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1.蔡元培母親

“我母親是精明而又慈愛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多,因為父親去世時,我年紀還小。”這是蔡元培《傳略》裡的一段話。

1879年,即蔡元培11歲時,父親蔡光普因病去世。

面對家庭的不幸,蔡元培的母親周氏謝絕了親戚朋友的資助,以一人之力撐起全家。

母親周氏雖然沒什麼文化,但很有氣節,為人處世處處得體。她寧願典押衣物,勤勞節儉,也不接受別人的施捨,自己盡全力撫養諸子,亦言傳,亦身教,以身作則教會他們勤勉節儉和慎言慎行。

每當夜幕降臨,母親就點起油燈,讓蔡元培和兩個哥哥圍桌而坐,開始夜課,她則坐在一旁,監督孩子們認真學習。

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夜課時間一過,周氏便督促孩子們睡覺,清晨又叫他們起床:“快起來了,晚睡不如早起。”幾十年後,蔡元培回憶少年生活,仍覺得母親的教育讓他受益匪淺,“晚睡不如早起”的生活習慣也陪伴了他一生。

為了節省開支,周氏自己給蔡元培理髮,還用理髮時間瞭解孩子的思想品行情況。周氏的教育方法很得當,表揚成績,也指出不足,對待他們的錯誤從不打罵,凡事跟孩子講道理。

這樣的教育方式影響了蔡元培的一生,他在其著作《中國人的修養》中指出,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蔡元培就是這樣一個擁有健全人格的人,他用他的君子風度,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

1884年,17歲的蔡元培考取了秀才,遺憾的是,母親最終沒能看到他後來所取得的更大成績,他18歲那年,母親病故。

母親雖然離開了,但她的教誨和精神卻永遠勉勵著蔡元培前行。

維新變法失敗後,蔡元培認為:“欲變新的國家,必須有新的國民。”

如何有新的國民?唯有新的教育。

1916年底,蔡元培應邀出任北京大學校長,開始實行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方針,對北大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1920年,蔣夢麟、蔡元培、胡適與李大釗合影

當時,北大涌現出了一批精英、大師,學校也成為了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策源地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基地,不管在精神上、文化上,還是在政治格局上,都深深影響了國家的發展脈絡。

如今,北大已經走過了120年,但還有人說,北大之所以成為今天的北大,都是因為一個人,蔡元培。

晚年,蔡元培旅居香港時改從母姓,取名周子餘,以示對母親的懷念。

2.胡適母親

1917年,蔡元培開始對北大進行大刀闊斧的教育改良,聘請陳獨秀、李大釗、梁簌溟、徐悲鴻等到北大講學、任教。

那年,胡適從美國學成回國,其時胡適並未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但蔡元培為了讓胡適進入北大不惜幫其偽造學歷。

後來,胡適成為20世紀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學者之一。

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年輕的胡適

胡適說,他這一生能有所成,離不開母親馮順弟對他的栽培。

1889年,年僅17歲的馮順弟嫁給了47歲的胡傳。

婚後兩年,馮順弟生下一子,取名嗣穈,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滿。

可好景不長,不久後,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帶病在戰亂中奔走的胡傳客死他鄉。

23歲的馮順弟從此守寡,一個人挑起家庭的重擔,將那時年僅四歲的胡適撫養成人,其中的艱難困苦“非外人所能喻”。

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胡適的父母胡傳和馮順弟

“只因為還有我這一點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託在我渺小而茫不可知的將來,這一點兒希望居然使她掙扎著活了23年。”胡適在《四十自述》中寫道。

父親去世後,後媽馮順弟經常受哥哥嫂嫂們的氣,但她從不埋怨。

胡傳與前妻育有三子,大兒子是個“癮君子”,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債,胡傳在世時曾拿劍砍他,馮順弟跪著哀求:“饒了他吧,不然他人會說我這個後孃不容。”

父親去世後,大哥更為所欲為,年除夕家裡坐滿了追債的客人,他就躲債去了。母親馮順弟則鎮定料理,給每人一點錢打發他們走,大哥這才敢回家,可母親也不打罵,一點怒氣也沒有。

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胡適後來說。

馮順弟不僅教了胡適好脾氣,還教會了胡適許多為人處世之道。

有一次胡適說話得罪了親戚,母親知道後罰它跪地,不讓他上床睡覺。胡適跪地而哭,用手擦眼淚,感染了細菌得了眼疾,久久不能治癒。馮順弟聽人說,用舌頭去舔眼睛可以治好,竟真的用舌頭去舔他的眼翳。

“這就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胡適回憶母親時感慨落淚。

馮順弟一直不忘丈夫生前的遺囑:“穈兒天資頗聰穎,應令他讀書。”

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胡適三歲時,馮順弟就把他送到私塾。為了讓老師多教導兒子,她總是比別人家多交私塾費用。

她培養了胡適從小愛讀書的習慣,胡適常常第一個到學校讀書,放學大家都走了,他還留在教室看書;跟著母親去割稻子,胡適卻坐在樹蔭下看白話文小說。這些,母親從不責備他。

正因為胡適早年看過很多白話文小說,後來才成為白話文的倡導者、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胡適在照片旁批道“沒有戴眼鏡,使我感覺這像上有我母親的神氣”

胡適成績超群,私塾老師怕耽誤他,就建議他外出求學。

當時馮順弟沒有掌握家裡的財權,只能苦苦央求胡適的幾位哥哥,讓小弟進城求學。

十二歲那年,胡適離開家鄉去上海求學,母親為他做了一隻枕套,上面繡了一句話:“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

後來,為了掙錢贍養母親,胡適輟學教小學。他聽說考取留美官費生能得不少補貼,便寫信徵求母親意見。

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母親欣然答應,回信告訴他,他能出洋留學,家裡就能恢復聲望,當以學業為重,其他儘管置之度外。

留美期間,母親給胡適訂了一門親事。胡適學成歸來,應蔡元培之邀赴北大任教,遵從母命,娶了小腳太太江東秀。

其實,胡適留學期間結識了“紅顏知己”韋蓮司,結婚前他寫信告訴她:“我對母親的恩情深感愧疚,不想再違背母親的意願了。”

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胡適與江東秀

婚後第二年,兒媳懷孕的消息傳來,母親馮順弟以為終於完成了使命,可以抱孫子了,然而不料卻因常年過度操勞而轟然病逝,享年僅46歲。

胡適的一生,行而有義、寬厚待人,不盲從也不虛榮,不降志也不辱身。晚年他回到臺北後,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他溘然長逝時,從臺北到南港,家家燒香、戶戶路祭,十萬民眾為他沿路送殯。

而對一代大師胡適影響最深的女人,卻是她的母親馮順弟,一個農家婦女,用她的慈愛,給了胡適最好的人生啟蒙。

3.傅斯年母親

1948年的最後一天,南京,秦淮河,胡適和傅斯年望著雨霧繚繞的江面,情不自禁地吟誦陶淵明的詩:“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採。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師徒二人感時傷世,雙雙潸然淚下。

傅斯年,五四運動的總指揮,胡適最得意的弟子,師父稱他是“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才……一身兼有最難兼有的品性與才能。”

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傅斯年和胡適

跟師父胡適一樣,傅斯年也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也是一位出了名的大孝子。

傅斯年生於山東聊城一個沒落的名門望族。他九歲那年,在外地教書的父親傅旭安突染重疾死於書院,年僅39歲。

父親去世後,一門生活全靠傅斯年的母親李太夫人操持。幸賴父親傅旭安的眾多門生,聚資生息供李太夫人一家生計之用。

傅斯年6歲時,母親就送他去上私塾,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在家由祖父講課。母親李太夫人對傅斯年嚴格要求,加上傅天資聰慧,11歲就讀通了《十三經》。

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傅斯年十幾歲時就到北大求學,他本是黃侃的弟子,偶然去旁聽了胡適的課,被胡適圈粉,從此與胡適成為畢生師徒和摯友。

傅斯年32歲那年留學歸來,應中山大學之聘,任該校教授,文學院長,兼任中國文學和史學兩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學創立語言歷史研究所並任所長,在中國近代科學考古史上,傅斯年是第一功臣。

此後數年,他一直工作在學界,掌管過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以及臺灣大學的校政,培養出了大批優秀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

傅斯年在教育界、學術界呼風喚雨,威望極高,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但在家裡卻是“侍母至孝,唯母是瞻”。

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母親愛吃肥肉,但體胖,高血壓,不宜多吃。夫人俞大彩為婆婆健康著想,不敢多給。有次母親為此不高興了,傅斯年就長跪不起,苦勸老太太平息怒火。

事後,傅斯年又安撫夫人:“母親患有高血壓症,要控制她的情緒。我不是責備你,但念及母親,茹苦含辛幾十載,將我兄弟二人撫育成才,我只是想讓老人家高興,盡孝道而已。”

晚年俞大彩曾回憶說:孟真(傅斯年字)侍母至孝,對子侄輩,也無不愛護備至。

抗戰爆發後,傅斯年千方百計將母親不斷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可是為躲避戰火,長年奔走勞累,他和母親皆身體抱恙。

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傅斯年母親李叔音

嶽南在《北渡南歸》中提到,傅斯年每言及老母逃難事,總懷歉疚之情:“老母幸能平安至後方,否則將何以面對祖先?”

1941年春,傅斯年一病不起,遠在美國的胡適專門致函表達關切之情。

胡適的關懷給予了傅斯年精神上的慰藉,使他增加了同病魔抗爭的勇氣。幾個月後,傅斯年終於出院。可他沒想到的是,他出院了,母親此時卻死在了醫院。

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傅斯年與蔣介石

傅母去世時,傅斯年手頭拮据,只好賣了好幾箱他珍愛的書籍,買了一口好棺材。為了防止敵機轟炸和日後破壞,他又將母親“葬於歌樂山風景絕佳處,作成一水泥之壙,甚堅,欲移不可。”

1950年冬,傅斯年在一次質詢講話中心臟病突發,溘然長逝。蔣介石送挽匾“國失師表”。

與師父胡適一樣,傅斯年是中西知識分子之典範,其人格是中西文化精華之結晶。他是仁師,是學者,亦是仁者。

仁者本孝,仁者首孝,傅斯年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