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的創作心態,詩境與畫境的交融——張清平山水小品欣賞

見慣了大山大水的國畫作品的人,像我,便會對國畫中的山水產生一種莫名的厭倦。進而希冀在茫茫的畫海中尋找一種清新與平淡的感覺。2018與2019年交匯之際,張老師的一組山水小品引起了我的興趣。這組小品畫的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景緻,雖然平淡,卻富有詩意,細細品味,但覺意境悠長。

平靜的創作心態,詩境與畫境的交融——張清平山水小品欣賞

張清平國畫小品《秋晴炊煙》

這一組山水小品,是張老師利用課餘時間精心創作的心血之作,十三幅小品,歷時半年才創作完成,每一幅都寄託著畫家的一段感情和一股創作的激情!《秋晴炊煙》中,晴朗亮麗的天空,遠近景色盡收眼底,近黃昏,薄薄的暮色低籠山腰,清淺的河流彷彿快要露出水中的沙石,彷彿讓人踮腳可過。落葉繽紛的岸邊,村裡人家炊煙裊裊,淺水邊的小船,靜靜地泊在空曠無人的黃昏……

平靜的創作心態,詩境與畫境的交融——張清平山水小品欣賞

張清平國畫小品《山村印象》

與《秋晴炊煙》相映成趣的是另一幅小品《山村印象》。高聳的山岩、精瘦的雜樹與低婑的古舊瓦房組成一個寧靜安詳的畫面,給人一種遠離塵囂、心如靜水的藝術感染。

平靜的創作心態,詩境與畫境的交融——張清平山水小品欣賞

張清平國畫小品《記憶中的古渡頭》

有人說,畫畫就是講故事,久居喧囂的大都市,每天都面對種種浮躁與虛華,張老師始終保持一顆安詳、寧靜的心,用藝術的眼光和語言去尋找和創造一片淨土、一種安詳。我們所見的畫面,沒有氣勢如虹的名山大川,也沒有一瀉千里的瀑布急流,有的是無名的雜樹和野草、平房木屋、土坡淺沼,以及隨意點染的空中的幾隻小鳥,畫家似是信手拈來,點染畫面,一股濃濃的鄉村氣息便撲面而來,令人難忘。

平靜的創作心態,詩境與畫境的交融——張清平山水小品欣賞

張清平國畫小品《雜樹叢中的小屋》

與西方油畫相比,國畫在造型方面顯然相形見拙,但在創作意境方面,卻有得天獨厚的天性,歷來國畫家都重視詩境與畫境的穿插融合,一幅國畫作品,如果僅僅停留在景象的描繪中,而忽略意境的創造,這樣的作品也就沒有生命力。張老師創作的這組小品,顯然更注重在意境鋪設方面下工夫。這一點在《晴窗讀書圖》與《品茗論道圖》中可略見一斑。

平靜的創作心態,詩境與畫境的交融——張清平山水小品欣賞

張清平國畫小品《品茗論道》

品茗論道,臨碣觀帆。世間攘攘,我獨清閒。浮躁是藝術的大忌,平靜的心境才是國畫創作的最佳狀態。

平靜的創作心態,詩境與畫境的交融——張清平山水小品欣賞

張清平國畫小品《晴窗讀書》

晴窗讀書史,靜聽世外音。身處鬧境,心遊物外,方是高人。

平靜的創作心態,詩境與畫境的交融——張清平山水小品欣賞

張清平國畫小品《攜琴訪友》

曲徑通幽,攜琴來訪,遠處的景色慾盡還生。咫尺之間,境界千里。

平靜的創作心態,詩境與畫境的交融——張清平山水小品欣賞

張清平國畫小品《秋聲禪意》

斯山、斯水、斯雲、斯小船、斯樹木,都回蕩著遠處的古寺鐘聲,一切都那麼寧靜,那麼意境悠長。

平靜的創作心態,詩境與畫境的交融——張清平山水小品欣賞

張清平國畫小品《山道彎彎》

山道彎彎,家在白雲間,是否很有“白雲生處有人家”的詩意?

平靜的創作心態,詩境與畫境的交融——張清平山水小品欣賞

張清平國畫小品《水鄉印象》

拱橋流水,樹木圍欄,以及停靠岸邊的小木船,古舊的瓦房與現代的建築相映襯,這一珠三角常見的水鄉景色,在畫家的筆下,滿滿的生活氣息和情調。

平靜的創作心態,詩境與畫境的交融——張清平山水小品欣賞

張清平國畫小品《平湖帆影》

近景的細心刻畫,遠景的潑墨渲染,加上一例向左行駛的風帆與星星點點的雁影,是否有種“漁舟唱晚”的意境?

平靜的創作心態,詩境與畫境的交融——張清平山水小品欣賞

張清平國畫小品《危橋通幽遠》

危橋通幽遠,空亭立黃昏,亭內無人,人在亭外,給人一種“行人更在青山外”的遐想。

平靜的創作心態,詩境與畫境的交融——張清平山水小品欣賞

張清平國畫小品《高柳拂秋風》

對於國畫(尤其是山水)畫來說,意境是畫家用藝術語言來表達的思想感情或觀念,這種藝術語言包括用筆墨描繪出來的景象以及畫家在作品上的詩詞題跋。景象有可見的景象,有不可見的景象。好的作品不是面面俱到的刻畫,而是巧妙地利用畫面中的空白、題跋、甚至印章等,隱藏或提示更多的信息供讀畫者思考與想象。“晴窗讀書史,靜聽世外音”、“品茗論道,臨碣觀帆,世人攘攘,我獨清閒”,畫家希望在喧譁的環境中,於書與畫中尋求一種寧靜,聽聽塵環之外的聲音。這種近乎禪意的境界,正是當今書畫藝術中最稀缺的創作生活心態。(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