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既然能做手機CPU,為什麼不做電腦CPU?

沒想我就困


大家好我是素顏鉛筆,很高興能夠為題主答疑解惑。“華為既然能做手機CPU,為什麼不做電腦CPU呢”這的確是一個好問題,說明題主是一個勤于思考的人。那麼提及這個問題,實際上不得了解一下“手機CPU與電腦CPU的區別”,如果有了這個認識後,想必大家就清楚為什麼能做手機CPU,不能輕易做電腦CPU了。下面具體來講一下:

伴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以往只有在傳統PC上面才能實現功能如今大多能在智能手機上就可以運行了,比如多媒體應用、多任務處理、第三方應用擴展。具體點比如辦公自動化、遊戲娛樂等等,這些往常在PC機上常見的應用與功能都已經在智能手機上得到了實現。為此呢,手機的配件也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向PC方面靠攏。手機CPU都是四核、八核,甚至更高,而且主頻也越來越高。但是手機CPU和計算機CPU是有很大區別的,具體的我們從CPU數據來分析。

1、CPU架構

目前市面上手機CPU依然主要採用的是基於ARM(高級精簡指令集機器Advanced RISC Machines)架構設計,而ARM用精簡指令系統(RISC),設計思想減少了大量CPU內部的指令集,這也決定了手機處理器水平低於計算機處理器的基本狀態。

而電腦CPU採用的是X86、X64等架構,採用更加複雜指令系統(CISC),最終結果是採用ARM架構的CPU,運算能力大大低於電腦CPU的運算能力,同等頻率CPU浮點運算能力相差懸殊。

至於為什麼手機CPU不用電腦同樣的架構來設計呢?這就要考慮手機價格定位和功耗(說白了就是手機續航能力)等因素了。對移動設備來說,續航能力永遠是產品的生命線。一個好的手機如果續航功能不夠,那麼這個手機就不會有很大的銷量。

2、製程工藝方面:

現在手機CPU的製程工藝已經完全不次於計算機CPU的製程工藝了基本在12 14 16nm左右。

3、主頻及相關性能

處理器的主頻是處理器的一個重要指標之一,但是影響處理器性能還有很多重要指標,例如之前介紹的架構。除此之外還包括處理器緩存、指令集,CPU的位數等因素。

總結:

綜上所述手機CPU和電腦CPU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再者涉足傳統計算機CPU市場成本很高,一個企業重要的是投入與產出,講求經濟利益。大家都知道電腦CPU被英特爾AMD等為數不多的公司掌握核心機密技術,他們都經過幾十年的技術積累,華為若想自己製造電腦CPU,沒有十年的研發投入很難量產。一個是成本問題,一個是製造的研發費用。還有機會成本問題,時間是最寶貴的,等到華為自己可以量產電腦CPU的時候可能錯過很多機會。商業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利益的投資我相信一個企業不會隨隨便便做,與投資的。

更多好玩、有趣、有料的遊戲資訊、視頻及硬件設備資訊盡在素顏鉛筆(當然小編也會抽冷子發點其他資訊文章視頻,相關內容敬請期待)

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歡迎關注 最後祝您身體健康、遊戲快樂


素顏鉛筆


一沒授權,二沒積累,三沒市場,在人家地盤兒開拓市場完全是自取滅亡啊。


沒有X86的授權, 靠做ARM滿足不了目前PC的性能需求。

Intel是X86的所有者,後來授權給了AMD等公司,VIA也通過收購cyrix獲得了X86授權,在後來VIA被專利搞的半死不活,主要就剩下Intel和AMD兩家。而專利有20年保護期,早期的專利早就過期了,但是那些太老了,你生產出個奔3水平的處理器也沒人用呀,積累的專利更多,沒Intel點頭肯定不行。


現在國內能生產X86處理器的有兩家,一家是天津海光獲得了AMD的授權,另一家是跟VIA合作的兆芯。就目前拉說這兩家也沒有生產出能獲得主流市場的處理器。因此海思即使有授權, 短期也難以企及Intel/AMD的高度. 要知道人家因特爾積累了幾十年, 真不是個公司想做就能與其競爭的。


電腦芯片市場份額並不大。

Intel在這個領域太強了。如果沒有反壟斷法,估計它早就把AMD幹掉了。另外就是PC的市場是在不斷萎縮的,前途有限,還不如集中精力搞ARM,水平上去了可以自己搞微架構設計,集中力量搞PC風險大收益小,想誰會幹賠本的買賣呢?


華為又不傻,對吧~


歐界測評


因為這完全是兩個概念,華為可以造手機CPU,但是造不了手機CPU內部的CPU部分,就像聯想可以做出聯想電腦,但卻做不出電腦內部的內存CPU硬盤等等。

手機的CPU都是arm授權的,就像是磚頭扔給你了,塗上水泥就算是自己造的房子了。這就是為什麼華為可以僅僅追趕高通的原因了,高通12納米,華為也12納米。高通10納米,華為也10納米。實際上都是用的同一代arm架構,不過是高通提前用上半年而已。

至於Intel的電腦桌面級CPU,那是別人電工一個個的二極管設計而來的。目前國內的電工水平只能達到單片機的檔次,可望而不可即。


165414


首先華為自己並不能做手機cpu,無論手機cpu和gpu核心都不是自己的,華為只不過是擁有很多基帶通信方面的技術和專利,整合了arm的公版方案加上臺積電的生產能力,做出了所謂的自己的手機芯片,當然即使這樣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因為真正能做到這樣的或者說有實力做到這樣的現在的手機廠商裡面也就是蘋果和三星了,即使和蘋果三星相比還有差距。華為做手機cpu最大的優勢就是自己在通信基帶芯片方面的優勢和巨大的手機銷量,沒有這些支持芯片做出了也賣不出去,事實上華為現在的cpu也只是自己在用,如果沒有銷量支撐,早就曇花一現消失匿跡了。

電腦cpu華為顯然是個門外漢,沒有銷量沒有市場也沒有專利和制定標準的能力,怎麼和intel鬥,別說沒技術,即使有也沒市場


KT-TY


能做手機CPU不代表就能夠做出電腦用CPU,或者說做出可以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電腦用CPU,如果電腦CPU做出來了,但是達不到市場預期,那麼對華為來說就不划算了。


手機CPU在設計之初,走的就是廉價,低功耗的路線,也就是這個原因註定導致是無法與電腦用CPU相抗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