周申和刘露只是把大体的框架设定完,然后在拍摄的时候由演员自己即兴发挥,他们再选择比较好的记录下来并定型到电影中。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来源于演员的"有感而发"的电影,而他们的感知则凭借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生活的领悟迸发出来。


《半个喜剧》:上扬结尾很窝心?因为它本来就是“半个悲剧”

而在这部电影上映后,几位朋友不约而同地来问我的观后感。原本我对这部《驴得水》原班人马打造的电影期望值不是很高,因为前一部作品就是舞台剧风格盖过电影的光芒。换句话来说,作为舞台剧和电影的死忠粉,我并不想透过荧幕看剧场演出(参考大牌云集的经典之作《猫》,或许有人也会感同身受)。

但看过之后,两位导演爆棚的表达欲之下那一丝对生活的嘲弄还是被我捕捉到了。所以我对那几位朋友以及今天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要郑重其事地说一句:请把目光放在电影之外的现实里。


《半个喜剧》的喜剧结尾观众因何不买单?


说到喜剧,有人会想到巴顿和卓别林,有人会想到周星驰,还有人会想到开心麻花。这和层次没关系,有的只是年代和受众的区别。但纵观以上在喜剧领域大有所成或小有成就的人或团队创作出来的作品,即便不懂喜剧,人们也不难看出这样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

好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

不同于冯小刚的"广播电台风"的贺岁喜剧电影,以宁浩为首的国产新锐导演们越来越注重运用镜头语言和剪辑给喜剧电影的视觉冲击加分造势。但改变总是在反复中前进,近些年的喜剧电影的风格和侧重点又开始"复古"并义无反顾地走上"台词为王"这条路。

光靠听就能"看"懂整部电影,是近年来喜剧电影最大的问题。


《半个喜剧》:上扬结尾很窝心?因为它本来就是“半个悲剧”


但今天这篇文章还真不是来批判《半个喜剧》的,因为这部翻译过来为"差不多是个喜剧"的电影之所以会打动一部分观众,其本质还是没有从喜剧本质"扎心的现实"这一点跑偏。但前面提到的那句"表达欲爆棚"也不容忽视,两位导演和各位演员想表达的东西或者说想揭露的现实以及人性太多,所以整部电影看下来搞笑不足、晦涩有余。尤其电影结尾的上扬结尾更是让很多人发出一句"Are you kidding me?"的疑问。


不是人们不接受喜剧电影以喜剧结尾,因为一部好的喜剧电影如果能让人从头笑到尾又能带来现实思考就称得上是"完美"甚至是"大师级"作品。但《半个喜剧》的"上扬结尾"却收获一片反对的声音,根本原因就是电影中那个被莫默说成是"郑多多的一条好狗"的孙同的转变太突然也略显不符合逻辑


透过喜剧的本质看《半个喜剧》的"弄巧成拙"


我曾在之前的文章中写过,一部好的喜剧电影就像麻醉剂,看的时候会让观众失去对疼痛的感知能力,让我们自己就像亲眼看医生给自己做手术那样去看那些导演将生活的真相和悲剧的内核切割开来并呈现在电影之中。而当一部喜剧电影的结束也预示着麻醉剂的药效被减弱,再次回味电影甚至立时三刻观众就会发现:原来那些幽默是经过包装的,而带来的疼痛却真实切肤。


《半个喜剧》:上扬结尾很窝心?因为它本来就是“半个悲剧”


可无论喜剧电影的外壳有多么轻松,内核又是多么扎心,归根结底它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看过的人们会因此产生出更多直面生活的勇气。

所以真正的喜剧,或者说喜剧真正的目的不是让人笑,而是让人笑过之后看到生活的真相,知晓真相后还笑得出来,并且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接下来鸡零狗碎的现实生活。


但《半个喜剧》从这一点出发,却着实玩儿了一把"反其道而行之"。文章开头说了"要把目光放在电影之外的现实里",因为这部电影真正的现实意义并没有用电影去呈现,而是隐藏在电影的虚幻、集中和生活的现实、分散二者之间的交汇处。

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无论是国产电影中的大多数一直以来奉行的"不留白""不猜谜",还是这部电影的受众人群年龄决定的观影时长来看,二位导演的小心思明显没被发现,所以绝大多数人对这种"看似欢快"的结局并不买账。

《半个喜剧》:上扬结尾很窝心?因为它本来就是“半个悲剧”

但直觉的力量又往往不容忽视,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至少那几位来过问我的观影感受的朋友都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这部电影还不错,只是这个结局略显虚假,给整部作品减分。


《半个喜剧》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笑点不足"这个评语比较主观,毕竟看周星驰的电影全程面无表情也是大有人在。但这部电影前半段和后半段笑点分布不均却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其实整部电影的解谜关键却几乎都隐藏在笑点比较密集的电影前半部分。


《半个喜剧》:上扬结尾很窝心?因为它本来就是“半个悲剧”


  • 首先,郑多多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对自己需求和自己能达到多少或何种程度的目的十分清楚的人。看似渣男,但他找的永远是能跟自己拍响的另一个巴掌,包括择友在内,被他给予最多的孙同也恰恰是最需要他并最包容他的那一个。

北京户口、家世显赫、独立居住、女孩无数......这样的存在相信不少坐在荧幕前的观众都会在心里暗暗叫绝。他不同于以往架空华丽的影视作品(比如《小时代》)塑造的十全十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形象,而是在方方面面都尽可能地去接地气,并更接近于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X二代"。

所以还是那句话,越真实越扎心,所以他的霸道、无理、强势以及看准别人弱势并无情撒盐的样子让人看后更能心生恐惧甚至后怕。


《半个喜剧》:上扬结尾很窝心?因为它本来就是“半个悲剧”


  • 其次,郑多多真的被毁了吗?


电影中有一处细节是,孙同在被二位美女"逼上梁山"去搅黄了莫默相亲、郑多多的小姨子自告奋勇要替孙同出头的时候,她说了这样一句话:

"上次我姐夫出轨,就是我摆平的。"

也就是说,郑多多是什么样的货色,他的未婚妻心知肚明。但她仍选择在对方被抓现行后,继续这场婚礼。 那么仅凭孙同的爆料,郑多多这个情场高手就万劫不复了吗?这个问题细究下来,也许答案会让人寒心。


《半个喜剧》:上扬结尾很窝心?因为它本来就是“半个悲剧”


要知道,原谅和出轨一样,是有思维和行为惯性的。正因为一边无底线地等待浪子回头,才直接或间接造成对面的浪子越来越浪、越跑越远。

所以新娘那句"这婚我不结了"是真,但是否会这辈子也不跟郑多多结婚却谁也说不准,而且被推翻的可能性也不容忽视。


  • 最后,孙同和莫默真地"大团圆"了吗?


根据孙同的人物塑造以及莫默的耿直和不委曲求全来看,这个结局的时效性会很短。而且很大可能是,当孙同的肾上腺素完全恢复正常水平后,莫默再次想起眼前这个男人没了郑多多就要依靠和自己结婚才能拿到北京户口的时候,两个人的"一地鸡毛"才刚刚开始。


《半个喜剧》:上扬结尾很窝心?因为它本来就是“半个悲剧”


这也是这部电影叫《半个喜剧》的真正原因。要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孙同和郑多多这种各取所需的关系已维持数年之久,爱情这个时隐时现的东西在不堪一击的现实里,又面对各种"四面楚歌"的对立关系中,以孙同的性格又能坚持多久?这才是真正让人细思极恐的东西。


写在最后:《半个喜剧》名副其实


电影中有一处镜头运用的极为巧妙。就是莫默带孙同去配眼镜的时候,两人站在双面镜的两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两个角色的人头从视觉上被进行了完美的置换。

这是笑料,也是伏笔。

这揭露了莫默不具备这个社会对女人的默认——要温柔,要识时务,也暗示了孙同很多时候"不像男人"——没骨气、没主见。

这段看似搞笑的镜头也暗示了两人在一起后的性别对换:女强男弱。而孙同的性格就注定他哪怕借由一场能拿到北京户口的婚礼就彻底摆脱了郑多多的控制,但他很有可能在今后的岁月里让莫默的"预言"应验:孩子上学、事业升迁等重大事情上,孙同依旧不能挑大梁。


《半个喜剧》:上扬结尾很窝心?因为它本来就是“半个悲剧”


所以,这"半个喜剧"实际上是电影内外的分水岭,电影里是喜剧,生活里是悲剧

而这部电影最值得玩味的地方是没展现出来的那部分——孙同很大可能只是短暂的英雄主义,婚礼上的"一夫当关"很有可能是他这辈子最高光也最男人的一次。而电影的结局越喜庆,才更能彰显人性的卑微和现实的残酷。

观众知道它是假的,难到导演会不知道?编剧会不知道?还是参与创作的演员会不知道?而这部电影真正目的就是让观影的人聚焦"高潮后的现实"——无论他俩结不结婚,导致悲剧的人格已然定型。

所谓现实,就是一种群体共识,所以从哲学角度来说,没有所谓事实和真相。那么这个结局让人感觉不舒服就对了,因为你其实早就察觉到背后的真相和现实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