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

手機用戶500456蘭


一等人不用教,所謂的一等人,指的是有強大的內驅動力的人。他們有自己明確的目標,能自律,會主動去學習。

比如當年我上高中的時候,我們學校是省重點高中,我們班是所謂的零班。班級平均分接近600分的那種。學校週六下午和晚上不上課,週日上午也不上課。但不上課的時候,班上依然是座無虛席。學校上不上課這件事,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影響。班主任沒要求我們留在班上學習,但老師們都知道我們會在。所以各科老師經常都會在週六中午丟一疊試卷在講臺上,我們來了就很自然地去講臺上拿。

因為我們是文科生,一上高三我們自己就把歷史,地理,政治的所有教材背得滾瓜爛熟。我記得當年我跟同桌達成了背書搭檔承諾,都是利用課後時間在背。老師講題的時候問我們為什麼選某個選項,我們可以直接報出知識點所在的頁碼。



二等人用言教,指的是有悟性,有基礎,能奮進,但需要指點的人。這類人內驅動力需要喚醒,行為方式需要引導。

比如我曾經帶過一個復讀班。他們有強烈的想要考大學的慾望,但至於要考什麼大學,他們沒有具體的目標。他們有想要努力提升成績的想法,但具體怎麼提升,他們不清楚,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因此,對於這樣的學生,老師只要多跟他們聊一聊,聊理想,聊現實,引導他們樹立明確的目標。講效率,講方法,引導他們按照方法去做,或者讓他們根據自己歷來的經驗,總結適合自己的方法。在一年的梳理幫扶下,絕大部分同學都能上二本線。

三等人用棍教,指的是那些沒有學習目標,不懂學習的意義,缺乏內驅動力的人。

他們在學校就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分數這個東西,就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你跟他們講道理,他們可能會聽,但聽不懂。也有人能聽懂,但不去做。有些聽懂了,也做了,但堅持不了一個星期。

對於這樣的學生,老師必須全天候在場,盯著他們上課別睡覺,趕著他們交作業,追著他們去預習和複習。比如我現在帶的一個班就是這樣的,只要我在,他們都乖乖坐在教室裡,只要一看停車場沒我的車,立刻上房揭瓦,到處亂竄,就是不能安安靜靜地去學習。

我曾以為人分三六九等是歧視,是不公平。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人確實分三六九等。優秀的人都是相同的,不優秀的人各有各的不優秀,但有一點是致命的,那就是不主動,不負責,不堅持。


aiya鍾玲


你好,我是“閱讀找回自己”的黃歌,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關於你的“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這句話是出自於2003年由王文傑導演的電視劇《大染坊》裡的一句經典臺詞。這部電視局主要講述的是:清朝末年,山東周村。十五歲陳六子父母早亡,以討飯為業。但他心存善良,天資聰明,胸懷大志。要飯之餘,愛去書棚聽說書,身受民間傳統文化浸染。在他要飯過程中,常常受到同樣窮困潦倒的瑣子叔的照顧,壽亭銘記在心,又偶然結識日後成為山東最大工業家的苗海東,後者更成為他以後做人的榜樣。

根據電視劇情節,“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人可以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等人呢:無論什麼事你都不需要教他,他都能自覺地做得很好,很聰明。

第二等人呢:無論什麼事,只要你輕輕地給他點拔,他就能做得出來,這種人呢相對來講缺了一點靈活性。

第三等人呢:無論什麼事,他都是呆頭呆腦的,你無論用什麼方法去引導、教導他,他都是一動不動,只能用木棍追著他鞭策著他,他才能往前一小步。

關於“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也還有很多種寓意。

像:

一等人已經那麼聰明瞭,你還去教他,那就得罪了,再說遇都不容易遇到。

二等人是吃過虧的,所以你點到他都覺得很有益。

三等人有點小本事,沒怎麼吃虧,所以聽不進去好話。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閱讀找回自己


關於上面的問題,我有如下看法。

一,一等人不用教

這裡所說的“一等人”,是指那些天資聰慧,且明事理,董道義的人,他們知道,不管條件如何,凡事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付出加倍的努力。像古代的“鑿壁偷光”,還有“頭懸樑,錐刺骨”的典故,無一都是不需要別人教導,自己發奮圖強,最終取得成功的典範,這樣的人是值得讚賞的。

二,二等人用言教

用言教的意思是,本身對事物認識不清,模稜兩可,或對有些事情的判斷或做法舉棋不定,猶豫彷徨。這時就需要一個明事理,董道義的人去指點迷津,從而讓迷茫的人去樹立正確的觀念。所謂“言傳身教”,就是這個意思,至少這種人還聽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稍加雕琢便會成功,這是第二種人。

三,三等人用棍教

這種人就有點冥頑不化了,一切按自己的意願來,且不明事理,一意孤行,我行我素,什麼樣的勸誡都不會聽,油鹽不進。對於這種人,就得用極端的手段去教育,如果放任不管,有的就會染上惡習,最後走上犯罪的道路。現在很多的少年犯就是這第三種人,“養不教,父之過”,古人已經敲響了警鐘。

總之,人分三六九等,對於第一種人,我們應該感到欣慰,而對於後兩種人,我們就要負起責任,用我們正確的方式方法去引導他們,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去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於洪峰


人要說不能分為三六等的,,但家庭教育的不同,也註定著孩子的不同,一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最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是有的家庭父母不識字而且家庭貧寒,也沒有給孩子帶來什麼值得驕傲的東西,但孩子就是那麼優秀,那麼掙氣,我想說的是,有些孩子就是來報恩的。

大千世界,什麼性格的人都有,有的孩子是哄大的,有的孩子是教育大的,而有的孩子是在抗衡中長大的。但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盡到父母的責任,把孩子教育和培養好,“棍棒底下出孝子” 是我們這一代乃至上幾代的教育理念,怎麼教育孩子都是因人而異,什麼都不能絕對,對待自己的孩子,打罵式教育多多少少是不可避免,時代進步了,現在提倡讚美式教育,誇獎式教育,科學育兒自然比打罵式教育要好得多。



善行天下3


當今,在祖國大陸,好像沒有一、二、三等人之分吧!只是在香港才常聽到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之說法。

換個角度說吧,對三等人(實應為三類人)的教育引導方法,我以為:對聰明靈敏的人,不用多教;對相對遲鈍的人,要耐心多教;對弱智痴呆的人,要反反覆覆的教,不過這類人不是讀書的料。





夕陽初燈


我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還是對的!至於說分三六九等不認可。因為一個人從母體降生到這個世界,無疑就是到了花花世界,他以後的成長中受到親人和世間環境的影響,從而使他改變了原來的本性,才出現了各自的性格,這是不可逆轉的。這個家庭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你出生在教養比較好的環境,可能會有好的發展,反之就可能會逆轉,走向了一個自己認為的極端。

要想培養成一個好的人,一般來說需要三輩子人的努力,不然就是空談。你想想頭一輩子努力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傳承,那麼第二輩子人就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這就產生了氣質,氣質的昇華使得這個家庭走了良好的環境,在這良好的環境下生長起來的孩子是不是就會自然而然的成了人人羨慕的一代人!?

當然在培養過程中由於溺愛等原因的放縱,使得孩子走向了讓自己不願意看到的一面。這就是所謂的造化吧!如此說來父母親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加上學習其間遇到的人和事,這就到了管理的層面上了!一棵小樹任意生長,難免出現很多的枝杈,這時間就需要清理一下子,如果你執意不管他,認其自然就會影響到樹幹的挺拔,有時不得不下狠心去修理一下,讓大樹長得更好一些更高一些。這就是說在孩子生長的過程中,有時不得不用武力解決問題。但是要有理有據,讓孩子知道這麼做是錯誤的甚至於逆天,讓他自己懂得人和事該怎麼辦了。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在社會上站住腳了。千萬不能無事生非的打罵孩子,結果你打罵了他而他還不知道錯在哪裡,於是就生出了逆反心理,久而久之,該怎麼讓他聽你的話!聽別人的勸誡。就是專家也解決不了問題。

綜上所述人分三六九等只是後天形成的。不是生下來就有的,對於這個問題來說,孔子說得很明白,希望大家能夠讀讀論語等著作,多讀幾遍自然就會有所體驗。


詩書傳千古


一等人是聽話的,讓幹啥就幹啥

二等人就是特犟的,說了不聽,得好好說

三等人就是屬公牛的,牽著不走,打著倒退

歡迎頂帖,謝謝



藍色de天kong


人還是有資質區分的,包括理解能力、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等等,部分人天生會比大部分人聰明一些,接受力高出常人不少,往往看一遍甚至一遍就能明白,大部分人還是相對比較平常,努力學就能學會,還有一部人就天生接受能力弱,特別數學題上最能體現,不論怎麼講就是不明白。天賦這個東西真的是很不公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