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洋:千年和諧四姓氏,五祠並峙一古村

福建 江南胡楊

本著“追遠報本”和“祭祀祖先,教育來者”的目的,在中國很多地方,人們建造起了具有濃厚家族觀念和平民色彩的祠堂。2016年9月5日《人民日報》24版《祠堂,一方最獨特的“中國印”》一文稱:祠堂,是大地上鮮活的遺存,是正宗的中國“國粹”,是一方方最獨特的“中國印”。

確實,祠堂是百姓祭祀祖先、 凝聚人心的神聖殿堂,它與教堂、寺廟、道觀等宗教建築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時也不同於府衙、民居、寶塔等建築。如今,我國宗法社會早就瓦解了,但形式上的痕跡仍可感到。這痕跡就是遍佈神州大地上的各種宗祠。宗祠不單是宗族關係的物質表徵和供奉祭祀祖先的神廟,而且是一種精神文化的象徵,是宗族不斷繁衍發展的歷史見證。

福建古田縣杉洋鎮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4年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作為具有千餘年曆史的全國曆史文化名鎮,杉洋,有著燦爛獨特的宗祠文化。氣勢恢宏的古祠堂,就是杉洋深厚文化的強烈寫照。

古祠堂是杉洋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杉洋的祠堂文化,體現著豐富的儒家文化內涵。

南宋之後,受到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尊祖敬宗、崇尚孝道成了杉洋人的重要理念,宗族下的祠堂也常常成為村落的核心。杉洋的祠堂有宗祠和支祠之分。宗祠是每一族的後裔為祭祀一世祖所建的祠堂,族內各房則只能建支祠來祭祀各房的直系祖先。

杉洋自唐朝以來就是古田大東山區的軍事、經濟與文化中心。由於古代根深蒂固的聚族而居觀念,從中原遷徙而來的杉洋餘、李、彭、林四姓劃區分居,逐漸形成了“四姓八境”的街弄格局。這是明清宗法社會的直觀反映。據統計,全村共有巷弄街道23條,總長度達3000多米。這些縱橫交錯的街巷將該村分割成大約八個主要居住片區,簡稱“八境”,餘、李、彭、林四姓居民便相對集中地在其中居住,千百年來,和諧相處,共謀發展。

“舉宗大事,莫最於祠”。餘、李、彭、林四姓在開枝散葉過程中飲水思源,不忘根本,相繼創建了各自姓氏的宗祠。四姓所擁有的五大祠堂名聞八閩,杉洋宗祠文化成為了全省獨有、全國也罕見的文化現象。所以,五祠並峙、交相輝映是杉洋宗祠文化的鮮明特色。有學者稱讚道:“千年和諧四姓氏,五祠並峙一古村。”

這五祠,就是餘氏蟬林祠、李氏鳳林祠、彭氏金公總祠、林氏聯珠祠和餘氏煥公總祠。每一座祠堂,都是當時杉洋經濟、文化以及建築藝術的具體體現,也是杉洋歷史的濃縮。杉洋的餘、李、彭、林四姓帶來了中原文化,對先祖們充滿了無限的敬畏,並通過祭祀祖先、牢記祖訓,實現了宗族團結、守望相助。

杉洋餘氏五代祖餘褐創建的餘氏蟬林祠是八閩名祠,坐落於獅巖山麓,佔地3300平方米,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祠門前的數十對歷代科名旗杆碣格外引人注目,石板上刻有中了科名人的姓名官職等。

餘煥是杉洋餘氏開基祖。煥公宗祠就是為了紀念餘煥而建的祠堂,它下轄芝山祠、香林祠和蟬林祠三大宗祠。而三大宗祠下面各轄支祠、家祠無數。煥公總祠屢焚屢建,1979年再次被火焚燬。1993年,由余氏全族合力重建祖廳,並更名為“餘氏煥公總祠”。2015年10月,共三進的全部建築完工,佔地1600平方米,巍峨莊嚴。

李氏鳳林祠坐落於村西南的鳳林山中,外觀氣勢恢宏,內側流金溢彩,也是古田縣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林氏聯珠祠堂位於村北秦厝坪,主祀抗英民族英雄林朝聘。1992年,被列為古田縣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彭氏金公總祠坐落於杉洋中心街北段,原祠古貌古姿、樸實壯觀,可惜於2010年不慎遭火災而遭到部分毀壞。

美輪美奐的古祠堂是中國古代民間建築的傑出代表, 成為宗法制度的物質見證。幾乎每一座古祠堂都有一個傳奇性的建設故事,同時也是一個族姓的榮耀史。杉洋宗祠這一中華姓氏文化場所,近年來與時俱進,融入更多中華優秀文化的因素,體現了中華文化精神,激勵人們更加奮發有為。多年來,杉洋四大姓氏還堅持五年一祭祖,來自各地的子孫後裔雲集一堂,叩拜祖先,共敘親情,慎終追遠。當某一族姓祭祖時,其他姓氏則衷心祝賀,踴躍支持,成為千古佳話。據瞭解,杉洋各姓都培養出了大量的人才,留下“餘李多文士,彭林出武將”的佳話。據有關資料顯示,自唐宋到明清時期,杉洋各族先後產生過狀元1人,進士90多人,入朝廷官職者240多人;現當代也是英才輩出、人才濟濟。

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姓氏文化和孝道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在祠堂裡,百姓可以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可以瞭解家風家訓,還可以認祖歸宗。所以,保護好祠堂,就是留住鄉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杉洋的宗祠文化值得人們更加重視和熱愛,也值得更多人來此追古思今,見賢思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