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巴彥淖爾“綠色訂製麥”開鐮

農民日報訊(記者 馬曉剛 李昊)7月的河套大地,處處可聞成熟的麥香。7月12日,“天賦河套、世界共享”內蒙古杭錦後旗第三屆麥田文化旅遊節暨全球巴盟人微社群回鄉開鐮“豐收季”系列活動在雙廟鎮“河套民俗村”盛大開幕,這也標誌著河套小麥夏收農忙正式開啟。

“開鐮了!”隨著一聲振奮人心的吆喝,麥子收割比賽精彩上演。參加割麥比賽的隊員們在麥田間一字排開,大家挽起衣袖、捲起褲腿,揮舞著鐮刀全情投入。不一會兒,一束束沉甸甸的麥子齊刷刷地擺放在田裡。經過緊張、激烈的角逐,12名河套訂製小麥優秀收割手脫穎勝出。

“現在都是收割機作業,不用手工割了,再次拿起鐮刀,心裡真是踏實,總感覺手工割下的比機器割下的要多!遊客們也能走進麥田親自體驗鐮刀割麥、麥場堆頭、打掠掃、裝麥子等傳統小麥收割的全過程,還原了過去的收麥場景,勾起人們兒時的回憶。”參賽農民朱玉霞道出了大夥兒的心聲。

“我們35個人是從西安組團專程來體驗割小麥的,通過體驗,原來割麥子很費體力,而且是個技術活!農民種地真是不容易,我們必須珍惜每一粒糧食!”遊客張海龍說。

來自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區的姜麗今年開春在雙廟鎮太榮村以2000元訂製了1畝綠色小麥,她也特意報名參加全球巴盟人微社群回鄉開鐮比賽:“家鄉農產品品質特別好,通過訂製模式可以吃到不打農藥、不施肥的優質小麥。作為巴彥淖爾人,我們將以實際行動支持河套優質農產品‘走出去’,開拓更加廣闊的市場。”

在東側的麥田裡,金黃的麥浪隨微風翻滾,兩臺大型聯合收割機機聲轟鳴踏浪作業,飽滿的小麥顆粒歸倉。今年,巴彥淖爾市小麥播種面積達到129萬畝。其中,杭錦後旗小麥種植面積佔巴彥淖爾市小麥總面積的1/3,達到40多萬畝。由於黃河灌溉水量充足,小麥長勢良好,迎來了又一個豐收年景。

此次慶豐收活動緊緊圍繞河套小麥產業,突出“天賦河套”品牌,體現農耕文化特色,舉行回鄉開鐮、美食品鑑、麥田音樂、麥(面)王評選、麵點烤焙、廚王爭霸以及2020年“千人千畝”小麥訂製項目啟動等活動,推進河套春小麥產業鏈深度發展。 馬曉剛 李昊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