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很多學佛人,對於發願的重視程度不夠,而發願恰恰是非常重要的。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說:“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我們都知道,諸佛菩薩在因地都曾發過大願,比如釋迦牟尼佛有五百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觀世音菩薩有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等等……

佛法不光要看破放下,同時也要有精進和願景,要在願力的基礎上再談放下執著,才能不偏不倚,中道而行。若是沒有“立”就“破”,那就失去了修行的根基與動力,因都沒有了,如何能得果呢?

人如果缺乏信仰,缺少願力,心中就會茫無所歸,激發不起對生活的熱情,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心就如沒有根的浮萍、沒有方向的小船,只能被動的被各種外境推著走,身不由己地受報,也渾渾噩噩地造業。要用大願去超越世間的慾望和煩惱,而非普通人想象的強調無慾無求。

如果有願力,受苦就有意義,苦就不再是苦,而是生命的莊嚴。我們看那些高僧傳記,比如玄奘西天取經,受到種種磨難,如果沒有強大的願力支撐,是堅持不下來的。玄奘大師立下誓言: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生。正是有這樣的大願,才支撐他經歷九死一生,度過千難萬險,最終到達印度,取回經書。

每個人都應該發願,自己希望有什麼樣的人生,就在因地上去努力,用未來決定現在。如果缺少了願,只是被動迎接生活的變動與壓力,就是用過去決定現在。無論在世間法,還是在佛法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無不具有深切大願,同時又能夠腳踏實地去實行,所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這樣才能夠取得最終的成就。

我們都知道淨土宗講信、願、行三資糧,對於願強調的比較多,而其他如禪宗,我們覺得就是說看破放下,好像不強調願,其實也不盡然。過去人參禪,把一個話頭參幾年、幾十年,行不知行,坐不知坐,以悟為期,雖然沒說願,這其實也是一個願,就是要開悟,要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有一個典故,說的就是古人參禪悟道的故事。馬祖道一是非常有名的大禪師,他的嫂子想要馬祖教她佛法,馬祖告訴她去拿一個雞蛋,用繩子拴住掛在半空,每天早晚把耳朵貼到雞蛋上聽,什麼時候聽到雞蛋裡有聲音說話,就會開悟。

他嫂子對馬祖的話深信不疑,就每天照做,一下子就是三十多年,雞蛋也不知道換了多少個,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古人的純樸和厚重。有一天,正當她在聽的時候,掛雞蛋的繩子突然斷了,雞蛋掉在地上,“啪”的一聲,雞蛋碎了,她一下子就開悟了!

當年虛雲老和尚打禪七,有護七僧人來送開水,不小心把開水濺到虛雲老和尚的手上,一驚之下茶杯落地破碎,虛雲老和尚當下頓斷疑根: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隨後,虛雲老和尚又說了一首開悟詩:

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這和馬祖嫂子開悟有相通之處,為什麼雞蛋和茶杯落地打碎就開悟了呢,這裡面有什麼玄機,這就要靠自己去參去悟了,這裡就不討論了。

這兩個公案提示我們,要想取得成就,願力和堅持都是必不可少的。精進心易發,恆久心難持,發一個願不難,難的是堅持不懈去實現。願望也是需要不斷去鞏固的,有時候我們一開始發心很勇猛,志向很大,可是慢慢的就退心了,願望就模糊了,就像那句話說的:“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這就是沒有經常去鞏固的緣故,所以經常提醒自己,重溫願景,並堅持不懈去落實,是非常重要的,同修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