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姓氏“王”到底怎麼念?

閩南姓氏“王”到底怎麼念?

說閩讀者來稿

作者 | 張佳鴻

閩南地區宗族觀念強,“一村一姓”是常見的現象,甚至幾十個“鄉里”同一個姓氏,“一天、二張坑(張)、三峰崎(何)、四後坑(陳)”說的就是惠安歷史上的幾大望族。閩南地名常冠以姓氏,與方位、地形、地物、行政區劃 等結合,如張坑、劉厝、前吳、下謝、東蔡,若再加上梧宅(吳宅)、南位(南魏)、內墓(李墓)這類經“雅化”或 “訛化”的地名,姓氏地名比例就更高了。王姓在閩南、在惠安也都是較大的姓,手頭上有本新近出版的《惠安縣地名志》,整個惠安縣(包括臺商投資區),也只找到王孫(螺城鎮)跟王厝(小岞鎮後內村)這兩個直接以王姓命名的村落,甚是怪奇。

閩南姓氏“王”到底怎麼念?

筆者曾在螺城鎮工作,工作之餘對地名的由來比較興趣,對於前型村地名由來的解釋有所懷疑。按《惠安縣地名志》的解釋,“據傳,古時黃氏村民從山腰前黃遷此建居,仍稱為前黃,後衰敗外遷。張、陳、林等氏村民相繼遷此建居,改稱前行,後因當地方言諧音為前型”,或說“以其所處方位及地形命名”都無法解釋為什麼要叫做“前型”,將“型”解作地形更是荒謬。

閩南姓氏“王”到底怎麼念?

經過向當地人請教,瞭解到王姓在張、陳、林三姓遷來之前就定居於此,且主要聚集於舊村落的中心地帶,作來後來者的張、陳、林三姓只得聚集於舊村的外圍。翻開明朝隆慶四年至萬曆二年惠安知縣葉春及編著的《惠安政書》,內附有一張古二都地圖,前型這個位置(在王孫旁邊)圖上標註的漢字是“前王”。若以今音來比較的話,“王”讀/ɔŋ5/、“型”讀/heŋ5/(實際音值/hiəŋ5/),聲母、韻母都不相同,解釋不通為何“前型”當時要寫作“前王”。目前發現最早的閩南語韻書是泉州人黃謙所著的《彙音妙悟》(1800 年),王有兩個讀音,分別是:英母東韻上去即/ɔŋ3/,英母東韻下平(注為“天下主也,又姓”),即/ɔŋ5/;翻遍古今中外關於廈漳泉臺的閩南語文獻,都不見“王”讀如“型”/heŋ5/的直接記載。

閩南姓氏“王”到底怎麼念?

“禮失求諸野”。其實,“王”姓跟“型”同音在粵東閩語、粵西閩語是很常見的,如:

閩南姓氏“王”到底怎麼念?

閩南姓氏“王”到底怎麼念?

除親屬語言可以佐證,同屬古陽韻的“框筐”惠安話讀/kʻeŋ1/、“虹”讀/ kʻeŋ6/,“王”讀做“型”/heŋ5/在音韻上面是很自然的,可以說口語中的“前型”就是“前王”舊讀的“遺珠”。只是“王”姓讀做/heŋ5/的這種白讀,後來被文讀的/ɔŋ5/逐漸替代了,若再寫作“前王”,一般人照字面就會讀做/tsũĩ5 ɔŋ5/,容易讓人產生誤會。由於地名具有頑強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口語當中的讀法/tsũĩ5 heŋ5/保存了下來,但跟“王”姓的通行讀法產生髮剝離,再加上“名從主人”,只能用同音的“前型”來標註這個地名的口語讀法了。

閩南姓氏“王”到底怎麼念?

事實上,由於受到優勢語言(古代官話、現代普通話)的影響,方言的字音有向優勢語言靠攏的趨勢,方言的一些語音特徵也正在逐漸萎縮,有些語音特徵在古代的“字典”(韻書)也漏收,卻可以在地名中得以“倖存”。譬如,“何”姓現在都只讀文讀的/ho5/,白讀的/ua5/只有“無奈何”還在使用,但個別的地名還在讀/ua5/,如廈門“何厝”/ua5 tsʻu9/。再如,孫姓漳州一般讀白讀的/sũĩ1/(對應泉州的/sŋ1/),泉州一般讀文讀的/sun1/ ,但個別的地名還有白讀的痕跡,如螺城鎮“王孫村”。

閩南姓氏“王”到底怎麼念?

《惠安政書》的“前王”,雖然到嘉慶《惠安縣誌》已經演變為“前型”,但在還有“前王塘,在前王鄉”的水利記載,可知,四百多年前王的白讀/heŋ5/(音同“型”),到嘉慶年間正逐漸被文讀的/ɔŋ5/替代。

閩南姓氏“王”到底怎麼念?

由於王的白讀/heŋ5/ 在口語跟文獻中都已經完全消失,地名也被其他同音的漢字替換乾淨,為了解釋地名的起源,常常出現“望文生義”的現象。如《惠安縣地名志》對“珩山”的解釋是“珩山,俗稱珩厝,系王姓村民居住地,村民均為開閩王王審知後裔。相傳,明朝時便有王氏先祖自南埔沙格村遷入定居,開挖地基時得到一塊珩石,視為吉兆,遂以“珩厝”為自然村名。”珩厝,一般也寫作“型厝”,嘉慶《惠安縣誌》寫作“王厝”,與所謂的“珩石”其實沒有什麼關係。無獨有偶,廈門島內殿前附近也有一個同樣叫“珩厝”的地名(也作型厝、形厝、邢厝),由於廈門方言“珩”讀/hiŋ5/,與“還”同音,便有人將“珩厝”與“還厝”(歸家,迴歸祖地)聯繫在一起,可實際上早前的廈門島內“還”是讀做/haĩ5/ ,/hiŋ5/只是後來島外傳入的讀法,旁邊的“殿前”也是讀做/tãĩ7 tsãĩ5/ ,也是犯了“以今證古”的毛病。

閩南姓氏“王”到底怎麼念?

說到廈門的“珩厝”,也順便提一下廈門的王姓的起源,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釐清惠安王姓地名的由來。廈門《珩山王氏簡史》稱:“南宋宋端宗年間,從福建泉州府南門外南安縣弘墩移居同安縣西門外......亥郎公之子西疇,再從蘇營遷龍頭山(珩頭)開發今珩山十八社,迄今已繁衍四十多世。”此處的“南安縣弘墩”,其實指的現在的晉江市羅山鎮杏墩(杏田)村,這個杏田村是王氏一個很重要的發源地。根據《惠安縣地名志》,洛陽鎮杏田村也是來自晉江杏田,連村名也一樣。(“古時,王氏村民自東嶺鎮珩厝村遷居晉江杏墩村,再由杏墩村遷入此地坑洋田居住,因建居於坑洋田之旁,得名橫田,後改稱杏田。”)再根據網上的資料,“杏墩......根據出土的墓誌及保留的明代譜序,如至今存於個人的明永樂乙酉冬十月泉州府晉江縣儒學訓導梁廷翰所撰《王田王氏大宗族譜序》、明永樂乙酉冬十月玉灘子潛齋陳納所撰《王田王氏譜跋》、明正德四年己巳湖廣慈利縣儒學訓導鈍翁公所撰《王田王氏族譜新序》、明正德六年賜進士出身雲南道監察御史林春(灞溪始祖五世舅祖)所撰《王田小宗舊族譜引》,都能清晰體現珩墩世系。”可見,所謂的“弘墩”“珩墩”“杏墩”“杏田”“橫田”就是“王墩”“王田”。從用字的混亂,也可以知道這些字都是表音,跟漢字的本義是無關。

這裡需要多加解釋的一點,弘、珩、橫與杏的聲調並不相同,前者讀做/heŋ5/,後者讀/heŋ6/,但在語流中“杏田”跟“橫田”的讀音一樣,這是由於泉州話前字為陽平、陽上、陽去等陽類調連續變調後調值一樣的緣故。

閩南姓氏“王”到底怎麼念?

通過對《惠安政書》《惠安縣誌》《惠安縣地名志》等相關資料的梳理,王姓地名除了讀“型”之外,還有“園、橫、黃”等情形,這就屬於“訛讀”(俗話說的“走音”)。

閩南姓氏“王”到底怎麼念?

“上園”“下園”“後坑型”(口語“後坑園”)這些地名,王的讀音由/heŋ5/訛變為“園” /hŋ5/;“王孫”(口語“黃孫”)、“山橫柄”(口語“山黃柄”)、“黃莊”這些地名,再由“園” /hŋ5/,進一步丟失聲母,訛變為“黃”/ŋ5/ 。按,《惠安縣地名志》對王孫村有如下解釋,“黃姓大量聚居於此,且人丁繁衍發展較快,故俗稱黃孫村”,將訛變後的讀音與後面遷入的黃姓聯繫起來看起來合理,但可能不一定準確,譬如塗寨文峰的“黃莊”同樣來自“王莊”,但當地並沒有姓黃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型厝都跟王姓有關,晉江安海鎮的型厝(也作“形厝”)讀做/hĩã5 tsʻu9/,就是來自顏姓的白讀。從音韻的規律來說,“型”“形”有文/heŋ5/、白/hĩã5/二讀的可能(白讀的/hĩã5/,與“顏”姓的舊讀同音)。如要詳細論述,不是片言可盡,留待以後慢慢道來吧。

閩南姓氏“王”到底怎麼念?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本號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