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長安城對秦建築"法天象地"思想的傳承

導語:西漢長安城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個過程,是在原先秦的興樂宮的基礎上修建了長樂宮,

於高祖七年完成,然後在長樂宮的西邊修建未央宮,於高祖九年完成,再在長樂宮與未央宮的中間修建武庫以及在未央宮的北部建北宮和東市;由於最開始修建宮殿的時候只有宮牆而無城牆,於是在惠帝年間長安城的城牆才開始動工,並在原先東市的西邊又開闢了西市;武帝時期,擴上林苑、開昆明池,因嫌長安城內空間侷促,又在長安城以西修建章宮,隨後又擴建北宮,並在未央宮的北面、北宮的西面營造桂宮,在長樂宮的北面營造明光宮。至此,西漢長安城的宮殿佈局才大致成型。

西漢長安城對秦建築

洛陽古城

西漢上林苑即秦之上林苑。漢武帝時期,又將其規模進一步擴大,並在上林苑中廣開宮苑,昆明池、建章宮皆在其中。此外,秦代"法天象地"的思想在西漢得到進一步的繼承與發展,其在宮苑的表現上也尤為明顯。所以說西漢與秦的宮苑在分佈與特點上都有法天象地的思想存在,而又因同處關中平原開闊地帶,更是將這種法天象地的思想在宮苑佈局的表現上發揮的淋漓盡致。

東漢時期,隨著漢光武帝定都洛陽,很快便在洛陽城南郊修建禮制建築,這其中包括"三雍"太學等禮制建築。洛陽南郊禮制建築的和修建,不僅代表著秦、西漢時期的華美的宮殿和瑰麗的林苑不再成為宮苑營造的主流,也意味著東漢宮苑"崇禮"思想的正式確立。

長安城的宮殿佈局

西漢將都城設在渭水以南,其地理位置相比位於渭水北岸的秦代都城咸陽,地勢更加平坦、開闊。因此,長安城的面積也更大,其宮殿佈局也更加工整、對稱。近似一個正方形,每邊三門,共十二門,北城牆自西向東分別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南城牆自西向東分別為西安門、安門、覆盎門;西城牆自北向南分別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東城牆自北向南分別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每門三道。都城的整體規劃與《考工記》所載基本一致。

西漢長安城對秦建築

《考工記》書圖像

長樂宮前身即是秦之興樂宮。起初,高祖居於興樂宮中,未央宮建好後,遂移駕未央宮。以後,太后長居於長樂宮。未央宮遺址位於漢長安城西南部,宮區平面近方形,四面夯築宮牆,宮牆四面有宮門和掖門,北宮門和東門外有門闕。未央宮的東面和北面分別立有東闕和北闕,前殿恢宏、壯麗,且未央宮內宮室眾多,僅殿閣就有三十二處之多。未央宮的面積雖然沒有長樂宮大,但是未央宮宮內的樓、臺、閣、殿的數目則遠遠多於長樂宮,據此可以推測未央宮遺址內的其它各類建築遺址應是數量多,且分佈較為密集。

西漢長安城對秦建築

未央宮遺址平面圖

漢武帝時期,皇家的宮苑園林已有了極大的發展,各式各樣的樓、臺、殿、閣令人目接不暇,反應了此時園林技藝的高超水平。桂宮位於漢長安城內西部,未央宮北側,其遺址平面呈長方形,約佔漢長安城面積的十分之一。桂宮通過複道,與南面的未央宮和西面的建章宮相連,桂宮又被稱為四寶宮。桂宮旁邊便是北宮,但是北宮的地下遺址尚未完全探明,所以北宮具體的範圍無從得知,也就無法與《三輔黃圖》記載的週迴十里作對比,僅僅知道桂宮與北宮皆是後宮居所。

明光宮在《三輔黃圖》中並非單個詞條,而是劃歸於北宮,意思為明光宮是北宮中的一個附屬宮殿,但觀其文所載,其位置似有不對,又因為學術界關於明光宮的記載少之又少,同北宮一樣,明光宮的地下遺址也尚未完全探明,只探測出大致方位。

明光宮作為長安城內的五大宮殿之一,其餘四座宮殿皆為單獨詞條,唯獨明光宮沒有單獨詞條,被記載在北宮詞條之下,此舉可能是因歷史上叫明光宮的地方存在多處,致使容易發生混淆,《三輔黃圖》中可能是將桂宮的明光殿、北宮中的明光殿和長樂宮以北的明光殿混為一談。

西漢長安城對秦建築

《三輔黃圖》書頁

西漢上林苑對秦上林苑的繼承與改變

西漢的上林苑實際上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高皇帝至漢武帝時期,此時西漢初立,國家貧弱、民生凋敝,所以當時的上林苑也只能是在秦上林苑的基礎上進行規劃,甚至其面積或者說皇室實際的可掌控範圍可能還要比秦之上林苑要小。但高皇帝依然對這座皇室禁苑十分看重,西漢上林苑的大致範圍基本與秦相似,即北界渭河,南到阿房宮之南,西抵灃水,東至秦宜春苑一帶。

第二個時期,當是漢武帝擴建上林苑開始,隨著西漢後期國力不斷衰退,上林苑的面積也必然會隨之縮小,直至西漢滅亡。當時的武帝欲將上林苑擴建至阿房宮以南,終南山以北,盩厔以東,宜春以西之地,但實際範圍可能更大。

灞水最東邊已到藍田,西邊的邊界要在澇水以西的長楊宮、五柞宮,即周至縣一帶。因此,西漢武帝時期,上林苑的範圍應和《三輔黃圖》中所記載的大致相同,即東南至藍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南邊到終南山,西抵周至,北界渭水,周袤三百里。秦上林苑有阿房宮,西漢上林苑中離宮別館更是數不勝數:建章宮、承光宮、儲元宮、包陽宮、屍陽宮、望遠宮、犬臺宮、宣曲宮、昭寧宮、蒲陶宮等十二宮。

西漢長安城對秦建築

建章宮圖片

影視劇中常常出現的建章宮,因柏梁臺起火,武帝遂重新修築建章宮,但又嫌長安城內空間侷促,於是選址在長安城西郊,從宮殿的整體面積以及立東闕和北闕則說明,建章宮無論從規模還是法度都能夠與長安城內的未央宮相章美。建章宮通過複道與長安城內的北宮、未央宮相連接,在建章宮建成後,武帝幾乎常年居住於此,未央宮受到冷落,直至元鳳二年,漢昭帝才從建章宮漢回未央宮。

昆明池比較少聞,但昆明池的修建卻有著極重要的軍事意義。昆明池建立的初衷是為了訓練水軍,以攻打昆明,通過昆明進入身昆。但隨後,昆明池的功能發生轉變,作豫章大船上起宮室,可乘萬人,池中所產池魚用來祭祀陵廟和轉賣給長安各市集,導致長安魚賤。隨後又在池中建作章臺和石又,此舉與秦始皇在蘭池刻石又並不二異。

從上林苑圈養的奇珍異獸,也可以看出昆明池越來越偏向遊樂的的性質。在上林苑的功能應用上,西漢與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進行郊祀、生產、觀賞、遊的、狩獵、春耕等重要活動春所,其地位十分重要。但在規模上、氣度上,無論是秦還是後世的皇家禁苑都無法再達到西漢前所未有的高度。

西漢長安城對秦建築

上林苑在咸陽的遺址

西漢宮殿對"法天象地"思想的傳承

秦和西漢的都城皆建於關中地區,所以其整體的大環境是基本一致的,也可以說西漢宮闕繼承了秦宮的"法天象地"的思想及傳統,但西漢長安城的城區面積要比咸陽城大的多。整個西漢長安城的面積約為36萬平方公里,宮殿所佔的面積約是長安城總面積的二分之一還要多。由此可見,

西漢同樣以龐大的建築群、巍峨莊重的宮苑起到震懾世人的作用,西漢長安城"法天象地"的思想最顯著地體現在城牆的規劃上。

從長安城遺址平面圖便可以看出,城體四周只有東牆是平直呈直線狀,南牆的曲折走向與未央宮和長樂宮宮牆修建的位置相關,但在安門附近有一處明顯向南凸出,據說是因為此處是龍首山原的一處高地,將其劃入城牆內乃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防禦,是有意而為之。西城牆有一處曲折發生在直城門附近,這也是未央宮與桂宮的分界線。

發生曲折最多的地方在北城牆,將北斗星象圖與長安城南牆作比對,是比較貼合的。可以看到城牆的西南角對應北斗七星中的開陽,西安門對應北斗七星中的玉衡,安門對應北斗七星中的玉璣,城牆的東南角對應北斗七星中的天樞,而在星象圖中天璇、天樞、紫微乃是三點一線成一條直線,這又恰好能夠對應長安城東牆是呈筆直線狀的情況。東北角既為紫微,則西南方向依次應為勾陳,太子。這也與長安城北牆的走向大致貼合,但長安城南北斗城的形象,一直以來都沒有被完全接受。

西漢長安城對秦建築

洛陽城平面圖

結語:秦有上林苑、西漢有上林苑,東漢亦有上林苑。宮闕仿天象而建是十分荒誕的,但實際上它反映出的是秦、漢帝國以空前龐大而又統一、完整的建築格局為其國家象徵的嶄新要求,是為這種建築格局尋找最神聖存在理由的努力。但東漢時期,皇家園林已漸顯頹勢,無論在數量還是規模上都遠不及秦和西漢。

東漢建國初期,崇尚儉約、反對奢華,連皇帝的朝宮和寑宮都是在原先宮殿的基礎上修葺、整建而來。又因為洛陽的地理環境制約了宮苑的佈局,以及統治階層的統治思想發生了變化。東漢時期宮苑佈局的核心思想由秦、西漢時期的"法天象地"向"崇禮"轉變,禮制建築如"三雍"等地位進一步提升,對禮制建築的重視取代了秦、西漢時期高大、威嚴的宮苑建築,這也意味著統治者的思想發生了一定的轉變。

參考文獻:

《園林與中國文化》

《法天意識在秦都咸陽建設中的規劃與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