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是不是得了高血壓?

史睿營養師


高血壓病症狀隱匿,往往在實際生活中不易發現,有很多都是在出現併發症和體檢時無意發現。我們要怎樣發現高血壓呢?



首先,我們要經常測一下血壓,防患於未然,尤其是有高血壓家族史的時候更要注重血壓的長期監測。

第二,如果常常頭痛頭暈更要定期測量血壓。

第三,中老年人更要定期測量血壓。

然後高血壓的主要症狀如頭枕部和兩側太陽穴疼痛,頭部持續頭暈不適,遇事易激動,自覺心慌不適,失眠,記憶力減退,手腳指麻木不靈活,耳鳴,鼻出血等症狀。

所以我們在出現以上症狀時要警惕高血壓的發生。

高血壓的診斷指至少兩次或者兩次以上在非同一天靜息狀態下測得血壓收縮壓≥140,舒張壓≥90時即可以診斷高血壓。


所以在平時生活中如果出現有以上不適症狀還需多測量血壓,即使在沒有任何症狀的時候也可定期測量血壓,做到早發現早期干預。


餘千蘭


五六十歲,在王醫生眼中,是一個不錯的年齡階段,還沒有到七十歲胳膊腿活動欠佳,也不是四十歲壓力倍增的時候;可以說五六十歲正是把這個世界看的清清楚楚,活明白的歲月。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高血壓的發生率明顯提高,那麼五六十到底怎麼判斷自己的血壓高不高呢?

我國目前成年人的血壓標準: 高壓90-140mmHg, 低壓60-90mmHg。 不在這個區間即為異常。

我們沒有成年年齡段的血壓參考, 越年輕數值在正常範圍內越低越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高齡朋友,可以稍放寬一點,因為高齡患者有腦供血不足的比較多,血壓太低會影響腦供血,會引起頭暈不舒服,如果沒有任何不舒服,還是相對低一點好。

而五六十歲,我覺得還是按標準執行, 因為五六十歲,正直青年,人生的黃金年齡!有人說瞎說八道,五六十歲怎麼還青年,因為隨著我們全民身體素質的提高,目前大於65歲才定義為老年。

王醫生不止一次說過,漢高祖劉邦50歲左右才開始創業,到了五六十歲,經濟,思想,身體,時間都獲得了充分的自由,這個年齡正是好時候。

所以五六十歲的血壓就是正常成年人血壓值:90-140/60-90mmHg,超出這個範圍考慮異常。

當然,也有一些特殊情況,王醫生需要提醒大家:

1、如果合併冠心病,心肌梗死或糖尿病,可適當低一點好,比如120/70左右;

2,如果合併腦供血不足,可以稍高一點,比如140/90左右,或再高一點。

3、合併腦梗死,稍微高一點。

4、隨著年齡的增長,降壓也要有所區別,不能按照三四十歲那樣,因為年齡越大合併的疾病可能越多,的問兼顧題需要越多。降血壓更需要長效、平穩、保護靶器官;避免快速降壓。


所以,對於沒有其他疾病的五六十歲的朋友來說,高血壓的標準仍以大於140/90mmHg為準!


心血管王醫生


高血壓可發生腦溢血、猝死等嚴重症狀,是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因此如果血壓高,一定要控制好血壓值。

那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高血壓呢?我們可以從高血壓的一個典型症狀來判斷。這個症狀就是頭暈頭痛,這是很多高血壓患者都存在的症狀,即便是在治療過程中也會引起頭暈頭痛的情況發生,一般表現為持續性的鈍痛或者脹痛感,而頭暈的時間時而短暫時而持續,疼痛部位多在太陽穴、後腦勺附近部位,多在早晨睡醒後突然下蹲或起立發生。

那高血壓如何控制血壓值?

最常見的是吃血壓藥,但我們都知道血壓藥會給身體帶來不少副作用。其實除了血壓藥,我們還可以從飲食和運動上入手。

飲食:

可多吃蕎麥、桑葉、決明子、槐米、菊花、枸杞子等具有降血壓作用的食物,這些食物平時比較常見的食用方式是拿來泡茶或是煎熬飲用,但降血壓效果最好的還是喝它們的發酵液,即提取這些食材中的有效物質和益生菌發酵成的酵液飲品。

自食物酵液的作用得到藥理研究的證實後,市面上的食物酵液飲品也越來越多,各種方面的功效都有,降血壓方面用得比較多的為蕎麥桑葉複合益生髮酵液,是提取蕎麥、桑葉、決明子、槐米、菊花、枸杞子6種食材中的有效物質和益生菌發酵成的酵液,臨床上除了降血壓,還常用來降血糖、降血脂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飲食調理。

運動:

很多人誤認為高血壓不能運動,於是本來就懶惰,有高血壓後更有藉口不運動了。其實,高血壓並不是不能運動,只是不能進行劇烈的運動,像太極拳、散步等比較舒緩的運動還是可以的,這些運動可以促進血液的循環,對降血壓也有一定作用,所以,高血壓也是要運動的。


養生每一天


當心髒將血液打入動脈,血液將壓迫血管壁,形成血壓。高血壓,顧名思義,即血壓高了,異於平常。在血壓偏高時,有些人會出現頭痛、出汗、心跳加快、喘氣、頭暈、視覺混淆等症狀。由於高血壓通常無徵兆,因此,定期測量血壓很重要,尤其是那些高危人群。每4-6個月應檢查血壓一次,首先我們瞭解一下高血壓的臨床檢驗標準:

臨床判斷高血壓是收縮壓/舒張壓分別是140/90mmHg,但其實收縮壓120-140以及80-90舒張壓說明血壓已經有問題了,血壓收縮壓在180mmHg以下都還比較容易干預調整。太高的情況下可能需要藉助降血壓藥物治療,邊治療邊調理。

高血壓的形成無非有幾個方面:第一:血管太堵,血液粘度太高,這個就好比一條溪流,水代表的是人體血液,而通道代表的是血管,泥沙小石頭代表的是血液中的毒素雜質,正常的血液是乾淨的,血液越乾淨一個人的氣色就自然是白裡透紅的皮膚,嬌滴滴可愛!也代表著溪水很乾淨透明,如果溪流中或者血液中很多的毒素雜質,那麼水流速度自然就慢,人體的血液流速就慢,就會產生高血壓。

第二:血管通路太窄,這個就好比堵車一樣,路上車太多,那麼其他的車輛能走的通路就很窄,導致無法正常行走,人體血管也是一樣,如果一個人過多的攝入精製米麵,或者油炸食物,燒烤等等導致反式脂肪堆積在血管壁,那麼血管通路就變得狹小,血液流速自然緩慢,人體為了及時輸送養分到其他遠端組織細胞,自然就被迫提升血壓,嚴格來說血壓不是病,是人體的一種被迫的自然選擇。

第三:血管彈性太差,好比兩根水管,一根是自來水管,很硬,另外一根是軟趴趴的水管,同時灌入水,很明顯硬水管水流速度肯定更快,軟的水管水流速度是緩慢爬行,血管彈性一旦變差,血壓依然會被迫升高,但是人體血管比硬的自來水管更加有柔韌性,能收縮能舒張。

魚油和卵磷脂的作用就是改善高血壓第一個形成的原因,有含量豐富的n-3脂肪酸,也叫ω-3 脂肪酸,α-亞麻酸便是n-3脂肪酸的典型代表,可以改善循環,另外還可以有效利用膽固醇防止循環受阻,膽固醇達到我們體內之後,需要和亞油酸酸結合形成膽固醇亞油酸,進行代謝,如果我們的必須脂肪酸比如亞油酸缺乏,它就會和飽和脂肪酸結合,結果不能正常的進行代謝運轉,在我們的動脈沉積造成動脈硬化從而形成高血壓。

改善高血壓得從生活飲食入手,輔助一點降壓藥,但是降壓藥治標不治本,長期依賴降壓藥的話會造成後期一系列的併發症,包括中風,我們經常聽到降壓藥,那請問低血壓的人為啥不長期服用升壓藥呢?西藥中有長期服用的升壓藥嗎?是不是覺得有點諷刺,要知道低血壓的危害也不小的。高血壓可能中風低血壓也是可能突然暈厥的。所以任何藥物對於高血壓來說只能短時間控制,無法斷根,血壓本來就是人體自身的行為,我奉勸大家不要總是盯著那個指標,而要正確看待血壓的高低,以下是營養干預建議,只有改善我上面總結的3點病因,除掉遺傳性的高血壓,才能真正改善血壓,供大家參考:


營養師程咬金


我是小眼睛醫生

專注於心腦血管疾病

致力於公眾健康

熱愛於健身的心內科醫生


判斷高血壓其實沒有那麼複雜!首先,你需要有個血壓計。

如果你覺得反覆測量血壓麻煩,你可以去醫院做個動態高血壓。

動態高血壓能夠反應24個小時內的血壓波動範圍。進過測量你24個小時血壓平均範圍超過135/85mmHg的時候,你能夠診斷為高血壓了。

但是很多人都討厭血壓計在身上戴24個小時,你可以準備一個家庭電子血壓計。

連續測量3天你的血壓。

連續3天血壓超過140/90mmHg的時候,才能夠診斷為高血壓。

每次測量血壓的時候,你需要注意幾點。
第一點,你必須保持自己在安靜狀態下,比如情緒不激動,安靜得休息超過5分鐘。第二點,你必須把血壓計和心臟放到同一個水平,這樣才能夠保證血壓在正常範圍內。

血壓高了,不需要驚慌,只要調整生活,減輕體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壓。

如果反覆血壓升高,你可以去正規醫院,規律服用藥物。

我是小眼睛醫生

覺得我的回答有道理,可以回覆告訴我

覺得我的回答欠佳,可以回覆告訴我


小眼睛醫生愛運動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其腦中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腎臟病是其主要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嚴重威脅健康和生命。已有的實踐證明,高血壓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壓的血壓水平,可明顯減少腦中風和心肌梗死以及腎臟病的發生風險。

血壓測量是評估血壓水平,診斷高血壓及觀察降壓治療是否有效的主要手段。判斷是否有高血壓,主要通過測血壓。

高血壓定義為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非同日3次血壓不是指的今天,明天,後天。收縮壓>=140mmHg 和(或)舒張壓>=90mmHg;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目前正在服用降壓藥物,血壓雖然低於140/90mmHg,也診斷為高血壓。同時根據血壓升高水平,又進一步將高血壓分為高血壓1級,高血壓2級和高血壓3級。

監測血壓的方式可以通過診斷室測量血壓,家庭自我監測血壓及動態血壓監測三大類。

高血壓發生的確切病因還不明確,但是我國高血壓人群中大多具有以下一些可能與高血壓發生相關的危險因素,如飲食過鹹,超重肥胖,長期大量飲酒,生活節奏快,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除此以外,還有年齡增長,高血壓家族史都與高血壓發生有一定關係,改變生活方式可以預防高血壓的發生。



急診科鮮醫生


根據1999年WHO規定,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成年人血壓持續或非同日三次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則為高血壓。理想的血壓為120/80mmHg,正常血壓為130/85mmHg以下,130-139/85-89mmHg為臨界高血壓,為正常高限;140—159/90—99mmHg為高血壓Ⅰ級;160—179/100—109mmHg為高血壓Ⅱ級,血壓超過180/110mmHg為高血壓III級。

高血壓危險分層:

1、低危險組:高血壓1級,不伴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治療以改善生活方式為主。

  2、中危險組:高血壓2級或高血壓1級伴1~2個危險因素者,治療除改善生活方式外,給予藥物治療。

  3、高危險組:高血壓3級或高血壓1~2級伴至少3個危險因素者或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損傷的病人,必須藥物治療。

  4、極高危組:高血壓3級同時伴有1種以上危險因素、或伴有靶器官損害或糖尿病、或高血壓1~3級伴有相關的臨床疾病者,必須儘快給予強化治療。

危險因素:1、男性55歲以上,女性65歲以上。2、吸菸。3、總膽固醇>5.72毫摩爾/升。4、糖尿病。5、早發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發病年齡男性小於55歲或女性小於65歲)。

靶器官損害包括心臟、血管、腦、腎、眼等損害。


ft偏偏哥


1998年9月29日至10月1日,第七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的高血壓大會在日本召開。在這次會議上,確定了新的高血壓治療指南,明確了診斷高血壓的新標準,全面提出了高血壓的防治方案。

其定義是:在未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的情況下,收縮壓大於、等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大於、等於90毫米汞柱;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現血壓雖未達到上述水平,亦應診斷為高血壓。

目前我國已將血壓升高的標準與世界衛生組織制訂的標準統一。

詳細標準:(世界衛生組織於1978年制訂 供參考)即3次檢查核實後,按血壓值的高低分為正常血壓、臨界高血壓和診斷高血壓。

(1)正常血壓:收縮壓在18.7kPa(140mmHg)或以下,舒張壓12.0kPa(90mmHg)或以下,而又非低血壓者,應視為正常血壓。

(2)臨界高血壓:收縮壓在18.8~21.2kPa(141~159mmHg)和舒張壓在12.1~12.5kPa(91 ~95mmHg)之間者為是。

(3)確診高血壓:收縮壓達到或超過21.3kPa(160mmHg)和舒張壓達到或超過12.7kPa(95mm Hg)者為是。

最新高血壓的診斷標準都是人為劃分界限,這些都是需要臨床資料和實驗來進行驗證的。在治療高血壓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要用小劑量藥物平穩的降壓,血壓有下降的趨勢後,再慢慢增加藥劑,直到血壓可以控制在正常的範圍內。


華絡健康


在未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的情況下,收縮壓大於、等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大於、等於90毫米汞柱;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現血壓雖未達到上述水平,亦應診斷為高血壓。


虹途弓板跑步機


臨床上確診一位患者是否有高血壓往往需要對其進行一個整體評估,根據2010年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高血壓的診斷性評估包括[1]:

(1)確定血壓水平及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

(2)判斷高血壓的病因,明確有無繼發性高血壓;

(3)尋找靶器官損害以及相關臨床情況。從而作出高血壓病因的鑑別診斷和評估患者的心血管風險度,以指導診斷與治療。

這些就包括[1]1.對患者病史的採集:家族史、病程、症狀及既往史、有無提示繼發性高血壓的症狀、生活方式、藥物因素(是否服用使血壓升高的藥物,例如口服避孕藥、生胃酮、麻黃素類滴鼻藥、可卡因、安非他明、類固醇、非甾體類抗炎藥、促紅細胞生長素、環孢菌素以及中藥甘草等。)、心理社會因素等。

2.體格檢查。對患者進行仔細的體格檢查有助於發現繼發性高血壓線索和靶器官損害情況。

3.實驗室檢查。血液生化、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超聲心電圖、血漿腎素活性、血和尿醛固酮、血和尿皮質醇、血和尿兒茶酚胺等。

4.血壓測量。可作為評估血壓水平、診斷高血壓以及觀察降壓是否有療效的主要手段。目前,在臨床和人群防治工作中,主要採用診室血壓、動態血壓以及家庭血壓3種方法。

[參考文獻]

[1]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高血壓雜誌,2011,19(08):706-7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