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囚徒困境”博弈論解讀《大秦帝國之縱橫》連橫戰勝合縱的原因

商鞅變法後,繼位的新君秦惠文王大膽任用縱橫家張儀,君臣再次親密攜手,利用秦國不斷增長的綜合國力,縱橫捭闔,一次次突破外交困局和險境,讓秦國在強國之路繼續前進。

這是電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的主要故事脈絡。

秦惠文王任用張儀為相國。張儀給秦王建議國策為“邦交為主,征伐為輔”,具體是什麼樣的邦交方針呢?兩個字“連橫”。

張儀利用連橫之術,屢次化解了其他諸侯國的“合縱”圍攻,逐漸成為西方強國。

那麼,秦國的連橫術為什麼能夠戰勝諸侯國的合縱術呢?筆者認為,這是“囚徒困境”博弈導致。東方各諸侯國處於囚徒困境中,他們在決策時往往存在博弈心理,這就給了秦國施展連橫的機會,從而遠交近攻,各個擊破。

用“囚徒困境”博弈論解讀《大秦帝國之縱橫》連橫戰勝合縱的原因

秦惠文王和張儀


一、“囚徒困境”博弈,導致各諸侯國一盤散沙

囚徒困境是指兩個被捕的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說明為什麼甚至在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時,保持合作也是困難的。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或者說在一個群體中,個人做出理性選擇卻往往導致集體的非理性。

“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的梅里爾·弗勒德(MerrillFlood)和梅爾文·德雷希爾(MelvinDresher)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AlbertTucker)以囚徒方式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指的是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

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十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鑿,二者都判刑八年。由於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導致雙方沒有獲得最大利益。

用“囚徒困境”博弈論解讀《大秦帝國之縱橫》連橫戰勝合縱的原因


秦國經孝公時期的變法,國力大幅度提升,兵強馬壯,開始了它東出函谷關的戰略意圖。

秦惠文王任用軍事天才犀首為主帥,嬴疾為副將。秦魏兩國大戰,犀首率領的秦軍實現河西大捷,魏國的龍賈老將軍被俘虜,犀首屠殺魏軍八萬。一時間,秦軍威震天下。

河西大捷不久,張儀入秦受到重用。此時的天下形勢已變,秦國不再是當初被大家看不起的偏遠小國,東方列國從卑秦轉變為懼秦。秦國憑藉強大的國力成為戰國七雄之首。潼關以東的六國面對秦國咄咄逼人之勢,不知如何應對。

這種背景下,強大的秦國就好比監獄方,東方六國好比囚徒。

東方六國的君主心裡怎麼想呢?

假設我們不主動攻打秦國,秦國不一定甚至很可能不會攻打我們;假設我們六國聯合起來搶先攻打秦國,打了勝仗,不僅消滅了秦國這個隱患,還可以瓜分土地;假設我們六國聯合,攻打秦國失敗,那麼秦國秋後算賬,我們就危險了。齊楚實力強大,尚可以自保,韓、趙、魏和燕國則心裡害怕。

六個諸侯國之間,彼此並不是非常信任。大家都不願出全力攻打秦國,一有風吹草動就撤軍,六國聯軍很容易破裂,秦國一旦居間活動遊說,施以錢財土地以及連哄帶騙,其中一些諸侯國很快倒向了秦國的懷抱。“囚徒困境”博弈心理,讓諸侯各國更容易站在自己角度權衡利弊,最終犧牲六國聯盟的整體最大利益,獲得自以為的一國最大利益。

用“囚徒困境”博弈論解讀《大秦帝國之縱橫》連橫戰勝合縱的原因

秦惠文王

二、連橫和合縱戰略的選擇,考驗諸侯國君的政治智慧

1、連橫與合縱

《韓非子》說:

“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

連橫與合縱都是戰國時期的外交策略。“縱”與“橫”的來歷,是因“南北向”稱為“縱”,“東西向”稱為“橫”。秦國位於西方,六國位於其東。六國結盟為南北向的聯合,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為東西向的聯合,故稱“連橫”。

連橫古時也作連衡。賈誼的《過秦論》中有一句“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力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用“囚徒困境”博弈論解讀《大秦帝國之縱橫》連橫戰勝合縱的原因

張儀


2、二者的戰略選擇

合縱謀略的基礎是六國聯合形成的唇齒相依的地理優勢。地域相接、利害相關的六國,依靠聯合的力量,在強秦面前生存了百年之久。

事實上,合縱是東方六國的正確選擇。然而,合縱過程並不是鐵板一塊。六國與秦國的地緣關係不同,對聯盟的熱心程度也不一樣。這種情況下,張儀採取遠交近攻的連橫謀略陸續瓦解六國聯盟。

從國君角度看,秦惠文王對張儀的連橫術深以為然,任用張儀為相國,絕對信任,令其全力施展邦交方針。但六國的國君則對合縱術態度不同,從最初的懷疑到合縱結盟。即使結盟以後,也各懷鬼胎。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

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連橫目的在於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併和擴展土地的目的。

從實踐操作角度分析,連橫策略比合縱更容易。

連橫的實施者以秦國為主,只需要本國領導層齊心協力即可。合縱陣營則參差不齊,容易分裂,必須六國的國君都有遠見卓識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用“囚徒困境”博弈論解讀《大秦帝國之縱橫》連橫戰勝合縱的原因

左邊為:犀首公孫衍


三、秦國充分利用諸侯國的“囚徒困境”,以“連橫”術各個擊破,坐收漁利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中,連橫術和合縱術有過兩次正面軍事交鋒:

第一次:韓、趙、魏、燕、楚五國攻秦

這次由犀首公孫衍倡導、楚懷王主盟的楚魏韓趙燕五國攻秦之戰。五國聯軍氣勢很大,五國攻秦聯軍讓秦惠文王一愁莫展,張儀又稱病不上朝。大將軍嬴疾看在眼裡,於是主動拉秦王去見張儀,以解心病。

張儀分析當下秦國形勢,提出堅持和列國拼死一戰,秦國方能存國,並打算親自上陣替秦國解圍。三晉扣關函谷,秦閉關不出。這時候,張儀開始用口舌之利,用連橫策略,分化瓦解合縱聯盟。

張儀上前線說服燕國退兵,破犀首合縱,姬狐隨同。燕國傾全國之兵攻打秦國,國內時局動湯並無守軍,張儀勸說太子平,並答應太子平如果燕國退兵,秦將扶持太子平上位。

五國聯軍只剩下四國。

與此同時,秦軍的白起和魏冉,在抓舌頭的途中遇到押運楚國糧草的子蘭,兩人便心生一計燒了楚國的糧草,子蘭狼狽逃跑。楚國退兵,秦國開關迎敵。秦軍以一敵三,以強大的秦軍反擊弱小的三晉,勝算很大。果不其然,函谷關之戰,秦軍大敗三晉聯軍。

五國攻秦中,“囚徒困境”博弈論如何體現的呢?

先說燕國,燕國太子平為了自己的私利,為了獲得秦國支持自己坐上王位,不顧聯軍的重大利益,言而無信,私自退兵。太子平以囚徒心態,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就算聯軍打敗了秦軍又如何?對燕國而言,只是分得一杯羹。秦軍幫助自己登上王位則不同,太有誘惑了,而且得罪強大的秦國沒有好果子吃。權衡之下,同意燕國退兵。

再說楚國。原本楚國就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反對攻打楚國,楚王內心一直搖擺不定。楚軍糧草被焚燒以後,退軍就順理成章了。繼續打,楚國大軍很冒險,為聯軍當炮灰不值得。還不如撤軍回去,然後和秦國修好,求得秦國原諒。

用“囚徒困境”博弈論解讀《大秦帝國之縱橫》連橫戰勝合縱的原因

第二次:秦軍攻打巴蜀,國內兵力空虛,韓、楚、齊三國攻打秦國。

原來,韓王為報兒子被殺之仇,派遣大軍再次攻打秦國。楚國也已經做好與韓聯軍出兵伐秦的準備,景翠將軍指揮,屈原則準備籌集糧草。齊國最終同意發兵伐秦,楚國水淹曲沃,曲沃失守商於之地盡數被楚佔領。

危急關頭,張儀又出來採取慣用的連橫策略。張儀賄賂楚國王子子蘭,子蘭進宮面見楚王,讓楚王召見張儀。張儀面見楚王,撒謊說:楚國若撤兵,秦願意將商於百里之地割給楚國,楚王信以為真,動心同意撤軍。

楚國退出,齊國攻秦也是徒有其表,犀首率領弱小的韓軍獨自攻打秦軍。結局沒有任何懸念,韓軍再次大敗。夕陽下戰後的兩軍戰場,嬴疾和犀首暢談,犀首感嘆以無心廟堂只想漁樵耕讀,了此殘生。

聯軍兩次合縱攻打秦國,聲勢都很浩大。但都被秦國的張儀,邦交為主,縱橫捭闔,利用諸侯國“囚徒困境”博弈的矛盾心理,瓦解了聯軍。秦國得以在削弱聯軍強大實力的情況下,大敗聯軍,讓秦國立於不敗之地。

用“囚徒困境”博弈論解讀《大秦帝國之縱橫》連橫戰勝合縱的原因


韓、楚和齊三國攻秦失敗,依舊是囚徒困境博弈的結果。

首先是楚國,楚國軍隊原本勢如破竹,一直攻打下去,秦國危險!張儀自告奮勇,前往楚國遊說,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為條件,讓楚國退兵並且和齊國絕交。


楚王屬於典型的囚徒困境博弈心理,盤算著若繼續攻打秦國,且不說勝算如何,光糧草兵員都會損失很大。現在秦國主動送上商於之地600裡,這是不用考慮的划算買賣。但楚王沒有想到,秦國畢竟是強國,一時的服軟而已,怎麼會輕易割地?

再說齊國,由於和秦國相距最遠,原本一直對攻打秦國不是很熱心。之所以加入聯軍,秦國只不過是想借著戰爭從燕國等地奪取一些城池,擴充勢力範圍而已。看到楚國和秦國修好結盟,齊國立即撤軍。

用“囚徒困境”博弈論解讀《大秦帝國之縱橫》連橫戰勝合縱的原因


總結:

“囚徒困境”博弈理論深深影響著六大諸侯國。

六國雖然共同合作,堅決抗秦可為全體帶來最佳利益(瓜分秦國土地,解除秦國威脅),但在秦軍實力不明的情況下,諸侯國的某一國,單獨出賣聯盟可為自己帶來利益(秦國的割地或結盟許諾)。因此,諸侯國認為單方出賣雖違反聯軍共同最大利益,卻是本國最穩妥的選擇。

正是由於“囚徒困境”博弈的重要影響,本來選擇合縱組建強大聯軍的六個諸侯國,在關鍵時刻總因為各種臨時原因和秦國的離間之計選擇單方面退出,沒等到秦軍迎戰,強大的聯軍先從內部瓦解了。

張儀的連橫術一次次戰勝六國的合縱術,秦國越來越強盛,最終統一天下。


我是星河影評,重慶江津人,致力於分享影視評論和演員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