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唐朝是揭開中華千年衰落之始,終止中華千年上升趨勢的朝代,這是為什麼?

吾乃李一一健的爺爺


這個問題也不能說錯誤,因為唐朝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的巔峰時代,無論是之前還是之後,中國都再也沒有朝代曾經超過唐朝。所以可以說中國千年的上升趨勢確實是在唐朝終結的,而中國千年衰落趨勢也確實是從唐朝開始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是唐朝使中國達到了歷史上其它朝代都無法達到的巔峰,所以以那個巔峰為視角,才出現了千年衰落的感覺。

唐朝相對於其它朝代強在哪裡?

其實從秦統一中國以後,中國在世界上就始終是個比較重要的國家,尤其是漢代以後,中國的每一個大一統王朝基本都是世界上排名前幾位的強國。但相比於漢元明清,唐朝則在很多方面又上了一個臺階。

唐朝強大的一點是唐前期是當時世界上無可爭議的最強國。唐朝前期,在歐洲還處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混亂時期,東羅馬帝國危機叢生,阿拉伯帝國也處在初創期。而唐朝將隋末亂世迅速平定,使中國很快恢復秩序與統一,並迅速開始對外擴張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龐大的帝國,至少在一百年時間內在世界上成為了無可爭議的第一強國。這也使唐朝成為了周邊國家嚮往的中心,以至於在1300多年前的世界,唐朝竟然成為了一個移民國家,有大量來自波斯、日本、朝鮮半島和中亞的移民來唐朝定居,這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空前絕後的。



盛唐疆域

第二點是唐朝在西域突破了中國歷史的極限。大家知道,中國的領土在西面受到喜馬拉雅山脈和帕米爾高原(蔥嶺)的阻隔,無論是西方的帝國還是中原的王朝都很難逾越。因此在歷史上蔥嶺基本上就是中原王朝向西擴張的極限。但初唐到盛唐這一百多年裡,唐朝的領土卻始終能夠跨越蔥嶺,向西最遠卻達到今天的伊朗地區。而跨越蔥嶺也就意味著唐朝跨越了古代文明的界限,使唐朝不光將中亞地區變成了自己的領土,還使自己的影響力遠播西亞和東歐地區。所以在唐朝時時期,中國史書曾多次記載拂菻國遣使來朝,而拂菻國就是當時的東羅馬帝國。當時的東羅馬帝國的史書裡也記錄了唐朝的強盛,而且東羅馬史學家西莫卡塔甚至還破天荒地在自己所寫的史書中提到中國的統治者是太宗天子(Taisson, Son of God),歐洲人的歷史中提到中國人的名字這絕對是史上第一次,在整個歐洲歷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

唐太宗的盛名切切實實地傳播到了東羅馬帝國

為何唐朝後中國走向衰落

但正因為唐朝超越時代的強大和其遼闊的疆域,所以它所接觸到的其它文明也遠超中國歷史上的其它朝代(元朝除外,但元朝時間很短)。比如在唐朝時,中國第一次和世界其它主要文明發生了正面軍事交鋒,這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以怛羅斯之戰為代表的和阿拉伯帝國的衝突。此外,唐朝時期,還有大量來自中亞信仰拜火教的粟特人移居中國,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安祿山和史思明等,另外一些基督教教派(景教)也在唐朝時進入了中國。

安史之亂前唐朝的遼闊疆域

但唐朝雖然開放,卻還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中原王朝,而農耕文明在軍事上相對的弱勢在和其它文明的衝突中也體現了出來,首先是和阿拉伯帝國的正面交鋒最終以唐朝的失敗告終。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唐朝時移居中國的中亞粟特人,儘管有了一定的漢化,但卻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保持了其拜火教宗教信仰和驍勇善戰的特點。而後來安祿山在成為唐朝軍隊高級將領的同時,還擁有拜火教宗教領袖的身份,而這兩種身份的結合,使安祿山在身邊聚集起了大量對其極其忠心的將領,使後來由他發動的安史之亂對唐朝造成了空前的破壞,八年之內使唐朝損失了一半左右的人口,並使唐朝國力急劇下降,在後來甚至完全失去了西域。而西域喪失之後,對古代中國極具戰略意義的隴右地區也很容易會丟失,這就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重要的戰馬產地。後來的歷史正是按照這個脈絡演進的,可以說也直接造成了宋朝軍事上的弱勢。

安史之亂波及地區都是唐朝時的富裕繁華之地

此外,唐朝外來宗教的流入還對後世的中國產生了鮮為人知的影響。在蒙古崛起之後,西方人驚訝地發現蒙古部落中竟然有相當一部分是信仰基督教的,比如建立了元朝的忽必烈的母親唆魯禾帖尼就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而當時這些蒙古人所信仰的基督教,正是唐朝時傳入中國的聶斯脫利派(景教)。所以現代許多歷史家認為蒙古人所信奉的基督教,就是唐朝時進入中國的傳教士通過中原北上進入草原地區之後傳播開來的。也就是說唐朝時進入中國的基督教對中原社會沒起到什麼作用,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蒙古部落的發展,最後反過來又影響到了中原的歷史進程。

總而言之,唐朝時確實發生了中國古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這卻很難說是唐朝自己有什麼錯誤,因為追求更高是人的本性,任何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都會這樣做,唐朝也不例外,只是在唐朝時,它的追求確實碰到了古代中原王朝的極限,最終導致盛極而衰。但這絕對不能算作是唐朝自身的錯誤,也絕對不能成為後世不思進取的藉口。


桃花石雜談


國家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如果說軍事,是想盡一切辦法以強擊弱 ,那麼政治,就是想盡一切辦法,以弱治強。什麼是階級統治呢?簡單的講,就是付出少,回報多。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中,攫取超額的資源。統治階級人口胃口膨脹的太快,被統治階級,生產的資源,增長速度跟不上,被統治階級,被剝削的越來越嚴重,社會矛盾,越來越激烈,被統治階級造反了。實際上被統治階級的力量是遠遠大於統治階級的,但是由於被統治階級的人數多,極易被分化,當社會矛盾不激烈的時候,他們的力量是很難顯現出來的。

打個比方,地主家裡有好多田地,農民希望當佃戶,農民越多,田租就會越高。幾十年後,農民越來越多,但是,農田增長的卻不多,而地主家的人口也多了,為了維持用度,地租越來越重了。大規模的農民,維持不了生活,於是他們造反了。無論地主,買了多少狗腿子,在農民們的人口規模面前,都沒有用。某一家幸運的小地主,在地主與農民,力量的消耗中,取得了地主階級的領導權,並用利益安撫,數量大損的農民,這一輪循環結束,新一輪的循環開始。

科舉制,在整個唐朝,都沒有成為真正的國家核心。沒落的世族,依舊把持著上升渠道。這極大的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中華文明沒有迎來第二波,文明昇華期。逐漸,被其他文明趕上。自此之後遊牧民族,才真正成為了中華文明的大患 。之後到宋明,都被打斷,文明的昇華。


螞蟻不在線


“唐朝是揭開中華千年衰落之始”,這個觀念包含兩個要素:一是肯定唐朝的強盛,達到某種意義上的頂峰;二是認為這種強盛中也暗含著問題,換而言之,唐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這一看法的內容其實不值一駁,對中國史稍有涉獵的讀者都能發現其中的致命問題。但這種看法曾經有一定的影響力——或者至今依然有一定的號召力。

那麼,為什麼有人這樣講,還有人信呢?主要是因為十九世紀末以來,民族主義的發展。簡單說,又經歷了三個階段:

  1. 漢、唐、元太厲害了!——民國時期歷史教科書灌輸的基本觀念。

  2. 唐太厲害了!——民國以來漢族民族主義的變異與蔓延

  3. 就是從唐開始不行的!——催生的進一步變異。

下面我們稍稍展開。

鴉片戰爭以來,切近的中國歷史,基本就是一敗再敗。即使如中法戰爭能在局部取得壯烈的勝利,這樣的勝利很快也在弱勢的外交和混亂的戰略之下化為泡影。即使面對日本這樣的東洋小國,甲午一戰,也是一敗塗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不梳理中華數千年的歷史,就希望尋找那些在對外戰爭中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時期。瞭解和閱讀這樣的歷史,不僅可以恢復我們對於中華文明的信心,也可以喚起國民中的尚武精神。

這樣的歷史時期有哪些呢?在民國的歷史教科書中,主要是這三個,大漢、大唐,大元。

漢代不用說了,大破匈奴,開拓西域,將遼東和西南納入版圖。唐代的對外戰績就更為煊赫了。唐太宗時期徹底解決了突厥的問題,成為草原的天可汗;之後向東征服朝鮮半島,向西則越過帕米爾高原,爭奪中亞霸權。蒙古國今天已經獨立了,但在民國的體系中,是我國的一部分。蒙古遠征歐洲,也是東方文明、甚至中華文明的一個篇章。

然而,漸漸的,我們的歷史認知也在發生變化。

我們認為,漢代開拓的西域、遼東、西南,是我國的固有領土。換而言之,在歷史推廣的環節,這些戰爭漸漸不被看作是對外戰爭,而是中華民族鞏固自己領土過程中的衝突。同時,漢族民族主義的強化和氾濫,越來越多的人對蒙元有疏離感。隨著蒙古的獨立,對於蒙元的定位又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誠然,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但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蒙元在中亞、西亞的勝利很難再引起民族自豪感了。

在這一大背景下,唐代的成就就值得大書特書了。

唐代不僅在中華民族的固有領土上取得過重要勝利,還進入過今天俄羅斯、中亞、印度、緬甸、越南、朝鮮等廣大地區。並且,李唐的統治者在現代意義上被歸入漢族。換而言之,在一種漢族民族主義的框架下,只有唐朝,漢人政權才才全面主導了整個歐亞大陸東半部。

於是問題來了:既然唐這麼厲害,那後來怎麼不行了呢?一定有某種原因的。對於一些人來說,問題出在宋——比方說宋人崇文抑武、固步自封,失去了唐人尚武、開放的精神。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問題是從中晚唐就開始的。安史之亂以後,那個強盛的唐朝也就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催生出安史之亂的唐朝,本身也蘊含著一些問題。這樣就催生出了問題中的歷史認識:把唐朝看做一箇中華歷史的拐點。


龍帥林vlog


中華的文明,在宋朝是第二個高峰

以前有位作家引史學大師之言,以宋為中華文明之頂峰,但這個作家卻把大師的宋誤作北宋,想來實在荒唐可笑。此作家之眼界,大概也就止於強漢盛唐了,因為他忽略了兩個史實:一是蒙古大軍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實力,遠非秦、趙,漢、唐面對的那些胡人可比,包括後來的五胡,它們之於鐵木真的軍隊,連小巫怕是也稱不得的;其次,蒙古大軍縱橫亞歐大陸,所過之處如入無人之境,南宋這麼個混賬的朝廷,卻是堅持最久的國家,而蒙古南征北戰,用的火器攻城器皿都來自南宋。中國的文化和科學事業,在南宋才達到了春秋戰國後的第二個巔峰。風雨飄搖的南宋能抵擋住蒙古軍隊那麼久的進攻,也不能說弱了。至於日本,那不過是運氣好,颱風相助。

南宋的混賬,在於改革不成。

一些人提起來朝代,似乎文武截然分別,有武將,便國家必安,有文官,就武將必遭掣肘。這話用屁股想想也能發現問題很大,武將裡草包很多不是問題,猶如文官中佼佼者,也不過十之一二。殺害岳飛者,確實有文官,但別忘了,朱熹的父親一干文官皆是為了支持岳飛而被貶官陷害的。甚至可以說,朱熹的改革變法提議,也是被文官王淮攪黃的,但王淮不能代表所有的文官。

朱熹想要成為第二個王安石,他仔細研究了王安石變法的問題所在,發現王安石完全沒有考慮到物價問題,那麼最後坑的只能是百姓,所以梁啟超說王安石只能用小人,未必沒有道理。朱熹則是在治水以及巡視的過程裡,意識到南宋政權、軍隊、經濟不得不改革,但只要王淮這樣手握大權的人在,他未必喜歡生事,這種文官,只想保住自己清名。而當時相權獨大,即使皇帝也被朱熹說動,但在右相的兩次否決中,年老的皇帝也只能作罷。相權當時有多大?御史臺諫全是他的口舌。

在科學事業上,宋人首次猜測聲音的傳播猶如水波;朱熹提出海陸假說,遠早於西方科學家的猜測;朱熹也考察過雪花的構造,並創造出近似近代邏輯學中分析、綜合的理學體系……這還只是一小部分成就,所以,不要再把眼光侷限於漢唐了。


肥嘟嘟的小不理


原因很複雜,但唐滅亡帶給中華民族的影響,最關鍵的應該有二:其一為民族政策,其二為尚武精神。

這個民族政策的表述其實是不準確的,但我又找不到特別好的表達方式。

我們先來看看所謂的民族政策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原因又是什麼。

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大家都公認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關鍵人物有二,即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人都是來自中亞的昭武九姓後裔,來自中亞兩河流域的阿姆河畔。地方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共有的阿姆河中游河谷地帶。

圖中標有安國史國位置的即為昭武九姓的發源地,其人進入中原以後大都以國為姓。

安史之亂之前,華夏民族的包容性是天下無雙的,不說隋唐的鮮卑血統,就說我們耳熟能詳的唐朝名將阿史那社尓、契必何力、高仙芝、哥叔翰,都非漢人。阿史那社尓哥叔翰突厥人,契必何力鐵勒人,高仙芝高句麗人;後來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之中,李光弼是契丹人,僕固懷恩是鐵勒僕固部人。但李光弼後受讒言而死,僕固懷恩家人為唐死了幾十口,卻被因為異族逼反。

這與前期不拘一格用人的風格差別很大。

所以安史之亂坐實了一句古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左傳。這使得華夏民族這個開放包容的民族越來越封閉。而眾所周知,封閉只會使你越來越落後。

這是必然的。外來民族就是鯰魚,會不斷帶來新鮮的東西。現在美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能夠吸收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為其所用,就跟大唐前期一樣。但特朗普也許會給中華崛起做一崛起做一助攻,因為他奉行的孤立主義。

坐實“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導致民族越來越封閉是大唐帶給華夏的負面原因之一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原因,對中華尚武精神的影響。

這還得從安史之亂說起。安祿山造反之前是什麼官職?

安祿山那可真的是權傾朝野。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史,唐朝軍隊五十餘萬,安祿山手中就有二十餘萬!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沒有楊國忠和安祿山的權鬥,你說安祿山會不會反?

我不知道安祿山怎麼想,但那個位置坐著的是我,我也會反。天下一半兵馬在我的手中,而且是最精銳的那一部分,那為什麼不拱一拱多好?自己當皇帝,不是更爽?

所以,有沒有楊國忠搞安祿山名堂,他都是要反的,因為手裡有兵有糧,而且兵是很多兵,糧是很多糧。

安史之亂以後,安祿山史思明雖然死了,可節度史手中的兵權卻再也無法收回。後來雖然唐憲宗試圖中興,裴度李愬等鼎力相助,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勢已去,節度史割據的局面再也沒能扭轉,最終唐亡于軍閥割據,更恐怖的是,隨後的五代十國一幫牲口治國,那真是華夏的一場浩劫。

隨後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面對這個局面他也很頭痛。趙匡胤的解決辦法是打壓軍事集團,文官統領軍隊。

這種做法不能說沒有道理,文官相對考慮問題更全面,更理性,但過度打壓,武官降三級敘座(比如清提督為一品,但面對二品巡撫要自稱下官)的做法,卻極大的打壓了華夏民族尤其是漢人的尚武精神,而這個源頭,都可以歸結於安史之亂節度史橫行帶給趙匡胤的影響,矯枉過正的做法的後果是閹割了這個民族的尚武精神。

所以說,唐開啟中華的衰落,這個表述不能說有錯。不過這個民族的基因是不會改變的,所以他今天又站起來了


江上一峰青


唐朝是揭開了中華千年衰落之始,終止中華千年上升趨勢的朝代。這句話不知道是誰說的,但個人認為是由錯誤的。

因為持有這種看法的人大概是出於民族主義情結而說的,因為自唐特別是安史之亂之後,中國的漢族王朝的疆域再也沒有像以前那樣遼闊,也不像唐朝那樣富有進取心。但我們僅僅從民族主義來評價唐朝在整個中國歷史的地位是不準確的,片面的。

唐朝在中國歷史的地位很重要,對中國歷史的進程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不能就說他是衰落的開始。唐朝的重要性應該從中國經過唐朝統治之後對之後的中華文明產生了咋樣的影響來看。

我們要探討這一問題,可以從一個理論入手,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著名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提出了一個說法“唐宋變革論”,主要內容如下:

1.唐朝貴族制度開始衰敗,到宋代君主獨裁製度正式成立

2.唐代實物經濟(布匹)開始崩潰,到宋代貨幣經濟開始興起

3.唐代貴族文化衰弱,到宋代平民文化開始興起

4.唐朝貴族官僚衰落,宋代科舉官僚開始興起

5.唐帝國崩潰後,周邊民族自立化傾向明顯。

內藤湖南

唐宋變革論一經提出,受到了中日學者的接納與討論。從這一理論出發,我們可以看出唐代在中國歷史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從唐到宋有一個非常大的轉變,而這個轉變深刻影響了後來1000多年的中國。這種變化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所以我們不能說唐朝是揭開了中華千年衰落之始,終止中華千年上升趨勢的朝代。只能說唐朝對於中國古代進程影響極大。


區塊鏈學習社


這種說法並不是特別對。

與其說唐朝解開中華千年衰落之始,莫如說隋唐崛起的太過詭異

中華民族的第一次躍進是在春秋戰國時代,思想上湧現了一大批神級人物,經濟上也因為青銅技術發展、冶鐵技術成熟,開始了文明躍進。

這一次的躍進誕生了地球上最偉大的農耕文明!

而隋唐時代是中華民族的第二次躍進。

為什麼一定要加上隋朝呢?因為隋朝的確很牛逼,弄出了一個科舉制度,這是中華民族領先於地球其他文明形態的重要制度。

唐朝人給中國拓展的版圖是最大的,同時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把中國的影響力拓展到了中亞北亞。又由於經濟大發展,通過絲愁之路,深刻影響了整個歐洲。包括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十字軍東征、阿拉伯民族崛起,這些都與唐朝的繁榮與強大有著深刻的關係。

中國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對世界的影響是後世未能超越的。

所以,隋唐二朝是中華民族族的鼎盛時期。

唐朝安史之亂後國勢直落

唐朝安史之亂後,撤回了高仙芝在中亞的部隊,導致阿巴斯王朝崛起,統一了阿拉伯帝國,從此之後中國在中亞的影響力直線下降。

但事實上這怪不到戰爭的失利,而主要應該歸咎於中原人沒有進取心,更受限於當時的文化氛圍。

中原人並不是特別熱衷於開疆拓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金科玉律更是漢民族的文化內核。在這種思潮之下,即便高仙芝在中亞取得戰國,漢族人也很難有徵服世界的雄心!

明朝對世界的影響

有人也認為明朝才是中華民族的鼎盛時期,大明王朝回饋給整個歐洲的,卻是持續火熱的風暴:隨著東方商品的持續輸入,外加各類傳教士介紹中國的書籍,在整個西方世界的熱銷。劇烈的中國風從此登上歐羅巴大陸,全歐洲近乎癲狂的捲入其中。  倘若穿越到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的歐洲,想找點中國元素,從宮廷到民間,都幾乎是司空見慣的場景:宮廷宴會上最亮眼的,是王侯貴族身上華美的漢服。巴黎城裡最拉動票房演出的名劇,是丰姿蹁躚的中國皮影戲。豪華幹道上絡繹不絕的,有裝飾精美的中國轎子。那些上流交際場合裡,達官貴人們最撐場面扮風雅的隨身小物件,自然是中國扇子。而富家少爺小姐花前月下的浪漫場所,則是中國風情的涼亭。至於精美絕倫的中國瓷器,更是從普通家庭到王族宮廷,享盡千家萬戶熱捧歡迎。

龐然大物的中華帝國在明朝開始走向衰敗的原因是什麼

從政治上來說,早在16世界,荷蘭,英國就建立了早期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強於我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即使有黃宗羲等早期啟蒙人士提出了改良,但仍然擺脫不了皇權時代的範疇,在滿清時代也成不了主流。

經濟上以蒸汽機為主的工業革命代表著大作坊和大工廠的先進生產力,強於明清的手工業,資本主義社會是要求社會流動,而我國傳統儒家講究的是靜態社會,從而西方更加自由活躍,好的科技文化都可以發揚廣大,不會被扼殺 ,清代把科學技術當做奇淫技巧。

文化上西方經過文藝復興後,文化日益活躍,並且隨著大航海時代傳播世界,我國因故步自封,如一潭死水,還有什麼文字獄。這樣到1840年就是全方位落後於西方。


以上,希望能幫到題主!


野樹春秋


中國古代文明在唐代達到了鼎盛時期,那時開放的唐朝已然成為了世界的中心。科技文化政治軍事都是世界一流的。不但與外國友人通商頻繁,而且還有外國使臣在唐朝做官,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了西方,日本。並且,唐朝派使者去海外取經交流往來。

當一個國家達到了真正的巔峰,猶如金字塔的頂端,如果跟隨歷史往前發展,那必然會走下坡路的。正如現今美國的現狀。那時的唐朝,文化達到鼎盛,百姓安居樂業,城市燈光璀璨,可以有國之大我,為國家誓守邊關,也可以有國之小我,歸隱南山。而反觀西方,還處於一片黑暗之中,思想依然遭受貴族的壓迫。也正是因為這樣,西方學者使臣,到唐朝覲見,學習先進的技術,回去發展。外國人見識到了前所未有的壯觀景象。所以,迄今為止,依然有很多外國人稱中國為唐人。可見,唐朝時期國力以及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都是巨大的。

但直至唐王朝滅亡,中國重新進入戰亂時代,經濟下滑,民不聊生,所以又開始回到原來的發展模式。到了宋朝,主要以發展經濟文化為主,重文輕武。政治也沒有唐朝那麼開明,通商往來雖然有,但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政治地位也岌岌可危。就這樣,中國從鼎盛時期,開始一步步走向衰落,直至走出世界的中心。


新概念傳媒宋晨聲


首先,唐朝的發展就呈現倒U型

先拋開問題,僅就唐朝自己的發展歷程來看,在唐玄宗前期,唐朝的上半段就是華麗的登頂態勢,天朝大國、四方來朝其實講的就是唐朝的景象,當時唐朝首都長安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人口過百萬的大都市,真的算的上是國際化大城市。

但自從玄宗改了年號為天寶以後,唐朝就開始步入加速下滑期,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內政外交都處於崩潰狀態,即使唐朝後期又串成了數代皇帝,也無法讓唐朝重回巔峰狀態,這是唐朝自己的發展史。

其次,唐朝崇尚胡人之風產生了移風易俗的影響

在唐朝以前,雖然經歷過魏晉時期的五胡亂華,導致漢族文化受到了波及和影響,但這也只能算是一次外生事件或外部衝擊。而唐朝立國以後在整個朝代都非常崇尚胡風,在生活習俗、文化、思想方面也受到了胡人思想的影響。

在這裡並不是說胡人文化不好,其實多種文化相互滲透融合才會更好。但也恰恰因為唐朝的這種單一崇胡政策導致了唐朝後期地方軍閥實力明顯大於朝廷實力,從而導致了王朝的毀滅,而引發了後期五代十國戰亂、宋朝重文抑武、元代百年動盪、明清閉關鎖國,這都是受到了唐朝時期這些移風易俗政策的影響。

再次,唐朝過於開放,文化輸出帶動了周邊國家文明的發展

我們都知道唐朝是一個開放的朝代,唐朝的皇帝對於周邊地區各個國家的使者或皇帝或文化也非常包容,同時唐朝也藉機輸出了漢族文化,帶動了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

所以,原來的格局是中間1個唐朝超級大國,周邊一群野蠻小弟,但慢慢發展成中間1個唐朝大國,周邊一群小國的地步,這為以後中國歷史的發展埋下了伏筆,如蒙古族入侵、日本入侵等等。

所以,終唐一代,是中華民族的巔峰,在唐之前中國歷史處於上升階段,然而在唐以後,中國開始進入千年衰落的進程。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價值。

我是千城,管理學博士、讀書達人,公眾號:千城撩書


在下千城


這句話居心何在?說的好像後來各個王朝的孱弱都是因為唐朝造成的一樣?唐朝是中國古代王朝的最高峰,創造了空前絕後的盛世,後世再也沒有一個王朝達到這樣的高度。

1,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高峰。突出表現在經濟、軍事、文化等全面發展,沒有一項是拖後腿的。這裡不得不說一下,有些人喜歡說,哪個王朝積極比唐朝好,GDP佔世界40%,但是軍事上節節敗退,屢遭外辱是怎麼回事?這是不是經濟和軍事不平衡,這難道不是巨大的社會危機嗎?

唐朝厲害之處就在於,沒有短板,經濟上有開元盛世;軍事上,平遼東、滅突厥,李世民被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文化上,唐詩的影響遍及亞洲,日本人喜歡唐詩,學習唐朝的建築風格,這都是大家熟知的。

2,再說一遍,不要拿唐朝的民族政策說事,這根本不是後來的朝代孱弱的藉口。隋唐之前的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所面臨的局勢更為惡劣,北晉亡於遊牧民族之手,黃河以北的北方遊牧民族紛紛稱帝割據一方。黃河以北幾乎無漢族立足之地,但是後來隋唐終結亂世,並且把中國的國力推向一個頂峰。

3,後來的王朝無法達到唐朝的高度,是因為他們的制度出現了問題。宋朝輕視武將、士大夫階層享有眾多特權,可是偏偏抑制軍事的發展。這樣的王朝,哪個武將敢出生入死為宋王朝效力。所以整個宋王朝,在武力上,一直缺少進取,當然,在守成上反倒不少亮點。可是守得再好,遲早也被人消耗殆盡。

而明清,整個社會缺乏活力,這兩個朝代都缺少明朝的開放與自信,唐朝時,長安可是整個亞洲的中心,在長安,哪個國家的人都有。可是明清,政府為了防範海上的威脅,居然實施海禁,徹底斷絕中國與海外交流的機會。

4,所以說,後來的王朝再也沒有達到唐朝的程度,歸根到底是自身政策失誤,不能把握時代的關鍵。宋朝屢遭外辱,居然還不重視武將,僅僅因為宋太祖就是武將出身,黃袍加身。

明清因為統治者的緣故,禁止老百姓與海外的文化交流,徹底錯過了工業革命的機會,最後被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國門。

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一個耀眼的明珠,他達到的高度太令人驚歎了。朝鮮半島徹底臣服、北方的遊牧民族首領都為李世民跳舞,唐朝的一個大使王玄策就能滅了中印度。歸根到底,是唐朝前期有一個開明的政策。

那麼多人黑唐太宗,你在找一個皇帝來試試?誰還能開創像唐朝這樣豪情萬丈,至今中國對岸的日本還津津樂道唐朝的繁盛,在海外哪個國家沒有以唐命名的街道——唐人街。

後來的王朝,應該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怪前王朝太驚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