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创作心态,诗境与画境的交融——张清平山水小品欣赏

见惯了大山大水的国画作品的人,像我,便会对国画中的山水产生一种莫名的厌倦。进而希冀在茫茫的画海中寻找一种清新与平淡的感觉。2018与2019年交汇之际,张老师的一组山水小品引起了我的兴趣。这组小品画的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景致,虽然平淡,却富有诗意,细细品味,但觉意境悠长。

平静的创作心态,诗境与画境的交融——张清平山水小品欣赏

张清平国画小品《秋晴炊烟》

这一组山水小品,是张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精心创作的心血之作,十三幅小品,历时半年才创作完成,每一幅都寄托着画家的一段感情和一股创作的激情!《秋晴炊烟》中,晴朗亮丽的天空,远近景色尽收眼底,近黄昏,薄薄的暮色低笼山腰,清浅的河流仿佛快要露出水中的沙石,仿佛让人踮脚可过。落叶缤纷的岸边,村里人家炊烟袅袅,浅水边的小船,静静地泊在空旷无人的黄昏……

平静的创作心态,诗境与画境的交融——张清平山水小品欣赏

张清平国画小品《山村印象》

与《秋晴炊烟》相映成趣的是另一幅小品《山村印象》。高耸的山岩、精瘦的杂树与低婑的古旧瓦房组成一个宁静安详的画面,给人一种远离尘嚣、心如静水的艺术感染。

平静的创作心态,诗境与画境的交融——张清平山水小品欣赏

张清平国画小品《记忆中的古渡头》

有人说,画画就是讲故事,久居喧嚣的大都市,每天都面对种种浮躁与虚华,张老师始终保持一颗安详、宁静的心,用艺术的眼光和语言去寻找和创造一片净土、一种安详。我们所见的画面,没有气势如虹的名山大川,也没有一泻千里的瀑布急流,有的是无名的杂树和野草、平房木屋、土坡浅沼,以及随意点染的空中的几只小鸟,画家似是信手拈来,点染画面,一股浓浓的乡村气息便扑面而来,令人难忘。

平静的创作心态,诗境与画境的交融——张清平山水小品欣赏

张清平国画小品《杂树丛中的小屋》

与西方油画相比,国画在造型方面显然相形见拙,但在创作意境方面,却有得天独厚的天性,历来国画家都重视诗境与画境的穿插融合,一幅国画作品,如果仅仅停留在景象的描绘中,而忽略意境的创造,这样的作品也就没有生命力。张老师创作的这组小品,显然更注重在意境铺设方面下工夫。这一点在《晴窗读书图》与《品茗论道图》中可略见一斑。

平静的创作心态,诗境与画境的交融——张清平山水小品欣赏

张清平国画小品《品茗论道》

品茗论道,临碣观帆。世间攘攘,我独清闲。浮躁是艺术的大忌,平静的心境才是国画创作的最佳状态。

平静的创作心态,诗境与画境的交融——张清平山水小品欣赏

张清平国画小品《晴窗读书》

晴窗读书史,静听世外音。身处闹境,心游物外,方是高人。

平静的创作心态,诗境与画境的交融——张清平山水小品欣赏

张清平国画小品《携琴访友》

曲径通幽,携琴来访,远处的景色欲尽还生。咫尺之间,境界千里。

平静的创作心态,诗境与画境的交融——张清平山水小品欣赏

张清平国画小品《秋声禅意》

斯山、斯水、斯云、斯小船、斯树木,都回荡着远处的古寺钟声,一切都那么宁静,那么意境悠长。

平静的创作心态,诗境与画境的交融——张清平山水小品欣赏

张清平国画小品《山道弯弯》

山道弯弯,家在白云间,是否很有“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意?

平静的创作心态,诗境与画境的交融——张清平山水小品欣赏

张清平国画小品《水乡印象》

拱桥流水,树木围栏,以及停靠岸边的小木船,古旧的瓦房与现代的建筑相映衬,这一珠三角常见的水乡景色,在画家的笔下,满满的生活气息和情调。

平静的创作心态,诗境与画境的交融——张清平山水小品欣赏

张清平国画小品《平湖帆影》

近景的细心刻画,远景的泼墨渲染,加上一例向左行驶的风帆与星星点点的雁影,是否有种“渔舟唱晚”的意境?

平静的创作心态,诗境与画境的交融——张清平山水小品欣赏

张清平国画小品《危桥通幽远》

危桥通幽远,空亭立黄昏,亭内无人,人在亭外,给人一种“行人更在青山外”的遐想。

平静的创作心态,诗境与画境的交融——张清平山水小品欣赏

张清平国画小品《高柳拂秋风》

对于国画(尤其是山水)画来说,意境是画家用艺术语言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观念,这种艺术语言包括用笔墨描绘出来的景象以及画家在作品上的诗词题跋。景象有可见的景象,有不可见的景象。好的作品不是面面俱到的刻画,而是巧妙地利用画面中的空白、题跋、甚至印章等,隐藏或提示更多的信息供读画者思考与想象。“晴窗读书史,静听世外音”、“品茗论道,临碣观帆,世人攘攘,我独清闲”,画家希望在喧哗的环境中,于书与画中寻求一种宁静,听听尘環之外的声音。这种近乎禅意的境界,正是当今书画艺术中最稀缺的创作生活心态。(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